明、清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鵬友程


明朝時期封建主義進一步加強,清朝到達頂峰。幾千年的封建主義深入統治者思想,其體制不斷腐朽僵化,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明清落後根本原因是因為封建主義的侷限性與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侃侃鑑史


明清衰敗的原因

很明顯,從十六世紀後,中國和西歐便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一邊邁向資本主義,一般頑固的實行舊有制度。

首先要明確一點,對比中國的縱向歷史,明清時期衰落了嗎?答案顯然是沒有的。明清時期經濟高度發展,人口大爆炸,陽明心學,乾嘉考據學興起,版圖進一步擴大鞏固。可以說,縱向比對中國歷史,明清兩代,確實是帝國的巔峰。

但是談到衰落,也勢必是和外國特別是西歐相比,中國敗在了哪些地方呢?

第一,頑固的農業經濟,特別是小農經濟的形式。西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帶來的大發展,而這個缺乏資本主義的發展,首要的經濟條件便有所缺乏。明清時期中國的環境,農業社會,發展不出一套商業經濟運作的資本主義方式。

第二,皇權政治達到頂峰。西歐的發展也是建立在主權國家,國家主權架構之上。但是,中國的皇權發展兩千多年之久,已經到達高峰。眾所周知,西歐的資本主義最先發展在幾個城市共和國中,那裡是沒有皇權壓制的。中國的皇權,造成了畸形的國民性格。

第三,缺乏社會基礎。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族聚居形式的,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這個社會中,人人都求穩定,人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社會不是一個流動的社會,社會圈子太小,交流太少。無法出現大的社會活力與生機,對比同時代英國,開闢新航路,資本原始積累,可見中國的落後。

鄭和艦隊

最後,中國固有的思想體系,也沒有提出更高的目標,更多逃不開儒學的框架。科學的思維在中國古代的思想體系中,本來有就有所缺乏。明清時期,心學,乾嘉樸學雖然興起,但仍然側重於政治,倫理的方面。對於現代科學思維,自由平等思維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欠缺。

綜上:橫向對比,中國明清時期確實落後衰敗,這是由於古代中國的某些獨特性造成的。但也不應該否認,我們的發展有自己的內在理路。成王敗寇,在西方強大的衝擊下,我們也走向了現代化。


秋山散人


明清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中國明清以後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明清以後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來答共1條回答

自然10001LV.142017-02-10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政治方面。①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君主專制統治,封建專制空前強化,政府日益腐朽,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未能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力量,沒出現資產階級。

②西方已經進入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

2、經濟方面。①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清王朝用限制經商、強制攤派、低價徵收以及海禁政策限制商人活動。

②西方的專制王權在經濟上奉行“重商主義”西方的工業革命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3、文化方面。①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際。科舉制度上“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等對讀書人的迫害空前嚴重,從而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缺少綜合性的人才和先進的知識分子。

②早在十三世紀,西歐就出現了一些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具有探究精神的複合人才。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豐富與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從而出現了日心說,經典物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理論體系,而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自由與理性。


阿風講生活


明,清落後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個方面;

一,政治 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君主統治,封建專制空前強化,更加腐朽,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未能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力量,沒出現資產階級.

西方已經進入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

二,經濟 我國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清王朝用限制經商,強制攤派,低價徵收以及海禁政策限制商人活動.

西方的專制王權在經濟上奉行“重商主義”西方的工業革命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三,文化 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際.科舉制度上“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對讀書人的迫害空前嚴重,從而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

早在十三世紀,西歐就出現了一些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具有探究精神的複合人才.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豐富與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從而出現了日心說,經典物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理論體系,而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自由與理性.





曼雲優樂


很簡單:沒有錢了

1、由於權力缺少監督,貪汙腐敗橫行,政策無法往下執行,稅收無法正常到賬,到最後要靠賣官來維護正常財政支出

2、由於清朝軍隊多年不打仗了,主力綠營戰鬥力低下,加上此時西方文藝復興 + 工業改革,國力強盛今非昔比,發動了對清戰爭,清政府連連戰敗,不斷支付戰爭賠款,割地言和,還是近代才慢慢收回來的,而且還有一大片地方沒有收回。

3、領導者缺乏足夠的智慧來領導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都知道清朝晚期是慈禧領導清政府,而慈禧這個人,只對玩弄權謀有些眼光,而在政治上幾乎無所作為。

4、其實在明代晚期,萬曆年間,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改革之後,大明國力由弱轉強,國力還是很強盛的,而後在戚繼光的努力下,倭寇終於被趕出大明,重修了萬里長城,現在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是明代修的,秦始皇修的早就爛了。可惜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親手把張居正(他老師)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改革成果,親手毀掉了,這也指明瞭,中國封建社會,走到盡頭。

5、總結:其實各朝代衰微的時候,不乏明智之士,改革、創新,比如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晚明的:張居正,戚繼光 沒有人能逃過歷史的淘汰,此天命爾,其實西方的普世價值還是有待商榷的,但現在的人缺少堅定地信仰,全面西化,純粹的認為西方的就是好的


口水雜談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政治方面。①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君主專制統治,封建專制空前強化,政府日益腐朽,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未能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力量,沒出現資產階級。

②西方已經進入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

2、經濟方面。①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清王朝用限制經商、強制攤派、低價徵收以及海禁政策限制商人活動。

②西方的專制王權在經濟上奉行“重商主義”西方的工業革命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3、文化方面。①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際。科舉制度上“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等對讀書人的迫害空前嚴重,從而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缺少綜合性的人才和先進的知識分子。

②早在十三世紀,西歐就出現了一些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具有探究精神的複合人才。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豐富與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從而出現了日心說,經典物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理論體系,而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自由與理性。



小金獅


很抱歉,這個題目本身是不成立的,因為明朝並不落後,明朝的國力無論是在科技、經濟、還是軍事方面都是當時全球領先的,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在航海能力方面也遠遠領先西方世界,早於歐洲在15世紀末才開啟的大航海時代。

哪怕到了清朝,在其早期康熙年間,綜合國力仍是全球老大,中國在近代真正開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雖然當時仍處於所謂的康乾盛世,表面上看起來那個時期確實是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但實際乾隆更多的是在吃他祖父康熙帝和他那個勞模老爸雍正帝留下的殷實家底,而他自身並無太多建樹,尤其是當時西方世界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全球化浪潮已然全面啟動,而清王朝則依然處在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的農耕時代,乾隆爺仍美滋滋躺在祖輩的功勞薄上過著怡然自得的日子,而乾隆之後的幾任清帝王則更是不堪,清王朝與西方國家如此一進一退之間,不久便迎來中國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記住哦,清王朝國力衰退的起點竟然就是這個整日笑嘻嘻的皇阿瑪-乾隆。


杉竹居士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政治方面。①明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君主專制統治,封建專制空前強化,政府日益腐朽,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未能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力量,沒出現資產階級。

  ②西方已經進入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

  2、經濟方面。①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清王朝用限制經商、強制攤派、低價徵收以及海禁政策限制商人活動。

  ②西方的專制王權在經濟上奉行“重商主義”西方的工業革命為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3、文化方面。①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際。科舉制度上“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等對讀書人的迫害空前嚴重,從而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缺少綜合性的人才和先進的知識分子。

  ②早在十三世紀,西歐就出現了一些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具有探究精神的複合人才。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豐富與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從而出現了日心說,經典物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理論體系,而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自由與理性。


冰之藍


萬曆三十六年(1608),澳門陷入混亂。香山知縣蔡善繼獲知此事,單車駛澳,平息了騷亂。事後制定了《制澳十則》,對違法葡萄牙人嚴厲懲處。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處置。牽涉華人的,需交中國官員審判。後來,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廣州審判打屁股。

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收復臺灣,不多說了。

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蘭只是小國。怎麼不說說英法呢?因為,十六七世紀葡萄牙荷蘭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級強國。英國的工業革命,是18世紀的事了。

上面2件事,也許不全面,但也能反應出明朝對待西方強國的態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說了,溫習一下清朝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

幾場戰爭,把中國幾千年發展的經濟成果,全貢獻給了別人。能不窮?

明朝的一個知縣和一個地方勢力,就能將西方列強收拾得順順的。清朝舉國之力卻是一敗再敗。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go-vern-ment,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結局。不由得想問一句:滿清和明go-vern-ment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先看看鴉片戰爭前。

一,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GDP約佔世界30%,明明白白一個東方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成為"日不落",GDP約佔世界的5%。

二,軍事: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兵力:1840年6月,英國的懿律帶領的侵略軍也就4000人,乘艦船40餘艘。

四,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先進一些,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多得很。清朝的客觀條件還不錯,是可能勝的,卻敗了。根源在哪兒呢?不要說教科書。

中國引領潮流幾千年,突然就落後了,還落後的一塌糊塗。難道不讓人費解?有興趣的和我一起探索吧。歷史的問題當然要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瞭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實在沒什麼可說。除了殺還是殺。咱們就從康熙開始。

康熙是個了不起的人: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征戰雅克薩,打敗葛爾丹,治理黃河淮河,學習近代科技。咋一看,戰功赫赫,成績斐然,儼然一位偉大的君主了。真的是這樣嗎?

君主偉大與否誰說了算呢?衡量君主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個標準選不好,結果就會出問題。我認為君主偉大與否要看:君主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而不是君主的個人能力。

咱們來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瞭解瞭解真相。

智擒鰲拜,說明康熙很能幹。不過,這和偉大沒有一點關係。不過是清go-vern-ment內部的皇權爭奪戰,變更的僅僅是國家實際領導人。這是康熙為自己而戰,沒有涉及到國家民族的貢獻,和百姓也無多大關係。

平定三藩,更是為了維護皇權。康熙和吳三桂爭著當老大,結果大打出手。戰爭還是康熙挑起的戰爭。(戰爭販子?)這不過是一場地方go-vern-ment與中央go-vern-ment的奪權戰爭,和貢獻沾不上邊。戰爭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喪命了。康熙最終勝了,也只因為他的手段比吳三桂高明,說明他確實能幹。沒有涉及到貢獻,自然也和偉大沒有關係。也許會有人會說:至少康熙維護了領土的完整,難道不算貢獻?好問題,贊一個。我還是要說:這和偉大不沾邊。不是我固執或偏見。你想想:吳三桂如果勝了,他會允許分裂嗎?肯定不會的。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管誰勝,國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觀點不成立。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著本質的不同。

滿清收復臺灣,我實在是不願說。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根本不一樣。

接著是雅克薩之戰。此戰發生在康熙年間,清go-vern-ment戰力最強的時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還是遠征。彈藥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清軍數倍於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這種戰鬥(根本算不上戰爭)和結果有什麼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這就是大家引以為榮的康熙和雅克薩之戰。不知道歷史學家出於什麼原因,大肆宣傳,真是誤導人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足狗文人寫的?請不要自欺欺人了。

康乾對漠北蒙古的準葛爾部進行了種族滅絕,殘忍得罕見,不說了。

黃河淮河,隔若干年就會出點事。哪個朝代沒治理過呢?趕上了,順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內之事,哪能和偉大扯上關係呢?明朝那個,30年不上朝的萬曆帝在位時,還治理過黃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錯。不知道了吧?所以說,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腦袋長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別人擺佈了。

接著是康熙的勤奮好學。

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看到沒?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僅不發展科技,反而打壓科技;不僅不進步,反而退步。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質。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順便比較一下康熙和同時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個人情況。

路易十四奢靡無度;熱衷芭蕾;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科學活動;期望成為亞歷山大那樣的歐洲霸主。咋一看,有點荒唐,不學無術之人還愛做夢。

康熙一生節儉勤政;對西學頗有研究;以大禹為自己的治國偶像。很不錯的樣子。

接著是兩人的作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國家普及科學。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和法蘭西喜劇院,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同時代的康熙,則忙著進行文字獄,以維護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發動了大量的對外戰爭,打造了一個鼎盛一時的法國。康熙熱忠打內仗建功立業。對外只和俄國發生過沖突,面對俄羅斯一股小小的遠東軍,康熙煞費苦心。

路易十四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將國門大開。加強法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繫;而康熙在開海禁海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最後以禁海告終。禁海不僅使中國造船技術一路滑坡,也導致離奇事情的發生:明末對世界地理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清末竟沒人知道歐洲在哪(還有其他原因:銷燬相關地理和科技書籍等)。有人會說:明朝也禁海,為什麼只說清朝的不是?好問題,後面會談。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較之後,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皇帝的個人能力和成就並不成正比。皇帝的個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優秀的輔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曆法研究。因為這些內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舉考試中也禁止了相關內容。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就這樣,文字獄成了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變考官及書生的興趣幾百年,真是能幹至極。清朝後期無知無能的種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幹未必就是好事。有時,甚至會成為某些民族的災難。

順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罵的,所謂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曆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風景。如果你知道這件事是在: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制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曆帝的消極對抗。你會有何感想呢?皇權受到壓制,怎麼可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專制的嗎?是啊,已經專制到皇權都受到了壓制了!不可思議嗎?確實。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這和我腦子裡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後來才知道:以前被洗腦了。言歸正傳。皇權受壓制時,萬曆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曆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曆帝處理的。大的如萬曆三大徵(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曆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曆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曆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可思議?)順便說一句: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是個笑話。除清朝外,中國曆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事實上,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與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學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以往的各個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道統"。明朝的官員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掌握著道統,因而經常和皇帝爭執。官員常常不以皇帝的標準看問題,動輒在朝堂與皇帝發生爭執而據理力爭。有時皇帝氣得沒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這樣,這些官員依然義無反顧。因為,被皇帝處罰的同時,獲得了另一種榮譽--整個國家,整個文化界,都認為大臣是對的,而皇帝錯了。這就是:吾更愛真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讚揚亞里士多德,卻沒人願意瞭解一下自己的祖先呢?自卑來源於無知。

清朝吸取了這個教訓,通過種種努力,把道統收到皇帝手中。實現道統和治統統一的王朝,歷史上,只有滿清一個。

清朝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學。這個不新鮮,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讀書人熟讀八股,只為科考得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富國強兵的技術和思想卻鮮有涉及,極大地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讀書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沒了,國家怎麼能好?清朝後期無能愚昧的種子,又播種了一些。(明朝雖然也提倡程朱理學,但影響有限。)

其次:侮辱和痛貶名儒的人格,使他們顏面掃地,根本沒資格以名儒自居。更別指望他們像明朝官員那樣和皇帝爭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員作文。題目:理學真偽論。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大臣失去道統,就失去了制衡皇權的王牌。治統與道統的統一,使得清王朝成為歷史上最為專制的王朝(很多人以為:其他朝代也是這樣的,因而大罵自己的祖先。把清朝的做為擴大到5000年的歷史,是不對的哦)。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開口閉口皇上聖明,就這樣出來了。沒人敢和皇上爭高下了,皇上能不聖明?奴才也順便出來了。奴才需要的是聽話,不是才幹。

最後,當然就是殺頭了。明朝能容一個罵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個哭廟的金聖嘆。專制與否,在這裡表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莊廷龍修《明史》,莊家被滅族。這樣的事多得很,有興趣的自己找相關資料吧。有思想的人幾乎被殺盡,事情做到這份兒,能不愚昧不落後?難怪小日本會笑話我們。此外,滿清律規定: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以謀反罪論處。這可是古往今來第一次,滿清真是有開拓精神呢!

一句話:康熙是一個能幹的人,但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甚至可以說:康熙是個很糟糕的皇帝!那麼,誰才算是偉大的皇帝呢?古代中國,偉大的皇帝不少呢。有興趣的,瞭解一下隋文帝楊堅,一個被遺忘的人。

看了康熙,再來看看乾隆。

乾隆時,文字獄達到頂峰,發生了160多起。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思想被禁錮得連文化科技都無法正常發展。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捕風捉影,甚至一些瘋子的言語也被定為逆案而處死,荒唐至極。

劉三元,本瘋癲。某日對人說:我是漢室後裔,要眾官扶持。結果被殺。一個瘋子,一句瘋話,就掉了腦袋。

王錫侯,因不滿《康熙字典》為一家之言。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

尹嘉銓,自稱古稀老人。乾隆說:我稱古稀老人,早已佈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沒一點點涵養和胸襟,還稱十全老人。)

徐駿,已過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誹謗朝廷,嘲諷滿清沒文化。結果,徐駿被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這些是發生在咱們祖先身上的,真實的事。不是故事,而是事故,是悲劇。

這樣的事還多得很,有興趣的自己查資料吧。接著咱們來看看,乾隆朝修訂的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繳"詆譭本朝"之書,盡行銷燬。乾隆四十年令四庫館臣對所收書籍"務須詳慎決擇,使群言悉歸雅正"。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部還多,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乾隆心想:秦始皇算什麼,敢跟我比?)禁燬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鹹、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為禁書。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中華的歷史和智慧都在古書裡)文字獄之徹底可見一斑。唯一倖免於難的就是漢字。滿清較之前代的外族統治者,更加陰險卑劣惡毒。魯迅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而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天工開物》《物理小識》《武備志》《明將軍傳》等非常有用的,記錄中國明朝科學成就的書籍也被清朝列為禁書。吳三桂的《反滿檄文》,《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在中華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滿清就是這樣閹割了中華的光輝科技和燦爛文化,使中國回到了歐洲中世紀黑暗矇昧的境地。思想沒了,文化沒了,科技沒了,後來錢也沒了。發展了幾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會,怎能不愚昧不落後?難怪小日本嘲笑:中國發展5000年不如日本發展50年。中華文明被毀滅的同時,清王朝也失去了強盛和進步的基石。清朝的皇帝據說個個勤政,卻落了個喪權辱國的結局,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恐怕是滿清前期的統治者始料未及的。沒過多少年,整個清王朝就成了,鴉片戰爭中,人們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疊加起來的德性了。直到現在,也沒好到哪裡去。

《四庫全書》名義上是為了綜合古今典籍,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徹底的清洗。乾隆統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國文化最KB最黑暗的年代。現在清朝宮廷戲頗多,都是讚美和稱頌之詞。每每看到這裡,心裡就泛起悲涼。多少人因此對歷史造成錯覺,其影響和後果,唉……

欲滅其國,先去其史。滿清對中華文化進行的徹底而細緻的清洗與篡改,為的就是不讓明朝的真實記錄留傳下來。一些可以醜化明朝的東西卻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這就是大家誤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時真亦假。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相信,這個朝代是前朝不可企及的盛世,皇帝也是不可多得的聖君。滿清篡改捏造歷史的本領,實在是前無古人。汗一個……抗戰期間,日本在我國東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滿清如出一轍。日本人說過:征服中國不必在乎手段殘酷。因為征服中國後,東條英機就不再是屠殺者,而是中國的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看來日本人確實深入的研究過中國的歷史,再汗一個……

滿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女真族民不過百萬還是野蠻民族(沒自己的文明)。面對泱泱中華時,心理弱勢是不言而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們就從漢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漢人自信和能幹的基石。漢人變得愚昧和奴性,才便於他們統治。這就是滿清極力醜化扭曲漢人政權及歷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獄的目的。漢人習慣了當奴才,他們才能放心做主子。國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這樣被滿清種植的。而滿清後期的屢戰屢敗,除了落後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滿清不願勝。鴉片戰爭中,滿清go-vern-ment重用琦善,誣陷林則徐,以及後來的中法之戰"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已經把滿清的意圖顯示的清清楚楚了。三元里抗英,更是說明了英國根本沒有想象中的強大。滿清貴族說過"漢人一強,滿人必亡。"即使國難當前,滿清首先提防的還是漢人,而不是友邦。於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事,也就不難理解了。

聲明:說這些可能影響民族團結,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也希望各民族和睦共處,更沒有要傷害誰的意思。但這是事實,影響重大,不能不說的。

至於康乾盛世,清朝國力居世界第一,則要歸功於中國雄厚的基礎。以往各朝代,中國的國力都是世界第一,不是到了滿清才第一的。明朝經濟總量佔世界45%,清朝約佔30%。這說的還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質(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滿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明末崇禎年間,中國耕地總數783萬頃。而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乾隆31年,達到741萬頃,才接近明末。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這樣記載中國: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

這就是康乾盛世的本質。

清朝這個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的朝代,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國傳統的為官直言敢諫,為史秉筆直書的觀念徹底被摧毀。後來又被東西方列強欺負和蹂躪,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順便產生了。被征服和奴役的太久,都進了潛意識,形成了習慣。直至現在,還有那麼多賤骨頭,自己不行,卻認為祖先和文化有問題。漠視那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

看看現在:

那麼多人以拿外國綠卡為榮;那麼多女明星以嫁外國人為榮;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的做西方資本家的奴才;那麼多……已經把國人自卑和媚外表現的淋漓盡致了。這是不對的。

飛船上天和北京奧運,那麼多人關注,為什麼?藉此獲得一點點的自豪罷了。這是不夠的。(小子夠狂,口氣大得沒邊了。)

那麼,怎樣才夠呢?尋找。只有找到我們民族的智慧和自豪感的源泉,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才能獲得屬於我們民族的驕傲。

撒切爾夫人說過:"中國成不了超級強國。因為中國沒有能夠推進自己,削弱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思想)。"真是入木三分,不愧一代豪傑。她也提醒國人:超級強國是需要領袖氣質的,漠視民族智慧的民族難當大任。

滿清已經成為歷史,就讓它過去吧。但是,反省,發現,重整旗鼓,是不能不做的。可惜,這麼久了,還沒人做。大家都不做,就讓我這個不自量力的小人物來吧。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下面是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情況。

中華文化在唐宋達到鼎盛。明朝的文化成就,大家看看"影響中國的100本書"的明朝部分就知道了。滿清完全是文化荒漠。 260多年只產生了一部偉大的著作:紅樓夢。內容還是揭露清朝的腐朽的。曹雪芹為了躲避文字獄,才以小說的形式表現。

思想上相對唐宋較為嚴苛的明朝,思想家也是層出不窮:王守仁,李贄,王廷相,顧憲成,呂坤,顧炎武,黃宗羲等。偉大人物的誕生,必然伴隨著偉大的智慧。而兩百六十年的滿清,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竟沒有一個思想家。滿清本沒有思想,卻壓制漢人。使中國,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思想上處於一片空白。(難怪會被嘲笑)直到現在,國人還沒有醒悟,悲哀莫大於此。

從胸懷上看,漢唐明的中國和類似於現在的美國。對外表現為自信、開放、開明和吸收。真正閉關鎖國的只有滿清一朝。

七下西洋的太監英雄--鄭和;足智多謀的和尚軍師--姚廣孝;百科全書式的王爺--朱載堉;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將--秦良玉;文武兼備的一代宗師--王守仁;為研究西學加入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啟……明朝的開放與精彩哪是清朝可以想象的。明朝雖然也禁海,卻不是徹底的禁,而是時禁時開。即便後期官方從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權力真空。海商和海盜成為海上的統治者。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現在中國海域的荷蘭船隻,常被鄭芝龍部截獲。天啟七年,鄭軍與駐臺荷蘭軍還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西方海洋強國,荷蘭戰敗。此外,明朝非常重視與西方的交流,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那個木匠皇帝朱由校,還為中西交流做了很大的貢獻呢。(誤解歷史,愧對祖先。)

人格和氣節方面,中國的文化從來都是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來都是教育人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從來都是要人以禮義仁智信廉恥來自律;從來不乏鐵骨錚錚之人。且不說:蒙恬-教爾等嚐嚐帝國鐵騎的滋味兒;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蘇武-牧羊;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冉閔-力挽狂瀾,拯救華夏於危亡之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楊堅-重建中華文明和秩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岳飛-還我河山,滿江紅;虞允文-國難當頭,挺身而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明朝也不乏: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海瑞-不畏強權,剛直不阿;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臺灣等高節之士。而滿清卻盛產奴才。奴才從來都是卑躬屈膝的,哪來的人格和氣節?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兩百六十年啊,中國竟無一個真正的人,奴性被破天荒得發揚光大深入骨髓。祖國,我為你痛哭!

明朝的太監也是個不能不說的話題。由於劉瑾和魏忠賢的關係,明朝的太監名氣好象特別大。這兩個人做了不少壞事,出了名,連累了其他人。不過,他們就是他們,不能代表全部太監。實際上,明朝有貢獻的太監遠多於禍國者:七下西洋的英雄鄭和;助徐階清除大奸臣嚴嵩的黃錦;助張居正改革的馮保;危險之中保護小皇子的懷恩等,都是太監。太監是一個群體,有好有壞,不是一些人認為的:只要是太監都是壞蛋。有人可能會問:"馮保還貪汙呢,你怎麼把他也算到好人裡了?明顯的偏見。"又一個好問題,贊一個。馮保是貪汙,不過,他也是張居正的變法的有力支持者。沒有他,變法恐怕也不會那麼順利的。變法限制了王公大臣的胡來,讓百姓減輕負擔,國庫充盈。他的貢獻遠遠超過他的貪汙。又不是聖人,有點問題是難免的,看人要看大局。而且,馮保後來也被處置了。而清朝的貪汙更厲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甚至皇帝也撈,還撈得更厲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很能說明問題。據說,和珅的財產是清王朝10多年的國庫收入,那才叫強悍呢(貪官裡的極品)。結果,全裝進了嘉慶的私人腰包,又一個混蛋皇帝。說到亂政,慈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災難之深重,恐怕不是明朝那幾個能比的。慈禧最經典的名言更是響徹雲霄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明朝亡國的崇禎帝的最後遺詔則說:勿傷我百姓一人。瞧瞧,這就是差距,這就是本質


A心中有乾坤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不管每個朝代的興起或滅亡,都離不開當時的經濟現狀。

明朝初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帶來了很多西方的文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得明朝的經濟和政治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與此同時,西方人的不斷輸入,許多明朝的先進技術,火藥,瓷器和一些政治文明,也帶入了西方,西方開始不斷興起和壯大。當西方人把中國的火藥不斷進行改良,做成了火槍,火炮的時候,高高在上的明朝卻把火藥做成鞭炮和花炮,欣賞和玩樂。當西方人不斷把金銀輸入中國的時候,明朝的瓷器和字畫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輸出西方。到明朝中後期,宦官當權,清官被殺,倭寇入侵,經濟落後,農民起義,崇禎上吊。最終自稱強大的明朝凋落,滅亡。

到清朝時期,統治者為吸取明朝的滅國教訓,實行了閉關鎖國。在一段時間內政治經濟穩定,可經濟卻一直止步不前,國家國庫壓力不斷擴大。正在此時,西方的經濟和政治文明得到的飛速發展,強大的殖民者,不斷燒殺搶掠,擴大殖民地,終於盯上了閉關鎖國的大清朝,鴉片戰爭的爆發,辛丑條約的簽定,甲午戰爭的結束,不可一世的大清朝,變得不堪一擊,直至滅亡……

經濟基礎和政治落後,是明清導致滅國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