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前言: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在文化上,本來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因而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

如果要追根溯源,那麼美國文化的根源在於全世界,因為他們在剛建國時,人員來自在於全世界。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他們開始自豪起來,因此尋找文化的根源成為美國文人的理想。其中,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是一個代表性人物。他創作了一部小說,就叫《美國人》,其中運用可靠性敘述的方式呈現並記錄了19世紀末期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發生碰撞的歷史記憶。"客觀性"的立場是小說創作的主要特點,這讓小說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具備一定程度的故事"真實性"。這部小說較為真實地記錄當時的社會變遷情況,讓人們對美國和歐洲的文化理念和經濟觀念的相互對照與影響,有一些真實的體驗。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寫作風格的形成,就是從《美國人》這一小說開始的,這是他創作的第三部小說,自然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創作中,作者對愛情故事展開描述,把美國人與歐洲人聯繫起來,讓愛情這一經典永恆不衰的題材融進不同地域文化碰撞的過程中。這促使小說具有除了愛情主題之外的國際主題。讀者依此關注到故事裡呈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和英國文化的互動關係。

小說的創作與散文不同,並不會直接把去表露出作者對文化的感受和態度,而是通過對故事描繪的展開,逐步涉入這些文化元素。小說的故事通常是虛構的,這雖然經常會遮蔽住這類文化元素的真實性,然而,作者的"客觀性"寫作立場、聚焦人物中心意識的寫作風格,卻是能很大力度地展現出《美國人》這一小說在文化元素上所具備的真實性,最終促使它成為一段有關美國曆史展示的相對真實的記憶。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小說《美國人》

小說對可靠性進行敘述的同時,著力於"客觀性"描述

《大西洋月刊》從1876年開始,連載了《美國人》這部小說,從此這一展開了首次公開面世。時間過了三十年,作者詹姆斯在此小說紐約版本刊發時寫了序言。他回顧這一小說創作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是他強調了創作時遵循了"客觀性"理念,用的方法是儘量讓人物呈現自己的真實感,儘可能規避作者對其直接介入。雖說詹姆斯所指的"客觀性",指的是他在《美國人》中使用的寫作手法,然而事實上這是他"客觀性顯示"創作理念的開端,他在此後很多部多部作品的創作裡都延續了這一理念,並形成了聚焦人物中心意識的寫作風格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大西洋月刊》

詹姆斯著寫了《小說的藝術》一書,在書中他對創作理念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釋。他認為,"予人以真實之感(細節刻畫的翔實可靠)是一部小說的至高無上的品質——它就是令所有別的優點(其中包括皮贊特先生談到的那個自覺的道德方面的目的)都無可奈何俯首帖耳地依存於它的那個優點。"真實感是他寫作最主要的理想,他認為這也是小說至高無上的品質,而這種真實感來自於翔實可靠的細節表現,並不是作者觀念直接介入。故此,他對福樓拜創作的《包法利夫人》十分欣賞,因為他認為此作品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在於真實地呈現了女主人公的經驗。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小說的藝術》

在詹姆斯之前,福樓拜是最早在小說創作方面提倡根據"客觀性"寫作的作家。他並不讚賞創作者在其作品中寫入自己的情感甚至參與其中的討論。對他,他曾經寫信給喬治·桑其中就說到這一問題,他講:"我對在紙上寫下我心中的什麼東西有一種難以剋制的反感。——我甚至認為小說家'沒有權利(在任何書刊上)表達自己的意見。上帝難道說過自己的意見?這說明為什麼我心裡有許多東西讓我感到窒息,我想吐出來,卻嚥下了。其實,有什麼必要說出來!偶然遇到的任何人都比居斯塔夫·福樓拜先生更有趣,因為此人更一般,因而也更典型。"福樓拜堅持這一觀點,就像是上帝從不會介入到現實生活中發表意見一樣,是需要保持小說最真實的原貌,而樣才是真正的典型。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小說評論家福樓拜

對於這一真實性問題,小說家伊恩·瓦特專門創作了一部書《小說的興起》,其中談到,,"在小說中,比在其他任何文學形式中更為明顯的是,普遍真理只存在於事件之後"。從他的講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裡,以前的文學形式更多是服務於以"真理"為目的的修辭勸說。而他認為小說應該做的,是在基本標準中去追求個人經驗的真實性,而個人經驗總是獨特的,新鮮的,不應該從屬於某一話語的目的。由此看來,伊恩·瓦特的觀點與福樓拜主張的"客觀性"寫作立場是相互吻合的。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小說評論家伊恩·瓦特

小說家米蘭·昆德拉也有同樣的觀點。他在其創作的《小說的藝術》裡也有過一樣的的論述,稱小說不應該具有倫理上的傾向,應該平等地呈現複雜的、多樣化的生活本身。他認為那些將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視為是對理想主義的批評或是頌揚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為這些觀點將道德態度當作小說的基礎,沒有發現塞萬提斯呈現的並不是一個絕對的真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對真理,這種不確定性的智慧才是小說的智慧。他還談道,在福樓拜之前,人們認為愚蠢只是缺少知識,是可以通過教育而改正的缺點。但是在福樓拜的小說中,"愚蠢是與人類存在不可分離的一個範疇"昆德拉並非在批評人類愚蠢,而是強調福樓拜在寫小說時,並不試圖用小說去教化人們怎樣擺脫愚蠢,而是"客觀性"而真實地去呈現人類生活的狀態。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小說家米蘭·昆德拉

在現代,文學評論家詹姆斯·伍德亦持有相同的立場。他在其創作的《小說機杼》中,對福樓拜的小說同樣表示出讚賞之情。他一樣認同,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應該具備"生動鮮活的細節""高超的觀察能力""對善惡保持中立""作者印在一切之上的指紋,悖論般既有跡可循又無影無蹤"等諸多特徵。他認為,笛福、奧斯丁和巴爾扎克的小說都體現了其中的一些特徵,而只有福樓拜的作品具有所有的這些特徵。他認為福樓拜的小說"既栩栩如生又人工雕琢",原因在於他對細節的選擇既具有隨機性,又具有文學的美感,他細緻入微,卻又並不過多地將自己的意圖捲入其中,僅僅是對生活中的細節多留了一份心而已。根據他的上述論述,人們可以發現,他是非常讚許福樓拜的,認為小說的創作,不應過多地加入作者自己的意圖和思想觀念,而應該更為真實地去展示生活真實的細節。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文學評論家詹姆斯·伍德

眾多小說評論家們之所以對福樓拜"客觀性"寫作立場很是讚許並認可,原因就在於"客觀性"體現了生活的"真實性",而這一點才是小說應著力推崇的。當然,詹姆斯對小說的創作同樣強調"客觀"地呈現故事,從而讓故事更接近生活的真實而。更進一步地,詹姆斯主張的"客觀性"性更加聚焦於對人物意識方面,在這一點上去展示人物意識的"客觀"。

詹姆斯認為作者對人物的刻畫不應超出人物視野的限制。在此一情況裡,小說創作者與小說人物的視野會相互重合,但作者就應該居高臨下地對人物進行意識性地評頭論足,也不應由於已經知曉人物那些尚不知道的事情,去出現同人物的反諷差距,從而去揭示人物敘述中的不可靠性。《美國人》創作中的"客觀性"形成了全新的可靠敘述,使得這個故事貼近了那一時代脈搏的真實性。雖然如韋恩·布斯所說,作者不可能完全客觀地呈現人物和故事,但是,

在"客觀性"創作理念的驅使之下,作者會在當時的語言環境下,竭力捕捉各種真實事件,從而讓這一故事具備了某些歷史的真實性。

針對歷史記憶,小說側重於真實性的渲染

《美國人》這一小說的故事情節,講述的是美國籍富商克里斯托弗·紐曼,到歐洲後遭遇的一系列欺騙、背叛及感情傷害等故事內容。故事中,貝勒伽德家族代表著歐洲貴族階層的一個縮影,而紐曼則是美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二者在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方面發生種種的衝突。特點在紐曼追求貝勒伽德家女兒克萊爾,當其求婚受挫,各種矛盾加速凸顯。這自然是人虛構的故事,在歷史中並不是真實存的。然而,此故事卻能真實展現世紀末期美國社會觀念與歐洲社會觀念之間碰撞的歷史現實。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電影《美國人》劇照

詹姆斯儘可能地避免自己的觀念態度在小說中出現,他全力呈現故事中那個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以便追求"客觀性"的創作立場,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這段歷史記憶具備"真實性"。當然,詹姆斯在小說寫作中追求的"客觀性",並非是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他將小說比作繪畫,認為小說家與畫傢俱有相似之處,都是以藝術的方式呈現真實,小說之於歷史,就如同繪畫之於現實。也就是說,對於詹姆斯而言,小說如同繪畫,它並非是臨摹周圍的現實世界,而是賦予作品藝術的生命力,使作品透過藝術的感染力去接近真實。

在《美國人》這一作品中,就事實來看,這是羅曼司包裹下一段真實歷史的記錄,這並非是表面上看的那樣,僅是在描繪紐曼和克萊爾的感情糾葛。這一寫作方法所表述的內涵,這如同凡高畫作中的向日葵並非僅僅是向日葵而已,其中還包含了畫家自身甚至那個時代的歷史記憶。紐曼同貝勒伽德家族之間矛盾,並非僅是故事表面所呈現出來的,天真與邪惡、正直與背信棄義的對立和碰撞,更不能進而得出結論,認為當時的美國人都是天真、善良、正直,而歐洲人都是老謀深算、圓滑世故、背信棄義。

人們知道,小說所渲染的情節具有強烈修飾性,它與歷史相差範甚大 ,並非像歷史那般就事論事。《美國人》小說裡的歷史記憶,並不是要展示故事中講述的那些情感糾葛和那些美國人和歐洲人在個人品質上的差別,這就如同人們不應把凡高畫裡的向日葵當作是所有向日葵真實的樣子。要更正確地理解這個故事裡的歷史記憶的真實性,則需要透過藝術手法的迷霧,在小說修辭的紋理中,對故事的歷史元素進行深入挖掘。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電影《美國人》劇照

電影《美國人》怎樣描繪美國真實的歷史記憶

《美國人》小說裡所講述的情節內容,是19世紀末期美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發生碰撞的這一段歷史記憶。作者詹姆斯主張"客觀性"的寫作立場,在創作此小說時就如同畫家作畫一樣,將許多的歷史元素融入作品當中。他循著這樣的思路,可以發現這部小說在愛情故事的喜悲之外,在普遍意義上的善惡道德啟示之外,還保留了對歷史元素的"客觀"記憶。

繼紐曼之後出現了第二個故事人物,就是在巴黎羅浮宮門口臨摹名畫的諾艾米,這也是小說中出現的第一位歐洲人。當紐曼觀看並試圖買她的繪畫作品時,她裝作藝術家高傲、無視金錢的樣子,而內心卻在盤算著如何將畫賣個好價錢。當她以高價將畫賣給這位初來乍到、不懂行情的美國人之後,為了更多地在這個美國人身上獲利,她又極力推薦自己的父親去給紐曼上法語課。

在閱讀小說時,不應該把故事人物的道德品性當作歷史真實,去批評諾艾米代表的歐洲人狡猾世故,因為這樣做會忽視小說的修辭性和藝術性。畢竟,小說不是要去臨摹現實世界,而是在創作一種藝術。因此人們不應以小說人物的品質特徵作為"事實"依據,將狡猾世故歸結為當時歐洲人的一種品性特徵。更何況,無論處於怎樣的時代和地域,人的品性總是多樣化的,一概而論都有失公允的。應該說,在這一段故事情節中,歷史元素更多地體現於詹姆斯的"客觀"再現中。

聚焦人物中心意識是詹姆斯的代表性寫作風格,因此他在呈現諾艾米這個人物形象時,更集中於這個人物的所思所想,而非是他作為作者對該人物的態度和評價。他所做的不是讓讀者跟隨他的視角去批評諾艾米的狡猾世故,而是"客觀"再現那個時候這些畫師的行為和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保留了那段歷史記憶,記錄了世紀末期巴黎羅浮宮外像諾艾米這樣的畫師,在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影響之下,借用歐洲高雅藝術的吸引力,向紐曼這樣嚮往歐洲文明、卻缺少高雅文化修養的美國人,出售藝術贗品謀取利益。

左衝右突難找文化的根,且看亨利·詹姆斯對歷史的可靠敘述

電影《美國人》劇照

結語:這一段歷史記憶,從真實性方面,它映射出隨著世紀資產階級新貴的出現,一些藝術從業者,為了迎合像紐曼這樣的資產階級新貴追捧歐洲藝術作品的心理,開始營造各種高雅的假象並從中獲利,使那些藝術的複製品替代藝術作品本身,成為高雅文化的象徵,雖然這僅是當然歐洲社會的一個街角小片段。

這一現象在市場經濟下,對那個時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小說裡的一個故事也很說明問題,那就是貝勒伽德夫人由於要獲取經濟利益,竟然氫女兒克萊爾嫁給一個醜陋多病的貴族老頭,以至於最終不惜殺死自己的丈夫去完成這門婚事,這是傳統歐洲貴族階層走向沒落的一段具有真實性的歷史記憶。從客觀性來看,貝勒伽德夫人的狹隘和固執並非阻礙紐曼和克萊爾婚姻的唯一原因,這兩位年輕人的關係喻指著意氣風發的美國人與保守含蓄的歐洲人相互吸引卻又難以真正融合的現實,這同樣是那個時代歷史記憶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Henry James. The American. Ed. James W. Tuttlet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美]亨利·詹姆斯.小說的藝術:亨利·詹姆斯文選集.朱雯等譯.上海

[法]福樓拜.致喬治·桑.劉方譯.載艾珉主編.福樓拜全集(第5卷)

[美]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高原、董紅鈞譯

[捷克]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董強譯.

[英]詹姆斯﹒伍德.小說機杼.黃遠帆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