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活着是一种慈悲

疫情爆发对人造成心理的恐惧和焦虑,一位疫区网友比喻得很贴切,她说:你们的隔离和我们的隔离不是一回事,我们就像是一笼子鸡,隔天被人抓走2只,剩下的鸡是什么心情我们就是什么心情。

选择活着是一种慈悲

疫情引起的恐慌不仅是我们心理上的,还有我们的身体,它似乎很会模仿,某个时刻我感觉自己心跳加快,感觉自己有点发热,似乎被“感染”了,这让人怕得要死,也明显地感觉到“很怕死”。

不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为了生命安全做好一切防控。

这时我们好像无比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好像又对自己的生命一点都不在乎,觉得随时都能“去死”,也许是和爱人吵一次架,或者是觉得孩子不听话,都会引起我们不想活的想法。

就连心理学家也说:我想没有谁一生没有过死的念头。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很怕死,有的时候我们却一点不怕。

因为不怕死,是你可以选择不想活了,是自己选择结束生命,而疫情带来的死亡危险是生命的剥夺,是被动的,是你没有办法选择的。

英勇就义的人,上战场可能就没有想过活着回来,决战的时刻就做好了赴死的选择,这样的死亡是有准备的。

能够自杀的人也不怕死,因为自杀是他做出的选择,相对于他的生活,自杀是可控的,而生活他可能认为比死亡更糟糕。

电影《小丑》里男主的日记这样写道:但愿死亡比我的生活更有价值。

选择活着是一种慈悲

因此,在对自杀人群的危机干预中,首先是对他做出自杀这个选择的尊重。虽然我不能认同自杀,但我尊重你的选择。而理解他正是帮助他的前提。

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自杀的当事人感觉世间还有人能理解他,激起他求生的欲望,还在于,生而为人应当尊重他人,同时尊重自己,包括自己的生命,从这一点看,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生命教育中,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是前提条件,人的降生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有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活着,不论对关心你的人,还是对自己,都是无上的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