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一束光


依依:一束光


我認識一位睿智精明的老畫家,他是我的微信好友,在我的朋友圈裡。他年輕的時候插過隊,在插隊期間他熱愛上了畫畫,從此便開始迷上了畫畫,並一發而不可收拾。


那個時候,他是負責黑板報的撰寫員,知青的文娛活動都是他來帶頭組織,也算是隊裡一位小有名氣的文人志士吧!那個時候,他們知青血氣方剛也吃了好多苦,尤其他們插隊所處的那個地方,蚊子特別多,往往身上的這個疙瘩還沒下去,那個又上來了,那個癢啊!到現在想起來都感覺渾身刺撓難受!可真不是味兒!


就是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當年還年輕的老畫家日積月累,利用不出工的零碎業餘時間,終於學有所成,畫什麼像什麼!成了他們隊裡的大才子,文化幹事。能畫能寫,特別優秀,縷縷受到上級表揚。而老畫家並沒有驕傲,他持之以恆,戒驕戒躁,穩中有勝的鞏固著自己的知識,不慌不忙地持續日積月累。


後來知青返城,畫家也回到了北京。但那段刻骨銘心的勞動經歷,給了畫家別樣的情懷和充裕而豐富的生活閱歷。這可是一筆拿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人生積澱。


那段時間,給了他思考人生的珍貴經驗。也給了他一副強壯健康的體魄和鍛煉出一種吃苦耐勞的毅力。他把那段日子撿起來寫成了文章,陸續發表在各類雜誌上。經歷是一本豐厚的書籍,不光給了他人生的經驗,也讓他在磨難中學會成長。源源不斷的文字變成了源源不斷的稿費。此後,他一邊工作,一邊寫寫畫畫,簡單的日子,被他烹飪的活色生香,豐富多彩。同時他還迷上了攝影。


因為好多雜誌需要配圖,所以他開始走出去練習抓拍。


現在,他一邊旅遊,一邊寫生。他的畫在北京也是蠻有名氣的,攝影技術也是槓槓的出彩。今年疫情期間,作為一名七十多歲的老藝術家,每天清晨,他會早早起床去公園鍛鍊,順便拍幾組清新脫俗的作品。回來整理好,再配上祝福和積極向上的,鼓舞人心的文字發在朋友圈,滿滿的正能量。


看他每天不間斷的段子。譬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靜盼佳音,抗疫大勝,千里潮誦,萬里月明。等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老藝術家雖然去不了一線戰場,但他從沒懈怠,心有家國情懷,每天鬥志昂揚,激情四射,像是有千軍萬馬在胸中奔騰。抗擊疫情以來,他都以正能量的形象出現在朋友圈,完全和鬱鬱寡歡,精神頹廢,萎靡不振的我截然相反。我雖然也寫了好幾篇抗疫作品被編輯選中發表了,但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偶爾還會多愁善感地發發牢騷;遇到難題便沉不住氣,學不會抗壓,不發不快,速度吐露不滿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和精神矍鑠的老畫家相比,簡直讓我感到無比汗顏,在老畫家面前,實在很慚愧。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所有的認知和行為方式,都會在平常的一舉一動中悄然顯露出來,縱使沉默是金,狡辯也沒用。


老畫家不會在群裡高談闊論或者居高臨下“憤青”般的發牢騷,不會指責別人的做法對或者不對,因為他感覺結果自有公論,時間會證明一切。他虛懷若谷,鍥而不捨,總是默默地在淡泊寧靜中,在每天堅持的祝福和鼓舞人心的行動中,留給周圍一身浩然正氣。且不說他鬼斧神匠、出神入化的筆鋒;也不說他文采斐然、出口成章的文字,人不怕做好一件事,怕的是簡單的事能毫不動搖、痴心不改地重複著去做,這就難能可貴,很了不起了!他雖然年事已高去不了一線,但他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地為一線鼓勁!振臂吶喊!“待到神州勝冠疫,喜聽萬里海濤聲”。


雙手合十,心存感念。這就是一位能令我佩服的心服口服、德藝雙馨的長者,智者,師者,海濤之聲王建國老師。


文末,祝老藝術家王老師筆豐體健,永遠像一枚燦爛的太陽,蓬勃向上,活力滿滿,激情滿滿,正能量滿滿,開心滿滿,簡單滿滿,智慧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