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三)火石巖遇險

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火石巖(地名),距漢江下游安康縣城六十華里,離上游嵐河口小鎮三十華里。她背靠海拔七百多米的天柱山,腳下是蜿蜒千里的漢江。這裡山高、江窄、水深、流急、浪大,是漢江上游一處有名的“虎口險灘”。 之所以把這裡稱之為“虎口”,是因為從天柱山北坡延伸下來的一條山腿擋住了江水流向,山腿受到急流沖刷,使它的底部向裡凹陷成一個洞窟,其狀如同張著大嘴的“虎口”。它的對面是一片江水沖積形成的沙石漫灘。沙灘地勢高,江面落差大,促使上段近百米寬的江面在此驟然變得非常狹窄,倒逼江水湧向了凹陷的“虎口”,而江水受到“虎口”的巨大阻力,先在它的“嘴”裡旋轉,然後掀著滾滾巨浪朝下游奔流而去。所以,上行機動客輪行駛到這裡都要下船,發給你一個棉線織成的繩套,跟著船工纖頭沿著江邊、喊著船伕號子拉竹纖行駛。若是下行船更是危險,行船來到這裡,若是掌舵的船老大在此稍一疏忽或者指揮失當,就會出現兩種險情:一是撞進“虎口”船碎人亡;二是偏向沙灘擱淺船翻,十分驚險。我就曾在這裡經歷過一次驚心動魄的“險情”而終身難忘。

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一九七零年,我任原鐵道兵十一師五十二團勤務連通信排的有線技工,與有線技師仇榮躍共同負責保管和發放全團通訊器材及通訊設備的維修。所以我經常坐船往來於嵐河口與安康之間(即團部和師部之間)領取通訊器材和通訊設備。

那時部隊剛剛從內蒙古轉戰到陝南安康地區,襄渝鐵路施工也剛剛進入起步階段,汽車公路便道還正在加緊修建,所以施工設備和施工材料,主要依靠水路來運輸且十分繁忙。而當時的運輸船隻極其簡單,就是先將兩條大木船並連在一起,再在船上用方木搭建一個大平臺,來作為堆放設備和材料之用。材料船前方由一艘配有兩臺發動機的汽艇作為牽引船,再用一條長二三十米的鋼纜拖著後面的材料船航行。所以當時運輸條件十分簡陋。後來,隨著水陸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公路便道的修通,水上也由汽艇換成了“拖一”、“拖二”兩艘拖船作為牽引船。再後來又從湖北引進了“井岡山1號”和“井岡山2號”兩艘客輪解決了部隊的交通問題。

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一九七零年七、八月份的一天,我從安康師部通信科領好通信器材,搭乘部隊材料船返回嵐河口團部。我還記得材料船上裝有一輛解放牌汽車和一臺施工用的空氣壓縮機,另有十幾位軍人和部隊僱來的當地船工。可我們誰都沒有料到,那次乘坐材料船竟是一次“危險的旅程”。

乘船那天的早上,我請一位同路返回連隊的戰友幫忙,從師部招待所抬著通訊器材,趕往部隊專用碼頭裝好船。大概七點多鐘,我們搭乘的材料船離開碼頭以後,一路盡情的欣賞著漢江兩岸的美麗風光,吮吸著江水散發出來的那種特有的清香。可以說前段水路一切都順風順水,也駛過了火石巖那段“虎口”巨浪,再駛過一小段有點彎曲的急流就可以安全過“關”了。

但卻恰恰是在經過那段小小急流時,前面汽艇兩臺發動機的其中一臺出現故障而停機,使喪失了一半動力的汽艇和材料船,反被江水推著向下遊退去。為了不殃及汽艇造成更大損失,汽艇上的人又砍斷了纜繩。此時的材料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又像飄在水面上的一片樹葉,隨著大浪往下游飄去。這種突如其來的情況令大家措手不及,也令全船人員十分驚慌。

正當危機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大聲喊道:“大家不要慌,聽我的指揮,船上所有人都蹲下,不要站立,也不要亂走動,保持材料船平穩”。我回頭一看,是團後勤機械連的李工長(筆者與李工長認識,但不在一個連隊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東北人,四十上下年紀,中等個頭,身體健壯。只見他那黑紅臉上異常的嚴肅,堅毅,聲音是那樣的洪亮有力:“大家不要驚慌,聽我的指揮”,他又把話重複了一遍繼續說:“左邊和右邊多去幾個船工師傅撐篙,盡力把船控制在江心,決不能讓船偏離江心撞到山崖,也不能讓它偏向沙灘,如果那樣咱們就都完了。所以前面再去幾個船工師傅把纜繩解開放下鐵錨,儘量控制住船的後退速度”。這時,因為水流實在太急使材料船越退越快,左舷也因江水太深、竹篙太短無濟於事,又加上江底地形複雜鐵錨根本抓不住,或抓住江底,鐵錨又把纜繩給拉斷了,情況變得萬分危機。

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再看李工長站在船頭,還是那樣的嚴肅、沉著、鎮定,像在指揮一次重要戰役的將軍那樣果斷:“趕快呼叫右邊的上行船,讓他們躲開我們這條船,防止撞到他們。後面的兩位師傅(兩船兩舵)要配合好,盡力穩住船舵並向岸上的人呼救”。但是由於水流太急和漩渦的共同作用,我們的船突然傾斜著向下遊的“虎口”靠近,正當危機的時候,忽然聽到岸邊有人向我們揮手並大聲喊叫:“快接纜繩!快接纜繩”...原來岸上大聲喊叫的不是別人,正是上行木船上的數十名船工老鄉。原來,他們早就發現了我們這條船的險情,並且早已做好營救準備。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奮力拼搏,船上船下的共同努力,材料船終於安全停泊在了岸邊,我們脫險了。

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此時此刻,所有在場的人都鬆了一口氣,興奮、激動、感激的臉上也都掛滿了笑容。這時,我們環視四周尋找李工長,只見他正蹲在船頭上“吧嗒、吧嗒”吸著香菸呢。稍稍過了一會,李工長站起身來走下船去,與那些幫助過我們的船工老鄉們一一握手,遞上香菸並連聲道謝。而那些純樸善良的船工老鄉們卻連連擺手說:“都是應該地,都是應該地,莫啥(沒啥),莫啥麼”,“莫謝(不謝),莫謝麼”……

我們有驚無險脫離了險境,保住了國家財產並平安的返回了嵐河口。

記敘文•陝南往事(三)

但遺憾的是,那位可敬可愛、指揮若定的李工長,在一年後的一次意外事故中光榮犧牲而永遠留在了陝南,留在了“襄渝線”,留在了大山中。而他的音容笑貌和他那臨危不懼的高大身影,卻深深地,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整理:尤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