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有孩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各種契合自己價值觀的育兒方法。直到我遇到

《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它是我尋找育兒方法道路上的最後一站。

這是一本講親子溝通的書,P.E.T.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這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中文名就是“P.E.T.父母效能訓練”。

本書作者托馬斯·戈登博士(1918-2002)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擔任加州心理學會會長、美國白宮兒童顧問等職。

戈登博士以其所創建的“戈登方法”而聞名全球,這一方法起初是為了改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後發展成為一種改善所有人際關係的通用模式。

戈登博士因此連續三次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一度被譽為“溝通之父”

這本書已經以33種語言在全球出版,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500多萬父母參加過此課程的培訓,這其中也包括比爾·蓋茨的父母。

這本書將我們日常所提到的——“界限、需求、看見、感受、同理、共情、雙贏、尊重、接納、愛其如其所是”——這些關係詞匯真正地落地,通過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說出的每一句話,將其展現出來。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1

一個窗口,是地圖,也是界限

翻開這本書,我們一定會被“父母是人,不是神”這句話所吸引。承認父母的侷限性,顯然會給時常陷入育兒自責內疚中的父母們鬆綁。

“你可以坦然承認自己是一個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會擁有積極的或者負面的情緒。你更無須前後一致表現自己是個稱職的父母。

當你感覺你無法假裝對孩子感到接納和愛的時候,你無須勉強自己去這麼做。你也沒有必要對每一個孩子一律平等地展示你的接納和愛。

最後,你和你的配偶無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站在統一戰線上。但真正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

當看到這樣的文字時,是否覺得放鬆的同時又有些疑惑呢?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育兒觀,它如何讓我們成為高效能的父母呢?

在PET裡,有兩個核心工具,叫做

“行為窗口”“問題歸屬原則”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1. 行為窗口

對於孩子的所有行為,我們都可以把它們放到如下這個大的矩形裡,就像是透過一扇窗去看這些行為。

這些行為要麼是能夠接受的,要麼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於是在這個矩形的中間就有了一條分界線,稱為“接納線”。上面是“可接納區”,下面是“不可接納區”。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要注意的是,“接納線”是一條感受線,而不是對錯線。

孩子的行為帶給我的感受是平靜、放鬆或者喜悅的,放在上面;

孩子的行為帶給我的感受是不舒服、不爽的,放在下面。

對於孩子同樣的行為,這個接納線是因人而異的。而且這條感受線就像海岸線,總是在變化中,會隨著自我、環境、他人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這個行為窗口就很好地解釋了:

父母為什麼不用勉強自己接納孩子所有的行為;

父母為什麼不用刻意去前後一致;

父母為什麼不用維護統一戰線。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2. 問題歸屬原則

“問題”這個詞很容易望文生義,讓人產生誤解,誤以為是“誰做錯了什麼,需要改正”。

“問題”在英文版原文裡是“problem”,這裡是指:誰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誰就擁有問題,問題就歸屬於他。

他是問題的主人,需要對自己的問題負責。所以這裡的“問題”,只和“感受、需求”有關,而與“是非對錯”無關。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問題歸屬原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界限”:這到底是孩子的事情,還是父母的事情,還是我們共同需要面對的事情?

比如說:

孩子用積木搭好的房子塌了很傷心;

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了很生氣;

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很委屈;

孩子覺得作業太難了;

這些都表明“孩子擁有問題”,那麼父母就要退出“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

相信孩子有無限的潛能,去找到屬於他自己的,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而父母這種把責任留給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協助方式,在P.E.T.裡叫做“協助技巧”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再比如

父母已經很累了,孩子還要講故事;

父母要趕時間的時候,孩子還在磨嘰;

孩子把音樂開得很大,影響了父母的休息

這些都表明“父母擁有問題”,那麼父母就要避免直接提供解決方案,或者指責貶損孩子。在P.E.T.裡倡導的是使用“面質技巧”,向孩子表達這樣的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影響和不好的感受。

“雙方擁有問題”時,可以使用“衝突解決技巧”來公平地解決問題,並以尊重的態度分享價值觀。

“無問題”區,可以使用“關係技巧”,來促進彼此的關係。

有了這個“歸屬原則”,在和孩子相處的任何時刻,我們就都可以在這張“地圖”上找到相應的區域,從而去使用相應的技巧來應對,這無疑就像親子關係中的導航儀,也是定海神針。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2

孩子擁有問題——傾聽

當我們擁有一個孩子,或者即將擁有一個孩子的時候,大概都會在心裡為他描繪出一幅未來的圖景,希望他:

“健康快樂、獨立自主、自尊自律、有責任心、有同理心、有創造力、有抗挫力,總之,內在有力量、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而P.E.T.可以幫助父母們離這樣的目標越來越近。

當孩子擁有問題的時候,會表現得沮喪、難過、生氣。看到孩子這樣,做父母的自然會很想幫助孩子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於是提建議、講道理、安慰:

這多大點事啊!

用得著反應這麼大嗎?

沒關係的,過幾天就好了!

你是最棒的!

卻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並不喜歡我這樣的狀態,有情緒是不好的,我是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的……

除了無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背離我們的養育方向,對於父母來說,將本來屬於孩子的事情攬在了自己身上,也是不堪重負的。

在P.E.T.裡,當“孩子擁有問題”的時候,“命令、警告、說教、建議、辯論、責備、讚揚、嘲笑、分析、安慰、質問、轉移注意力”統稱為“溝通的12塊絆腳石”。

看到這些,你可能會覺得:這全是我平時和孩子溝通時會用到的啊,除了這些,我還能說什麼呢?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分享我自己家的一件事情吧:

在女兒三年級的時候,她有一次機會上臺發言,這是她第一次在全校師生面前發言。沒有預想的順利,中途她突然忘詞了,臺下的觀眾先是靜默無聲,然後是鬨堂大笑。她匆忙說了聲“謝謝”就下來了。

接下來的這一天看上去風平浪靜,她也似乎沒有被影響。

但是第二天早上,當我去叫她起床時,她翻了個身背對著我,說:“媽媽,我不想上學!”然後坐起來抱著我,頭埋在我的肚子上,對我說:“媽媽,我好想鑽進你的肚子裡!”

我明白了,昨天的事情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困擾,她還沒有消化和處理這件事帶給她的衝擊。

我問她:“是因為昨天上午發言的事情嗎?”孩子點頭:“嗯!”然後眼淚奪眶而出。

我抱著她:“你當時覺得特別尷尬。”

孩子說:“是的。”

我:“那麼多人看著你,可是你卻忘詞了,也許你太緊張了。”

孩子:“是的,我本來已經背得很熟的,可是一上去就好緊張,然後就都忘了。”

我:“你很難過。”

“嗯。”孩子繼續哭了會兒。

看她情緒緩和得差不多了,我便對她說:“昨天你基本都說下來了,大概就剩最後一句。這麼長的一篇稿子,能背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後來你還說了謝謝大家,反應真的挺快呢!”

於是就這樣孩子吃好了早飯,揹著書包上學去了。自此後,再有當眾發言的時刻,她再也沒有緊張慌亂過。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在這段對話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前半部分,我使用了“傾聽技巧”,說出事實和感受,並和孩子核實。

當孩子的感受被媽媽看見和理解,便開始流動起來,淤堵在她心裡的疙瘩被解開了,她便恢復了思考能力,從“孩子擁有問題”回到了“無問題區”。這個時候我再說什麼,她便很容易接受了。

在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突發的事件衝擊著我們,改變著我們的人生軌跡。我非常慶幸在我的孩子遇到這樣的艱難時刻時,我有P.E.T.的支持,它幫助孩子面對挫折、承擔責任,將父母從無助中解救出來。

在任何時刻,我都知道應該怎麼去幫助一個孩子,這就是我稱P.E.T.為“定海神針”的原因。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3

滿足自己的需求——自我成長

前面已經提到過,當孩子的行為對父母造成困擾,致使父母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是“父母擁有問題”的時候,可以使用“面質技巧”。親子關係中需要被幫助的,從來不只是孩子。

當我擁有問題的時候,我是問題的主人,為自己的需求負責,邀請對方來幫助我解決我的困擾,嘗試這樣表達:客觀的行為描述+最初的內外一致的感受+明確而具體的影響。

比如:“還有10分鐘我們就要出門了,你還沒有收拾自己的東西,我真的好擔心我們等會兒要趕不上車了。”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這樣的話裡沒有命令和指責,有的只是自我的敞開。孩子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因為同理到父母,從而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技巧學起來並不難。難的是:在那個當下,我是否意識到我有需求,我是否意識到我的需求需要被尊重,值得被滿足。

對於一個從小在權威下長大的乖乖女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有擔心被拋棄的恐懼,於是習慣性無視自己的需求,隱忍和壓抑,假裝自己看不見。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記得我還是P.E.T.預備講師時,有一次與督導聯合授課,我的這一組被分配到課程場地最中間的位置,是個需要隨時搭建隨時拆除的移動小組。在徵詢大家意見的時候,我有些勉強地表示同意。督導老師對我說:“你真的覺得可以嗎?要為自己的需求負責哦,我們可以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的。”

於是我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內心,然後說道:“我的聲音比較小,我有點擔心在場地的中間太空曠,學員們會聽不清我在說什麼,我和學員的感受可能都不太好。”

於是,最後的結果是:所有的組都在場地的周邊固定了下來,既不相互干擾,也最大限度地令學員有較好的感受。

要打破舊的模式,就需要很多很多次的刻意練習。在每一個被困擾的當下,做到不迴避,去面對那份不舒服,去感受那份不舒服到底是什麼,然後把它內外一致地表達出來。

開放和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為它負責,也能夠同理到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才是“愛自己,愛他人”。我想這是P.E.T.帶給我這種特質的人最大的成長。

美國白宮心理顧問:如何為緊張的親子關係鬆綁?

結語

P.E.T.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大寶藏,還有很多的面向無法在這一篇文裡盡述。每當我重新去翻開它的時候,總能被一些東西所打動。那是關係中最美妙的時刻,關乎人性、關乎愛。

實踐P.E.T.越多越會發現:P.E.T.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在親子關係,在其他關係中也同樣適用;也絕不僅僅是溝通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們通過P.E.T.語言來向他人表達我們的尊重、理解、接納與關懷。就像是一條船,藉助它,我們到達“愛”的彼岸。上岸了,這條船也許就沒那麼重要了。因為在關係中,語言只是一部分,你的表情、眼神、動作、內在姿態都在表達。

很多時候,即使你什麼也沒有說,你也在實踐P.E.T.;有時候可能即使你說了P.E.T.的標準句式,你也不是P.E.T.。實踐P.E.T.就是一條不斷自我覺察、自我成長的路。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菁KIds上海 (ID: Jingkids_Shangh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