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你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 (菲力普·嘉裡)像很多青年人一樣 ,終日仰慕月亮 ,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

以上為作者毛姆的一位朋友對《人性的枷鎖》一書的評價,毛姆覺得這個說法很有意思,便把月亮與六便士作為本書的書名。


《月亮與六便士》:你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本書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講述了一個40歲的中年男子克蘭德—擁有幸福的家庭和穩定的收入的中產階級,突然有一天便放棄所有的一切毅然去巴黎畫畫,由於沒有收入過著顛沛流離、食不飽腹的生活。

他的行為不曾被人認可,畫作也鮮少被人理解,一直流浪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卻在那裡譜寫出原始生命的畫卷。


《月亮與六便士》:你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對於我來講,一般讀書時的感想與讀後感是頗有些偏差的,也可能經歷了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從全方位開始思考而並不侷限於其中的某一點。

讀書過程中,相信大家都覺得他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價值觀,即擁有幸福的家庭,不錯的事業,他人的肯定為導向,而他選擇了放棄一切也放棄了對於整個家庭的責任,所以這也引起了大家的巨大爭議。


《月亮與六便士》:你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然而讀完全書後,我卻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他的行為帶給我巨大的震撼!

我們可以從對他的描寫中看到他的變化,起初他只是一個普通沉默的中年男人的形象,而後來他的形象變成了留著紅鬍子,很瘦削卻眼裡有光芒的人,更像是一頭野獸。

他擁有了強大的信念作支撐,也擁有了對生命的原始衝動與熱愛,而這種人才會創作出更為純粹感的畫作。


《月亮與六便士》:你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與其說是神的選擇使他成為一名富有靈魂的藝術家,我更傾向理解為馬斯洛需求的第五階段—自我實現,這是個體對追求未來最高成就的人格傾向性,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

於克蘭德而言,他的前半生是為整個家庭而活,而後半生便是為自己而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更需要巨大的勇氣。


《月亮與六便士》:你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指的是存在於心中的理想,六便士指的便是世俗意義上的金錢。願你有月亮,也有六便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