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英烈事蹟 談勵志感想丨為履行維和使命而獻身的“藍盔衛士”——張海波

讀英烈事蹟 談勵志感想丨為履行維和使命而獻身的“藍盔衛士”——張海波

張海波,河北省定州市李親顧鎮西湖村人,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研究生學歷,歷任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營教導員等職,生前為某集團軍工兵團副政治委員。他於2007年、2014年兩次奔赴非洲,參加中國第六批、第十六批赴利比里亞執行國際維和任務,2014年任維和工兵大隊政委。他視榮譽為生命、把工作當事業,在利比里亞自然環境異常惡劣、安全局勢特別動盪、埃博拉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始終積極戰鬥在一線,最終獻身在了維和崗位上。

读英烈事迹 谈励志感想丨为履行维和使命而献身的“蓝盔卫士”——张海波

1

懷揣綠色軍營夢的青春少年

張海波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年少時父親赴京工作,母親身體不好,不但要下地勞作,而且還要照顧張海波年幼的妹妹。他自上初中開始,就一直陪爺爺在一個獨立的院子裡居住,給爺爺做洗漱、穿衣、生火、挑水、做飯等一系列事情,晚上還得陪爺爺聊天(老人白天太寂寞,睡覺,晚上特精神,就老是纏著張海波跟他聊天,經常聊的張海波都瞌睡了,老人還把他叫醒繼續聊)。初三那年,他母親說初三是中考關鍵的一年,擔心他這樣會影響太多的學習,要他搬回家住,專心考學。可是張海波認為自己作為在家裡唯一的男子漢必須擔起照顧爺爺的責任。依然照顧和陪伴常年臥床的爺爺,直到三年後爺爺去世。鄰里鄉親都對這個懂事的孩子誇讚不已。不僅如此,他還聰明好學,在小學和初中均曾代表李親顧鎮參加數學競賽,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孝敬老人加上學習成績優異,張海波家獲得了當地政府頒發的“教子有方”獎狀。

初中畢業,張海波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定州市一中。當時學校住宿條件十分艱苦,冬天天寒地凍,宿舍沒有暖氣。媽媽怕張海波凍壞,做了一床新褥子帶給他。沒想到張海波看到一位同學沒有帶褥子,便主動把新褥子無償讓給了同學,自己用舊的。高中時期,張海波獲得了很多榮譽,但他總是把這些榮譽如獎狀等都放在宿舍的抽屜裡,從不在人前炫耀。

張海波從小就有一個綠色軍營的夢想,高中時他立志報考軍校。但是進入高三之後,由於貪玩,他的成績一度下滑至班裡的倒數幾名。有一次,老師組織做難題,班裡有一個尖子生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在班裡說:這個題太難了,肯定沒人會做。張海波看了看,說:“這個題我會做。”不料尖子生輕蔑地瞥了他一眼,滿眼全是不屑。這個眼神深深地刺激了張海波,他立志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夢想。自此,張海波每天抓緊一切時間刻苦唸書,放學後打掃衛生,教室裡塵土飛揚,他在座位上學習;夜裡宿舍熄燈後,他點一支蠟燭繼續學習;早上5點多起床,到操場路燈下繼續學習。後來的付出終於換來了回報,1995年9月,他以優異成績被提前批錄取,步入南京工程兵學院,成了一名光榮的軍人。

大學期間,張海波學的是野戰工程專業,每天不僅要參加操練隊列、練體能,還要學習專業課,生活既枯燥又緊張。媽媽心疼他當兵太苦,他卻總是說:“都說這個苦那個苦,什麼工作都要有人幹。”大學時期他不僅積極參與班級和學校事務,擔任區隊長一職,還積極上進,在大學裡入了黨,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由於各方面都很優秀,表現突出,學院決定保送他上研究生,可他卻說“把這個研究生保送名額讓給別人吧!”忙碌而充實的大學生活對張海波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他利用大學資源充實自己、通過努力奮鬥提升自己,還培養出自己陽光的性格和滿滿的自信。

2

閃光的軍隊歲月

1999年7月,張海波以優秀的成績從南京工程兵學院畢業,來到了陸軍某集團軍工兵團。從基層做起,七年時間裡,他的職務從排長到指導員又到營教導員,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誠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書寫出了樸實無華的篇章。他愛好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和能力,2001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政治部司法局批准授予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資格。

2006年擔任工兵團政治處宣傳股長時,作為編輯骨幹編制的《推進黨務公開加強民主建設》工兵團黨務公開資料彙編,成為該團的學習參考書,也為兄弟單位黨務公開工作提供了參考借鑑。他撰寫的《要在提高公開質量上下功夫》,被收集在該書“官兵暢談”中。和其他幹部同事一起整理的許多小故事編輯在“故事集錦”一章,如:梁連長笑了、多餘的擔心、大膽的決定、悄悄話兒……等小故事,便於學習交流。

2009年7月取得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學”專業研究生學歷證書。

“越是困難越向前,越是硬仗越爭先;越是疲勞越頑強,越是艱苦越樂觀。”這是張海波在擔任築城偽裝營政治教導員期間為營隊總結的營魂,也是多年來他工作的真實寫照。部隊工作十幾年,張海波總是大項任務勇挑重擔,事事處處衝鋒在前。

2010年7月,部隊赴朱日和參加“使命行動-2010A”跨區機動演習。出發前夕,營長家中突發緊急情況,這時,任教導員不滿半年的張海波,一邊勸慰營長處理家事,一邊向團黨委請纓帶隊參加。演習中,他們擔負集團軍地下指揮所開設任務。他科學分工,將每項具體工作落實到人,注重團隊配合、提高作業效率,最終將作業時間提前到30分鐘,大大出乎集團軍領導預想。

2010年12月20日,《法治日報》曾刊登文章《鏗鏘軍營鍛造閃亮人生探尋北京軍區某工兵團3名大學生士兵的心路歷程》中,在【帶兵人評說】中載,二營教導員張海波: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最根本的是要靠實幹、靠本事、靠工作成績,這可以說是一個普遍規律。作為一名軍人,不論在哪個崗位,工作也好,訓練也好,沒有一種鍥而不捨的勁頭,肯定是學不到真本領、幹不出大成績的。大學生戰士文化水平高、悟性好,成才的條件比其他戰士好得多,缺的就是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精神。只要我們具備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就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張海波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2011年9月,張海波作為重培幹部在徐州工程兵學院參加為期五個月的旅團幹部培訓,期間他和虞利忠、管志兵、孫陽陽撰寫的《提高旅團政治機關幹部工作謀劃能力的思考》論文被評為2011年下學期“部隊現實問題研究”優秀研究報告,並頒發榮譽證書。

2012年底,集團軍組織第二次政工幹部比武,團隊指定時任政治處副主任的張海波帶隊參加。為備戰這次比武,他率先垂範,認真研究比武課目,精心定製了“魔鬼計劃”:早晨5點起床背理論,每天堅持跑5公里;白天處理業務工作,晚上鑽研政工業務。最終在他的帶領下,張海波及所帶團隊取得了個人綜合第一、團體總評第二的好成績,填補了工兵團在該項比武中的空白。在備戰比武的兩個來月時間裡,由於他沒回過一次家,每週末妻子只能帶上小學的兒子來隊與他團聚,由此週六日的早上也成了他讓妻子提問理論知識的必修課。他戲稱“男女搭配,學習不累”。他的學習、工作態度、做事方式也感染著兒子,為兒子樹立了榜樣。

他不僅自己精心準備比武,作為帶隊隊長,他整體規劃,結合隊員的個人優勢進行分工;組成評審組聽取每位隊員結合參賽項目組織材料的試講,相互指毛病、提建議 、審核、修改、試講、互講,反覆多次、精益求精。講課是政工幹部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比賽項目之一。在專題講課、選題講課、隨機抽題講課的過程中組織教案、聲音表達、肢體語言等等各方面他都提出嚴格要求,與參賽隊員一道精心準備,嚴格審核把關。時任組織股長的小尤說:“經歷這次魔鬼訓練和幹部比武,提高了語言組織能力,提高了素質和能力,增強了自信,並且張開了嘴、邁開了腿”。在他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無論是擔任連營主官,還是作為機關股長,他先後十餘次帶隊執行任務,每次都是出色完成。

張海波在總結自己的人生態度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幹就幹到最好,玩就玩兒個痛快。”在當教導員時,他給學員和戰士講課,語言風趣、幽默,態度平易近人,課堂氣氛活躍。在講課時,他經常穿插身邊的小故事和實例,讓枯燥的理論變得淺顯易懂,戰士們聽起來有感悟、有意思,都說張教導員把課講到了自己的心坎裡。

張海波從不把自己當幹部,早在連隊當副指導員時,有一次懷孕的妻子到他所在連隊吃飯,飯後妻子不太舒服,想讓他找個戰士幫忙收拾一下碗盤,張海波聽了,嚴肅地對妻子說:“在這個院子裡大家都是兄弟,只是職位不同而已。”他常說:“把兵當成親人愛,戰士就會很好帶。”團政治處放映員陶亮的母親患有肺心病,家裡不但花光了積蓄,還欠下了8萬元外債。張海波維和期間,小陶母親的病情突然惡化,需要大筆治療費用。得知這一情況,張海波立即讓妻子寄去1萬塊錢,並協調團裡為陶亮預借1萬元錢工資,幫他解了燃眉之急。維和大隊成立時,橋樑連指導員臺興飛家屬剛剛生產,父母身體不好需要照顧,他幾經猶豫找到張海波,流露出不想維和的想法。張海波瞭解到他的實際困難後,一邊安排妻子探望臺興飛家屬並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用品,解除他的後顧之憂;一邊同他多次談話、持續開導:“我們是軍人,越是大項任務,越要勇於擔當。”在張海波的真誠幫帶下,臺興飛逐漸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回到崗位,全身心投入到維和工作中。據統計,張海波在部隊工作15年,累計為戰士捐款近3萬元,幫助過的人少說也有上百個。

3

在維和的國際戰場上

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依據《聯合國憲章》精神保障人類和平的一種舉措。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致力於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支持並積極參與符合《聯合國憲章》精神的維和行動。自1990年4月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駐5名軍事觀察員後,20多年來,中國實現了維和人員從無到有、兵力規模從小到大、部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的歷史性跨越。

張海波以一名軍人的熱血和激情,不顧困難、主動請纓、勇挑重擔,兩次主動奔赴國際維和舞臺,把發揚時代擔當作為獻身維和使命的精神支撐,他頭戴藍色貝雷帽的身影永遠地留在了綏德魯這片廣袤的非洲大地上。

萬里之遙的西非利比里亞,並非是人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相反,炎熱、疾病、貧困、戰亂、動盪一直困擾著這個國家。當地流傳一句民謠:出門基本靠塊布,吃飯基本靠上樹,經濟基本靠援助。而綏德魯這個地方,雖然是該國的第三大城市,但生存條件極度惡劣,更確切地說就是窮鄉僻壤,對中國人來說卻不為人知,雖地處熱帶叢林,看似風光優美,但氣候炎熱潮溼。雨季,每天暴雨如注,有時候一天要下幾場雨;毒蟲肆虐,瘧疾橫行;蜥蜴滿地,令人恐怖;旱季烈日當頭,地表50多攝氏度的高溫,都能把人烤掉一層皮。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惡劣程度是難於想象的。

2007年首次選調人員赴非維和時,張海波時任宣傳股長,以其出色的軍事素養和工作表現被選中,然而當時他眼看就要在副營職崗位上幹滿三年了,論成績、論資歷都很佔優勢,參加維和就可能錯過調職的機會,但是面對組織安排,張海波毫不猶豫,毅然受領任務。2014年,第二次選調人員赴非時,由於工作優秀、又有領導能力,時任工兵團副政治委員的張海波再次被選中。這一次,張海波的家人心裡犯起了嘀咕,老父親對他說:“這麼危險的地方,咱們又去了一次了,這次就別去了吧。”妻子婉轉地勸說:“這種光榮的事情,也讓給別人去一次吧。”面對家人的挽留,和剛剛上初中的懵懵懂懂的兒子正需要他引導的時候,他沒有退縮,毅然決定服從組織安排,懷著對家人的愧疚,帶著一個軍人對祖國的責任感,再次奔赴國際維和戰場。

2007年,他在維和期間擔任政工組組長,負責宣傳教育、信息收集分析及指導工作。特殊的作戰環境中,官兵心理壓力大,精神負擔重,他每天深入施工一線展開思想調查,研究確定針對性政治教育計劃;遇有國內外重大節日,都要組織文藝晚會,讓官兵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節日氛圍,緩解思鄉之情;文化氛圍佈置、出版《藍盔衛士》小報、施工宣傳一線,到處都能找到張海波的身影。甚至在體檢查出感染瘧疾、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他也一分鐘都沒有耽誤過工作。

他注重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和同事撰寫的《CHINENGR—6 RUSH TO REPAIR ROADS IN AOR (中國第六批維和工兵部隊緊急修復道路)》《PROMOTE SINO-LIBERIA FRIENDSHIP WITH PRACTICAL ACTS (以實際行動促進中利友好)》 《CHINESE ENGINEER REOPEN ZWEDRU-TAPETA ROUTE (中國工兵重新暢通綏德魯—塔佩塔公路)》三篇英文報道作為《58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8週年)》獻禮,刊登在2007年9月26日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報紙(THE NEWS, WEDNESDAY,26 SEPTEMBER 2007-MONROVIA ,LIBREIA 2007年9月26日,星期三,蒙羅維亞,利比里亞)第四頁整個版面。

2014年,他在維和期間,任第十六批維和部隊工兵分隊副指揮長、黨委常委,兼工兵分隊政治委員,負責外事活動。他處處堅持“中國標準”,對經手的每一件工作、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他常說:“只要是中國軍人乾的活,必須是精品!影響中國軍隊形象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2014年5月29日是第13個國際維和人員日。為紀念這一重大節日,他帶領60名官兵主動為駐地綏德魯市修復城區主幹道。官兵們半天時間就完成了300多米道路整修,滿以為會得到表揚,沒想到張海波表情十分嚴肅的批評到:“馬上返工!這麼修看似路面平整,實際上頂不住幾場雨。中國軍人出手就要震撼,亮相必須精彩!”說罷,他冒著近40℃的高溫,第一個跳進泥水坑裡,帶領大家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來往的當地居民看到中國軍人揮汗如雨,幹勁十足,紛紛豎起大拇指。維和大隊軍樂隊成立時,有人抱怨維和任務繁重,沒必要在細節上花太多功夫,張海波卻動員大家:“軍樂隊是向世界展示中國軍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必須以最高標準組建。”樂隊成立後,以其飽滿的精神面貌和精湛的演技多次受到聯合國和聯合國駐利比里亞特派團(簡稱:聯利團)的褒獎,在多個國際場合展現了中國軍人的精神面貌。

2014年7月27日,駐守綏德魯的中國工兵接到聯合國駐利比里亞特派團(簡稱:聯利團)指令:綏漁道路46公里處遭連日大雨沖毀,給養和藥品無法運進,希望儘快搶修,確保道路暢通。但此時的維和大隊已然忙得不可開交,大隊長要組織裝備核查,兩名副大隊長也都在外執行任務。《諒解備忘錄》裡規定,工兵分隊最多同時展開兩個方向的施工任務,再多可以拒絕執行。然而考慮到糧食和藥物運不進去,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百姓的生活,張海波當即帶領官兵,帶著大型機械開赴損毀路段,等雨一停馬上就展開了工作。他同官兵一道,一鍬一鍬地清理淤泥,一米一米地向前推進,白天兩班倒,晚上挑燈幹,連續奮戰四晝夜,終於打通了受損路段。聯利團的給養和藥品順利運抵災區。大吉德州州長特地趕到營區,向中國官兵表示了感謝。張海波也獲得了大吉德州州長頒發的獎章。

2014年6月,埃博拉病毒大面積爆發,疫情肆虐利比里亞。情況危急,聯合國要求駐利維和部隊立即停止邊境巡邏、軍民共建等非必要軍事活動,並實行封閉式管理,避免官兵與當地居民接觸,降低感染病毒概率。而此時,中國工兵分隊正擔負著三條交通線路的維護任務,保證當地群眾物資供給的生命通道暢通。有人建議,不要冒險施工,還是停一下,萬一感染病毒會丟命的。然而張海波在科學分析疫情和防治手段後,動員大家說:“丟命不可怕,怕的是丟更多人的命。只要科學預防一定不會有事。”他一方面組織官兵學習瞭解埃博拉爆發的根源,一方面請教醫療專家指導預防措施,制定防病預案。他帶領官兵在生活營區和野外施工地分別建立起預防機制,嚴格落實體溫監測、室內消毒、預防口罩、定期通風等10餘條具體措施,明確具體責任,堅持跟進監督,打好了埃博拉病毒預防戰。到九月份利比里亞疫情已經導致2000餘人被感染,數百人喪生,疫情仍在繼續擴大,而中國工兵分隊由於預防措施得力,275名官兵無一人感染。

一天,張海波正帶領維和官兵執行施工任務,警戒哨兵突然報告:一名不明身份人員向我施工地區域跑來。張海波帶領翻譯、軍醫和警戒人員,將其勸阻在安全地帶。經詢問,此人叫霍拉塞克,是聯利團的核查官,在執行任務途中車輛突發故障趕來求助。有人說:埃博拉疫情嚴重,按照聯合國規定,可以不提供幫助。張海波卻說:“如果霍拉塞克長時間暴露在野外,感染病毒的危險會更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先救人再說!”張海波帶領人員迅速穿戴好防護服,前去維修拋錨的車輛。霍拉塞克感慨地說: “Chinese soldier feelings let people admired!”(中國軍人的胸懷讓人欽佩!)

利比里亞卡文肯鎮的一所學校打算翻修校舍,由於缺乏作業工具,學校向中國工兵請求幫助。他果斷答應了校方的請求。經過一天的奮戰,校舍被修繕完好。維和期間,張海波還多次為孩子們解囊相助,並發動官兵為當地學校捐款捐物,把非洲孩子當成了親人。他把播灑和平種子、爭當和平使者作為崇高追求,為維護世界和平、傳遞中非友誼傾注了畢生心血。

4

犧牲在維和崗位上

2014年9月8日中秋節,張海波整天都忙於籌備中秋篝火晚會和過節保障。熄燈後,他連續查了三班崗,直到凌晨1點才睡。(在維和期間,他一直如此,已成習慣。)9月9日,張海波照例5點半起床巡查崗哨和戰士宿舍。上午建築中隊施工前,他又親自檢查官兵攜帶給養、預防病毒的物資藥品等情況。9月10日,張海波十分牽掛在外施工的官兵,與大隊長商量,常委們簡單分工後,他專程到50多公里外的施工點看望施工官兵,檢查施工官兵的生活、工作、健康和安全情況。為了給下一步施工掌握現場資料,晚上18時15分左右他沿路勘察路況,19時左右他在路過一段泥濘險惡路徑時,終因勞累過度摔倒而導致昏迷,因搶救無效,於11日凌晨零點50分去世。噩耗傳來,官兵悲慟不已。

聯利團特別代表兼協調官卡琳●蘭德格林、聯利團部隊司令萊昂納多●綱迪少將也紛紛發來弔唁信,緬懷這位具有獻身精神、優秀的維和戰士。維和期間他兩次被聯合國駐利比里亞特派團授予“和平榮譽勳章”;張海波犧牲後,被聯合國追授“哈馬舍爾德勳章”。

面對丈夫的突然離世,妻子魏卿在淚水中堅強起來,主動挑起了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的家庭重擔。兒子也一夜長大,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關心家庭的小男子漢。並以優異成績升入石家莊重點高中二中,以出色的個人成長告慰了英雄爸爸的在天之靈。

在張海波十九年軍旅生涯中,屢獲表彰,曾先後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軍區優秀“四會"政治教員,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 2014年9月25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烈士,並授予“獻身國防金質紀念章”。張海波以其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軍人一流的素質作風和獨特魅力。

河北省英烈紀念園供稿 本報記者 孫會芳 整理

“讀英烈事蹟 談勵志感想”中小學生有獎徵文活動,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投稿時,請註明城市、學校、班級、姓名,並留下聯繫電話。

读英烈事迹 谈励志感想丨为履行维和使命而献身的“蓝盔卫士”——张海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