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邊遠小卒成長為安遠侯的名將,你能猜出是誰嗎

鄭吉(?~前49年)西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宣帝時,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發西域諸國兵攻車師有功,升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率萬餘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5萬人以迎之。匈奴"僮僕都尉由此罷"。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姓名:鄭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紹興鄭吉向手下人分析了漢匈兩家勢力,一消一長的動向和日逐王目下所處的困境。他勸大家說:“我認為日逐王要歸順漢朝,是出於形勢所迫,他之所以約定我們到他指定的地點去受降,主要是試探一下,看我們是否有誠意。如果我們不敢去,他必然會產生疑心動搖起來。我們不能只考慮個人的安危,誤了國家的大事。”接著,他又將起軍來:“這樣吧,怕死的留下,不怕死的就跟我走上一趟。”經他這麼一講,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道:“我們背井離鄉,就是為了報效國家,一切聽從司馬調遣。”

到了約定日期,鄭吉調動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馬前往指定的地點迎接日逐王來降。日逐王一見鄭吉來迎非常高興,他對鄭吉的氣慨十分讚賞。

鄭吉先破車師,後又迎降日遂王,威震西域,漢宣帝看他很有能力,命他既護鄯善以西,南道,又護車師以西,北道(從樓蘭,經車師前國、,焉耆、龜茲、溫宿、疏勒,翻蔥齡之路)。從此“絲綢之路”的南、北兩條道路,都由他來領護,故此,號稱都護。因而在我國曆史上,都護一職的設置,就從鄭吉開始了。人物事蹟

鄭吉

掌西域屯田 自從張騫通西域、李廣利征伐大宛之後,開始在西域設置校尉,屯田於渠犁。

漢宣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鄭吉以侍郎的身份被派遣到渠犁負責屯田,積蓄糧食,打算攻打車師。到秋收時,鄭吉與校尉司馬熹發動西域城郭諸國軍隊一萬多人,自己帶領的屯田士一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破交河城(今吐魯番西)。車師王躲在北邊石城中,未曾捉到,適值軍糧已盡,鄭吉決定罷兵,回到渠犁屯田。

秋收完畢,又發兵攻車師王於石城。車師王聽說漢軍將到,往北逃走向匈奴求救,匈奴未為發兵。車師王與貴族蘇猶商議,打算向漢軍投降,又擔心不見信任。蘇猶教車師王攻取匈奴旁邊的小蒲類國,劫掠其人民,然後投降於鄭吉。

匈奴聽說車師王投降於漢朝,發兵攻打車師,鄭吉帶兵向北迎戰,匈奴嚇得不敢前來。鄭吉就留下一個軍侯及二十個士兵保衛車師王,自己領兵回到渠犁屯田。車師王害怕匈奴軍隊又去殺他,於是逃到烏孫,鄭吉迎接車師王的妻子安排在渠犁。

鄭吉

鄭吉回朝報告,到了酒泉,有詔命他回到渠犁與車師屯田,增加積糧以安定西域,對付匈奴。鄭吉回到西域,“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賞賜甚厚,每朝會四夷,常尊顯以示之”。同時,開始調發三百士兵到車師屯田。據投降者報告,匈奴貴族都說“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穀,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 果然匈奴派遣騎兵來擊漢屯田者,鄭吉就和校尉將渠犁的屯田士一千五百人全都調到車師屯田,匈奴又增調騎兵前來,漢屯田士少不能當,退守於車師城。匈奴貴族在城下對鄭吉說:“單于必爭此地,不可田也。”圍城幾天就解了。後來常有數千騎兵往來守車師。鄭吉上書報告:“車師去渠犁千餘里,間以河山,北近匈奴,漢兵在渠犁者勢不能相救,願益田卒。”公卿大臣議論,以為道遠煩費,可以罷歸車師屯田。詔命長羅侯常惠帶領張掖、酒泉的騎兵開往車師北邊千餘里,顯示漢軍威武。匈奴騎兵退去,鄭吉才從車師回到渠犁,共有三校尉屯田。

漢朝立了故車師太子軍宿為王,將車師國民遷到渠犁。車師王因得到漢軍保護,不受匈奴欺壓,“亦安樂親漢”。後來漢朝置戊己校尉屯田,居於車師原來的地方。

始為西域都護

鄭吉

鄭吉因在渠犁與車師之功,升為衛司馬,負責衛護鄯善西南方(塔里木盆地以南、崑崙山以北,所謂“南道”)各國的安全。 神爵(公元前61—前58年)年間,匈奴內部矛盾嚴重,日逐王先賢撣打算投降漢朝,派人來與鄭吉聯繫。鄭吉當即發動渠犁、龜茲各國五萬人迎接日逐王,日逐王部下一萬二千人、大小頭目十二人隨鄭吉到了河曲地區,有一些人逃亡,鄭吉追殺了他們,於是帶著日逐王及其部下到了京師。朝廷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鄭吉因打垮了車師,召降了日逐王,“威震西域”,於是兼護車師西北方(天山以北,所謂“北道”)各國的安全。所以號稱“都護”。漢朝在西域設置都護,是從鄭吉開始的。漢宣帝為了嘉獎鄭吉的功勞,封他為安遠侯,下詔書說:“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拊循外蠻,宣明威信,迎匈奴單于從兄日逐王眾,擊破車師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這時是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

人物成就

鄭吉

漢宣帝為了嘉獎鄭吉的功勞,晉升他為都尉,並下詔頒示天下:“西域都護、騎都尉鄭吉,拊循外邦,宣明威信,迎匈奴單于從兄日逐王率眾來歸,擊破車師兜訾城,功勳卓著。朕封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鄭吉得旨,選擇西域的中心地帶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野雲溝一帶),開設西域都、護府(史稱:“中西域而立幕府”),撫南控北,護東鎮,從此漢朝之號令班西域矣!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在漢武帝時,本為:三十六國;至哀,平二帝,實為五十五國,皆在匈奴之北,烏孫之南,南有崑崙,北有天山,中央有大河(古稱計戌水,今名塔里木河),東則接漢地之玉門、陽關,西達蔥嶺為界。崑崙,東出金城(今蘭州市),與漢之南山(今祁連山)相屬。其河有二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今和田),于闐在崑崙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今葉爾羌河)匯合,東注蒲昌海(古有鹽澤,拗澤、洛浦池諸稱,今名羅布泊)。浦昌海距玉門、陽關,各三百餘里,海寬方園三百里,其水,冬夏不增不減。”

“西域諸國之民,多為土著,有城廓、耕田蓄畜。城郭,之人,與匈奴,烏孫,異語殊俗。在漢之西域都護府設置之前,諸國皆役屬於匈奴,受制於僮僕都尉。所謂僮僕都尉乃”是視諸國之民,為家僮奴僕。由於鄭吉迎降日逐王,撤銷了匈奴僮僕都尉,建立了漢朝都護府,從此,三十六國之人,皆為漢朝天子之臣民,三十六國之河山,皆入漢朝之版圖,西域之一統於中國,由此始焉。”

鄭吉

其實,的作者班固對於西域的如上概述,存屬是狹義的,他圈定的西域,恰是今天新疆的南疆地區。然而,既不全面,也有失誤之處。他為三十六國劃定了範圍:東到兩關,南到崑崙是對的。西限蔥嶺,北到天山就錯了。第一,三十六國中的大宛、桃槐、休循諸國都在蔥嶺之外的西部,第二,三十六國中的姑師,早在西域都護府建立之前,就由鄭吉劃分為前後兩國,而這兩國的劃分又正是以天山為界。前國在天山之南,後國在天山之北,第三,在西域三十六國的西夜國條下說; “西與蒲犁接”。在蒲犁國條下說:“南與西夜接”,也是混亂不清的。西域號稱三十六圖,實際上鄭吉首創的西域都護府,它所管轄的範圍,就已經超過三十六國了。 通覽西漢之經營西域史,始於張騫,而成於鄭吉。張騫創鑿空功,鄭吉開拓疆之業。張騫、鄭吉出身於伍卒小吏,功成於異域而封侯,究其因果,實乃時勢造英雄耳。若無漢武之勃勃雄心,豈有萬里之博望,西域之安遠乎?後繼都護十七人,有所建樹者不過二、三人。條件相似,功業出自堅毅和勤奮。千里馬遇伯樂,方是立業成功之兩大動因。個人功績

鄭吉

鄭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漢書》記載他“為人強執”,就是堅強執著、胸懷大志。年輕時即“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 自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李廣利征伐大宛之後,西域各國紛紛遣使入貢,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日益頻繁,“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今羅布泊),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輪臺位於西域中心地區,渠犁在今庫爾勒、尉犁一帶。輪臺、渠犁都在絲綢之路北道上,自公元前101年兩地開展的屯戍,以犄角之勢直接威脅匈奴在焉耆所設統治西域的軍政機構僮僕都尉。使者校尉是西漢政府在西域地區最早設置的政府機構,實際上也是後來西域都護的雛形。

公元前89年,大司農桑弘羊奏請擴大輪臺屯田,加速漢朝統一事業。但由於當年局部戰事失利,加之國家財政吃緊,使漢武帝喪失了原來雄心勃勃的進取精神,下詔停辦了輪臺屯田。漢昭帝時採納桑弘羊之議,得以恢復。

到漢宣帝時,鄭吉以侍郎率領所部一千五百人在渠犁屯田積穀,發動了對匈奴控制下的車師的進攻。車師為西域重要軍事要地,分前後庭兩部分:前庭位於今吐魯番盆地,後庭位於今吉木薩爾一帶。匈奴僮僕都尉常駐在今焉耆一帶,以車師為後援。因此,控制車師對漢朝和匈奴都至關重要。

從一個邊遠小卒成長為安遠侯的名將,你能猜出是誰嗎

鄭吉

在屯田積穀提供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公元前68年(宣帝地節二年)鄭吉即奉命發諸國兵三萬人及屯田卒一千五百人西擊車師,車師王降漢。鄭吉根據渠犁屯田積穀的成功經驗,派士兵三百人屯田車師,因功晉升為衛司馬,被任命為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這是西漢在輪臺設置使者校尉的發端。 匈奴意識到:“車師地肥美,使漢得之,多田積穀,必害人國,不可不爭。”因此漢匈在車師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鄭吉曾率渠犁所有屯田兵一千五百人移屯車師,並駐交河城。唐人李頎“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之句,也是此時鄭吉軍旅生涯的寫照。後來在匈奴的強攻下,鄭吉奉命於公元前64年撤離車師,還屯渠犁。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九月,匈奴發生內亂。起因是老上單于死後,按照匈奴襲位慣例,日逐王先賢撣理應繼承王位。但右賢王篡位為新單于,引發匈奴上層矛盾空前尖銳。日逐王與新單于為政敵。此時王位旁落,其位岌岌可危。

十月,日逐王遣使至渠犁,向鄭吉表示願意率眾歸屬漢朝。鄭吉盡發渠犁屯田軍與龜茲諸國人馬五萬人前往迎接,日逐王率眾一萬二千人來歸,鄭吉將其安置在河曲(今青海),護送日逐王等至京師,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留居長安。匈奴統治西域的僮僕都尉隨之撤銷。“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

鄭吉

鄭吉被漢宣帝任命為西域都護,是西漢王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直屬中央領導,相當於內地郡太守。冊封西域地方首領管理各地事務,“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從此西域地區列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這是新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形成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西域都護府駐地烏壘城在今輪臺縣策大雅鄉野雲溝。選址在此,一是考慮到地處西域中心,便於統治;二是考慮到靠近輪臺屯田基地,可以依託。西域都護除直接掌握領導漢朝在西域的駐軍外,奏請朝廷批准,還可以調遣西域諸國的軍隊,維護地方安寧,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按漢制,西域都護任期一般為三年。據史籍記載,自漢宣帝任命鄭吉起,到王莽新朝約七十餘年間,西域都護皆選勇敢有謀略者,共有十八人擔任此職。

鄭吉在西域都護府建立初期,為了對西域進行有效的管理,調解西域諸國之間的關係,做了大量的工作,神爵二年被封為安遠侯,十年後病卒。他在西域二十餘年,以屯田渠犁、擊破車師、迎降日逐王,出任西域都護而功績卓著,永載史冊。如《漢書》所論:“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鄭吉

隨著統一西域事業的完成,西域都護府的建立,公元前48年又設立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宜,使西域屯田獲得了更大的發展。 鄭吉任西域都護期間,正是西域屯田規模達到空前時期。輪臺屯田區最盛時,屯田士卒達到三千人。按桑弘羊的建議,“置校尉三人分護”。按當時每兵墾田二十畝計算,屯墾面積達六萬畝,輪臺成為漢朝在西域的著名糧倉之一。由於大力發展屯墾事業,既減輕了西漢政府和當地人民的負擔,又解決了軍隊的後勤供應,增強了西域的防守能力。屯田是西漢政府為了統一和鞏固西域而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前期屯田主要是為來往西域的內地漢使

提供糧秣,後來大規模的屯田,為統一與安定西域提供了可靠的物資保證。屯田之千古良策,影響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