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職場人都認為“多勞多得”是最大的謊言,你怎麼看?

大叔級專家


那是因為很多人狹隘的、割裂的、偏差性的去看待多勞多得了!別怪老鬼說話難聽!如果老鬼也一味的迎合這個觀點,對於職場真正希望獲得發展的朋友而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老鬼在承認這個社會、職場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不講道理人事物的前提下,站在職場發展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請別看見老鬼反對這種說法就已經氣不打一處來了。這對個人沒一毛錢用處!好!您認為這句話沒一點毛病、都是對的!——對你個人發展有什麼用處?!所以,還是冷靜一下,聽聽老鬼的看法為好......

一、“多勞多得”的這個“勞”字,很多人是理解偏差的!

多勞多得的“勞”,到底是指什麼?

自己幹活時間最長?自己花費的體力最多?乾的活兒最繁重?自己耗費的精力最多?

這個“多勞多得”中的“勞”到底指的是什麼?

老鬼先說一個大原則:你的工作,技術含量越高、提供的價值越大、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越強,你的“勞”所能夠收穫的才可能更多!

如果一個人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容易被別人替換掉,如果你的工作產出其他人也可以輕鬆的達到,那這種“勞”的價值必然降低!

人力資源市場也是市場化的!你所能做的工作,越容易被他人輕鬆的替換掉,老闆、領導拿下你換成他人的成本越低,你的“勞”說能夠得到的收入自然會低!這是規律啊!

舉例,為什麼現在很多農民工的工資比白領還高?原因非常簡單:很多工作很難招聘到人去做了!就連農民工也面臨供給不足的現象!

此時,一個農民工的月收入都可以超過很多看著挺有面子的小白領。因為,你不出那麼高的薪水,很多農民工都找不到啊!

所以,“勞”的價值一定是由市場的供給、崗位的可替代性、崗位技術含量高低等等來綜合確定的。

誰也別覺著公平不公平!反正現在人才市場、人力資源市場有的是人!這就是中國的現狀!你的技術含量越低、能夠提供的價值越低,越容易被替換,越缺乏主動權。

反正很多 工作,你不幹有人幹!

別牢騷、抱怨什麼公平不公平了!也別動不動就拿什麼法律說事兒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企業,你可以告他!你也可以選擇譴責他!你也可以選擇辭職不敢另謀高就!這些都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你的能力不足,就得站在收入角度處於劣勢。這是鐵的現實!

因此,作為職場人,請玩命長本事、玩命提升自己的價值,聚攏資源、獲取人脈.....這些是多勞多得的最大前提!

二、“多勞多得”四個字,不是絕對的真理。因為,“多勞”只是“多得”的一個因素而已!

“多得”、獲得更多的回報、取得更大的成功,單單靠“多勞”怎麼夠呢?

1、選擇大於努力的道理,誰都懂

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你的選擇是“多得”的重要因素!即使在同一個行業類,也會因為眾多因素的不同,同一崗位、同一種工作崗位、同樣的工作量,大家的收入差異都非常大哦!

如果你在一個弱小的企業工作,他的盈利能力、營業收入的限制決定了你想多得都難!老闆給不了你更多,而且工作可能還很繁重。如果你在一家實力、品牌影響力非常強的企業,市場地位、營業收入非常厲害的企業,那同樣的崗位,收入可能會高出很多!

因此,職業人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企業,尋找與自己提供價值與能力相匹配的企業工作的!

單單抱怨企業給的少?有用嗎?這不是瞎耽誤時間嗎?自己有實力可以去找啊!沒實力,那就算了......

自己有實力,也想多勞,還可以自己選擇創業啊!那樣可以掙錢更多的。

2、突破職位級別天花板,也是“多得”的突破口

某個企業的某個工作崗位,一定會有收入天花板的。作為職場精英,這也是一個可以思考的、獲得更多回報的通路、渠道。因為,多數情況下,更高級別的崗位意味著更多的收入。

三、只有從原來“多勞之後被動的等著老闆讓自己多得”的被動思想中跳脫出來,你才能成為職場精英!

一個輕鬆的小案例:

正在上幼兒園年齡段的小萌萌,想吃冰激凌了。她知道自己為了得到冰激凌該怎麼辦!

得先聽話,乖乖的不吵不鬧。之後跑到媽媽面前說:媽媽,一會兒爸爸該下班了,他辛苦了一天,又這麼熱,咱們能給爸爸買個冰激凌犒勞犒勞他嗎?

..............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動動小聰明,拐著玩兒的讓自己吃到冰激凌啊!而我們成年人呢?在職場中卻只是等著......等著老闆給打賞?老闆不給打賞就鬧情緒?

就連小孩子都經過反覆實踐發現:如果只是聽話、乖乖的,而不想辦法提出一些要求、採取一點小策略,爸爸媽媽是不會滿足他們的要求的!

這一點上,該從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啟示的。

職場精英,他們的很多機遇、待遇,是靠自己努力,靠自己的策略、方法主動爭取的機遇、平臺、收入!只知道“等”,盼著老闆是伯樂一樣的人物,盼著老爸能夠明察秋毫?.......等著吧!

因此,很多職場人,他們研究的是在自己做好本職工作、提升工作能力、業績的基礎上,如果獲得加薪的機會、採用什麼樣的策略與方法和老闆談加薪,用什麼方法能夠讓老闆不得不給自己加薪。他們在研究通過什麼方法,才有可能爭取到被領導重視、提拔的機會!

身為職場人,要想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好處、收入、地位,那就請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指望外界能夠“給”自己。

老鬼想說:如果你要比別人過的更好,獲得更好的收入,更高的職位,讓自己實現自我超越,那就對自己“狠”一點!我們能儘快改變、提升的只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才是為自己儘快塑造空間、爭取機會的主動!潛意識中對外界的抱怨、依賴、期望,只能讓自己缺乏該有的內驅力......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能者多勞、多勞多得,這是理想化的職場導向。什麼是導向?就是畫好大餅,引著眾人奔跑,能不能吃到,那要看天意了。為什麼這麼多人說多勞多得是謊言,這是看透職場生態的人,這是現實殘酷的現實。

比如,我朋友的工廠,為了鼓勵工人多做零件,實現計件制,一個合格品1元錢。結果許多職工加班加點,一個月做1萬個,要發1萬元。老闆心疼了,就把單價降下來了。變成0.5元一個,做1萬個掙5000元。結果有的工人拼命工作,做了2萬個,這下子該掙1萬元了。老闆還是心疼,就調整政策,1萬個以上提成1毛錢。有一個工人家裡窮,繼續拼命幹活,累病了,老闆也不管,最後病死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這個問題,還不嚴重。最嚴重的是,這家工廠裡實行的多勞多得,其實就是欺詐職工。因為別的工廠計件工資1個2元。後來職工知道了,原來老闆這個多勞多得是假的啊。老闆怎麼說,你們不願意在我這裡幹,你們就去2元的工廠去做吧。結果,工人算賬,那家工廠離家遠,加上住宿吃飯路費,其實也賺不到便宜。所以,老闆繼續壓低單價,工人也沒有辦法。這樣的多勞多得,有正向意義嗎?

這是計件制,工作容易量化,還能計算多勞多得。但是一些辦公室工作,根本無法量化,怎麼說多勞多得呢?每一個老闆都會搞績效考核,搞績效指標。如果真的實現多勞多得,那麼,老闆的利潤哪裡來?薪酬成本怎麼控制?所以,所謂的多勞多得的績效考核機制,往往就是鞭打快牛的機制,最終讓你多勞但未必多得。

多勞多得,實際上不應該被提倡。因為,人對生命有追求美好的權利,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好平衡,才是人生最精彩的。多勞多得,刺激人們為追逐利益而犧牲身體、健康、家庭的溫情。但是,老闆手裡有績效調整的利器,完全可以操縱你的多勞多得。假設你每天多勞4個小時,實際上只給1個小時的利益,幾年之後,你可能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庭親情,你的失去遠遠比你所謂的“多得”要大的多。這筆賬,老闆不會給你算,但你自己要算清楚。


職場火鍋


多勞多得就是乾的多付出的多就可以得到的多回報的多。但是在實際中並不可能是這樣而他的最終結果就是乾的多付出的越多工人得到的可能還是那麼多,老闆得到的多。說明白點多勞多得就是一個最最高級騙術,謊言。

舉例說明:

在工地大家都在搬磚,每個人一次可以搬10塊,一晌可以跑10次,大家都是一樣的水平,老闆給的工錢是一次10塊,一晌下來每個人可以掙上100元。

多勞多得,偶爾一個人想多掙點錢多跑了一次結果多掙了10元錢,他一晌的工資就是110元他一晌多跑了三次,他一晌的工資就是130,多跑了五次就是150元。這就叫多勞多得。

如果大家看到了這個人的得到好處,多勞就能夠多得,你一晌能跑15次,我一晌也能跑15次,老闆照常可以每次付10元的工資。但時間長了老闆就覺得自己吃虧了,他可能認為是自己多掏了或者是工人不好乾。就要想法降工資,但是不好說出口。一旦是換了新人或有機會他可能就一次10降到8元,5元。因為他每晌要掏出來的工資心理是有標準的,就是100元。

因此多勞多得在短時間內或者是少數人多勞多得的情況是真實的。但是長期運行和多數統一的環境後多勞多得是榨取工人血汗的謊言。“安樂死”。


流年似水204840998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多年前有一個國營企業的機器設備出現了故障。公司的維修人員修了很久都沒有修好。於是託人找到了一位國外的專家來給看看。這位專家繞著機器左聽聽、右看看,上敲敲,下摸摸。最後在一顆螺絲周圍畫了個小圈:找到毛病在哪裡了。故障解決了,公司給了這位外國專家10000塊錢作為酬勞。公司的工人一下炸開了鍋,忿忿不平:就在螺絲邊畫了個圈就值萬塊?這也來得太容易了吧?這太不公平了。這個國外專家給出瞭解答:畫一個圈1塊錢,知道在哪裡畫這個圈值9999塊。

如果讓這位外國專家談多勞多得的事情,他一定認為多勞多得一定是一場騙局;但公司的那些工人們之所以忿忿不平,就是因為有多勞多得的思想在作怪。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多勞多得”,已經被現實的市場經濟體制折磨得現出了原型,多勞多得至少是“半個謊言”。這取決與多多勞多得的理解,而且多勞多得是要分場景、分情況的。

一、多勞多得的定義。

在常人的眼中,多勞多得就是幹得多,就應該拿得多,但現實就確實不是這麼回事,所以,會認為多勞多得是一場騙局。現在應該給多勞多得重新定義:多勞多得的“勞”是數量與質量的結合,它的核心是“結果價值”,而不是“幹得多”。有了這樣的定義,多勞多得就不能稱之為“騙局”。

二、多勞多得的理解差異。

企業老闆說的“多勞多得”和有些員工心裡的“多勞多得”不在一條線上。企業老闆說的“多勞多得”,一是想鼓勵員工賣命地幹,才能拿到更多的報酬,於是員工起勁地幹活(事實上由於成品率和良品率的考核,拿不了那麼多),二是想把“多勞多得”作為一種人的“精神”植入員工心裡。而員工心裡的多勞多得,就是“多幹活多拿錢”,至於在滿足“量”的前提下,有沒有“質”,他們並不太關心。。對“多勞多得”這樣的錯位,就會被有些人認為“多勞多得”是一種“騙局”。

在職場上,一種是體力勞動者,一種是智力勞動者。體力勞動通過自己的體力幹活拿錢,幹活的多少基本都是“計件制”,而“計件制”由摻雜了許多“質量考核”在裡面,自然就有“騙局”的嫌疑;而對於智力勞動者來講,這個“勞”的量化並不容易,但智力勞動者的“勞”更多地體現在“結果價值”上,而這個結果的付出跟“智”有關,跟“體力”無關。所以,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多勞多得,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是“多智多得”。

我所工作過的一個企業,由於特殊的工作程序,中間有一道工序只能通過手工完成。這個車間的工作主要是“手工打磨”,而且分了“幹磨”和“溼磨”。打磨的程序也比較複雜,使用不同的砂紙要打磨許多遍,而每一遍都包含了幾千次胳臂的活動,十分辛苦。但這個打磨,需要一定的技能,不是純粹的“體力活”。有些員工每天的出品量很大,但由於檢驗不合格,扣除不良品後,拿到手中的錢有5000左右;而有些員工的出品量並不大,但拿到手中的錢低的在9000左右,高的還有拿到16000的。我前面“多勞多得”的定義在這裡得到了驗證。

所以,要糾正一下現在對“多勞多得”的偏見:多勞多得,不是傻幹,而是會幹。

那些屬“牛”的風吹日曬在地裡幹活,最終還要走到別人的餐桌上;那些會賣萌的貓貓狗狗,被人捧在懷裡,吃好的,穿好的,住好點,受點小傷、有個小病,它們的主人們還哭天搶地地“抹淚”。你說這“多勞多得”去哪裡說得通?

“多勞多得”是不是騙局,都在一個人自己的心裡。“傻傻地”想去“多勞多得”一定覺得這是場“騙局”,而“聰明地”去“多勞多得”才能為“多勞多得”正名。

“多快好省”才是“多勞多得”的真諦!


耕然夫


多勞多得就是共產主義!但是現實的多勞多得只適用於管理層和投資方。也就是說,現實的多勞多得只是針對投資方和管理方,並不是針對勞動者。這裡的“勞”是指投資方投入的可以兌換成動產和不動產的真金白銀,並不是指勞動者創造的有形資產和無形價值,投資方就是用無償佔有勞動者的有形資產和價值的辦法給管理層開工資的,所以說多勞多得落實下來就變成了所謂“級別工資”。以軍隊的階級劃分,軍隊大約可分成28個行政級別,這意味著從將軍到士兵的工資收入至少分28個檔次。企業也是這樣,從幹部到普工劃分的行政級別越多,投資者、管理者人均拿到的工資就越高;與之相配套,勞動者人均工資收入就越低。也就是說,在這個框架下,即使是私營企業也是幹多幹少一個樣丶幹好幹壞一個樣丶干與不幹一個樣,因為投資者和領導的人均工資越高,勞動者的人均工資就越低,所以在不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和世襲制的前題下根本不可能實現廣義的多勞多得。由此可見,多勞多得實際上就是政治經濟學上的謊言,其本質仍然是領導個人權利凌架在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上,而不是勞動人民個人權利凌架在統治階級和統治者之上。


永恆的射手58206083


得過且過吧,這世界太不公評的事情多了,不要太計教,本人親力了一件事現說給大家分享,事情發生大概在1987年吧,那時廠裡一臺機器出了故障,請了一個專家來維修三天但不是他本廠設備,沒修好走了,那時機修班的我帶人通宵幹了一夜,終於找到了故障後很高興,於是做主幾人去飯店吃了一頓,,但這麻煩來了,這開支廠裡不報,從車間到厂部據理為爭,專家開了又是煙又是灑款式招待,毛病沒找到,還給錢,而我們通宵幹活吃了一頓,同專家消費比起來差遠了,為什麼不報,答案是,一沒請示,二是本廠工人,沒辦法,那時本廠職工都為我不平,但又能體什麼作用呢,日子還是要過的。


大地綠葉694


其實現在所謂的“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對很多企事業單位員工已經沒那麼可信了。這些話換做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前後或許還可以說得通,畢竟那個年代家家生活都不太富裕,靠著微薄的收入基本也就那樣,所以不得不逼著自己去付出更多的辛苦來換取勞動所得。但現在不同了,你不做,有人會接替你的工作。換來的就是你比別人錢掙得少,僅此而已!


曾經我也是一名央企正式員工,除了工資、五險三金,每個月也還不錯。後期單位整改,按勞計資,但我發現不是你付出的多就可以得到應得的,領導、會計會把一系列問題計算在內,然後均攤到各個部門,如果某個部門業績不好,部門主管扣除一部分、下面員工再扣除一部分,扣除的錢就會分攤到其他部門或者獎勵到個人手裡,這種變相扣除勞動所得的做法你還會認為自己是多勞多得嗎?

也許你會說,別人肯定是做得好才會有獎勵。 錯!每個單位有每個單位的制度,領導只看產品帶來的效益,不考量你的工作積極性高低。

幾年前工齡被買斷,我也徹底跟單位沒了任何聯繫。

話說回來,其實“多勞多得”對於某些企業應該行得通,我本家一個弟弟早些年在南方打工,每次聊天的時候都會說南方人太拼,一天就休息三五個小時甚至更少,有的人連飯都不吃也要拼命工作,當然換來的確實是豐厚的工資。可這樣真的很好嗎?現在拼命工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將來垮掉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拼命掙的錢還不夠吃一粒藥丸,何苦呢!


阿鵬少爺


畢業也有十來年了,見過很多很多的人,大公司,小工廠,哪怕是個餐廳,我很喜歡和人聊天,聽過各種各樣的事蹟。

這些年來聊得最多當然是普通員工,畢竟這些人有很多,很多普通員工都非常賣力,從不偷奸耍滑,從不在公司說別人的不是,很和藹,不得罪人,在公司一做就是二三十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連職位都幾乎沒有變動過,連我們以前所羨慕的香港員工也是一樣。這類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老實人,不哭不鬧的孩子永遠得不到呵護,大人也是一樣的。

升遷很快的人有幾類,親戚,親戚,親戚,親戚的親戚,好友的親戚,即將成為親戚的,還有就是基本沒做啥事的牛魔王和馬屁精。


勞力人士


曬曬太陽閒著聊聊人生……😀😀😀

看了好多好多回答,我估計:基本上都是上班的人。我也找過工作,在很多公司上班過。18歲中專未畢業開始,職業從:電腦培訓班老師、IT技術支持(小公司到日企、日企到金融IT。二三年摧換了七八家IT企業)、廣州IT世界網企業頻道編輯……

2008年再次從廣州再次到上海,當時27歲創業至今。沒什麼大的成就,最近四年,還是不夠資格不夠錢再買的起上海的房子,但至少吃飯不愁了……😀😀😀😀

我個人的經歷,我想表達:多勞肯定多得!

第一次工作:2000年我18歲在新邵縣九九電腦培訓,年齡小害怕別人不要我: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九點,那裡需要我就到哪……

一年以後,我獨自出發上海的時候,第一次校慶:全場從開始到結束,都在祝福王老師一路順風……

一年多的無私奉獻付出:是我這輩子最高的榮譽了……

第一次上海(4年期主要的):

1、19週歲在同學就職的雄飛培訓:睡教室地板,400元一月(吃飯都不夠,是前一份工作的三分之一),早上8點到凌晨二三點:除了課程,還在上海大街小巷刷廣告……

2、電腦公司技術:月薪800管中飯(租房還要花錢,飯還是吃一屯餓一屯),天天滿上海跑(經常回家車費都沒有),我連張辦公桌都莫有……

3、某日企一年:2003年試用期月薪2200(14薪),還是埋頭苦幹,穿的差一口湘音,常當背鍋俠和替死鬼,但收穫了大量的企業IT平臺架構和實施經驗……

4、中間有經驗又去了六七家IT公司,不管是客戶檔次還是技術實力、福利,都不如日企:學到技術精華後,待遇給不夠到處跳,不缺工作缺錢……

5、某大型金融IT公司(用了假大專學歷):紅利期,面試待遇飛速提升:我試用期沒過,查出來了。工作二三週,沒好意思要工資走了……

上海這四年多:我大部分時間為了生存在奮鬥,錢不夠吃飯時常感受在被剝削,但是:付出的同時,積累的經驗和技術也是一種很大的價值。

在廣州工作二年後,2008年:27歲獨自一人僅有2000塊大洋,全靠工作經驗和技術,在沒有任何人脈的上海創業至今。何嘗不是過去多勞,積累到一定程度獲取以往多勞的一種方式……

一時的努力或許看不到成效,但長期堅持,一定會有收穫果實的一天……

心態放正一些,要相信自己的付出終有回報……

加油,我看好你們……


IT運維民工


我是個獨行俠,自從進入公司我就只知道埋頭苦幹從不與任何人有太多的交往。因此很快就被領導看上了,因為技術好肯幹任勞任怨從不恕言,後來就老讓我帶新人,一批又一批不知帶過多少我始終就是個師傅,頂多有時領導寬寬我的心說下次給你升級加工資就是從來沒對現過。時間長了天下人都把我當傻子直到天下人都為我包不平,可是我也累得爬下了。最後還是因為被一些利益燻心的人陷害而不得不離職!敢問天下蒼生:現如今還能做老實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