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羅小朵朵 / 文


張幼儀為世人所知,多半是因為她有一個身份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相比其他和徐志摩有過情感糾葛的女人,她沒有林徽因的才情,也沒有陸小曼的美麗,她太平凡了,是徐志摩看不上的“鄉下土包子”。


在剛生下二兒子彼得時,徐志摩就執意要和她離婚,這就是轟動全國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

很多年後,張幼儀的侄孫女在聽了她的故事後說:“如果我在21歲時遇到幼儀那樣的遭遇,我是會被擊垮的。”


然而,張幼儀不僅沒被擊垮,反而達到了那個時代女性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


遠渡歐洲


1920年冬天,張幼儀前往歐洲和徐志摩團聚。


當船終於駛進馬賽港,張幼儀在接船的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徐志摩,只因他是所有人裡,唯一一個露出不想在那兒表情的人。

張幼儀的心涼了半截。


在巴黎到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由於之前沒坐過飛機,又暈又吐,徐志摩見了,撇過臉、搖著頭嫌棄她說,“你真是個鄉下土包子”。


可笑的是,過了一會兒,徐志摩自己也吐了,張幼儀帶著小小的怨氣輕聲說,“我看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張幼儀和徐志摩


他們在倫敦郊區沙士頓租了一棟小房子。


張幼儀每天坐著公共汽車到市裡買食物,再回家做飯、打掃房子、洗衣服,就像個傭人。


1921年夏天,張幼儀懷孕了。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徐志摩時,徐志摩竟然叫她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很驚訝,“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


“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冷冰冰地說。


“可是我要去哪裡打胎?”


“你會找到地方的,這種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飯。”


一直到秋天,張幼儀終究沒有去打掉孩子,徐志摩也沒再提這件事。


離家出走


有一天,徐志摩突然宣佈,要帶一個年輕女子回家吃飯。

張幼儀以為這是徐志摩要娶來當二太太的人。


當她發現徐志摩帶回來一個穿著西式衣服、卻裹了小腳的女子時,驚訝極了。


自己沒有裹腳,徐志摩尚且嫌她守舊,怎麼找來一個比自己還落後的女子?


送走客人後,徐志摩問張幼儀怎麼看這位小姐。


張幼儀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和西服不搭調。”


徐志摩聽了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張幼儀和徐志摩


一個星期後,徐志摩突然不見了。


他沒帶走任何東西,書本也攤開放在桌子上,可是,他不再回沙士頓的家,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懷著身孕的張幼儀,在這異國他鄉,完全孤立無援,她除了等,別無他法。


最絕望的時候,張幼儀想過自殺,“乾脆從世界上消失,結束這場悲劇。”


可是,《孝經》裡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小的信仰讓她打消了這個念頭。


過了幾天,一個男人找來,帶來徐志摩的口信,問張幼儀,“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兒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這是什麼意思?”

“徐志摩不要你了。”


“假如徐志摩要離婚,我怎麼可能做徐家的兒媳婦?你大老遠跑來這兒,就是為了問我這個蠢問題嗎?”


張幼儀火冒三丈,趕走了這個男人。


思想蛻變


走投無路,萬般無奈,張幼儀只得向家人求助。


她給在巴黎讀書的二哥張君勱寫信,說明自己現在的狀況,問二哥她該怎麼辦。


幾天後,張幼儀二哥回信:“萬勿打胎,兄願收養。拋卻諸事,前來巴黎。”


在二哥的安排下,張幼儀在巴黎鄉下住了下來。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左起依次為張君勱、劉文島夫人、懷孕的張幼儀和劉文島(張幼儀在巴黎時和劉文島夫婦同住)


懷著孩子卻被丈夫拋棄,張幼儀經歷了一個女人最大的難堪,以及對婚姻最深的失望。

她15歲便嫁給了徐志摩,新婚之夜掀開蓋頭時,她看到的是徐志摩嚴肅的眼神。


婚後,徐志摩一直冷若冰霜,在他眼中,張幼儀好像不存在。他不看她,也輕易不和她說話。


婚後幾周,徐志摩便外出求學。他們結婚四年,真正相處的時間不到四個月,他們根本就不瞭解對方。


聽說,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嘴角往下一撇,嫌棄地說了句,“鄉下土包子”。


他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娶她只是“父母之命”。


他們的婚姻,也許從那時起就註定了悲劇。


張幼儀一遍遍問自己:徐志摩對自己、對孩子這樣不負責任,這樣的丈夫,這樣的婚姻,還有什麼意義?自己還要繼續做個賢妻嗎?


她想起讀書的時候,先生教過她要做個自強獨立的人,心中陡然生出一股勇氣,不僅決定同意離婚,而且立志離婚後留在歐洲,而不是逃回中國。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在巨大的痛苦和絕望之中,張幼儀的思想,在這個秋天,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重男輕女


追溯張幼儀的童年,可以看到她前半生婚姻悲劇的端倪。這也是那個時代眾多女性的悲劇。


1900年,張幼儀出生在上海寶山縣名門之家,父親是當地鉅富。家裡給她取名幼儀,幼表示善良,儀表示端莊、正直。


張家是個傳統而守舊的家庭。


張幼儀在父親面前永遠都是恭恭敬敬的:除非父親要求,不在他面前出現,也不能在父親許可前離開;除非父親先開口,不會在他面前開口;如果父親數落自己,得鞠個躬,謝謝他糾正。

3歲那年,母親要給她裹腳,她尖叫了三天,是二哥出來救了她:“把布條拿掉,要是沒人娶她,我會照顧她。”


張家十二個孩子,八男四女,可家裡只重視對男孩的教育,教書先生來家裡給男孩上課,女孩嘛,只能在教書先生有空的時候,跟著學些《孝經》。


張幼儀12歲時,從報上看到蘇州女子師範學校的招生廣告,便苦苦哀求父母讓她上學,父母便同意大姐和她一起去。


張幼儀學習很用功,直到15歲那年,因為要結婚不得不輟學。


“女孩子讀不讀書無所謂,女孩子家活著就是為了結婚。”家人這樣說。


她心有遺憾,但早已習慣了順從。


出嫁前,母親給她的第一條忠告就是:一旦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


從前的張幼儀是個隱忍的舊式女人,現在她決定掙脫開這束縛,找到真正的自我。


簽字離婚


張幼儀在臨產前一個月來到柏林,因為她七弟在那裡。


1922年,她生下第二個兒子彼得。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人間四月天》劇照,最右為劉若英飾演的張幼儀


生產後,當她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到住處,收到的卻是徐志摩要求離婚的信。


信裡說,“無愛之婚姻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


不知徐志摩是否知道張幼儀剛生下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反正信裡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個孩子,也沒有解釋他在沙士頓為什麼會拋下她。


張幼儀去見徐志摩:“如果你要離婚,那很容易。”

徐志摩告訴她:“我已經告訴父母了,他們同意這件事。”

張幼儀流下眼淚:“你有父母,我也有父母,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先等我父母批准這件事。”


“不行,不行,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張幼儀這才明白,徐志摩為什麼這麼著急離婚。


“那……好吧。”


她的身體因為剛生產完還在疼痛,這一刻,心也跟著痛起來。


“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離婚後,張幼儀留在德國,在朋友的幫助下,一邊照顧彼得,一邊讀書。


她重新撿起15歲中斷的學業,德語學成後,考入裴斯塔洛奇學院,主修幼兒教育。


不幸的事情再次降臨,還差一個月就滿三歲的彼得,重病去世。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兩歲的彼得,死前只見過父親一面


這給了張幼儀重重一擊,卻沒有打倒她。張幼儀強迫自己重新面對生活,她搬到漢堡,繼續完成學業。

張幼儀後來說,她的一生可以看成兩個階段,“德國前”和“德國後”。


去德國前,她凡事都怕;去德國後,她一無所懼。


獨立自強


1926年,張幼儀回國。


在車站,媽媽抱住她哭起來,她反而安慰媽媽:“別哭,只要我活著就好了。”


張幼儀第一份工作,是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之後,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人找來,邀請她去銀行工作。


這家銀行當時經營不善,面臨倒閉危險,銀行渴望張幼儀力挽狂瀾。

張幼儀知道自己毫無銀行工作經驗,但四哥在金融界舉足輕重,銀行找到自己,是看中了張家的背景。


但她決定接受這個挑戰,出任銀行副總裁。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


張幼儀工作勤勉,每天早上九點準時到辦公室,工作到下午五點。接著,一箇中文老師會到她的辦公室來,給她上一個小時的古文課。


上完課後,她便到南京路上的“雲裳”服裝行料理生意。


這家服裝行是她八弟和幾個朋友(包括徐志摩)合作開的,張幼儀任總經理。


處理完“雲裳”的事物,她才回到家,輔導阿歡做功課。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雲裳”服裝行


在張幼儀的努力下,女子銀行很快扭虧為盈,而“雲裳”也成為時尚界的標杆,張幼儀在上海商界嶄露頭角。


徐志摩後來在給陸小曼的一封信中,讚歎張幼儀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卻有通道”。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張幼儀身穿黑色旗袍於上海拍下這張肖像(約1937年),時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


1930年,徐志摩母親因病去世,是張幼儀操辦了喪禮的所有事宜。


1931年,徐志摩因飛機失事喪生,陸小曼哭到不省人事,又是張幼儀站出來,讓兒子去認領遺體,並主持喪禮。


之後,徐志摩的父親一直跟著張幼儀住了十三年。


徐志摩去世後,徐家每個月會給陸小曼三百元。徐志摩父親去世後,就由張幼儀繼續給這三百元。


直到四、五年後,陸小曼的情人翁先生告訴張幼儀,自己的財產足以供養陸小曼,張幼儀才不再寄錢。


有人問張幼儀,為什麼對徐志摩和他家人這麼百依百順?

張幼儀只說,她有一份責任在。她是伴著傳統價值觀念長大的,不管變得多麼西化,都沒辦法丟棄這些觀念。


啟示


被拋棄離婚,獨在異鄉,幼子早夭,這一切痛苦的經歷,卻讓張幼儀蛻變,並綻放出獨屬於自己的奪目光彩。

她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張幼儀和長子阿歡


首先,離不開張家的支持。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四哥張嘉璈時任中國銀行總裁。


她與家人感情融洽,在關鍵時刻總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得到來自家庭的幫助。


其次,她生在那個特殊、變動的時代。


五四運動後,男女平等成為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內容,這樣的社會思潮給了留學歸來的張幼儀更多機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張幼儀能在人生的關鍵節點做出正確的選擇。


她本性堅韌、自尊自愛,這讓她在失去婚姻後,沒有在悲傷中沉淪下去,也沒有迷失在時代的洪流中。


她生在一個家學淵源的家庭,雖然父母重男輕女,但是兄弟都受過最先進的現代教育,她對教育有著渴望和熱情。

她不抗拒對新思想的汲取,一旦醒悟到自己思想落後,就立刻在行動上拿出勇氣,立志改變。


她的所有努力,不是要做一個“新潮”的人,而是為了找到真正的自我。

她用實際行動向那個時代的女性證明:離婚並不可怕。

她教會我們:無論哪個年代,女性都要自強,自強才能讓女性有更多的力量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 作 者 -

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曾是丈夫百般嫌棄的“土包子”

羅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攝影師、80後文藝女青年、前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