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装周:英国时尚品牌在中国的"抢滩"之战

上海时装周:英国时尚品牌在中国的

由2019年BoF时装商业评论中国大奖得主胡颖琪(Caroline Hu)设计的服饰。

在接下来一星期,上海时装周将会令模特儿、设计师和买家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角。这场秀正在成为进入中国时尚界的通道,但是要在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驰骋,仍然是一个难玩的游戏。

工作地在伦敦的时尚设计师洛克山达·埃琳西克(Roksanda Ilincic)说,她欣赏那些中国客户的冒险精神。

她表示,她们很有实验性,服饰品味"活力四射、有棱有角却又很有女人味"。

"中国市场确确实实和我的这部分DNA有共鸣。"

埃琳西克将首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加入其他外国品牌的行列,寻求曝光的机会和重要的商机。

观察人士称,举办至4月3日的上海时装周充满商业潜力和有才华的年轻人。

上海时装周:英国时尚品牌在中国的

设计师裘淑婷(右)在上海BoF时装商业评论中国大奖后台为模特儿试衣。

上海时装周创办于2003年,虽然不属伦敦、巴黎、纽约和米兰四大时装周之列,但是它的重要性已经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而提高。

"在亚洲有一个逐渐冒起的市场,很多钱都花在上海,"《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的张天伟(音)说。

他还表示,很多人会为了上海而直接跳过东京时装周,"因为这里的钱更多"。

去年,咨询机构贝恩公司(Bain)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值2600亿欧元(2920亿美元;2230亿英镑),而中国的消费占了三分之一。贝恩公司还指出,在2018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连续第二年录得20%的增长。

西方品牌很久以前就将眼光瞄准了潜力巨大的中国新兴中产阶级,试图找到方法进入这个利润巨大却又壁垒重重的市场。其中的关键就是找到商业合作伙伴和买家。

上海时装周:英国时尚品牌在中国的

BoF与麦肯锡联合调查的一份报告指,中国将会在2019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时尚市场。

英国时装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简称BFC)就是一个帮助英国设计师寻找进军中国门路的机构——从找场地到谈合约再到为合作获得所需的许可。

BFC的首席执行官卡罗琳·拉什(Caroline Rush)表示,虽然商家本来有能力自己做到,但是"常规操作是要通过一个中方合作伙伴来进入"。本周,BFC也来到上海建立自己的人脉。

英国时装协会想要将触角延伸到中国各地的独立零售商那里,通过像微信和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接触到客户。

拉什说:"我们还在看一些能够帮助他们开零售店的合作伙伴,还有能够帮助他们做大规模配送的电商巨头。"

英国时装协会正在上海主办一个贸易展示会,参与的就有埃琳西克和彼得·皮洛托(Peter Pilotto)。拉什形容这两个品牌是伦敦的"新排头兵"。

上海时装周:英国时尚品牌在中国的

《Vogue服饰与美容》杂志主编张宇(Angelica Cheung,左)与时尚投资人余晚晚(Wendy Yu)在上海时装周。

从买家到时尚写手,业内人士总是说,中国消费者会受到英国设计的"创意"吸引。

上海连锁精品店买手店"the bálancing"的首席执行官伊冯·甘(Yvonne Gan)就是其中一个这样说的。"the bálancing"销售顶尖设计师品牌,其中来自英国的就包括丝黛拉·麦卡妮(Stella McCartney)、维多利娅·贝克汉姆(Victoria Beckham)和安雅·希德玛芝(Anya Hindmarch)等。

甘小姐表示,在最新一次采购的全部投资当中有40%花在了英国品牌上。中国品牌则只占5%:"本土设计不如英国设计师的东西有创意,品质也没法比。"

不过,英国公司仍然要在一个拥挤的市场中竞争。它们想要取悦中国消费者,但不是所有公司都用对了方法。

。它的一个广告被广泛视为带有侮辱性,最终在中国引起极大反响,好几家零售商都将该品牌的产品下架。

另一方面,博柏利(Burberry)则因为在最近一次的中国春节推广宣传当中表达不当而引来批评

其他英国品牌在中国的开拓之路也走得颇艰难。马莎(Marks & Spencer)在2017年离开了中国市场,服装品牌"New Look"也在去年退出,时尚品牌"Topshop"也与中国合作伙伴之间产生了问题。

上海时装周:英国时尚品牌在中国的

左起:Yoyo Liu、埃琳西克、程晓玥和孔潇睿(Mia Kong)在上海时装周。

配饰零售商派德集团(Pedder Group)的高级销售总监艾琳·余(Irene Yu,音译)表示,中国消费者是"非常有时尚意识的"。

"他们很成熟,走过很多地方,对于品质和创新有要求。"

价格也同样是一个关注点。虽然财富正在增长,但是高昂的进口税也令西方的奢侈品牌价格超出了很多人的负担能力。

"英国时尚设计师仍然处在一个稍为高价的点上,"《女装日报》的张天伟说。

他说,虽然消费力正在上升,中国消费者在设计品牌衣服上花钱的意愿尚不如鞋子和配饰。

而来自本土人才的竞争性也正在加强。

现在这里有像陈安琪(Angel Chen)以及雷留树/蒋雨彤组合这样的成名设计师,也有像胡颖琪(Caroline Hu)和8on8这些新锐设计师,所有人都将在上海受到很多关注。

"越来越多的新晋中国设计师正在走向国际舞台,"派德集团的艾琳·余说,"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