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北京出公差,有一點餘暇,準備選擇一個地方去逛一逛,見到城南有一個陶然亭公園,萌生了一去的念頭。

對陶然亭的瞭解,是因為有一篇小說叫《話說陶然亭》,作者是鄧友梅。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這個小說的標題古色古香,又有一點古里古怪,但是能讓一個公園,站到標題上去的,可以說是非常稀少,你想一想,除了陶然亭有這麼一個待遇,還有哪一個北京的景點能成為小說的標題的?

有沒有《話說故宮》《話說頤和園》?這書名,一聽就是景區介紹,根本不像小說。《話說陶然亭》就能成為一個小說名,估計這原因,還是陶然亭並非有多大名氣,沒有達到鳩佔鵲巢的程度,所以用“話說”,符合小說“往小處說說”的定義。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直到回來的時候,才把《話說陶然亭》這篇小說拿出來讀了一下,發現整個小說裡,根本沒有什麼陶然亭掌故的介紹,只是提到了陶然亭的一座橋,一個樓,其它的描寫,都是表現了公園裡的人。當然,這是小說的最高境界,應該只見人,不應該見人被物遮,人被物擋。整個小說也很概念化,作者編了一個非常巧合的故事,來圖說一個非常強烈的時代主題。缺乏自然感,是這個小說現在讀來給人的強烈印象。不過,在小說發表的年代,還算是挺大膽的,緊扣時代主題挺緊的。能把一個沒有什麼特別特色的城南公園,拉扯上國家大事,是這個小說的標新立異的地方。所以小說很轟動,獲得了當年的全國小說大獎。但也因為太工於設計,反而有種造作、生硬感。

到陶然亭,還有一個原因,是聽說當年長安街上的牌樓移到了公園內,我也想去見識一下古董。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幾個因素一綜合,便決定到陶然亭一遊。乘上地鐵,在陶然亭站下車,出了地鐵口,發現剛剛下了一場大雨,天空陰沉沉,面前開闊的大路,一邊溼漉。但也在這一片馬路邊,迷失了方向,首先東南西北就分不清,根本不知道往哪裡走。

估計了一下,就沿著這條面前的大路往前走吧。走過一個紅綠燈,停了下來,覺得這條大路有一點太蹺蹊,一點沒有公園的跡象與影子,便停下了步伐,看到路邊有一個騎自行車的中年人,肯定是當地人,我便向他打聽如何到陶然亭去。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他看了一下方位,朝馬路對面說:那邊就是陶然亭啊。你——。

他告訴我,你回到剛才的十字路口,過馬路,到對面去,走不多遠,就是公園的北門。

這位很樸素的北京人,讓人感到很親切,我心裡懷著感激之情,向他道別,繼續往回走,過了馬路,走到一條並不寬敞的道路,一路向前,沒走多遠,就看到了陶然亭的比較生僻的北門。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豪華的東大門,我沒有碰到,出來時,還是走的是北門。

在門口,收票員是一個胖男,惡狠狠且不耐煩地說要打票,有一點出乎意料。到售票口,十元賣了一張票,上面標明的是恐龍展的票。

這意味著我還要去看恐龍展。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其實,那恐龍展,就是分佈在公園裡的幾隻假恐龍,做的太假,絲毫惹不起興趣,但想想畢竟來了,還是對這些視覺疲勞的恐龍留下了幾張照片,以不枉此行。

轉了一個彎,看到一個牌樓,難道就是從長安街移來的牌樓?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注意看一下牌樓上的字,明明白白地寫著“陶然”,這座牌樓應該是專門為“陶然亭公園”打造的。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1956年,長安街擴建改造時,這兩座橫跨馬路、已經不適應拓寬道路的兩座牌樓被移到了陶然亭公園,但是在1971年9月這個特殊的年代,這兩座牌樓被指斥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而被拆除。

現在看到的這兩座牌樓是2011按照長安街的牌樓仿製的。看上去還是比較新。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這一處比較安靜,細雨濛濛中,兩旁綠樹成蔭,一隻小貓小心翼翼地走過小路,鑽到了公園椅子下面,後來在陶然亭公園裡看到有很多小貓,幾乎成為公園裡一景,人貓相安無事,確實有令人有一點新奇之感。

尋訪陶然亭公園,當年從長安街遷移去的門牌樓哪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