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的故事我早就聽過,是在中學的課本里,但是我不知道我沒讀完,還是當時沒有理解,我記憶中是莊子跟惠子的討論就在“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裡結束。

還有一則故事,當時兩篇文章是放在同一個章節的。

惠子在魏國做宰相,有一天莊子跑去看他。有人就對惠子說: “莊子來到魏國會不會代替你做宰相啊”。惠子特別害怕莊子搶了他的地位就派人在城裡搜了三天三夜。莊子跑過去就跟惠子比喻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鳥,專門吃死老鼠,還有一種鳥特別高貴,只在梧桐樹上棲息,只喝一種叫醴泉的水,有一天這種鳥從鴟的頭上飛過,嚇的他以為這種鳥要來搶自己的死老鼠吃。”

莊子把自己比做奇鳥,而把惠子比做為鴟,說明了一個人的心胸有多開闊,視野有多廣,他才能看到多大的天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魯迅在二三十年代,針對很多人的愚昧無知講過這樣兩個故事:

1,有一個乞丐,有一天睡醒就在想,皇帝是怎麼乞討的呢,是不是用的是金飯碗?對,一定是。

2,有一個農夫在家裡吃野菜,就對自己的孩子講: “你看看現在的生活多幸福啊,皇帝都沒有野菜吃。”

所以這就是現在社會學上講的人生的三個侷限,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人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莊子說“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我們所認識的世界觀,人生觀,其實有時候是有偏差,思想也不是無限的,他受人們的經歷,教育,環境所影響。這些都是犯了教條主義思想的影響,乞丐需要乞討他就以為皇帝也需要乞討,農夫只有野菜吃所以他就覺得皇帝也愛吃野菜。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第二個故事,子非魚安之魚之樂也。

這是我在莊子《秋水》一篇中看到的文章,和當時的課本是有些出入的。

莊子和惠子有一天去梁橋上游玩。莊子對惠子說: “你看水中的魚啊,遊的多快樂自在”。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回答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又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快樂,你不是魚又怎會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固然不知道我知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大家都知道,道家的代表人物。惠子呢,是名家的高手,名家主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要以思維緊密,辯論嚴謹為主。

少年時看這篇文章,我一直不理解莊子到底高明在何處了,這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啊。從認知規律上來講,莊子的人知魚之樂純屬抬槓詭辯,但是真實的故事是這種的,莊子最後一句話說的是: “你都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了,說明你也知道魚是快樂的。”

這篇文章真正的價值不是惠子與莊子關於魚之快樂的辯論,而是莊子認為惠子拋棄了事物本身的簡單意義而去用知識推理,是真正的被知識所侷限。

《韓非子》法家思想中講過這種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宋人騎著馬初始宋國,他的關卡的人說‘自己的白馬,不是馬不能收費’,但不管怎麼說,士兵都不讓過去,韓非子認為用知識去詭辯則可以說服全天下的人,用實際來考證則一個人也糊弄不過去。”

《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個人可以學習全天下的知識,但是知識不加實證就不知道是精華還是糟粕,一個木匠可以把方圓之規矩交給自己的孩子,卻永遠無法把真正的木匠之術傳給兒子。知識是很容易讓人產生,自大,無知和愚見,人在學習知識的時候無意中也是被知識所束縛。

人生的兩大侷限:

1,鴟鳥不知鵷鶵之志

2,惠施不知魚之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