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中國飛輪

疫情這隻黑天鵝的出現,給舉國乃至全世界帶來巨大沖擊。

疫情來臨之時,驅動全國動員、全民隔離、社會流動阻斷,這需要使很大勁兒。同時,在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時,要驅動社會復工復產、恢復心理、恢復生活也使出巨大的力氣和更多的時間。

這麼大體量的國家和巨量人口,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系統,就像一個巨大的飛輪,任何主動或者被動性的系統性改變,都要投入和施加巨大的資源、力量和時間。

在宏觀之下,在這短暫而漫長的將近2個月時間裡,我們窺見了社會在默默發生的潛流,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和事業,去摸出來一些未來的線索。


一、首當其衝的是底線邏輯,生存邏輯。

在疫情發生之後,衝擊最大的是醫健系統,醫療物資設施保障第一,專業化治療第二,可以說這一次是極限測試。相信在這一次大考過後,醫療體系會進一步的按下快進鍵,“小湯山”、“火神山”、“雷神山”會成為至少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標配,社區及以下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下沉完善勢在必行。另一方面,醫療產業鏈條,從研發、物資設施、服務、公私經營、康復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釐清和保障。生命健康這是底線邏輯,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和產業供給。

除此之外,居家過日子的2個月,我們會重新發現剛性的生存需要。

1)吃喝:糧食蔬果肉蛋奶,一日三餐、睜眼吃飯,在危難時刻,人類第一時間除了想到救命的醫療物資,同時想到就是搶購吃的。國家在疫情中間不斷強調,要保障春耕農事,保障糧食供應,就是這個基本道理。

2)製造和生產:2019年,中國服務業已經達到54%。春節前我們還想著好好過一下,美食、旅遊、社交、娛樂、文化是服務中國的最好體現。不過疫情襲來,才發現物資、生產製造仍然是那麼的重要,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即使多少專家在談微笑曲線、比較優勢,談製造環節毛利低、少點也罷,但是那些都是基於全球化、貿易分工的前提之下的。中國製造產業鏈完善和不斷升級、硬核製造的突破,製造業的內部轉移和均衡,仍然是此後中國發展的核心驅動之一。

3)物流:社會動脈和毛細血管。不得不說,現在中國已經是“城市”中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物流成為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體系,電商、物流和快遞公司,在這場疫情當中,發揮了非常大的社會服務功能。

4)公用事業:水電氣暖,這個看起來再稀鬆平常東西,卻是一個社會的基石,也是普遍被我們忽視的東西。在疫情當中,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操心過這些事情,說明了還是比較棒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不捨晝夜的付出。

5)制度供給和基層治理:面對疫情,這是一個全世界各國治理體系亮相PK,不說太多,總之在這期間我們內心雖有所焦慮,但是對於我們的祖國和GOV心理都是安穩的,而且也不吝讚賞和感激。微觀層面,突然發現尤其是在城市,基層治理第一次這麼貼近式管理和服務,從而除了經濟無邊界之外,我們發現社區(村莊)是這個社會管理的末梢和基本單元,無論在任何時刻,這一層必須的夯實。否則,一個巨大的國家和社會,建立在一個模糊化的基石之下,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再而是信息和知識邏輯,生長邏輯。

一個國家和國民的長效發展,除了底線保障之外,和不斷地在正確的方向上勤勞付出外,更多的是學習曲線的提升,提升個體和組織的效能。

而在傳統社會當中,兩個把持著信息和知識中心的是文化傳媒業和教育行業,這是傳統社會精英密佈的領域,不斷的提供信息和傳幫帶。當前的社會是對這兩大堡壘分佈式解構,不再有堅固的權威和便捷,幾乎是千萬和上億人衝入這兩個領域,催生出信息和教育平權運動,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佈平臺,每個人都可能當師傅。

在這場疫情中,我們發現,我們無一例外的離不開互聯網、離不開信息,所有對於外部動態的瞭解僅限於互聯網;我們的孩子不在侷限於自己的老師和校園,在家裡接受各大名師網課的教育;我們自己學習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樣化,一時之間很多各行各業的達人出來講課,感覺還是挺新鮮。

不可否認,在信息和教育兩大中心瓦解的同時,新的分佈式網絡在狂飆中,出現了魚龍混雜的情況,這也就要求我們每個人一方面都能站在信息、知識的巨量供給之上為我所用,另外也要能夠甄別和交叉驗證,這是未來社會每個人需要鍛造的能力。

但總的來說,全社會的信息和知識供給,是呈現幾何層次的飛躍,一方面對全民來說,是個體輸出信息和知識的機會,也給全民提供站在“巨人”和“人海”肩頭的機會。 這兩方面的疊加和耦合,必然推動學習曲線的提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這是未來的一大驅動。


三、再次是改革和發展邏輯,增長邏輯。

1)再說我們的農業保障。從疫情發生和結合現實來看,農產品的供給是社會的基石。農副產品的佈局,未來需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佈局,在中心外圍形成都市農業產業圈、具備更大的產業資本邏輯以及機動性,更可能的是圍繞蔬菜、水果、精品糧、工業化肉類品的供應,保障機動性和響應性,都市圈周邊的農業還是非常的看好,消納時間短、物流響應快,還能衍生鄉村旅遊和深加工等業態。在遠離外圍的區域,更多的是主糧生產和大類飼料、工業品供應,更具備規模化和組織化的特點,主要是生產群體、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民的自組織化、規模化、技術化的種植無法避免。我們已經從農業田園綜合體,和農村土地三權分立做好了許多先行的制度設計。此外,國家儲備和區域儲備更是考慮增加相應的時間和週期。

2)新基建驅動高端製造和硬科技。當疫情漸去,上下皆思考破局之舉,最後祭出“新基建”的大旗,從風向和領域來看,當新的增長點未破繭重生之時,央地從環境建設上,繼續加大財政乃至赤字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是必然之選,從老的“鐵公機”,響應時代訴求到新的5G網絡、IDC數據中心、產業互聯、城市智能(水、電、氣、暖、交通、安全),到醫療、教育、社保、幼護、養老,再到基礎科學、大科學裝置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是現代中國的基石領域,營造全社會的算力、聯繫度、基礎保障個安全網絡。疫情是一個催化劑,充分的倒逼相關領域的持續投入和改革,加上日益提高的人力資本,我們不難看到,在未來做好這些相應投入後,面對的將是新一輪的科技攻關,對於百步之內的最後二十步,將進行集中攻堅,從基礎科學、芯片、萬物互聯,到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軍民融合等,這些在上一個十年久久為攻並未達到最終目標的領域,將更進一步驅動未來10-20年,必將逐漸超越上一個十年生活領域“硬件+服務+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驅動的效率提升模式”,更多夯實和激發基石創新。

3)生活服務業極度便利化、末梢化、智能化。

前文所述,上一個十年生活領域“硬件+服務+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驅動的效率提升模式”主要體現在生活領域,從疫情來看,這種趨勢會更加深入。

社村是重中之重。社區服務解決最後500米的問題,無可避免地要突破最後的限制——小區和村莊。一方面要求從社區醫療、幼護幼教、社區養老、餐飲、零售、金融、品質物業、服務等圍繞居民生活的社區業態、社區基礎設施極度貼近和提升;另一方面中遠端在服務&產品+平臺化之外,關鍵一環城鄉配送行業成為一個基礎民生服務業;再而社區私域流量和私域服務催生出個性化的潛流,從買手團長、老師、律師、醫生等,演化出一個相對社區熟人社會。總體而言,生活服務業會末梢化、智能化、極致化。

城市生活功能載體得重度提升,從開門迎客到無孔不入的貼身服務。

商業綜合體、城市文旅、醫療服務設施是城市生活的基礎設施。先說商業綜合體,不可否認,人們會對商業綜合體擔憂,線上衝擊、人流減緩等因素不可否認,但是商業綜合體作為一個極度重資產的領域,必須結合傳統和創新,破繭重生出一種新的運營模式。零售也罷、體驗也罷,商業綜合體要作為一個重度生活服務設施場景,在原有的基礎上,全渠道、全憑條、全客群的覆蓋,具體來說,就是業態功能複合的同時,必須融合和借鑑線上店的打法,把單店做成一個綜合旗艦店,要走出去,既要線下體驗、客戶情感,也要倉、單、網絡平臺、配送一體,不再固守物理空間,以點固圓,以點網人,與客戶深度粘合。商業綜合體的投資者和運營者,更得有一種服務意識、孵化意識、批發意識、資本意識,商業綜合體將演變成貨場、服務場、社交場、交通場、情感體驗場、孵化平臺、批發平臺和投資平臺。

城市文旅已經是社區、商場之外城市生活的第三重度場景,與商業綜合體的邏輯一樣,文旅提供的是自然、生命、文化、文明的生命體驗,一個有內涵的城市,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不得忽視,必須從內心深處供給老百姓真正向往的東西。景區、公園、博物館、文化館、劇院、科技館,各個都是重資產,除了硬件場景外,更多觸發的是人的情感,更賦予其更多的內涵,這需要的是真功夫和堅守,民俗、體育、科技、文化、歷史、遊戲等等,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善待每一個用戶充分滿足其情感需要,像遊戲公司一樣讓每一個玩家都自得其樂,除此之外是否能夠打造一個線上場景,和互動體驗場景這也是像電影公司一樣,宣發和運營上要做足功夫。

醫療服務。這似乎與商業綜合體、文旅的邏輯不太一樣,因為他從來不缺客戶,從來也不需要醫院之外更延伸的服務。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論是公私所有制,醫療服務也必須走進尋常百姓家,在這一方面,很多互聯網醫療做的很好,在知識宣發和平臺互助上做了很多的貢獻。健康中國和目前在搞的醫聯體都是非常好的政策,但是醫療服務下沉、家庭醫生、健康監測數據等需要進一步完善,治未病和健康預防管理應該成為舉國共識。

4)生產服務業,精準制導,自由專業人的自由聯合,更需要投行家。

生產性服務業,內涵比較豐富,幾個大的板塊主要來說包括科研、設計、專業服務、中介服務等。一線城市是全國的生產性服務中心,二線城市基本上是區域性的生產性服務中心。總體來看,科研的壁壘較高,基本上以公共研發、大學研發和企業研發主導,其充分的擴散難度比較大,但其層層外包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在設計、專業服務、中介服務領域,基本上沒能形成巨頭的格局,其需求廣、需求散、參與者多,現在的情況是在各條產業鏈上,總體來說,個體專業化的傾向及項目制聯合作戰的模式越來越盛行,這就瓦解了組織的力量,很多的律師、諮詢等專業服務機構形成了平臺化的戰略,形成了平臺託底+專家加盟的情況,於此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次的高淨值專業人士。

但是總體來說,這裡面存在關鍵一環,就是項目和機會從哪裡來的問題,專業人士很難兼顧拓展市場和服務並舉的狀態,這個命題就變成了服務平臺集成化+市場專業拓展集成化雙驅動的格局,所以在服務平臺化的同時,整合者或者獵手、投行家的補足尤為重要,這依賴於更多的資源人士和專業人士轉化成專業化的資源人士及綜合性服務平臺,全身心挖掘需求,挖掘市場,貼身為企業服務,集合眾多的服務資源,不做資本掮客、不故弄玄虛真,真正為為企業找到最佳組合,達到滿意的結果。

5)再說房地產。疫情發生後,可以說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比較大。售樓部關閉,銷售停擺,項目和企業現金流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有人問,疫情過後,房價漲跌問題、需求供給、行業興衰問題。

關於價的命題。任何一個東西價格以貨幣為錨,而貨幣又以誰為錨?雖然不太準確的說,價格是一個貨幣問題,那麼貨幣問題除了以國家信用為錨之外,他更盯的是社會的財富創造和有效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價格問題更多得取決於成本,第一取決於城市和土地的估值,只要城市和產業不斷髮展,人口不斷導入,人口密度、產業密度、財富密度、公共和公配設施的投入密度都將累積成一級市場的土地成本(同時也是所屬居住者的紅利),尤其是公共設施這是剛性成本,即使在政府加大土地供應的前提下,重投資區域仍然是具備價格剛性;第二原材料+人工+資本的成本上漲都是成本端的重要因素,不得不考量,但仍低於前一個因素。所謂價格,一分錢,一分貨,價值匹配,支付能力才是真問題,貴有貴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道理,這只不過是一個空間福利和時間福利的選擇問題。

關於供需。結構性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空間,城市化率進一步提升的人口因素,房子迭代和需求細化因素,恆產投資蓄水因素,長期信貸利率向下因素等都存在較大的增量空間。供給端,必須得應對選址定位、需求細化,客戶越來越成熟的情況,這需要房地產業,迴歸到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本質上來,產品和服務過硬,其他的不必多說。

6)再說金融。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資本原本是最稀缺的,當下變得相對不再稀缺。從資金追逐收益的角度講,投入邊際收益率下降,各發達國家包括我國,預期資本收益率和長期信貸利率將持續下降。所以現在來說更缺是價值創造者,以好的管理和機制,以過硬的產品和服務,真正為人民服務,讓用戶受益;資本和信貸也不再被動,更加貼近市場、貼近客戶,早發現、補短板、治未病,互相賦能、互相長進。另外,長期信貸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直接融資和股權投資不言而喻的更加發展,這是個極度專業的領域,對於我們財富管理、投資管理、機構建設、資本市場的完善提出更多的要求,這是一個更長遠的話題。總體而言,未來,資本和內生增長必須同等重視,因為價值創造和內生是本源,資本是放大器,本末不能顛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