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五彩瓷器

五彩瓷器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瓷器生产中最为著名品种,在明代是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和成化斗彩比肩的瓷器名品。

大明五彩瓷器

历史背景

明代后期,随着制瓷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窑窑场的激增,制瓷工匠的集中和瓷商的汇集,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包括工场主和雇工的人数已达十万余。

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述了景德镇当时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大明五彩瓷器

江西浮梁县景德镇作为当时全国制瓷业中心,其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这个时期,瓷器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瓷器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高瓷器的产量和质量。

嘉靖、万历时,景德镇陶瓷开始出现“官搭民烧”,在明代宣德开始,景德镇御窑厂每年通过工部颁发烧造瓷器的额定任务,称为“部限”。但是,在部限以外,往往由于宫廷的需要又临时加派烧造任务,这种额外的加派称为“钦限”。

嘉靖以后,瓷器烧造的数量激增,御窑厂一般只烧造部限的任务,钦限任务,则采用分派给民窑完成。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官窑和民窑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民窑的全面发展,史称官民竞技的时代。

大明五彩瓷器

嘉、万五彩的瓷器造型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器造型极为丰富多样,可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具体来讲,此时除了日用器皿外,还出现了不少陈设器、侍神用具、文房用具等。

这个时期流行葫芦瓶、蒜头瓶、觚式瓶、镂空瓶等。葫芦瓶在这个时期比较盛行,这是因为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沉迷于道教,尤其嘉靖帝对道教的喜爱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葫芦瓶作为盛放丹药的器皿,很受统治者所喜爱,此外,葫芦与“福禄”近音相谐,也是吉祥的陈设品。嘉靖、万历时期葫芦瓶样式多变,有上圆下方的、四方的、六方的等。

因为技术的成熟,万历时的五彩塑像做的比较生动。有些塑像还巧妙的做成文房用的水注,既美观有实用。

大明五彩瓷器
大明五彩瓷器

成化(1465-1487)官窑的款识主要落在瓷器的底部和外口沿边这两个部位,目前仅发现有两种款识,即青料楷书写的“大明成化年制”和“天”字。其中“大明成化年制”有三种表现形式:1、直行两排外围双方栏;2、直行两排外围双圈;3、横排一行或单排作半环形排列。也有人提出,少数成化款识是用色釉拔白技法来表现的,类似一种“永乐年制”式样,可惜本人没有收录到。

大明五彩瓷器
大明五彩瓷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李辉炳先生在其《从款识看明成化瓷的真伪》一文中就“大明成化年制”的整体结构态势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大明成化年制”双方栏和双圏内的字基本是顶着栏和圈写的,款识显得充实饱满。多数款识是左边竖行偏高于右边竖行,有斜势。双方栏为徒手划成的,线条不平整,青料浓淡不匀,四角重笔处点色。双圈一般是外深里浅

大明五彩瓷器
大明五彩瓷器

成化款识笔法苍劲有力,笔道粗但显圆润,自古有“成化款肥”一说。也有人因款识字体透稚拙之气,提出款识为孩童所写之观点,甚至有人推测款识为明成化宪宗朱见深幼年字迹,这些目前还无从考订。明宪宗朱见深传世的几件作品,目前藏于北京和台北两岸故宫博物院内,宪宗字体虽然十分规整,但存世的均为他中晚年书迹,自然与成化款识笔法和字型相差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