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北大屠夫悶聲發大財

也許我們經常在抖音快手看到過這樣的熱搜:

#北大屠夫20年後還在賣豬肉#

陸步軒,就是熱搜中的那個北大屠夫。

如今,他身價過億,與另一個北大師兄陳生一同創立了“壹號土豬”,該品牌已被估值超過40億元。陸步軒,恐怕是中國最著名的“屠夫”, 北大中文系畢業,後來卻在長安縣街頭,賣豬剁肉為生。
這些年,他曾遭受無數非議,也曾在“北大畢業生”與“長安縣屠夫”身份之間苦苦掙扎,落魄陳述:“命運不掌握在我手裡。”

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北大屠夫悶聲發大財

陸步軒

說起陸步軒的光輝人生,還要從高中開始。

1985年,他以長安縣文科狀元的身份,從一個文盲家庭考上北大
那時,村裡人見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了不得”,有文采些的,會賀一聲“文曲星下凡”。
在鄉親們看來,天子腳下讀書,高官厚祿,加官晉爵是他的未來。一向拮据儉省的陸父在村裡整整擺了兩天酒席,慶賀兒子的光明前途。
但為什麼後來陸步軒走上“”屠夫”之路呢?畢業前自視甚高的他拒絕了一所學校的面試邀請,而畢業後分配的錯位,直接讓陸步軒重新回到縣城。
“我的派遣證開到西安市人事局,參加二次分配。幾十個日夜裡,我騎著自行車挨個單位去敲門,最後被分到快要破產的長安縣柴油機配件廠。我上午報到,下午就走了,一天都沒幹。”
最終,陸步軒以臨時工身份在計經委落了腳。然而,在改革開放大潮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進入計劃經濟體制的他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他沒有編制,住在單位家屬院的門房,每日的工作是打掃衛生,端茶倒水。1992年,鬱郁不得志的陸步軒,被迫“下海”。那些年,他搞過裝修,挖過金礦,開過小賣部。但沒有一行能做得下去。

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北大屠夫悶聲發大財

窮則變,變則通,北大畢業的陸步軒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
1999年,走投無路的他開起一家肉店。
豬肉生意投入少,週轉快,對陷入困境想要走正道翻身的人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在陸步軒的意識中,“殘害生命”,是街頭無賴才做的事。
夜裡,一扇扇掛在檔口裡的豬肉,變成屍體進入陸步軒的夢。

那時的他,與其他“豬肉佬”毫無差別,唯一的不同,是鼻樑上架著的眼鏡。為此,陸步軒為自己的檔口取名“眼鏡肉店”。

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北大屠夫悶聲發大財

“‘眼鏡’,看起來還稍微有點文化氣息吧。”

但在此之外,陸步軒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文盲:

從北大帶回的8箱書,他再沒翻過。去隔壁商店只買菸酒,書報從來不看。

“豬肉佬”陸步軒彷彿在極力與“北大畢業生”陸步軒撇清關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關注面前案板上的肥膘和五花。

漸漸地,“豬肉佬”陸步軒從外行做成了內行,在“北大”精神再一次“作祟”下,陸步軒的檔口,只賣最優質的肉。

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北大屠夫悶聲發大財

當時,中國的豬肉檔口平均每日生豬銷售量是1-2頭,而陸步軒的檔口,平均銷售量在10-12頭。

他購了車,買了房,提前奔了小康。

而2008年5月,與另一位“北大賣肉佬”陳生的相識,讓陸步軒與豬肉的故事,有了新的生機。
陳生是陸步軒的學長,畢業於北大經濟系。在某檔節目中,他曾直言:“我和老陸不是一類人。”

的確,陳生思想靈活,善於抓住機會,是個天生的商人。彼時,他是廣東某食品集團總裁,身家百億。江湖上流傳著他“為創業在墳地睡半年”“400萬套利2000萬”的創富神話。

廟堂無作為,肉案寫春秋,北大屠夫悶聲發大財

陳生與陸步軒

在陳生的邀請下,陸步軒去廣州參觀了他的“豬肉店”——一個在一線城市擁有上百家門店的土豬品牌公司。
這個賣了多年豬肉的“豬肉佬”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豬肉還能這樣成規模地賣。

次年,他與陳生在廣州開起屠夫學校,檔案館工作之餘,陸步軒完成了教材《豬肉營銷學》的編纂。內容涉及市場營銷學、營養學、禮儀學、烹飪學等學科。
“大學生應該把自己定位成普通勞動者。”在新一次演講中,陸步軒不再糾結,也不再卑屈。

“能上北大不能證明什麼,只能說明你學習比別人好,更有天賦,腦瓜更聰明。”
理解這句話,陸步軒花費了10年。“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這一觀念,對他而言,終於不再是枷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