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名校”是指哪幾所大學,現在排在什麼位置?

講臺歲月


中華民國短短几十年的歷史,但是卻成為中國文化史十分耀眼的歷史時刻。不僅僅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大家,更是催生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實幹家,並且為中國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一切功勞的背後離不開大學的教化育人,因此民國時期的大學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聖殿堂。尤其是面對今日大學教育的無力和腐敗,更是令今人懷念民國時期高校的浩然之正氣、獨立之學風!


▲ 史上最牛畢業證,你認識幾位?

民國最艱難的歲月莫過於八年抗戰時期,在這樣艱難的崢嶸歲月裡,中國的教育並沒有斷掉,反而是更加的璀璨奪目!其中更是形成了“民國四大名校”這樣聲名遠播的國立大學,成為抗戰史上的奇蹟!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中東部地區接連淪陷,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各大城市在日軍的炮火猛攻之下成為日佔區,而位於這些城市的幾所國立大學,開始了內遷的“文軍長征”。一致決定誓保中國教育不可荒廢,堅持在炮火中辦學,繼續為中國的青年人提供學習之學堂,為中國的文化傳承保留火種。


此時,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西遷到重慶;國立北京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西遷到雲南昆明;位於武漢的國立武漢大學一路西遷到了四川樂山;而國立浙江大學一路西遷到貴州遵義;國難當頭,當時西遷後的國立大學都是簡易的房子,辦學環境可謂是十分的艱苦,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1937年,四所學校照常組織了統一的入學考試,擇優取材,為國選材!學成之後,一批批青年或投身於國家經濟的建設、或獻身於抗日前線血染疆場,成為了中國文化史的奇蹟。“民國四大名校”由此天下聞名。


1948年,著名的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根據中國科學院的名單顯示,1945-1952年時期畢業的學生後來成為中國院士的學者最多也畢業於這幾所學校,如中科院院士前五名為清華大學25人、浙江大學22人、中央大學21人、北京大學14人、武漢大學12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西南聯合大學恢復為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以及國立南開大學,因此“民國四大名校”變成了“民國五大名校”。



除此五大名校以外,還有十幾所著名的大學也西遷到中國的腹地,艱苦的辦學,源源不斷的為國家貢獻培養了更多的青年才俊。共同組成了戰時中國的文化長城。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些艱苦歲月中的文化殿堂!


珞珈山的貓


其實民國年間並無四大名校之說,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說法,這五所知名高校分別是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

武漢大學

除了國立中央大學以外,其他幾所大學都還原名存在,在此不再贅述,重點介紹一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是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相繼經歷了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幾個階段。建國後國立中央大學被拆分、調整,幾經轉換,成為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江蘇大學。這些大學今天幾乎全部是全國重點大學,由此也可看出當年中央大學的學術地位。

1930年代初,羅家倫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期間得到國民政府支持,獲得240多萬元建築經費,在南京中華門外石子崗一帶建設了新校區。這時的中央大學除了文、理、法、教、工、農、醫等7個學院30多個系科外,還有一個附屬牙醫專科學校,一個實驗學校,一個畜牧獸醫專修科,一個航空機械研究班,兩個研究所,一所實行義務教育的附屬小學,22所實驗農場,規模非常可觀。

抗戰爆發後,羅家倫帶領師生,有條不紊地搬遷到大後方重慶,還在沙坪壩蓋了新校舍。據羅家倫回憶,不僅學校所有儀器、圖書和設備完好無缺地遷移至重慶,就連農學院實驗牧場的優良牲畜品種也乘船來到山城。當這些長途跋涉的動物們進入重慶市區時,正好遇到羅家倫校長。放佛骨肉重逢,羅先生悲喜交集,熱淚盈眶,下車與那些異地重逢的動物們擁抱親吻了一番。

西南聯大教授在抵達昆明後合影

抗戰期間,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組成赫赫有名的西南聯大,搬遷至雲南昆明;國立武漢大學搬到了四川樂山,齊邦媛在其《巨流河》中有詳細的描述;國立浙江大學在校長竺可楨帶領下,一路長征至貴州遵義,播下下文化的種子。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證書

這些大學學術地位非常高,國立中央大學當時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茅;國立浙江大學被國外學者譽為東方之劍橋;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也處於世界高校之前列。當時社會上如此評價中國最高學術機構中研院:“生物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數理組與世界頂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組幾乎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中研院的院士和主要研究人員幾乎都出自以上幾所大學。


民國年間那些事


民國時代,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聯合創辦),並稱為“民國四大名校”:

一、國立中央大學:

1902年,清末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共同上書申請,在南京創辦了三江師範學堂,後曾先後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1928年,國立江蘇大學改名國立中央大學,繼續為中華民族輸送人才。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中央大學也隨之遷往重慶、成都、貴陽等地分散辦學,直至抗戰勝利,方於1946年底遷回南京。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將國立中央大學改組重建,並定名為南京大學,延續至今!



二、國立浙江大學:

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創辦求是書院,成為國立浙江大學的前身。幾經輾轉,求是書院又先後改名為浙江求是大學堂、浙江大學堂、浙江高等學堂、浙江高等學校,並曾於1914年停辦,後恢復辦學。

1928年,該學院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抗戰爆發後,國立浙江大學西遷至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並於1946年遷回杭州。

1950年,國立浙江大學改名浙江大學,並延續至今!



三、國立武漢大學:

1893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在湖北武昌創辦了自強學堂。

時光荏苒,自強學堂也曾屢次改名:方言學堂、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亦稱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擴建、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國立武漢大學被迫遷往四川樂山辦學,並於抗戰勝利後搬回武漢。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武漢大學改組重建為武漢大學,並延續至今!



四、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抗戰爆發後,華北、沿海等區域慘遭日本鐵蹄腳踏,教育環境無比惡劣!為保存教育精華免遭屠戮,很多學校遷往西南辦學。其中,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合一,先是前往湖南長沙,成立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戰事吃緊後,該校又遷到了雲南昆明聯合辦學,並稱為“西南聯大”!

1946年,西南聯大分解,原先三所學校各自返回原址!



歷朝歷代,教育資源與教育環境都深受統治者重視。民國時代雖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卻造就了文化界的自由、繁盛、大師輩出,這也許是國難時期唯一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四所名校及其後身再次煥發勃勃生機,為國家建設與社會文明出人出力。不管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教育都應該被重視。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蘊含了幾代莘莘學子的刻苦努力!


不書公子



1921/<font>年-1949/<font>年這段時期,即是中華民國時期,其中包括北洋政府時期、民國政府時期。

民國時期的大學分為國立大學、省立大學、市立大學、私立大學,據資料顯示, 1921/<font>年期間,國立大學僅有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山西大學、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五所,到了1931/<font>年,國立大學發展到13/<font>所:中央大學、北平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1949/<font>年新中國成立前,國立大學達到39/<font>所。


既然題主提到民國四大名校,那下面就說說這四大,但排名的事兒,我就不去湊熱鬧了!對了,四大名校,排名不分先後!


第一、西南聯大。


1937 /<font>年7 /<font>月,因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不得不南遷,而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就在湖南長沙聯合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隨著上海、南京淪陷,“聯合大學”西遷雲南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於1938 /<font>年5/<font>月4/<font>日開始上課,到1946/<font>年5 /<font>月結束,“西南聯大”在昆明整整8 /<font>年。


聯大由三校校長組成常委,實行合議制,並由一名常委具體負責, /<font>後因蔣夢麟和張伯苓在重慶另有公職,聯大工作實際上由梅貽琦一人主持。




第二、國立中央大學( 1928 /<font>- 1937/<font>)。


校長:羅家倫。


1927 /<font>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強化國家政權,以原東南大學為基礎,合併江浙九校,組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 /<font>年改稱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學科資源、學科地位及學科規模都位居全國之冠,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為中國“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足以振起整個的民族精神六字治校謀略“安定”、“充實”、“發展”和四字學風建設“誠、樸、雄、偉”。

第三、國立浙江大學


校長:竺可楨。


1910/<font>年11/<font>月,浙江巡撫增韞專折上奏清廷,獲准籌辦浙江中等工業學堂。1911/<font>年3月,浙江中等工業學堂正式開學,校址設在杭州蒲場巷楊官弄報國寺(原銅元局舊址)。1912年至1920年期間先後改成浙江公立中等工業學校、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1920年升格為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簡稱浙江工專),校訓“誠樸”及“手腦並用”!


1927年,浙江工專改組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1928年2月,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改名為浙江大學,同年5月起改稱國立浙江大學。

第四、國立武漢大學。


校長:/<font> 王星拱。/<font>


/<font>

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 /<font>歷史溯源於1893 /<font>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批准創辦的自強學堂, /<font>後數易校名, 1 928/<font>年7 /<font>月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更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底,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及私立文華大學等校,共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亦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同樣因為戰爭原因,1938年遷四川樂山,直到1946年才重返回武昌珞珈山。


非詩


民國四大名校是曾經存在過的,但是你說與當下的那幾所大學是否有傳承關係,俺們便呵呵了。

想當年,中國曾有五所中國頂尖學府,是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他們曾舉辦過五大名校聯考——當然有人便說了,民國那個萬惡的舊社會,能搞出什麼名堂來呢?是的,確實沒啥名堂,無非就是1948年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居亞洲第一,超過日本的東京帝國大學而已;無非就是浙江大學曾被英國《自然》雜誌稱為:“東方劍橋”,無非也就是因為有一批優秀教授,不忙著評職稱作報告當大官去撈錢,而是埋頭苦研究,在《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0餘篇高質量文章而已。

現在的大學老師們個個堪稱撈金高手,但民國那會確實有點鄙陋,大家都忙著教學。1937年,民國的教授們都集中在首都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日軍飛機便來轟炸,日本人是懂貨的,一個國家的精神,就在於學術。所以他們把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設定為轟炸目標,最終是炸燬了化學實驗室,倒塌了女生宿舍。

於是,民國政府決定:五大高校都要遷徙到內地去。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浙江大學遷至遵義,北大、清華與南開合併組建西南聯合大學,遷至昆明,武漢大學則遷至四川樂山。

這便是你說的:民國四大名校。

這些學校的教學水平有多高呢?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曾致函中國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北大、清華、浙大、武大、南開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均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

也就是1948年,國民政府所遴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就相當於當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哪裡的大學教授入選最多呢?還是這四所大學。抗戰勝利後,中國組建臺灣大學,也是選拔蘇步青、羅宗洛(浙大)、傅斯年(北大)前往負責。

民國的大學好在什麼地方,首先,這裡不是為做官而鍍金的地方,北大蔡元培曾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這些話,在當下是不被認可,是反其道而行的——然,我們說,這是真正的大學精神。

其次,大學不應是完全官辦性質,蔡元培曾言:兼容幷包、網羅百家,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民國的大學,有公立、私立、教會三種,三足鼎立,方得縱橫帷幄。蔣介石曾委派羅某去做清華校長,羅校長一上臺就說要全校軍訓,清華師生大怒,訓個毛,要麼你走人,要麼俺們走人,去另開一家清華。結果最終還是羅校長走人。

1926年北京發生的三一八慘案,是國共兩黨發動的政治抗議活動,但政府衛隊打死請願學生,據說段祺瑞這便趕到現場,面對死者長跪不起,之後處罰兇手,從此終生食素,以表懺悔。

學歷只是學歷而已,有真本事,沒學歷也能當大學教授。梁漱溟沒有大學學歷,只有中學學歷,但他發表了一篇論文《究元決疑論》顯示了學術水平,蔡校長就請他到北大教印度哲學。不但北大這樣,清華也這樣。華羅庚啥文憑都沒有,可是有學識,清華就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教,主講低年級的微積分課。陳寅恪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之後,成為清華大學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傅斯年曾言: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然陳寅恪本人,卻沒有任何學位。史學大家錢穆,連中學文憑都沒有,也能得到清華、北大的聘書,劉半農也只是中學肆業,卻能當北大的教授,沈從文更是隻有小學文憑。

這,便是民國大學,你有本事,就可以去做教授,哪怕你沒有一張文憑。擱當下,這些人哪裡還能踏入大學的門做什麼教授?所謂名校,徒有虛名、裝個樣子而已。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民國四大名校”是民國時期非常著名的高校,本來是五大高校,因為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後來組成了一所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剩下的三所大學有分別是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後來的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主體)。這裡面要屬國立中央大學最厲害了,它學科最齊全,規模最大,實力最強。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最早的歷史來源為1902年成立的兩江師範學院,1921年為“國立東南大學”,1925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之後由於抗戰又多次輾轉後又稱“重慶中央大學”。1949後,改名國立南京大學,後來全國院系大調整,工學院成了東南大學其他專業也分開成為了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其中不少211高校,實力很強。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個大學是很我國名氣很大的一個大學,對新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巨大幫助。1937三所大學組建了長沙臨時大學,後來遷往昆明後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一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共培養了2500名本科生,後來很多學生都成為國之棟樑。1946年後各校復立。

武漢大學,浙江大學

武漢大學最早來源於洋務運動重臣張之洞創造的自強學堂,1923年更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4年國立武昌大學,後來改名為國立武漢大學。

浙江大學最早來源1897年的求是學院,1928年正式定名國立浙江大學,後來經過多輪院校合併才形成現在的浙江大學

幾所大學現在的發展

不管是北京大學,還是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都是我們頂尖的大學。既是世界一流大學,也是985/211大學,雙一流大學。都是全國排名的前十大學,每年都有很多人報考,可以說是不缺學生。如果有能力的話值得去考,就業形式非常好。

最後

原來叫國立某某大學,現在發展的都還行,只是有一些學校經過拆分後就消失了,沒拆分的都是一些不錯的大學了,值得報考。


教育100分


中國曾有四所中國頂尖學府,這四所知名高校分別是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另外還有國立武漢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等。


【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它誕生於中國歷史上不尋常的1895年。 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運動的實業派,是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人。

北洋大學堂的創始人,首任督辦盛宣懷 三年後,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他向李鴻章稟請具奏。由於李鴻章調入內閣辦事,盛宣懷又於1895年9月1日,通過新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昭上奏光緒皇帝,設立一所新式學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正式創建,校址在天津大營門外的梁家園。 我國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北洋大學堂頒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西學學堂開學復課。而校名遂改為了“天津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的創建,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到了現代階段。從此我國有了第一所國家開辦的,包括有文、法、工、師範教育諸科的綜合性新式大學。


【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為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 1901年 8月29日,清政府命自1902年始,鄉會試及歲科試策論,以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命題,不準用八股程式,並停止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9月14日 清政府下興學詔:“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杭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這些均屬公辦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1927 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強化國家政權,以原東南大學為基礎,合併江浙九校,組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 年改稱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學科資源、學科地位及學科規模都位居全國之冠,被譽為“民國最高學府”。在中國改革之後的教育歷史當中,這所學校無疑是一個重量級的存在,它就是如今的南京大學。南京這個地方不僅承載著南大這個優秀的大學,而且它還擁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37 年7 月,因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不得不南遷,而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就在湖南長沙聯合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隨著上海、南京淪陷,“聯合大學”西遷雲南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學校存在只有8年時間,但是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知名校友有:何澤慧,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彭佩雲,汪曾祺等。西南聯合大學師生中出了至少7位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171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這所學校,在原址重建了雲南師範大學。


妞媽教育心得


民國四大名校,確切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遷址西南大後方的四所國立大學,為中華之崛起做出巨大的貢獻。

第一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第一所是著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大學在中華最艱難的時期,日本侵略中國時創建的學校,原校址是在昆明。這所學校存在只有8年時間,但是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知名校友有:何澤慧,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彭佩雲,汪曾祺等。西南聯合大學師生中出了至少7位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171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這所學校,在原址重建了雲南師範大學。真正意義上繼承該學校衣缽的,那要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了,目前該兩所大學的世界排名為38和25名。

第二所: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曾經的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原址是在南京。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國家將這所學校更名為南京大學。在後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這所大學又再度更名為東南大學。

  雖然經過拆分,也是目前為止,學校拆分中唯一直接拆出2個985的高校。主體留給了南京大學文科和理科,東南大學留下了工科和主體校址。

  南京大學現在依然是國內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排在前7位沒有問題。東南大學的排名大約在前20,雖然排名不是特別高,但東南大學的建築、土木等幾個工科專業和清華的水平不相上下,是行業的佼佼者。

第三所: 國立浙江大學

  這所大學在現代的名字是“浙江大學”,在現在也是非常的有名。建學時間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浙江大學在歷史中是一個備受波折的學校,這所學校在戰亂時期流亡多地。

  但是即使戰火下,這所大學的負責人依然帶領著師生,攜帶資料以及所需器材,分別在貴州、遵義以及西部多地堅持進行辦學。

  正是有過這樣歷史的薰陶,使得這個大學的歷史沉澱感和厚重感非常濃重,不論是二十世紀,還是二十一世紀都培養出了很多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排名在世界也是在87位。

NO.4 國立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目前其中發展最差的一個,已經排不到國內前5,還被複旦、交大、中科大等壓著。

  無論是當初的拆分、後期的985評選等,武漢大學都沒什麼優勢,當然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果就是導致了武漢大學退出了國內前5的行列。目前武漢大學在國內最好的排行榜是在第8位。

  但是這所大學可以說是四所名校中時間較為久遠,該學校也是較為著名5A級別的景區。


揹包客愛出行


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中國,已經是晚清時候的光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為:沒有近代教育,大清是很難實現富強的。這算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種思想準備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代中國社會也開始緩慢進步,並且,在民國時代,出現了“民國四大名校”。隨著數十年的光陰過去,當年的“民國四大名校”現狀如何?

國立武漢大學

該校始建於晚清。當時主政湖北的,是洋務派代表張之洞。張之洞為考慮培養人才計,創辦了“自強學堂”。民國成立後,該學堂更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新中國成立後,該校再度更名為武漢大學。數十年來,武漢大學始終是國內重點大學之一——之前屬於985大學,當下屬於雙一流大學。在當下,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考上武漢大學的難度係數依舊很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時至今日,“西南聯大”依舊是很多人所神往的一所高校——儘管這所高校所出現的背景是在艱難地抗戰時期,但是,這所高校的大師雲集程度,可謂前無古人。

民國二十六年(西曆1937年),抗戰爆發,日本軍隊長驅直入,華北大片領土丟失。當時的清華、北大、南開等學校相繼跟隨國民政府遷移到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該大學於抗戰結束後撤銷。不過,該校的三大組成部分——不論是清華還是北大、南開,在目前都是世界級名校。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一樣,都是在晚清時期,由張之洞一手創辦的。北洋政府時期,該校曾被稱為“國立東南大學”,國民黨政權主政後,該校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並以民國最高學府的地位而存在。

新中國成立後,將該校進行了拆分。該校也確實是一所巨無霸大學。當代的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等一系列重點大學都是由該校拆分而來,由此可見該校的規模。

國立浙江大學

比起之前的三所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算是晚輩。該校的淵源源自晚清的“求是書院”,國民黨政權主政後,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抗戰爆發後,該校為躲避戰火而西遷西南。

新中國成立後,該校更名為浙江大學。在當下,浙江大學屬於僅次於清北復交的名校,並且已經趕超了南開大學。


藤樹先生


民國四大名校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浙江大學

1、國立中央大學。

是清朝末年在南京創立的學府,1928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後,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這之前曾數次更名。

它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高等學府,系部設置的最全,各個學科的規模最大,擁有37個系、26個研究所和當時全國總數三分之一的部聘教授師資。

1937年後,曾搬遷到重慶,抗日勝利後又搬回了南京。48年美國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它排在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1956年國立中央大學拆分為19所院校,主體變為南京大學,其他系部變成的主要院校有:河海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一超變多強了。

2、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它本身就是一個戰爭的產物,是抗戰期間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臨時組建的,名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後來由於日軍的轟炸搬遷到了雲南,並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共設有5個學院、26個系。它的存在培養了一批各個領域大有成就的青年人才,也保存了大批的科研骨幹力量和知名學者。

戰爭結束後,三個大學各歸各位,其在昆明舊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舊校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不在了,但它的大名依舊駐留在歷史的星空中。

3、國立武漢大學。

它是由清朝張之洞設立的自強學堂發展而來的。

34年首次開設女子游泳課,這在當時是開先河之例了,共設有5個學院、15個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院系不斷的分立和合並,最終它的醫學院獨立出去,後來併入了華中科技大學,其他院系沒有太大的變化。

過去的國立武漢大學在經過一系列的戰亂後最終延續至今,就是著名的武漢大學。

4、國立浙江大學。

它是由清朝的求是書院發展而來的,這個書院是清朝效法西式學制創辦的新式學堂之一。28年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其最有名的校長是蔣介石親自任命的竺可楨,竺可楨當時對蔣介石提出了一個條件:“財源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國民黨之干涉”而蔣介石也答應了。竺可楨的這點符合世界第一所大學成立時頒佈的“大學不受任何權力的影響,作為研究場所享有獨立性。”的宗旨。

學術獨立性保證了大學的健康發展,這也奠定了國立浙江大學成為民國大學裡院系最全的兩大高校之一的基礎。

其抗戰時期培養了李政道、程開甲等歷史名人,一直延續至今,就是著名的浙江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