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己還會有什麼幫助?

假作真來真亦假


風格本身也有拙劣、精糙、高下之分,臨帖會使個人風格更純熟、剔透、奇絕。風格不僅僅只是辨識度,更重要的是精氣神。


(一)風格說到底還是從筆法字法之中來,是有章可循的。書法的風格是由書法線條的形態來呈現的,而線條本身的剛直曲勁、正側斜欹是深不見底的大學問。不少臨摩一段時間的書友也許會對原帖有“不過爾爾”的感嘆,其實結構輪廓似乎很像了,但境味氣韻差得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線條的張力還遠遠不及。所以,需要深度臨摩揣悟的東西還多得很。



(二)風格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它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風格才是書法者真正的標籤。文徵明暮年時翻看自已年輕時的習作,感到俗不可耐不忍直視,但在普遍人看來,似乎差別並沒有多大。書法水平上了境界,高手鬥法往往只在毫末之間,換句話說,即便是微乎其微的差別,其背後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面壁之功。顏魯公初年書覺魏晉,多見二王筆法,但後來逐漸變化求新,改“斜畫緊結”為“平畫寬結”,創立了顏體楷書。



(三)風格一樣需要不斷的豐潤與打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說的學無止境,不光是廣度,更在於深度。書法藝術本身就是精益求精的事,對個人風格的豐潤打磨上不封頂。田英章雖然被書圏有些朋友嘲諷為印刷體,但其有句話我很欣賞,他說“有的人才臨了三兩年的帖子,就不再練習筆畫了,我到現在仍然是在老老實實的練習筆畫”。再說文徵明小行楷,年輕時就已具備了方圓兼具的風格,到老仍然是方圓兼具,只不過更富於變幻,筆法字法也更為純熟。因此,即便自己已融塑出個人風格,臨摩仍然是不可廢棄的。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還要臨帖嗎?

臨帖依然需要,因為書無止境,無論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筆意風格,還是沒有形成,都必有繼續臨古人經典。

隨著書藝的提高,對古典的書墨有著更高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隨著年齡閱歷經歷的增長,會有不同的藝術的深度穎悟。

臨帖貫穿一生,古代文徵明八十多歲依然晨起克勤兩千字。

大凡有成就的書家都是不斷的汲取前人的優秀筆墨,來完備自己筆墨豐腴。不斷完善自己的情性表現與形質筆墨臻格。

這是大家都有的體驗,書藝再進,必有不斷的砥礪豐富自己的用筆純熟斂達。同時臨帖令人情志具有一次次盎然,對於文意與筆意有一個昇華的過程。從而觸類旁通,奇妙之想象,依然紛飛與縈繞腦際,更加創作參加新意的筆墨風采。

由此可見臨帖的重要,是為每一個書者的一生的課程。

一個道理,藝術無涯,學習也就沒有停止的理由。若要書藝再進,必須具有日日不離不棄對古典的浸染與汲取。



狂喜淡墨a


雖然有了自己的書法風格,但是風格是否有根?如果有根,可以將自己的風格延續下去,如果無根,那就必須繼續臨帖改掉書寫習慣!

第一,有根臨帖。

根就是指的是書法法則。筆者的字,如果早已經過帖學的洗禮了,而且字很取古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了,那麼我建議可以繼續完善自己的風格。

那麼還需要臨帖嗎?當然需要了。我們學習書法就是要取百家之長的,先臨一家把一家吃透,然後再換,一定要學習多家才能讓自己的書法越來越有高度!如果臨帖,只是臨摹一家或者兩家的話,還是遠遠不夠的,也無法吸取其他書家的精華。

另外,即使是臨過百家了,那麼如果是為了追求更好,那麼也應該繼續臨帖,因為學無止境嘛。

第二,無根臨帖。

如果自己的風格就是自創體,從來沒有臨過帖的話,那就更要臨帖了!書法的好壞不是自己說的算,而是大眾加書法專業人員說的算的。

沒有根的書法,就是傳說中的“江湖體”。這種書體都是自創的,沒有根據法帖走,而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的。這樣的書法是沒有靈魂的,沒有生命力的!

如果想讓自己的書寫習慣改變的話,那就必須要從臨帖開始學習,忘掉自己的書寫習慣,認真臨摹每一筆,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書法清新脫俗!

綜上所述,強哥認為,不管是已形成風格還是沒有形成風格,不管是有根還是無根,都需要臨帖,因為只有不斷臨帖才能讓自己的字寫的越來越好,只有臨過百家千碑方能創體,否則就會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我是“強哥書畫”,以上內容僅強哥一家之言,如有說的不好的地方,還請書友指正!


強哥書畫


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兩個前提概念。即:

一、什麼是書法的風格?怎麼才算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什麼是書法的風格?

不必掉書袋,從歷史上的書法現象看,是否形成了個人的書法風格,要看是否滿足以下三個重要標誌:

1、代表性

代表一個時代的風尚,創造出不同於既往的書寫法則和書寫模式。

是否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創立書法風尚的代表人物。如晉韻,唐法,宋意,明清態的代表書家。

2、排他性

在書法技法四要素中,在筆法,結構,章法,墨法中有無可替代的,突破性的貢獻者。

比如二王“增損古法,裁成新體”,改前人的章草為今草,開創了內擫和外拓書法風格;

比如顏真卿引篆入行,開創了雄渾大氣的書法風格;

比如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辨識度極高的大草風格;

比如元趙孟頫把漢字造型美觀優雅的一面推向極致;

比如明張瑞圖,傅山對比鮮明的內擫,外拓風格;

比如明王鐸的漲墨,董其昌的淡墨;

比如清末民國時期,碑帖結合,個性特徵鮮明的不同風格的書法家群體。

等等。

凡僅僅滿足於尾隨模仿前人,或者稍有變化,歷史上同期的知名書家,為數不少。但難免被譏為“奴書”。“奴書”之誚,相比如今人們唾罵的“醜書”,不至是貶斥,直接是侮辱。

和“奴”字相關的詞彙,奴才、奴婢、奴化、奴性、奴役、奴顏婢膝等等。沒一個好詞。

對許許多多有很高書法造詣的古人,尚且如此。可見風格之難之貴。

3、傳承性

風格,風格,風行於世的高格。判斷一種書法風格的風行與否,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向後看。也就是後世的公認度和傳承性。

如果一種寫法,不足為後世法,或者後世習學者寡鮮,說明它僅有個性或者習氣,不具備風行後世之格;

比如宋徽宗的瘦金體;比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

與前人相類似的寫法,被合併同類項到這種風格的創立者名下,而被忽略,被淘汰。後世在傳承的選擇上,當然就高不就低。

比如徐浩,薛紹彭,李建中等等。

以于右任在近現代書界的地位和水平,多年心血創造的《標準草書》,到了晚年,都自認不足為範,從其傳承性來看,現在都有誰在學?

反之,一種風格,能為後世廣泛傳承,從其創造的模式中,孕育出新的創造與發展因子;一種風格,其基因延續千年,脈絡不斷,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法風格。

比如取法顏真卿後,化育出楊凝式,米芾,蘇軾,黃庭堅,王鐸等等特立迥異的新風格。

如果達到上述標準,毫無懸念,就是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二、當前的現實,討論書法風格,還遙不可及

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不是本話題討論的重點。扯到這個問題上,一本大書都言之不盡。

但需要明確的一點,發現歷史上各種風格的代表書家的藝術理論,藝術思想,求學歷程,凡是風格鮮明的書法家,有誰不是在廣泛深入的學習前人的書法遺存的基礎上,同時又不唯前人鼻息是仰,亦步亦趨唯前人馬首是瞻的學而能變者。無一例外的,他們的書法風格,都是在獨立的藝術思想和見解的基礎上,歷盡艱辛,苦苦求索,半生勤奮實踐而來。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三十年的文化斷層,當前的書法傳承,處於模仿古人,還不會模仿的階段。繁榮熱鬧,只是表象。樂觀的說,模仿而得古人十之六七,已屬不易,已是高標。

例子:學習二王一系書法的,不要說通臨,通讀過幾遍《聖教序》的都寥若辰星;十卷本的叢帖之祖《淳化閣帖》,能不借助釋文,通讀原帖的,萬不挑一;沒有聽過,沒有見過的,不知凡幾;能在歷史上的書法遺存中,分辯出內擫,外拓兩大系統不同的代表作品,不同的表現手法的,寥若晨星。

真正的傳承,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造,而不是把前人已有的東西複製一遍。大多數人連這個常識都無視;連必知必通的書法術語、概念都一知半解,何談風格。即就是複製古人,也是奢望,風格二字,真的無從談起。

對照前述,反觀現實自我,我們當前討論書法風格方面的問題,是否顯得過於奢侈,過於空洞?

這樣看來,繼續臨帖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是臨什麼,怎麼臨的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須上下而求索!


快樂書法營


[ ( |· A–--–B ---–C ---- ) / = | · ]

—————————————————

[ ( |· A1 ——B1——C1—— ) / = | · ]

( 階梯風格 )

臨帖是驗證一個風格階梯的方式之一,帖只是一個驗證碼,並不是唯一的驗證碼,而且它不是修證,未能修補到風格平行線的鏈接點上,它需要與上線起反應才行;必須要找同一階梯風格的起始點,找出這條同等平行線,與之起風格反應,修補它的差值。

這個時侯,最關鍵的是修證者要去哪裡修補,修證哪裡?是找到同等風格的平行線。

臨帖它是有缺失的,也是有缺點的,不能夠修補鏈接,條件必須是能修補同等風格的鏈接子才行,去扣住起始點。

這些鏈接口是什麼?它是風格階梯中的缺點。找出缺點是找到鏈接子的開始,並一段段修補在平行線上。這也是風格修補差值的開始。這個過程才是實際的修證過程。

找出缺點的唯一辦法是創作,在創作中找到缺失;在作品上找到缺點,並去修補它的缺失,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這個修證的過程也是藝術風格的魅力所在。

就這一點,缺點。修證這一點才能創新。


華蓮生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己還會有什麼幫助?


書法風格的形成,從一開始選帖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發展的方向,這是潛意識的審美觀。在潛在的審美取向主導下,從確立起自己的書法風格到最後的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而風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的書法,一生之中都在尋求改善。改善靠什麼?臨帖。臨帖,就是改善自己書法水平的最佳途徑。

中國文化講的是傳承。在書法方面尤其突出傳承。初級的臨帖,是為了學習規矩。中期的臨帖,是為了吸收養份。後期的臨帖,是進行微調。每個階段的臨帖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每一本字帖都按初級的臨摹去學規矩的話,倒真的可能成了“邯鄲學步”。



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書法不是大雜燴。不是簡單的把前人的書作拼合在一起。學顏真卿,就要體悟其筋強骨健,莊嚴質樸,不怒自威的氣質。學歐陽詢,則要表現出明快爽朗,勁利勁疾的清秀之態。

有人說,我就要把這兩種不同用筆,不同風格的書法融合在一起。其實我告訴你,沒有人嘗試成功。前面就已經說過。人的審美觀是潛意識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改變固有的意識形態,很難。


我們在選擇臨帖的時候,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為什麼喜歡?就是自己的潛在意識。就象喜歡一個人,一種顏色,一種音樂,一種口味……不需要給出任何理由。喜歡甜味的人,讓他們吃又麻又辣的菜品,他們的腸胃接受不了。書法的風格也是一樣,用筆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不用擔心臨帖對已經形成的書風沒有幫助。恰恰相反,臨帖,是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書法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用範笑歌老師作為例子最能說明問題,範笑歌被稱為百體書王,其中一半的書風是獨創,並且每種書風都有深度和質量,應該說是書法史上獨創書風最多的書法家。

範笑歌老師有了這麼多獨創書風,是否還重視臨帖呢,從他在網上的話來看是肯定的。但與別人臨帖不同,範老師已經採用“心臨”的手法了。心臨是範笑歌老師自創的詞彙,也是他獨有的特點,就是讀帖後寫出原帖風格,這與背臨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範老師心臨的軼事,一個朋友送來一本陌生字帖,範老師看過字帖一段時間就可寫出這種風格。

個人覺得心臨對書法學習更有好處,不會拘泥原帖,而且發揮自己頭腦的能動性。有人說心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也是事實,但只要多鍛鍊,一定能掌握一些心得。這種臨帖方法個人覺得可以推廣,成為臨帖的升級版,對於已經有一定成績的書法家也有積極的作用。

心臨不僅是一種學習書法的方法,也是一種智力鍛鍊,也是一種修行。











藝國神殿


形成自己的風格了?什麼算自己的風格?

我的反問不是懟,是讓你清醒,不清醒,你將會在誤區及越陷越深,最終就是不能自拔!

在書法功力沒有達到爐火純青前,不要盲目地追尋自己的風格。如果一定那就,你最終結局就是對書法的認知淺薄,即便是成名的所謂大家都是如此,我說的大家不是指現代的,是指宋以後得大家。

宋以後的書法家絕大多數都犯了蘇東坡的毛病,也可以說是蘇東坡的誤導造成的,儘管蘇東坡犯的毛病不大,可是,他把整個書法給帶偏了!也就是寫自己的書法才是正確的方向。正常說寫自己的書法是絕對沒錯的,只是,錯在功力不夠就追求自我上。在蘇東坡以後得書法家還有幾個功力夠的?在我看來,也就米芾與王鐸兩個人了!或許還有,之前我不知道。

咱們回到題主的問題,形成自己的風格了還要不要臨摹?王鐸形成自己的風格了,可是,他說,一日求索,一日臨帖!如果認為自己高於王鐸了,你或許可以不臨帖,沒有的話,你最好是老老實實地臨帖!


一笑貫長天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臨帖還會對自己有什麼幫助?這個幫助當然大了。我很贊成上面抱庸老師說的,這個風格雖然形成了,但這種風格還有好壞、優劣之分,“醜書”、“射書”、“亂書”也是一種風格,但卻被人嗤之以鼻。

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需要不斷地打磨,而這個打磨的過程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我們來看看趙孟頫的書法形成過程吧,這樣舉例來說可能更好理解。

上面一張圖是趙孟頫二十八歲時所書的《杜甫秋興八首》,而下面一張圖是趙孟頫四十年之後又作的題跋:

“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子昂重題。”

趙孟頫說這幅作品是他四十年前所書,如果現在人看了,不一定會相信是我寫的。說明趙孟頫的書法風格一直在不斷地自我變革。趙孟頫四十五歲之前是一種風格,四十五歲至六十歲是一個時期,六十歲之後又是一個時期。

前期趙孟頫是以宋高宗趙構及鍾繇、智永《千字文》為根基,中期又進一步深入學習二王及李北海的行書,開始形成比較成熟的書法風格。晚年則是取法柳公權和魏碑的一些筆法,形成了碑版楷書的代表作《膽巴碑》。

趙孟頫這麼大的一個書法家,一生都在臨帖不斷,不斷地自我修正自己的書法風格,我們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臨帖吧。

同樣的問題顏真卿也是這樣,顏真卿著名的作品《多寶塔碑》就是他四十多歲時所書,然後跟他晚年的《勤禮碑》來比較的話,很難相信是一個人寫的。可見一個書法家的書法風格在人生的歷史長河中,是多變的,不是說一旦形成就不再變化了。

當書法風格有一定形成之後,還需要繼續臨摹古人的經典作品。隨著自己的眼界的提高,你會對書法風格的要求也會提高。但這個時候的臨摹跟一開始學習書法時候的實臨是有些不同的。

啟功先生的臨帖觀對我們的啟示

啟功先生早期的臨帖也有實臨的階段,但是後期臨帖的時候就逐漸放棄了實臨階段對筆畫要求形似的追求,進一步開始關注碑帖當中的用筆,既筆勢的問題。用筆勢貫通於點畫之間,但有不完全被古人點畫的心態所囿,追求一種自然書寫的狀態。

啟功先生的書法受董其昌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種影響體現在臨帖上就是有著與董其昌相似的臨帖觀。我們去看董其昌存世的一些臨作,如《淳化閣帖》、《臨宋四家》等,與原作的相似程度都不高,但是董其昌的這些臨作在用筆和體勢上都帶有濃重的個人風格。

董其昌《臨蘇軾書》

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曾道出他的臨帖觀: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因此啟功先生和董其昌都是在有了自己的一定書風之後,再臨摹古帖的時候,就加上了自己對古帖的理解進行練習,取古帖中能為自己所用的東西,融入到自身風格中去,而放棄了對古帖筆畫外在形態的追求。

啟功《臨玄秘塔碑》

劉熙載在《書概》中說: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者,入我神者,我化為古也。”

當有了一定的書法風格後,從古帖的精華中有選擇地吸取營養,化為自己風格的一部分,然後再用自己的風格對古人的東西進行改造和吸收,為我所用。啟功先生後期的這種臨帖思路,值得題主借鑑。


翰墨今香


問題的本質就是自己的書法風格定型了,繼續臨帖還能提高嗎?

首先,書法風格定型一說有問題。把書法學習看成是靜態的,才會認為書法風格定型了,是否有繼續臨帖的必要。書法的學習是個動態過程,不像人的身高,到一定的年齡就會停止生長,不存在書法風格定型一說,除非保持原地踏步,不想繼續突破。此外,就算書法風格定型,說實在的,想保持住當前的書法水平,也是要花心思的,這心思就是不斷的臨帖,否者水平只會下降。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保持原地踏步,也需要臨帖。

其次,書法風格是會變化的。隨著一個人年齡、閱歷、學識、書法技能等各方面的提升,對書法的認識也會更加的深刻全面,審美和意趣也會發生改變。比如,小時候認定有圭有角的楷書好看,且初學歐體,此時風格像歐;之後,覺得顏體好看,學顏後風格像顏;中年後,覺得學行書更好,學王、學米,風格就接近王、米;在後,可能覺得天馬行空、奔放的草書好看,學張旭、懷素等等風格又會變化。這都說明一個理,書法風格的隨時都在變動,會隨著自己學習某家某貼的而不斷的變化,可能一時半會半會的微小變動察覺不出來,實際上卻千差萬別。

最後,不論書法風格是否定型,臨帖必須貫徹學習書法的全過程。臨帖的過程就是加深對帖認識的過程。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道:“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未嘗又不是臨帖加深對書法認知的過程。通過重複不斷的臨帖,逐漸的加深對帖的認識,才能在書法學習上有更大的突破,開闢新的書法境界。


總之,學習書法的路上,沒有風格定型一說。想要保持書法水平,繼續臨帖是最好的方式;想要進一步的突破和提升水平水平,繼續臨帖是最好的階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