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導語

自古以來都是“國難思良將

”,但實際上良將在國難當中發揮的作用,卻取決於國難時的朝臣比例。通俗來講,即如若奸佞當朝,良將便無濟於事,如南宋岳飛。但如若有賢者當朝,那便是另一番景象了,如北宋寇準。

國難當頭,整個封建王朝便會處於逆境當中,這種現象突出在南宋王朝。南宋自建國以來便是無時無刻不處在危難之際,逆境之中,但在南宋的逆境當中,卻也有著不少的社稷之臣,忠義之士。除卻舉世聞名的岳飛、辛棄疾、文天祥外,南宋亦有一批位卑言輕的賢臣,他們位列“忠義列傳”,卻不被人孰知,較為典型的,便是馬伸。

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南宋馬伸,他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稷之臣,在大宋王朝處於逆境中時,不顧個人生死,毅然為國奮鬥;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忠義典範,在國家危難之時,摒棄個人好惡而為國奔走,恪盡職守鞠躬盡瘁。同時,他還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儒家賢臣,忠孝節義、尊師好學,不失“朝聞道,夕死可矣”之精神。

01、身處逆境,不忘江山社稷

靖康初年,馬伸受孫傅賞識而向朝廷推薦,時任御史中丞秦檜提為監察御史,馬伸由此成為辨忠奸、劾不法的烏臺言官。

公元1127年,金軍南下一路所向披靡,隨即攻陷東京城,將大宋王朝的兩位皇帝擄走,頃刻間,宋王朝陷入一片混亂。以秦檜和馬伸為代表的一大批朝臣被扣,金人藉機採取傀儡統治策略,扶持張楚王朝,並要挾所扣朝臣擁戴張邦昌。當時,在金兵的威懾下,朝臣們唯唯諾諾,投降也不是,不遵從也不是,反抗恐有屠刀臨頸。

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史載:金人立張邦昌,集百官,環以兵脅之,俾推戴。眾唯唯,伸獨奮曰:吾職諫爭,忍坐視乎!乃與御史吳給約秦檜共為議狀,乞存趙氏,復嗣君位。

就在這種緊要關頭,獨有馬伸站了出來,說服了一些官員聯名上書要求保存趙氏的皇位。雖然沒有成功,但馬伸的這股忠義氣。概卻是非同凡響,當時的情況誰都明白,反抗意味著離死不遠,但馬伸卻是義無反顧。

如果非要說馬伸挺身而出是意氣用事,那麼接下來兩件事,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因為這兩件事透露出來的,是赤裸裸的忠肝義膽。

  • 第一,參與謀劃起義。就在金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一股起義的暗潮也在醞釀當中。這場起義旨在恢復趙氏的皇位,挽救大宋王朝的危局,史稱
    “吳革起義”。誰都明白,這種起義的命運是什麼,也明白金人鎮壓這種起義的手段有多殘酷,但是仍然有一批朝臣仍然參與了謀劃,著名的有監察御史馬伸,兵部尚書呂好問等。


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 第二、上疏要求張邦昌歸政。張邦昌是原北宋末年的宰相,北宋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金人入關擄走二帝,恩威並施,使之稱帝建立偽楚政權。史學界有一種觀點,即張邦昌起先不敢僭越稱帝,金人以屠城等為要挾,其才從之。但不論怎樣,張邦昌是偽楚皇帝,馬伸卻以偽楚言官的身份直接上疏,痛稱利弊讓他即刻歸政趙氏且迎回康王。在這種攻勢下,張邦昌先以哲宗皇后垂簾聽政,緊接著迎回康王,偽楚政權覆滅。

從這兩件事不難看出,馬伸為人慷慨有大義,為官忠志有臣節,苟利國家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而他也間接成為了南宋王朝開國的推動者,此人,實為南宋王朝的社稷之臣。

02、國家危難,不失忠義臣節

自隋唐以來,儒家出身的文官群體中,有一部分人大都有著一個共同特性,即為國為民而不為己為君。這些人似乎在為官時更加傾向與孟子的主張:

民貴君輕。雖然個人取捨不同但總體上都是這樣,即他們不會考慮皇帝個人。

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馬伸就是如此,但他卻不侷限於此。南宋王朝建元開國之後,國家仍然處在危難之中,而復歸宋朝闕下的馬伸,比之前更加盡職盡責,也更有忠義臣節,從三件事便可瞭解。

第一、為國奔波,鞠躬盡瘁。南宋建國,馬伸以自己未能為國解憂,跪求高宗處罰,高宗看重他的忠義品行,拜為殿中侍御史,使之巡行撫諭荊湖、廣南。領職之後,馬伸不辭辛勞日夜奔波,所到之州縣無不深入考察官員,以其賢能與治下現狀為依據,依次排列上疏皇帝。看似無關痛癢,實際上這種考核辦法下的官吏調動,對南宋王朝的國力恢復和凝聚力提升,有著關鍵作用。而馬伸在其中的犧牲與貢獻,也難能可貴,注意,馬伸原本是一個“不樂馳騖”之人。

第二、不計較個人得失,但求國家無恙。這一點從之前其挺身而出一事便有體現,但在南宋朝廷也不乏實例。建炎年間,朝臣彈劾曾任職偽楚王朝的官員,請求“例貶二秩”。看似無關痛癢,但要真這麼做,對這些官員來說便是後患無窮,然而馬伸並不理睬這些,不是他不明白後果,只是個人利害他早已拋卻。正如他被排擠出朝廷,貶往邊境去送死一樣,他並沒有爭辯抗拒。

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第三、鞠躬盡瘁,接連上疏。在胡、廣調查完畢,馬伸掌握了大量的奸黨罪行,準備上疏彈劾,朝廷卻正在召用謝克家等奸黨中人,無奈之下只得先行上疏彈劾謝克家等,朝廷卻沒有回覆。緊接著,馬伸又上疏彈劾,皇帝卻正在重用這些人,於是奏疏又一次

“留中”。緊接著,馬伸改任衛尉少卿,通俗來講這就是這管理宮廷儀仗隊的官,朝廷的意思很明顯。但馬伸再次上疏,言辭激烈到了不採納意見就把他開缺的地步。順水推船,當朝者將其外放濮州使之送死。

南宋馬伸:逆境中的社稷之臣,危難時的忠義典範


就這樣,馬伸並沒有反抗朝廷的安排,也沒有任何爭辯,最終死在了前往濮州的路上。而馬伸堅持不懈所彈劾的那些人,和接連上疏所闡述的那些事,隨後都一一靈驗,只不過等當權者反應過來時,為時已晚。在國家危難之時,馬伸不顧個人生死,毅然決然為國進言,他是真正的社稷之臣,也是真正的忠義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