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在翻看“福州三坊七巷”的材料時,偶然發現一個名字:沈鵲應。在漢字裡,鵲是喜鵲之義,民間傳說,喜鵲叫將有喜事來臨,所以喜鵲是報喜鳥,鵲報指喜報,鵲噪指喜鵲喧譁,鵲音比喻好消息,鵲起是興起、崛起之義。

沈鵲應,一個出生在三坊七巷中的女孩子,原來,她是清朝名臣沈葆楨的孫女。

夏日傍晚,天邊一片紅霞,“三坊七巷”之宮巷26號,沈葆楨的故居低調地隱於巷子深處,踏著幽幽青石板路行走,偶遇那緊閉大門的老宅,門楣上有“沈葆楨故居”字樣,牆上卻禮貌地寫著:“私家宅院,請勿入內”。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沈葆楨,十九歲中舉,清末名臣,庶吉士、翰林院編修、江南道監察御史、江西知府、福州船政大臣,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有七個兒子,第四子叫沈瑜慶。曾任江西布政使、貴州巡撫等職,同光體閩派詩人,沈鵲應是沈瑜慶長女,小名孟雅,號崦樓主人。

清朝末年,中國正處於衰敗之勢,然而,山高峻遠,坊巷幽深,一處靜謐宅院,楠木門扇,雕花窗欞,精緻園池,曲折迴廊,高高馬鞍牆隔開了外界的世事紛擾,同當時所有的名門閨秀一樣,她們深居閨閣之中,家教嚴謹,但知書達理、端雅秀氣。

這位名為“鵲應”的沈家姑娘,有時在福州,有時跟隨父親宦遊在外。她在那鐫刻著喜鵲圖案的房簷下看院內的花開花落,養在深閨,漸漸長大,長成一個清貴矜持、知書達禮的女子,她的平常日子是看詩寫字,過著愜意的生活。一個典型的官家小姐,有著絕美的容顏與嫻雅的風度,同時,她也是才情橫溢,吟詩作對是一項重要娛樂。她詩詞創作師從著名閩派詩人陳書、陳衍。經名師指導,在詩詞創作上有所成就。

陳書,清光緒元年舉人,倡導詩學宋體,工書善畫,代表作有《木庵居士詩》等,光緒十九年,陳書入幕沈瑜慶府中,與沈瑜慶相互唱和,指導沈鵲應“詞”創作。

陳衍是陳書的弟弟,他是清光緒八年舉人,同光體詩閩派代表人物,此人是一介書生,但並非迂腐之人,胸中也頗有一腔熱血。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兵敗之時,曾與林紓等人聯名上書反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等領土。與維新派梁啟超、康有為相從甚密,戊戌變法之時,寫《戊戌變法榷議》,提出研西學、辦軍事、變科舉等舉措,還參與翻譯各類商業、經濟等外業書籍,這麼一個不太安份的“詩歌老師”,倒是與林、沈二人的氣質相契合。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屋上斜陽牆上草,晚來相映清幽”,峻遠城市,坊巷之中,深閨之內,一片安寧祥和,仿若遠離險惡與泥淖,然而,翻開歷史,我們知道,這時候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揚、危機四伏當中。

那時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力每況愈下,朝廷呈衰敗之勢,卻還有帝后黨與帝王黨的兩派紛爭。朝廷中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劇目,有一群君子心懷一腔的熱血,用不怕死的狠勁參演了那些歷史劇目,他們願為“拂士”,想通過改良,挽救清朝的命運,挽救中國的命運,他們不惜生命,以身殉信仰。這當中,就有林旭。

林旭出生於1875年,自小父母雙亡,由叔叔養大成人,他天賦過人,博聞強記,才華橫溢,詩名遠播,由此獲得沈瑜慶的青睞,將愛女沈鵲應許配給他為妻。“三坊七巷”地處福州文脈,是古代名臣與鴻儒集居之重要地段,其締結婚姻,自然也是多以“門當戶對”、強強聯手的家族聯姻模式為主,但偶爾也有些出身普通家境的“潛力青年”被“權勢灸手”的“高門檻家長”看中,如林旭。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林旭與沈鵲應之聯姻為他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提供了推力,他曾隨岳父沈瑜慶遊學武昌,結識了不少名人。1893年他回鄉參加福建恩科鄉試,中第一名舉人。1894年與1895年先後赴京參加恩科會試與乙未科會試,皆不中,最後捐官入贄於內閣中書。雖說捐官靠的是沈瑜慶,但林旭的確有才華。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中,中日爆發了戰爭。清軍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慈禧卻在此時要辦六十大壽,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群情激憤的入京舉子在康有為的帶領下,發動了包括1300餘名各省應試舉人的“公車上書”事件,。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林旭也參與其中。

1898年 6月11日,光緒下“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薦舉人才。翰林學士王錫藩以“才識明敏,能詳究古今,以求致用,於西國政治之學,討論最精,尤熟於交涉、商務,英年卓越犖,其才具實屬超群”,將林旭推薦給光緒。

君臣二人雖語言頗不通,林旭的官話“福州蝦油味”太濃,光緒聽得很是吃力,但連說帶寫,還是相識甚歡,光緒帝對林旭的“救國圖強”之壯懷及建議十分賞識,也想改變清王朝衰敗的命運。

光緒授林旭為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林旭銳意改革、做事節奏明快,處理問題果斷乾脆。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薦拔維新人士,實施變法。8月29日,經詹事府少詹事王錫蕃舉薦,光緒帝召見林旭;林旭對光緒帝的“知遇”隆恩,是不惜以“飄落”相報的。在他的《頤和園葵花》一詩中,他寫道:“瀛海分餘潤,秋暉亦聖恩。撫心無愧汝,飄落復何言。”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他用“葵花向陽”這個詩歌意象,抒發了不僅要撫心無愧,而且要忠貞不二,鞠躬盡瘁的詩旨。

他有一腔愛國激情,與同仁一起開出一方又一方救國良方,如廢八股、改科舉、習西學、鼓勵開採礦產、修築鐵路、改革財政等措施,但光緒帝有心“維新”而無力“迴天”,最終他自己還被“老佛爺”囚禁到南海瀛臺,同時“老佛爺”下令抓拿維新派人員,所謂的“維新變法”只進行了103天,維新派中有六人被抓,一個星期後被斬。這六個人是:楊深秀、楊銳、康廣仁、譚嗣同、劉光第、林旭,他們的名字因一段歷史一直被排在一起。歷史上稱他為“戊戌六君子”,而林旭,是其中最年輕的那一個,死時年僅23歲。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無疑,他是為國家格局之改變、為一種正義事業而死的,他死得悲壯、有價值,他名列青史,以短暫的人生塗寫一闕悲壯詞篇。

可是,在他身後,卻有一個女子只是因他而死。林旭死後不久,其妻沈鵲應悲傷過度,自盡身亡,一縷香魂,追隨夫君。

這兩人,同樣的青春年華,一個23歲,一個24歲,他們志趣相投,相敬相愛,真是天成佳偶,良侶絕配,然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生命的繁華與穠麗剛剛展開,生命卻定格在這絢麗剛剛開始綻放的年華。

英雄於死無畏,大丈夫為國為大業而死,也算是實現其人生價值,然而我嘆息那些痴心而剛烈、追隨他們而去、為情為義而死的女子。

林旭死後,沈鵲應悲傷成疾,不久,自盡隨夫而去。與林旭一樣,很短的生命歷程,出生、成長、嫁人、死亡,她容顏俊秀、聰穎剛烈,奉父命嫁給林旭,之前兩人全然陌生,婚後聚少離多,但在林旭死後絕然跟隨而去。“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無疑,她是一個剛烈與痴情的女子。

但如果不是那一首偶然讀到的詩歌,也許不會想進一步去了解這個女子的命運。

這是一首《浪淘沙》,詩寫如下:

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返,雲暗江頭。

鏽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

此詩慷慨悲壯,思君之情與憂國情懷兼具,結合其生平,這的確是一個胸襟開闊、有見識、有情有義、才華出色的卓越女子。如何不令人遙思追憶之?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林旭死後,因怕受到牽連,與之有關人、事、物,昔日同好者大多避之唯恐不及,其文稿丟棄或被毀者大約不少,但其好友也是沈鵲應表兄李拔可一日偶然在沈瑜慶船上發現一篋子,裡面有詩稿,是林旭與沈鵲應夫妻詩合集,他將之小心保存下來。

從此,這世上多了一位名叫沈鵲應的女詩人。

慢慢地行走於幽深坊巷當中,偶然抬頭,望盛夏湛藍天空,復抬眼望宮巷之外,那兒一派祥和的街景,憶遙遠的那一對壁人,若非身處國家衰敗、民族存亡危機之際,若生於和平盛世,即使門第懸殊,但他們志趣相投、琴瑟和諧,吟詩作賦,賞花看月,也可做攜手相伴遊走人間,白頭偕老的一對伴侶。

為人女兒的沈鵲應,清貴俊爽,知書達理。為人妻的沈鵲應,深明大義,重情重義。而身為詩人的沈鵲應,聰穎敏銳,潛心詩歌創作,其詩歌或寫兒女情長,或抒家國情懷,或溫暖質樸,或慷慨悲壯,是同光體閩派重要的女詩人。

女詩人沈鵲應,存詩29首,詞35首,名為《崦樓遺稿》,附於林旭詩集《晚翠軒集》後。彷彿是夫妻二人,以另一種形式相互依存。

沈鵲應以身殉夫後,其父沈瑜慶將她與林旭同葬一處,並寫有石墓聯:“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樓絕命詞。”

女詩人沈鵲應,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夫人,23歲自盡身亡,追隨夫君

作者簡介:林海燕,現居福建,喜歡以文字記錄生活,有若干散文獲獎,有若干文字見諸微信平臺及刊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