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古裝劇陸續上線,並不斷製造高熱話題,而近期最火的古裝劇莫過於《慶餘年》與《鶴唳華亭》,同期還有古裝劇《劍王朝》《從前有座靈劍山》也在熱播。

通過對這幾部劇的比較,我們能發現一個共同點——大家都越來越注重強調服道化精良。

所謂服道化,“服”,即服裝設計,“化”,即化妝,“道”,即道具與佈景。

這些作為影視劇製作的幕後工作,在早期常常較少受到觀眾的關注,而實際上,一部影視劇的服道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觀眾的觀感。

服裝和化妝,不僅可以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更是體現演出風格、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道具與佈景則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人物心理的外化表現。

在步入新世紀後,我們總能在熒屏上看到一批披頭散髮、造型雷人的古人,群魔亂舞的古裝劇時代猝不及防地閃瞎觀眾的眼睛。

熒幕上滿是飽和度高到辣眼睛的色調、蕾絲水鑽雞毛輪番上,造型越來越天馬行空,對歷史的態度卻也越來越輕浮。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觀眾們在吐槽之餘,也開始懷念我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熒幕上出現的不少服道化設計精美、審美大氣、配飾考究、以致現在都值得拿出來學習借鑑和稱讚的影視劇。

如87版的《紅樓夢》,造型出自楊樹雲之手,人物服飾有向戲曲借鑑的成分,但用度相當考究,且每一個角色在妝容服飾上都有差別。

以黛玉為例:黛玉的衣飾色系基本偏淺淡,主色調為白,藍,粉紅三色,目的在於表現人物的個性清靜高雅。

衣飾花紋很少用纏枝、連理等繁雜花樣,而是以梅,蘭二花為主,梅之冷豔,蘭之清雅,恰恰符合黛玉不慕榮利、清冷幽雅的個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黛玉氣質清冷

再如王熙鳳的妝容,楊樹雲參考了《雍正十二妃》其中第七妃的畫法,給王熙鳳設計了一條弧度很大,眉形向上挑的“吊梢眉”。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還原王熙鳳的“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

再如1995年的《武則天》,造型楊樹雲,化妝毛戈平,服裝李建群,主演劉曉慶在劇裡有14種髮型,服裝52套,每一種都有據可查。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劉曉慶《武則天》劇照


在觀眾被迫接受這種審美到忍無可忍之時,批評之聲紛至沓來,以於正為代表的“阿寶色”古裝劇,從《延禧攻略》開始做出改變,摒棄浮誇嚴肅的風格後,收穫了一致好評。

而從《慶餘年》《鶴唳華亭》、以及再早一些的《琅琊榜》中,也可以看到古裝劇改革之決心,厚重的衣物布料給人物以穩重感,頭飾也去蕪存菁,重精緻、少媚俗。

古裝劇僅僅做到服道化精良就夠了嗎?

顯然不是。

服道化的變革還只是“表”,要觸及改革內核,必須深入到“裡”。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哪個更讓你信服?

央視曾經毫不留情地批評某部古裝劇:“憑藉大明星、大製作、大宣傳名聲大噪,極盡奢華的服裝和演員的美貌相得益彰...從劇本到選角到表演,極盡所能地奉獻了自己的全部藝術造詣:

高顏值、高顏值和高顏值,舍此之外別無其他。

“將盛唐氣象簡化為風花雪月的故事,將王朝演進簡化為情慾戰爭的宮廷,將歷史傳奇劇簡化為青春偶像劇。與其說在藉助熒屏夢迴唐朝,不如說在消費紙醉金迷的奢華。

不用我說,大家可能都能猜到這是哪部劇了。

空有華美外表,卻無飽滿的劇情故事的古裝劇越來越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更何況,現在所謂強調的服道化精良,更多的是一種“偽精良”。

比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說,現如今我們的製作條件上去了,經費也多了,但用心程度卻不及以往。

就拿一個細節來講,古裝劇中女子的眉毛,我們今年的古裝劇裡看來看去都是韓式眉毛,而前文提到的楊樹雲老師則早已從《簪花仕女圖》《十眉圖》中取經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簪花仕女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古人對化妝研究都已經領先世界,而我們現在的古裝劇清一水“韓式眉”。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剝開古裝劇服道化的精緻外衣

服道化如此,故事呢?也逃不開這個窠臼,對歷史的肆意解構,似乎是一種“無知者無畏”。

知乎上有句點評毒辣得很到位:以前拍的古裝劇著重於古,現在拍的古裝劇著重於裝。

當年的古裝劇,即使經費有限,也能從有限中運用樸實的服道化,為我們還原真實感。

因此,問題的根本其實不在於服道化、不在於演員,而在於我們的古裝劇越來越“快消品化”。

拍攝週期短、外景少、綠幕摳圖多、依賴配音,這一切構成了快餐流水線式的製作。

當年的古裝劇之所以能成功,因為製作者能夠沉得下心,他們相信自己所做的東西。

就像我們為什麼會喜歡老演員,因為他們堅守職業操守,他們尊重自己的職業。

而我們現在很多的影視從業者呢,他們自己都不信自己寫的、拍的、演的,只顧著在大數據下扒拉著觀眾,扒拉著IP,計算著流量,點著鈔票。

只見資本,不復情懷和真誠,觀眾自然會覺得虛假。

所謂精緻的服道化,不過是建構在貧瘠內核之上的一層遮羞布。


《去宮鬥減“流量”古裝劇在變》作者:羅曉汀

《楊樹雲:唐風流韻話唐妝》作者:楊樹雲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從服道化開始,看古裝劇的格局之變》作者:李莫愁不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