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古装剧陆续上线,并不断制造高热话题,而近期最火的古装剧莫过于《庆余年》与《鹤唳华亭》,同期还有古装剧《剑王朝》《从前有座灵剑山》也在热播。

通过对这几部剧的比较,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大家都越来越注重强调服道化精良。

所谓服道化,“服”,即服装设计,“化”,即化妆,“道”,即道具与布景。

这些作为影视剧制作的幕后工作,在早期常常较少受到观众的关注,而实际上,一部影视剧的服道化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观感。

服装和化妆,不仅可以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更是体现演出风格、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道具与布景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人物心理的外化表现。

在步入新世纪后,我们总能在荧屏上看到一批披头散发、造型雷人的古人,群魔乱舞的古装剧时代猝不及防地闪瞎观众的眼睛。

荧幕上满是饱和度高到辣眼睛的色调、蕾丝水钻鸡毛轮番上,造型越来越天马行空,对历史的态度却也越来越轻浮。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观众们在吐槽之余,也开始怀念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荧幕上出现的不少服道化设计精美、审美大气、配饰考究、以致现在都值得拿出来学习借鉴和称赞的影视剧。

如87版的《红楼梦》,造型出自杨树云之手,人物服饰有向戏曲借鉴的成分,但用度相当考究,且每一个角色在妆容服饰上都有差别。

以黛玉为例:黛玉的衣饰色系基本偏浅淡,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个性清静高雅。

衣饰花纹很少用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而是以梅,兰二花为主,梅之冷艳,兰之清雅,恰恰符合黛玉不慕荣利、清冷幽雅的个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黛玉气质清冷

再如王熙凤的妆容,杨树云参考了《雍正十二妃》其中第七妃的画法,给王熙凤设计了一条弧度很大,眉形向上挑的“吊梢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还原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再如1995年的《武则天》,造型杨树云,化妆毛戈平,服装李建群,主演刘晓庆在剧里有14种发型,服装52套,每一种都有据可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刘晓庆《武则天》剧照


在观众被迫接受这种审美到忍无可忍之时,批评之声纷至沓来,以于正为代表的“阿宝色”古装剧,从《延禧攻略》开始做出改变,摒弃浮夸严肃的风格后,收获了一致好评。

而从《庆余年》《鹤唳华亭》、以及再早一些的《琅琊榜》中,也可以看到古装剧改革之决心,厚重的衣物布料给人物以稳重感,头饰也去芜存菁,重精致、少媚俗。

古装剧仅仅做到服道化精良就够了吗?

显然不是。

服道化的变革还只是“表”,要触及改革内核,必须深入到“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哪个更让你信服?

央视曾经毫不留情地批评某部古装剧:“凭借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名声大噪,极尽奢华的服装和演员的美貌相得益彰...从剧本到选角到表演,极尽所能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艺术造诣:

高颜值、高颜值和高颜值,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将盛唐气象简化为风花雪月的故事,将王朝演进简化为情欲战争的宫廷,将历史传奇剧简化为青春偶像剧。与其说在借助荧屏梦回唐朝,不如说在消费纸醉金迷的奢华。

不用我说,大家可能都能猜到这是哪部剧了。

空有华美外表,却无饱满的剧情故事的古装剧越来越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更何况,现在所谓强调的服道化精良,更多的是一种“伪精良”。

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说,现如今我们的制作条件上去了,经费也多了,但用心程度却不及以往。

就拿一个细节来讲,古装剧中女子的眉毛,我们今年的古装剧里看来看去都是韩式眉毛,而前文提到的杨树云老师则早已从《簪花仕女图》《十眉图》中取经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簪花仕女图》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古人对化妆研究都已经领先世界,而我们现在的古装剧清一水“韩式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剥开古装剧服道化的精致外衣

服道化如此,故事呢?也逃不开这个窠臼,对历史的肆意解构,似乎是一种“无知者无畏”。

知乎上有句点评毒辣得很到位:以前拍的古装剧着重于古,现在拍的古装剧着重于装。

当年的古装剧,即使经费有限,也能从有限中运用朴实的服道化,为我们还原真实感。

因此,问题的根本其实不在于服道化、不在于演员,而在于我们的古装剧越来越“快消品化”。

拍摄周期短、外景少、绿幕抠图多、依赖配音,这一切构成了快餐流水线式的制作。

当年的古装剧之所以能成功,因为制作者能够沉得下心,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东西。

就像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老演员,因为他们坚守职业操守,他们尊重自己的职业。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影视从业者呢,他们自己都不信自己写的、拍的、演的,只顾着在大数据下扒拉着观众,扒拉着IP,计算着流量,点着钞票。

只见资本,不复情怀和真诚,观众自然会觉得虚假。

所谓精致的服道化,不过是建构在贫瘠内核之上的一层遮羞布。


《去宫斗减“流量”古装剧在变》作者:罗晓汀

《杨树云:唐风流韵话唐妆》作者:杨树云

《再也不用被“辣眼睛”:从服道化开始,看古装剧的格局之变》作者:李莫愁不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