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大清國祚268年(一說276年)一共產生了千餘位總督。提到總督,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總督的八抬綠呢大轎,出行時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可謂是威風八面。可大清國初期偏偏就有這麼一位總督,出行時從不坐轎,不用儀仗,僅帶幾名隨從,輕車簡從。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他就是大清國第一任貴州巡撫、第一任雲貴總督,同時也是第二任浙江總督,人稱“趙佛”的趙廷臣。

趙廷臣生平

趙廷臣,字君鄰,遼寧鐵嶺人,漢軍鑲黃旗。順治二年(1645)由貢生外放江蘇山陽知縣,後升任江寧同知;順治十年(1653)經洪承疇經推薦,轉任湖南兵備道按察副使。三年後,調任督糧道。順治十五年(1658)升任貴州巡撫。次年,再度升遷為雲貴總督。

順治十八年(1661)因平土司龍吉兆有功,加兵部尚書銜,一舉成為從一品總督;同年,調任浙江總督,因其在雲南墾荒得力,又被加封太子少保。康熙六年(1627)趙廷臣因病請求辭任,被康熙挽留。兩年後,去世,諡清獻。

經營雲貴時期的趙廷臣,被百姓稱為“趙佛”

順治十二年,南明永曆政權被清軍趕往雲南邊陲,貴州平定後,趙廷臣出任貴州第一任巡撫,次年又成為第一任雲貴總督,由於雲南尚未平定,趙廷臣依舊駐節貴州。

  • 深入百姓田間的總督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當年的貴州地處蠻荒,少數民族聚集,民風非常彪悍,清末民初長年的戰火紛飛,對於雲貴地區相對薄弱的農業生產可謂是雪上加霜,田園荒蕪,滿目瘡痍。趙廷臣到任後,接見鄉村父老,瞭解黎民百姓的疾苦。並深入田間規勸百姓及時恢復生產。對於雲貴地區連年的荒災,他一邊上書朝廷調撥賑濟,一邊令駐地兵勇幫助百姓恢復生產。

雲貴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和中原其他省份不同,在歷代封建統治者眼裡雲貴地區是未開化之地,又稱蠻夷之地。各地的土司為了自己的利益,長期紛爭不斷;而朝廷的政令也很難執行下去。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趙廷臣深入分析後,向順治帝提出《治土司苗猓之法》。

  • 何為《治土司苗猓之法》

趙廷臣認為,雲貴地區的落後,來自於當地文化教育的缺乏,並且決心改革土司世襲制度。針對這些難題,他提出了具體措施:①凡年滿十三歲以上的土官繼承者,都必須進入官學學習,並且其他願意入學的子弟,以漢民一樣通過科舉考試出仕。②每年年終,土官必須到轄區布政司報道,登記該支系情況,再由布政司彙報到吏部。③如有爭奪土司世襲職位的,按照報備吏部的記錄承襲。以此預防杜絕因土司的承襲而引發的紛爭。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趙廷臣的改革,被史學家們認為是清朝“改土歸流”的開端。趙廷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族矛盾,維護了地方的安定。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 恢復明朝法令舊制,改革衛所

雲貴地區長期被孫可望、李定國佔領,老百姓已經習慣了明朝的統治方式,清朝剛剛入主,不斷的跟改法令勢必會增加百姓負擔,激化朝廷與百姓的矛盾,進而引發引發民變。趙廷臣奏請朝廷恢復明朝舊制,以穩定當時的局勢。

而對於軍事上,趙廷臣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改衛為府,改所為縣”,並且對於重點地區的土司改作流官。趙廷臣通過將屯軍衛所改為地方政權,解決了自明朝以來的屯軍積弊,緩解了因屯軍軍官對兵勇的苛刻盤剝。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趙廷臣升任雲貴總督後,未能進入雲南駐節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歸咎於吳三桂的阻礙,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雲南的治理。針對雲南戰後大面積土地的荒蕪,趙廷臣下令招募百姓開墾,並免除來年錢糧;同時趙廷臣還大力懲治貪官,被百姓稱作“趙佛”。

經營浙江八年的趙廷臣,在百姓眼裡是“包拯在世”趙青天

“嘗秉燭治官書至丙夜,曉起百函俱發。平反冤獄,剖決無留滯;恤民愛士,嚴絕苞苴。公蒞浙八年,多惠政,而折獄摘發如神。”—易宗夔《新世說·卷二》

  • 趙廷臣與張煌言的“文筆較量”

順治十八年,康熙繼位後,首任浙江總督趙國祚被調往山東,被康熙給予厚望的趙廷臣接替趙國祚成為第二任浙江總督,趙廷臣到任後,鄭成功在第三次北伐金陵失敗後,由於朝廷早年間頒佈了“禁海令”和“遷界令”,明鄭大軍等反清勢力的糧餉沒了著落,鄭成功另謀生路趕走了荷蘭人佔據了臺灣,而此時的張煌言則率領殘部駐紮在沙堤,魯王駐守金門。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悲憤之餘的張煌言傳書鄭成功擁立魯王,但是沒有得到鄭成功的支持;六月,鄭成功去世,張煌言鼓掌難鳴。趙廷臣看準時機,寫信招降張煌言,被其拒絕。十一月魯王在金門去世;趙廷臣再次修書張煌言勸降,而張煌言再次拒絕。

趙廷臣先後幾次招降張煌言都被拒絕,於是就有了那篇義正嚴辭、廣為流傳的《答趙廷臣書》及《答趙廷臣》詩。康熙三年,張煌言見覆明無望,解散了部眾,隱居海島之上,不久被清軍抓獲,同年九月,張煌言被押往杭州處斬,臨刑前,還賦詩一首《絕命詩》。

“不堪百折吊孤臣,四顧蒼茫九死身。難挽龍髯堪負鼎,姑留螳臂強當輪。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庭那有人。敢是天方崇閏位,黃雲白草未曾春。”—張煌言《答趙廷臣》

  • 勤於政事,屢屢平反冤獄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在招降南明抗清勢力的同時,也非常勤於政事,每天處理公文常常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全部轉發各司衙門。趙廷臣不僅為政勤勉,而且還經常破案,為百姓做主伸冤,其破案的手法也頗為百姓稱讚。

康熙二年的一天,一位屠戶綁著一位瞎子來報案,聲稱瞎子偷了自己的錢。而瞎子非常聰明,可憐巴巴的說這是自己幸苦攢下的錢,屠戶是強取豪奪,以騙取趙廷臣的同情。趙廷臣說,這事好辦,我們審一下這些錢,就知道這錢屬於誰了!

屠戶、瞎子以及圍觀的百姓都感到不解,審錢?這可是開天闢地第一回。只見趙廷臣吩咐衙役端來一盆清水,從瞎子身上的錢袋裡拿出幾枚銅錢,扔進了水裡,水中馬上冒出了油花,事實證明,錢確實是瞎子偷屠戶的。百姓們對趙廷臣的巧妙端案佩服的五體投地。

  • 鞠躬盡瘁,積勞成疾,病逝於任上
大清國怪事:堂堂總督騎馬不坐轎,卻依然“威方八面”

在浙江任上,趙廷臣辦了許多疑難案件,平反了眾多冤獄,出行時從來都是輕車簡從,不使用總督儀仗,以避免擾民,深受浙江百姓的愛戴。老百姓都稱呼他為“趙青天“包拯再世”,康熙六年,趙廷臣曾經上書以病辭任,百姓們知曉後,上萬言書懇求朝廷讓其繼續留在浙江。為此,康熙下旨加封趙廷臣太子太保銜,繼續留任。

康熙八年,趙廷臣在巡視奉化海防時不幸舊病復發,於途中病逝。康熙帝聞訊後,追贈太子太傅,並親書祭文,諡“清獻”,評價他:“公一生清節,誠足與宋趙清獻公媲美。”這是說他和宋代的趙齊名,而作為未入翰林,又是外放官員的趙廷臣來說,能獲得朝廷的諡號,足以證明其功績卓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