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蜀道難”,那麼古人入四川究竟有多難?你怎麼看?

Baby珍惜伱


自古以來都在說“蜀道難”,李白更是用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讓蜀道艱難的形象,深入人心。古代諸侯們,當想要建立一個比較安穩的根據地的時候,也常常會選擇去蜀地。因為“蜀道難”,所以別人攻進來比較困難。當然了,其實也是因為蜀道難,在蜀國建立的這些割據政權,很難攻出去,所以最終不能做大,獲取全國性政權。

(蜀道難)

那麼,說“蜀道難”,究竟“難”到哪種程度呢?

我們用古代一些有名的事件,或者有名的典故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瞿塘灩澦堆。

灩澦堆位於白帝城下瞿塘峽口。瞿塘峽是水路出川的一段重要通道。水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其作用是相當大的,而在崎嶇艱難的蜀道中,更算是一條“捷徑”。因為通過水路,我們很容易就走出四川。

但是,恰恰是這個“捷徑”,卻蘊含著極大的威脅。因為瞿塘峽口有個“灩澦堆”。灩澦堆是水中的一個大石頭,船隻從湍急的水中經過時,很容易就撞在這塊大石頭上。如何順利地通過這個大石頭,在古代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當地有個民謠是這樣說的:“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灩澦大如袱,瞿塘不可觸。灩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這首歌,有人說講的是古代船工們通過灩澦堆時的行船守則,但實際上,它講得更多的是,這個灩澦堆在任何時候都是非常可怕的,走過去都是非常艱難的。也就是說,是一種對行船恐懼的感慨。

這個灩澦堆也成為古代詩人們詩歌中的一個非常集中的意象,並用它指代那些傷心絕望以及艱難困苦的事情。

(灩澦堆)

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當年劉邦被項羽分配到漢中的時候,為了放鬆項羽的警惕,張良給劉邦提了一個建議,把棧道燒掉。

後來,劉邦準備率軍出川與項羽爭奪天下,於是韓信又向劉邦提出了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建議。最終,更進一步麻痺了項羽,以及“三秦”章邯等人的注意力,從而奪得三秦之地,為劉邦爭奪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劉邦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蜀道難”。為什麼說是因為“蜀道難”呢?劉邦派人修棧道,一是說明出川是要通過棧道的,沒有棧道,很多地方就是絕路。二是說明修棧道是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的,人力太少了,棧道就修不成功。三是說明除了走棧道,是沒有更好的路通向外面的。

還有,“暗度陳倉”中,韓信之所以能夠走過去,也說明好幾個道理:一是陳倉道本身並不是路,幾乎沒有人從那裡走過。二是陳倉道上山高林密,荒無人煙,也因此韓信從哪裡通過,沒有引起注意。三是陳倉道路途漫長,迂迴曲折,項羽、章邯等人不覺得軍隊可以從那裡過。

總之,這個故事所講的都是“蜀道難”。也正是因為“蜀道難”,劉邦的隊伍最終出奇制勝,獲得成功。

(劉備劇照)

三、偷渡陰平。

這是三國時期,魏國殺死蜀國的一步險棋。

從魏國到蜀國,一般都是需要走劍閣的。劍閣有一個劍門關,這個劍門關正是李白詩中所說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而姜維之所以把十萬大軍囤積在這裡,就是明白,只要守住劍門關,魏軍就沒辦法進入蜀地。

當然了,姜維雖然覺得陰平是一個危險,但他也只是覺得陰平容易被魏軍給奪去,所以提醒劉禪要派軍守陰平。但黃皓不滿姜維,把這封信給捏了,沒有送給劉禪。

而鄧艾和韓信一樣,從一條本來不是路的地方,開闢出了一條路。鄧艾的軍隊是在崇山峻嶺中翻越過來的。有時候沒有路了,鄧艾等人就抱著毯子,繫著繩子,從山上滾下來。實際上,鄧艾等人走的是一條有去無回的絕路,而且減員非常嚴重。如果劉禪不是那麼慌張,如果諸葛瞻有那麼一點能力,要消滅鄧艾的兩萬疲弱之兵,並不是一件難事。

總之,鄧艾的經歷說明,蜀道實在是太艱難了,要進入四川,或者說要出四川,太不容易了。

(石牛糞金)

四、石牛糞金,五丁開山。

“石牛糞金,五丁開山”是一個傳說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秦國想滅蜀國,就設計說,有一頭可以“糞金”的牛,想送給蜀國,不過得請蜀國自己去拉回來。於是,蜀王派了五個大力士把蜀道鑿通,這就是“金牛道”。後來,秦國就利用這條“金牛道”,把蜀國給滅了。

這個傳說故事顯然是一種象徵,所要講的,其實也是說蜀道艱難,只有藉助神力,才能修築蜀地通往山外的“金光大道”。

關於蜀道的故事還非常多。不過從以上四個故事中,蜀道的艱難,我們已經可見一斑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全唐詩》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人說:“蜀道難”,那麼古人入四川究竟有多難?你怎麼看?

應“文史小屋”的邀請

答:蜀→古代指現在的四川。蜀為盆地,其中包括漢中平原、成都平原。這裡物產豐富,屬於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的形成,屬於億萬年前地球的地殼變化而形成的一個桑海倉田。

學習過中國地理的人都知道,四川盆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區五大部分。西接 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

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就是形容當時進入四川一帶的路,非常地難以攀爬,走這樣的路比登天還難。

這裡需要了解古代,當時人們都是使用原始工具來開山劈嶺的,根本沒有辦法使道路像今天的路一樣暢通無阻。



秦蜀古道實際上是當時兩個繁榮昌盛的政治文化中心,為了物質財富流動的商業古道。

秦蜀古道指當時長安(現在西安)至成都的古道,道長1000千米左右。從當時的繁榮昌盛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安出發,分別從長安的子午古道、周至駱峪口的儻駱古道、眉縣的褒斜道、寶雞的陳倉古道,到達漢中平原,再由漢中到達成都(也可以從由寶雞的陳倉古道經過廣元直達成都)。 從西安出發南走,途中首先得過八百里秦嶺,接著還要過漢中的大巴山,再躺川流不息、波濤洶湧的嘉陵江才能夠達到天府之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成都。

一句話,古代的人要想進入蜀做生意,基本上都是富人用錢買窮人的命而成的。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娛樂。 知足常樂2018.12.6日於上海


知足常樂0724


所謂的“蜀道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難法?

四川盆地,其實是一個四周高起、中間低陷的典型盆地:其東有巫山,西接龍門山和邛崍山,南抵大婁山和大涼山,北緣米倉山。

這樣一個被群山包裹的地形,就決定了古時蜀民與外界溝通的困難程度。

因此,在四川盆地居住的巴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嘗試各種方式來開闢蜀道,與中原、雲南等地進行交流。例如,據《水經注》載: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做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金。蜀王令五丁引之,成道。

此道是由陝西漢中通往四川劍閣的劍門蜀道,也被稱作“石牛道”。公元前316年,秦國派大將司馬錯、張儀經“石牛道”領兵入蜀,消滅了蜀國。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蜀道難》中有一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指的正是這條蜀道。由此可見,李白的描述顯然具有一定的藝術加工性,他其實是吟詠言志罷了,不可作為真實的歷史事實。

等到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指出,“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故而後來又有了新褒斜道。

總而言之,古時蜀道雖然難,卻未必難於上青天。


HuiNanHistory


一、何為“蜀道”

“蜀道”在我國曆史上多指由今西安入蜀的道路。自西安入蜀,必先越秦嶺達漢中,然後越大巴山、米倉 山等進入四川。目前被專家們確認的古道有 7 條,其中,穿越秦嶺的4 條是: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穿越大巴山、米倉山3條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二、古人入川道路以褒斜道和陳倉道為例

1、 褒斜道

褒斜道,由關中眉縣斜谷入山,從漢中褒谷口出山。據《後漢書》記載: “褒斜,漢中谷名,南谷為褒,北谷為斜,首尾七百里。”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褒斜道,系沿渭水南側支流斜水和漢水北側支流褒水河谷進行,並由此而得名。褒斜道上棧道眾多,形成一道壯觀的風景線。這些棧道是為了克服秦—巴山脈崇山峻嶺,危崖絕壁的特殊自然地貌,沿水修建而成。


2、 陳倉道

陳倉道,由寶雞越大散關,經鳳縣至勉縣茶店出口。李之勤先生在《陳倉古道考》中更加詳細地說明了陳倉古道的大致走向: 從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以北的關山樑( 古稱百丈坡) 向北,抵達閘口石後,又轉向西北越過劍鋒埡,再折東北越分水嶺,抵達連雲寺村後。再折西北順野羊河河谷抵達鳳縣縣城雙石鋪鎮。然後再東北順嘉陵江上游( 古稱故道水) 河谷折東北,經鳳縣、寶雞通往關中地區的西安。


三、蜀道到底有多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從李白的詩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出他的艱險。翻越秦嶺後,蜀道主要沿高山峽谷穿行,地形地貌複雜多變。古道不僅依附於“飛樑架絕嶺”的崖壁棧道( 如清風峽棧道、明月峽棧道、馬鳴閣棧道等) ,還必須穿越眾多雄關天險( 如棋盤關、朝天關、飛仙關、葭萌關、天雄關、劍門關、瓦口關等) ,所以古人進川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煮酒辯春秋






隴山隱者


蜀道,是關中與四川盆地之間道路的總稱。關中與四川盆地相隔著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蜀道也因此分為兩段:關中——秦嶺——漢中,漢中——大巴山——四川盆地。

川東人口密集,而且是全世界罕見的半孤立人口密集區域,和同一文明的其他人口之間有繞不開的崎嶇地貌。

地球上1/3的陸地面積是山地,1/9的陸地面積是高山,但大多數山地被文學作品忽略了——因為根本沒人走。平地上種地方便,蓋房子修工廠也方便,所以人口和道路集中於平原,能繞的山地儘量繞過去,古人云“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即山地的通行難度比平地起碼高出一個數量級。

沒人的地方自然沒人去描寫險峻,就算少數遊客寫出來,在沒有彩色照片的時代也很難引發別人的共鳴。所以我們看不到古詩寫喜馬拉雅山,也很少有文章描寫橫斷山脈,《大唐西域記》寫盡了艱難險阻,但沒提到的部分,才是最險峻的地方。

唯有“蜀道”沒有避開山脈的選擇。一方面道路兩端廣闊的人口密集區屬於同一文明,往來需求非常大,路不能不修;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四面皆山,繞路也不節約什麼。所以進出四川的主要陸路交通流選擇向北穿越秦嶺巴山,直接和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聯繫,從而造就了“蜀道難”的名氣。

與之類似,阿爾卑斯山真的不可逾越嗎?喀爾巴阡山真的是鳥都飛不過去嗎?

顯然不是,恰恰是因為山脈中間有很多可以通過的山口,溝通了兩側的人口密集區,這才成就了這兩條山脈的名氣。下圖是歐洲人口密度圖,但也可以當山脈分佈圖來看——淺色帶狀地區就是。

與之類似,五嶽並不是最高的山,也未必是風景最好的山,但在東部平原區農業文明看來,它們是離人口密集區最近的險峻高地,從而成為最著名的地理標誌。泰山只有1545米,因為地處黃淮海大平原中心,平地拔起,周圍人口密集,憑藉視覺效果佔據五嶽之首的地位。

所以說,蜀道難,不是因為山勢險峻,而是因為不夠險峻。如果秦嶺巴山真的像喜馬拉雅、崑崙山一樣徹底隔絕交通,讓兩側的農業區成為文字不通的兩個文明,反而不會有古代文學作品去描繪道路的艱難。

最後,一般意義上的蜀道是從成都經漢中(隴西)到西安,就算不穿越秦嶺主體,也得從秦嶺西側的山口通過。但李白記事以後偏偏就沒走過蜀道(吃奶的時候,也許隨著從吉爾吉斯斯坦回鄉的父親走過),長大後進出四川都是從東面長江水路走的…… 即《蜀道難》是一部跟風作品,內容來源於在長安和四川老鄉的閒談。這更證明了前面的結論——蜀道的名氣來自於密集交通流製造的傳播效應,而不是因為無以倫比的地理數據。


文史小屋


看了那麼多回答,我才放心回答這個問題。

記得那是我還在古漢臺旅遊的時候,(古漢臺:又稱漢中市博物館),當時呢,導遊給我們展示了一張沙盤,(沒拍照,只能形容),中間是漢中盆地,北邊是秦嶺,南邊是巴山,那麼(畫重點了啊)什麼是古蜀道呢,就是從北邊(關中),南邊(四川)進入漢中的八條路,被稱為古蜀道,這時你又要問了,蜀,不是指四川嗎?怎麼是去漢中的路呢?

小編懶得去查資料(為什麼不查,因為我懶啊😂),四川之前是屬於漢中府管轄範圍,所以漢中並不是陝西管轄,而是漢中府管轄四川地區。

由此,解釋上邊的古蜀道,就很好解釋了,是古時候人們在秦嶺,巴山踩出來的古道路,方便去漢中做買賣,走親戚的盤山路而已。只是兩邊都是名山,特別難走,所以很著名,因為總共只有八條路。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糾正那些對蜀道有認識偏執的人的看法。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幫助到你。


小奶爸有話說


蜀道指由長安通往川蜀的道路,要經過秦嶺和大巴山,這裡山高谷深,道路崎嶇蜿蜒,很難通行,我們經常提到的蜀道主要是指關中地區通往漢中的通道,這裡麵包括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另外還有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接下來羽評郡主就挑幾個道路說明下,從中就能感受到當年蜀道難,究竟難在哪裡?

巴蜀地區的主體四川盆地,天府之國,北有大巴山、南有大涼山、東有武陵山、西有龍門山,現如今通往蜀地也算是方便,早在1937年時川陝公路就已經開通,但是在這條公路之前,人們想到抵達蜀地,怕是隻有3條道路可行。

其一是金牛道

金牛道也就是“劍門蜀道”,直接扼守進入蜀地的咽喉,雄踞川陝要道,最主要的是地勢險峻,更是中國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在戰國時期就有,秦惠王想要入侵蜀地,但是沒有道路可行,就用計騙蜀王,蜀王派人開山劈道,接收了秦惠王送來的5金牛5美女,這才打開蜀道,也稱劍門蜀道。

古人云:“要得蜀地,必下劍門關”,劍門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三國時期的姜維就用3萬人在此抵擋了鍾會的10萬大軍,長時間的對峙,雙方僵持不下。我們也曾學過李白的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雖說有誇張手法,但是確實難!

劍門棧道

其二是陰平道

陰平古道險要崎嶇,一般很少有軍隊前往通行,大多都是當地農民會通過,如有大型戰爭也會借用此道,陰平道有一處險要,即摩天嶺,摩天嶺西北坡度較緩,但是南邊就是峭壁懸崖,根本無路可行,三國時期,鍾會伐蜀,因為蜀軍據守劍閣,鍾會進退兩難,糧草補給不足,切確的說是糧草運輸困難,鄧艾最後偷渡陰平,走了數百里的陰平小道最後才到達蜀地。

鄧艾偷渡陰平,其實都是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他們只要進了陰平道就沒有退路,陰平古道數百里人煙荒蕪,山高險峻,運糧不易,稍有不慎,滾落谷地,如果途中被敵軍發現,可謂是全軍覆沒。

其三是米倉道

米倉道的成名主要是因為有米倉山,他們要從這裡到達蜀地,比偷渡陰平還要艱難,需翻山越嶺,跨過米倉山,不有首歌就唱出了米倉道的道途艱險,說馬幫走不完的米倉道,道路彎彎,水跳石蹬,在米倉道行走整個心跳都加速,在這裡行軍打仗幾乎是不可能的。

現如今正因蜀道之難,蜀道申遺在2011年就開始,最後成功推薦了4條古道,其中金牛道文化遺產點33處,米倉道文化遺產點19處,陰平道5處,荔枝道11處。


貓眼觀史


古人描寫蜀道難的古詩較多,今存的《蜀道難》詩作除唐朝李白的一首外,尚有張文琮的一首,以及前朝南梁陰鏗的一首,蕭綱的兩首和劉孝威的兩首。

唐代李白、張文琮詩中的蜀道,是指從甘肅、陝西進入四川的路途,即劍門蜀道。主要是以廣元為起點,經劍門關、劍閣到綿陽的水陸交通要道。他們對“蜀道難”的描寫主要是:……上有遮天蔽日的巔峰,下有波浪滔天的激流。青泥嶺山路曲折盤旋,百步內繞巖巒轉了九圈;峭壁上瀑布飛瀉萬壑雷鳴,峽谷中水石相擊漩渦飛轉。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如此險惡還不如折返把家還。……

南梁陰鏗、劉文威他們詩中的蜀道,是指從玉壘閣向西翻越邛崍山的山間小道,因其蜿蜒崎嶇著稱,故名“九曲阪坡”。他們對“蜀道難”的描寫主要是:……玉壘高無極,九阪澀陽關,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深谷下寥廓,積石阻雲端。攬轡長嘆息,方知斯路難。高岷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如此難,功名詎可要?……

至於對 南北朝詩人陰鏗他們和唐朝詩人李白他們的《蜀道難》怎麼看,不妨參考一下詩聖杜甫的評論,杜甫贊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無敵,確也;不群,可商也。若以今人論之,乃先有陰鏗之《蜀道難》,後有太白之隨也,孰可曰“不群”?即便“不群”,亦不可曰“不師”也。餘以為,白之《蜀道難》,乃鏗詩之擴寫也。鏗詩之思、白詩之較一也,皆為“言在此而意在彼”。乃先有鏗言,岷山高峻、積雪,邛崍九折、輪摧,棧道燒燬、阻騎;後有白演而繹之曰,猿猱欲度愁攀援,畏途巉巖難登探……此為“烘雲”之筆。結句方為“託月”,鏗言:功名詎可要;白曰:難於上青天,實則 雖言其難而決非輕棄也。“人生不得行心志,雖壽百年而猶夭也”。功名為實力之本,詐得之,騙取之,賢者不為也”。由此可見,《蜀道難》旨在以描寫山河壯麗,抒發詩人的才情氣度;以路程艱險,暗喻世事的坎坷不平;以遊離不定的心態,表達作者在進取功名上發生的思想變化。

現實中的蜀道可謂今非昔比,尤其近幾年,四川的交通狀況確實發生了恢宏鉅變,已經從古代的“蜀道難”向“蜀道通”再向“蜀道暢”迅速跨越。2015年,四川首條(成渝)高鐵開通運行;2017年,第二條(西成)高鐵開通運行;2019年第三條(成貴)高鐵開通運行。至明年年底,全省鐵路運營里程將達6600公里,目前已經形成了9條進出川通途


來取笑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何止使人凋朱顏”!

當年的呂不韋被嬴政命令從河南遷到四川時,怕是還沒來得及聽到這首李白寫的詩句,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做出了乾脆利落的決定,得,我自殺還不行!

他要是知道三十年後,劉邦就沒放棄被流放西南的歷練,併成功鹹魚翻身的故事,不知道會作何想。

蜀道之難,世人共鑑。

蜀道,當然就是進出蜀地的道路,古代的蜀道不分高速高鐵,只有水路旱路,就水路而言,三峽是一條必經之路,但逆流而行,需要大量縴夫,性價比還不如旱路。

狹義上的蜀道指的是連接四川與關中地區,多經由漢中地區的道路,以漢中為中轉站,連接漢中與關中的蜀道(北段)有五條。

陳倉道:也叫故道、嘉陵道、散關道,北起陝寶雞,南到勉縣,因張良的暗度陳倉而知名。

褒斜道:北起寶雞的斜谷口到漢中的褒谷口,是開發最早的主幹道。

儻駱道:北口是陝西周至縣的駱谷,南口是漢中洋縣的儻谷,距離最近,行路最為艱險。  

子午道:陝西長安縣子午谷到漢中西鄉縣,張良火燒的棧道即是此處,這條道路比較長。

祁山道:這條道路從甘肅天水直接到達漢中,道路寬闊,便於用水路運送糧草,馬謖失街亭的截停就是位於這條道路的北段。

連接漢中與四川的蜀道(南段)有三條。

荔枝道:又稱洋巴道,連通的是宣漢、達州,與北段的子午道對接。

米倉道:穿越米倉山,與北段的褒斜道、子午道對接。

金牛道:也叫石牛道、劍閣道,通往成都。

除了以上八條經由漢中與陝西相通的蜀道,與其他方地區相通的蜀道還有:

與甘肅直接相通的蜀道——陰平道:這也是鄧艾伐蜀時走的小道,直接穿越岷山,打了蜀國一個措手不及。

與青海相通的青海道,也叫吐谷渾道,河南道,經過鬆潘、茂縣、汶川等地到達成都,這也是十年前的大地震中心所在的道路。

與南方的黔滇地區相通的四條道路:

五尺道,也叫作滇僰古道、僰道,是四川與雲南之間最早的官道,始建於秦朝,它的名字正是來源於它的寬度,沒錯,正好五尺。

南夷道,直通夜郎國,始建於漢武帝時期,夜郎國即是滅絕於此道。

石門道,隋唐時期修建的四川通往昆明、大理的道路,系由五尺道基礎上修建而成。

清溪道,也叫建昌道、犛牛道,唐代修建,走清溪峽,通向西昌盆地。

說起蜀道的艱難,小時候學過的課文《夜走靈官峽》中,大家還記得那個叫成渝和寶成的兩個小孩名字嗎,寶成鐵路北起陝西寶雞,南至四川成都,是新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在五十年代修建之際,一度佔用了全國鐵路一半以上的勞動力,且動用了80%的機械築路設備,多少築路人員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的代價,才結束了“蜀道難”的幾千年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