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辭”和“致詞”的區別是什麼?

彼得蘇


“致辭”和“致詞”的區別是什麼?區別很明顯呀,兩個詞語都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前面相同的“致”是“給出”的意思;而後面一個字,則一個是“辭”,一個是“詞”。兩者的區別一句話就可以說清:都是表達在儀式上發言的意思,“致辭”更加嚴肅莊重,一般用於正式的場合或者重大的慶典等;“致詞”就沒有太多場景的限制,僅僅是表達做一個發言的意思。



那麼,只有一字之差的兩個詞語,為什麼會有使用場景和語境上的區別呢?我們平時說話或者在重要場合發言的時候,應該怎麼用好這些詞語,避免尷尬誤會,讓自己言語得體、不失風範呢?讓飛揚來為你解答。

詞語的意義和使用語境、感情傾向

漢語中的每一個詞語,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很多詞語還會有,特定的感情傾向和使用語境,這三點是基本點:

  • 漢語在語言分類中屬於孤立語,也就是說在一個句子中每一個字都獨立地表達一個意思,這一點在古漢語文言文中體現的特別明顯。這也是文言文難以理解的重要原因,我這段話或許會引發大家背文言文的痛苦記憶,先說聲抱歉。“致辭”和“致詞”的區別也在於此:“詞”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泛指所有詞彙;而“辭”原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學體裁,是經過文學加工後的語言,也叫作“文辭”。自然,“致辭”就比“致詞”顯得更加嚴肅莊重,用於正式莊重的場合了。



  •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發現,漢語中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詞彙,成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約定俗成的詞彙,是在漢語的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它們有固定的意義和感情傾向,只能用在特定的語境中,而且隨著語言的發展還有可能發生改變。例如“三教九流”這個成語,原本“三教”指的是儒釋道,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名家,諸子百家中比較有名氣的這九家,從其所指我們也可以知道成語的原義是泛指社會和江湖上的各個流派,是個中性詞,並無貶義。但是人們用著用著(特別是明清白話小說中),“九流”就和“下九流”一類的區分社會貴賤的意義攪和在了一起,“三教九流”這個詞就帶上了貶義。由於我們長期生活在漢語的語境中,所以一提“三流九教”我們就知道是貶義了。
  • 其實也不僅僅是成語,很多詞語也是有特定的使用語境和感情傾向的。比如“結果”和“後果”兩個詞語,其實從單純的詞義上來說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使用的語境就明顯有區別了:“結果”是個中性詞,沒有褒貶的意義和感情傾向,而“後果”則是特指“不好的結果”。像這種看起來類似,但其實意義區別特別大的詞彙,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就需要額外注意了。

語言得體,避免尷尬,應該注意什麼

做到語言得體,並非是說在說話或者發言的時候要運用多麼華麗的詞藻、多麼典雅的文辭,一般來說,只要把語言使用的恰當就好了。說出來的話,符合你的承擔的角色、契合你的身份、適合當前的場景,就是“得體”。


而其實要做到語言得體,也並不困難,掌握以上我說的三個基本點就好:詞語的意義、感情傾向、使用語境。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漢語語境中,對這三點的把握其實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們能更加上一點自己的積累和鑽研,語言表達對你來說將不會是一件難事:

  • 1、日常生活中留心積累

在日常的與人交流中,如果我們聽到了不太懂的詞語或者對他人的表達存在質疑,我建議大家應該馬上去研究確認。現在是信息社會,手機上基本上就可以查到,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長期積累的效果將會是驚人的。

  • 2、多讀經典名著

個人認為,讀書一定要有選擇性,文字是人的思想和智慧的載體,只有讀好書才是和高尚的人面對面交流。經典名著是經過時間考驗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篩選而沉澱下來的精華,多讀經典名著,增強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還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效果,它對我們思想和品格的影響是更具有價值的。

  • 學以致用,多說,多寫

爐火純青和遊刃有餘都是經過了大量訓練和實踐後的結果,該說的時候,多說多表達,需要你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時候,運用恰當的語言表現自己的思想,這是一種很好的鍛鍊,只有能夠運用了才是真正掌握了。



另外,寫作更是增強語言表達和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大良方。在寫作的過程中,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是通過對語言的斟酌來實現的,寫的多了我們對語言和文字將會越來越有感覺。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作也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和積累的工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它沒有終點,永無止境。

最後,飛揚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有談吐的人,而不是隻“吐痰”的人,莞爾。


文丨飛揚 圖片丨網絡

我是飛揚,一個學習地球科學、愛讀雜書、時刻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理工男,天文地理、風土民情、歷史文化,我都願意和你分享,關注我,讓我們共成長。


歷史飛揚


其實漢文功夫好,連歷代詞典破綻也清晰發現。只是教育學規定使用,個人無法推翻。中國應該加強學術論證普及水平,那時再論詞典錯誤,很多人就接受並理解了。

分辨“致辭”與“致詞”區別,只在“修辭”及“題詞”兩處。辭乃精心修飾成文之句,優美且尊重對方;詞是以實為實客觀準確用語,不存在因應酬而揚抑圓滑成分。

如果讓你在一幅古畫上留句,不會稱為題辭!

2019.9.29.22:14


蓋世神算


準確地說,“致辭”和“致詞”屬於異形詞,相互替換一般不會造成誤解。實際的使用中,“致辭”使用頻率較高,多用於較正式場合和重大活動。因此,《現代漢語詞典》以“致辭”為推薦詞形。

“辭”與“詞”的細微區別

“詞”“辭”,在表示詞語和話語時古代通用,故形成了一系列異形複合詞。

1.表示詞語和一般話語多用“詞”,如“辯詞、詞彙、大放厥詞、悼詞、遁詞、賀詞。誇大其詞、判詞、遣詞、閃爍其詞、誓詞、題詞”等;

2.表示交際場合得體的言語多用“辭”,如“辭令”等。

什麼是異形詞?

並存並用的同音(指聲母、韻母和聲調完全相同)、同義(指理性意義、色彩意義和語法意義完全相同)而書寫形式不同的詞語。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2001年12月19日發佈,2002年3月31日試行的“規定普通話書面語中異形詞的推薦使用詞形”的規範,適用於普通話書面語,包括語文教學、新聞出版、辭書編纂、信息處理等方面。其特點是不具備強制性的,體現引導性,即強調只是推薦的書寫形式。

常見的異形詞舉例

按捺-按納

按語-案語

百廢俱興-百廢具興

輩分—輩份

本分—本份

筆畫—筆劃

畢恭畢敬—必恭必敬

摻假—攙假

分量—份量

弘揚—宏揚

叫花子—叫化子

月食—月蝕

折中—折衷

自個兒—自各兒

以破折號為界限,後面的是“異形詞”,如同茴香豆的“茴”字,孔乙己能給出4種寫法,當時常見常用的規範形式只有一種。其他屬於學術範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會顯得過於迂腐,甚至給語言文字造成混亂。因此,異形詞在正規場合不建議使用,在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過程中會逐漸被淘汰。

例如,牛仔褲—牛崽褲,後者已經被自然淘汰了。

為什麼不立即廢除異體詞?

一、我們還要讀前人的書,而且每一個異形詞的背後,都有一個語言故事和文化故事,語言文字規範不能割斷文化,割斷歷史。

二、有些海外華人還在沿用這些詞形,如果一下子廢除,加大了和海外文化的隔閡。

三、立即廢除會給人增加心理負擔,語言文字的規範應該是個漸進的過程。


Hello翻譯官


“致辭”和“致詞”兩個詞都是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思想情感。是一對異形詞,意義是一樣的。在詞義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在情感表達上會有些區別。

它們的使用場景都是在指在舉行會議或某種儀式時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講話。但二者在在感情色彩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例如:“主持詞”和“主持辭”在概念上沒有根本的不同,都是指主持人所說的有關的話語。

“詞”是指“言詞、詞語”;“辭”是指“文辭、辭藻”。 “主持辭”比“主持詞”更為莊重,主要用於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重大的慶典等。

“致辭”和“致詞”也是同樣的道理。

作家冰心著有詩歌《致詞》,是在1922年即詩人22歲時寫下的一首向親愛的母親的莊嚴《致詞》,這是一首偉大母愛的多情頌歌。

《現代漢語大詞典》中,將“致辭”設定為“首選詞”,而將“致詞”設定為“非首選詞”。

因此,不論從工具書的明確引導,還是從語言的實際應用來看,都宜採用“致辭”一詞。


牧子閒話


在“言詞”和“文詞”的意義上,“辭”和“詞”是同義詞。

致詞,亦作"致辭",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思想感情,發表歡迎、祝賀、答謝等言辭。


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而不說“詞”,

所以《周易·繫辭》說“修辭立其誠。”

《論語·季氏》說“而必為之辭”。


漢以後逐漸以“詞”代“辭”,如《史記·儒林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

但是,“推辭”的“辭”決不寫作“詞”,而“詩詞”的“詞”也決不寫作“辭”。


“致”有引申義為“陳述”、“表達”,

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杜甫《石壕吏》:“聽婦前致詞。”

《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致股勤之意。”

今有雙音詞“致謝”、“致敬”。


漢字谷主


“致辭”比"致詞"更為莊重,主要用於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重大的慶典等。

“詞”是指“言詞、詞語”;“辭”是指“文辭、辭藻”。

“致辭”和“致詞”是一對異形詞,意義是一樣的。《現代漢語詞典》以“致辭”為推薦詞形。

致辭是一個漢語詞彙,亦作致詞,讀音為zhì cí。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思想感情,現指在舉行會議或某種儀式時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講話。


往東回大唐


就是在會議或活動上請人講幾句話,有的是主持人致詞,有的是領導致詞,有的是嘉賓致詞,以示會議或活動莊重、熱烈、有氛圍。用“致辭”,語言要求規整、規範,韻味濃一些;用“致詞”,無雖文皺皺,講話大方得體就行。現在也沒人去計較是用“致辭”,還是用“致詞”,兩者通用都無所謂。


用戶6238967819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說,“辭”是言辭的意思,即說的“話”,而“詞”是詞語的意思,是語言的運用單位。怎麼理解?從專業的角度看,很簡單:“辭”是說出來的“話”的內容,“詞”是語法概念(語言的一個結構單位)。

“致ci2”自然是說話了,弄清了“辭”和“詞”的含義之後,很顯然應該是“致辭”了吧?


傻傻的小白兔


一句話就解釋了:致辭是致詞的溢美之詞。

就像不說“請領導講話”,而是“請領導指示”一樣。



三十二樓看風景


致(至)是由至和攵會意而成的字。至即標音又會意,表示到達之意;攵是攴的變形,也可理解教的省形,表示持教鞭覆審啟發,聽從之意。致的本義為聽從教命隨即送達。中國人寫信,後面常書“此致”、“敬禮”字樣。此,指自己寫的信;致,表示聽從你的教命隨即奉送給你觀看。敬禮,就是當面向你鞠躬致謝。是一種高雅的禮貌用語。

詞(次)是由言“訁”和司會意而成的字。言“訁”表示嚴肅莊重的講話;司(隨事切)是由一、口和包、周或圍的省形“𠃌”會意而成的字,表示周圍的人聽從一人口中發出的號令,讀音是“隨事切“表示隨從一人幹事,引申治理、管理。詞借”次“聲表示文字構成次序的組合為詞。詞的本義為文字有嚴格次序的組合和統一的意義。

辭(詞)是由繁體“辭”和“辤”二字合併簡化為“辭”。辭是由亂的繁體“亂”的省形“”和辯的省形“辛”會意而成的字。“亂”表示思維錯綜複雜,這裡表示案件複雜;辯“辛”表示辯護,這裡指示犯人為自己辯護。辭借“詞”聲表示犯人為自己做辯護之詞。辭的本義為犯人理清複雜案情為自己做最後辯護之詞。辤是受和辯的省形“辛”會意而成的字。受表示接受,這裡指示受罪之人,或帶罪之人,辤的本義為受罪之人為自己作最後辯護之詞。後二字合併簡化為“辭”。用“舌”來替代“亂”和受,是受“亂”的簡化“亂”影響,進而簡化為“辭”,兩者都可理解用辯解之話。辭的本義為犯人的最後辯解之話不宜被接受的訴訟之詞。故可引申1.告別,如辭行;2.不接受,請求離去,如辭職;3.躲避、推脫,如雖死不辭、不辭辛苦;4.解僱,如他被老闆辭了;5.言詞、文詞,如修辭、辭藻。

當你明白辭和詞的本義區別,也就會理解致辭和致詞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