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大國夢,強大的奧斯曼帝國,是怎樣變成“西亞病夫”的?

李加洪


前言: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立國時間長達600多年。在奧斯曼帝國前10代蘇丹的勵精圖治和不斷地開疆拓土下。到了公元15世紀中葉,在奧斯曼帝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之後,帝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版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隨之進入了最強盛的時期。
  •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富裕而又強大,文化昌盛。同時歷代蘇丹對歐洲地區的征服一直沒有停頓,巴爾幹地區也已經完全在奧斯曼帝國的掌控之中。強大的奧斯曼帝國讓東歐各國乃至西歐諸國都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當中。
  • 當今世界很多人都認為西方代表著文明,其實西方在進入近代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並沒有被認可為是文明世界。在15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人民眼中,歐洲人太過野蠻,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十字軍屢次發動的宗教戰爭,給伊斯蘭教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 但是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經歷長達2個世紀的繁榮之後,開始出現了衰退,以至於到了近代以後淪落為“西亞病夫”,而彼時的中國則淪落為“東亞病夫”,可謂是難兄難弟。

▲15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快速擴張


曾經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又是如何淪為“西亞病夫”?談談兩個我認為重要的原因。

原因一:歐洲經過文藝復興之後解放了思想,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展,軍事實力提升

  • 國與國之間的強弱轉換其實是相對而言的,一個國家崛起強盛了,那另外一個國家相對而言就是衰弱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 西歐社會在經過漫長的中世紀之後,首先於意大利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意大利這些家財萬貫的商人,為了擺脫宗教的束縛而追求世俗的快樂,讓一批藝術家們創作各種偉大的作品供他們精神上享受。比如文藝復興運動的大讚助者,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這種追求世俗享樂的思想逐漸萌芽和發展,最終在歐洲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

▲喬凡尼·美第奇——文藝復興運動的大讚助人,美第奇家族的創始人

  • 當整個歐洲社會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時,歐洲社會的思想和文化開始活躍,特別是在科學技術上面出現了快速的進步,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則體現在軍事技術的應用上。
  • 到了16世紀中後期,歐洲的軍事技術已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航海技術,火炮技術等方面進步非常明顯,並開始在軍事上形成對奧斯曼帝國的壓制性優勢。這其中對奧斯曼帝國影響最大的則是俄國的崛起,自俄國彼得大帝向西歐學習技術並進行改革之後,俄國迅速崛起。
  • 藉助於西歐的先進科學技術,俄國在軍事上也出現了巨大的進步。最終則體現在了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上,俄國打著維護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基督徒權益的名義,對奧斯曼帝國發動數次戰爭。而軍事裝備仍處於中世紀水平的奧斯曼帝國,在俄國軍隊的進攻下連吃敗仗,喪師失地。在享受了200多年的太平盛世之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裝備和軍事戰術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各國,此消彼長,奧斯曼帝國已經陷入落後的境地。

▲彼得大帝向西歐國家學習並對俄國進行改革,使俄國從此成為一個強國

原因二:奧斯曼帝國統治階層盲目自大,傲慢的帝國心態使其因循守舊不思進取

  •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長期看不起西方世界,在當時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看來,中世紀的西方國家就和野蠻人沒有什麼區別,歐洲各國之間不停的戰亂,十字軍東征帶來的殘酷殺戮,使得伊斯蘭社會對基督教世界一直充滿敵意。
    特別是在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消滅拜占庭帝國之後,這種對西方世界的優越感更加深了一步。
  • 而且因為奧斯曼帝國在軍事上對歐洲國家的節節勝利,使得伊斯蘭文明優於基督教文明的想法深入到了奧斯曼帝國人民的心中,比如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曾兩次圍困奧地利的維也納,讓哈布斯堡王朝膽戰心驚。

▲1529年維也納之圍,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第一次試圖攻克維也納

  • 17世紀歐洲的軍事技術已經開始變革,火炮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歐洲各國的軍事實力大幅提升。奧斯曼帝國作為近東地區的一個大國,對西方社會發生的變化,既不關心也不在乎,一無所知,甚至都不屑於在西方國家設立使館。即便在對俄戰爭中的幾次失敗後,統治階層還是認為是奧斯曼軍隊只是失去了過去的那種尚武精神,而不肯承認西方軍事科學技術的進步。
  • 到18世紀,在俄羅斯帝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下,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大片領土,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才使得奧斯曼帝國政府當中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帝國已經和西方拉開了很大的差距。從這時才決定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而且也只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對西方社會的其他方面依舊不感興趣。

▲第六次俄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將德涅斯特河以東的廣闊領土割讓給俄國

  • 直到歐洲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時代,奧斯曼帝國依舊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態。而西歐社會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的生產力進步,使得歐洲國家實力更加強大,歐洲國家強大的軍事力量,使得奧斯曼帝國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虎視眈眈的沙皇俄國繼續侵吞了奧斯曼帝國大量的領土,帝國情況越來越江河日下。

結語:

中國古人語:滿招損,謙受益。上自國家,下至個人都是如此。一旦一個國家沉浸於過去的輝煌之中而驕傲自大之時,則是這個國家走下坡路之日,古今中外所有的帝國概莫能外。奧斯曼帝國近代淪落為西亞病夫,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歐洲國家在不斷進步,而奧斯曼帝國則原地踏步,最後淪落為西歐列強的刀俎之肉也就不奇怪了。


史海泛讀


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疆域達到最大範圍,也是從這一年起,帝國統治範圍開始不斷“縮水”,逐漸由盛轉衰。

宏觀看,奧斯曼帝國統治區域內,民族成分複雜,多呈互相仇視和敵對的狀態,前生今世好幾百年的恩恩怨怨,到現在都沒捋清楚,帝國本身的統治和維穩難度就很大。

很顯然,當今的原帝國疆域,西亞北非和東歐巴爾幹半島等中東、近東地區,至今仍然屬於全球最不“和諧”的動盪區域之一。

此外,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讓把持亞歐商道的土耳其人可坐收的“保護費”越來越有限。

早年,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地就是西亞和土耳其海峽,黑海貿易也給土耳其帶來了巨大財富。而且,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文明,曾經吸引著眾多歐洲文化和科技界人士。所以,奧斯曼帝國一度能意氣風發。

16世紀初,歐洲王室和貴族砸鍋賣鐵的湊錢去搞大航海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嘗試繞開奧斯曼帝國的封鎖,尋求到東方的新航線。

還有就是體制問題,世界走向近代化的時候,奧斯曼因為各種內外原因,近代化改革步履維艱。

微觀看,也跟奧斯曼帝國奇葩的繼承製息息相關。

這裡,就重點說一下微觀方面,看看聳人聽聞的,具有奧斯曼特色的“繼承人選拔淘汰制”。

跟所有的東方宮廷一樣,蘇丹也坐享著龐大的後宮,眾多女人為他生兒育女。然而,和東亞王朝不同,蘇丹是不設正宮娘娘的,後宮的女人也不怎麼排座次的,都是沒名分的女奴出身,多為韃靼人從東歐和南歐搶奪來後,賣入土耳其宮廷的異域女子。甚至,即使是連生下繼承者的現任蘇丹的母親,與蘇丹父親都沒有婚姻關係。

數百年間,只有一位例外,就是來自於烏克蘭的許蕾姆蘇丹。許蕾姆蘇丹是第一位與蘇丹正式結婚,擁有正宮娘娘身份,還可以與蘇丹同時出現在公開場合的後宮女人。這位來自遙遠異邦的女子憑藉她的美貌、智慧和手腕,一路“打怪”,成了蘇丹的皇后,和下任蘇丹的母親。她的傳奇經歷還被土耳其拍成了大型長篇連續劇——《宏偉世紀》第一季。

這種情形下,生育能力超強的蘇丹,廣泛“播種”,會孕育出大量的王子。而這些王子的母系背景都被忽略,無法再從什麼嫡庶之分,外戚家族勢力等方面考量,誰更具優勢。於是,就誕生了奧斯曼帝國的血腥繼承法Fratricide——“我的兒子中不論誰繼承了蘇丹皇位,為了秩序的考慮,都應將他的兄弟處死。今後的世代蘇丹將按此執行。”

於是,在兩個多世紀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君主——蘇丹登基之日,就是他的同胞兄弟、大侄子們提前見真主的日子。

這些王子王孫們的死刑,一般由弓弦勒脖子的方式執行。

從15世紀的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到17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一直認真的按照Fratricide辦事,手軟了還會受到大臣和長老們的指責,說他不殺兄弟就是違抗祖制。

在具體執行上,有的蘇丹會在選好繼承人後,親自先幹掉其他親生兒子,甚至孫子,就留下一個好好栽培;或者是新蘇丹登基後幹掉自己的兄弟、大侄子們。

這種殘酷手段在1595年穆罕默德三世登基時達到了頂峰,當時,這位新蘇丹的19位兄弟、20個姐妹全部被處死,還有老蘇丹幾個孫子,以及若干懷孕的宮女.....

早期看,所謂的Fratricide,其實還是有點好處的。基於下任蘇丹的接班人是通過開放式的競爭產生的,生存的壓力和權利的慾望,能充分促進蘇丹王子們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在戰場上也表現的異常英勇。此外,蘇丹一家子通過不斷處死內部成員的形式,讓王族的人數受到了限制,不至於太過膨脹,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人民負擔。而幾乎時期的中國明清兩朝,龐大的皇族人口,幾乎吃垮了一個王朝。

然而,鑑於此法過於殘忍。從17世紀開始,王子們不再被殺死,而是被軟禁,關在禁閉的房間內,閉門造車式的學習各種“經典”,甚至很多成年王子都不讓接觸女人,產下後代 。這既是為了防止他們威脅仍然健在的蘇丹的安全,同時也能讓他們作為備胎續命。不過,這種一直圈著養的蘇丹儲君和他的兄弟們,往往給關成了傻子,很多都心智不正常,或者患有精神類疾病,身體素質也不行。

加之,在老蘇丹死掉後,被軟禁的繼承者們才能和女子“結合”,也容易搞得飢渴無比的新蘇丹一時間把持不住,縱慾過度,搞壞了龍體。

很顯然,作為統治者的蘇丹,愈來愈差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素質,還有眼界的侷限性,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奧斯曼帝國到了近代,國力不斷衰弱,領土逐漸“縮水”,雄風不再,最終淪落成了被人恥笑的“西亞病夫”,

而且,即便是繼承人給關起來了,後宮都是女奴,沒有外戚來攪局,但並不代表內部統治就能穩定到哪去。

一些生下男丁的後宮女子,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會在朝廷和軍隊中找不同的“派系”做靠山,甚至能私下聯繫地方省的總督(帕夏)裡應外合發動政變。此外,奧斯曼軍隊內部的近衛軍(多由抓捕和拐賣來東歐幼童從小訓練而成)和帕騎(傳統貴族武裝)爭鬥不斷,近衛軍權勢甚至有時候連蘇丹本人都掌控不了,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程度。

(《宏偉世紀》第二季柯塞姆,講的就是為蘇丹生了兩個兒子的希臘美女柯塞姆,聯合近衛軍,奪權後成了“垂簾聽政”的蘇丹皇太后的事蹟)

於是,我們看到,歐洲人在奮力開闢新航路的時,奧斯曼在內鬥;

歐洲人認真搞工業革命的時候,奧斯曼在內鬥;

歐洲人在一步一個腳印的進行近代化改革的時,奧斯曼還在內鬥。

當奧斯曼帝國回過神來準備追趕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和西方差太多了。於是,熬到了二十世紀初,帝國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追隨同樣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大搞近代化。結果呢,匆忙中,還站錯了隊,把自己折騰的分崩離析。

(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1861年—1926年。從小他爸,老蘇丹哈米德二世就教導他:“你未來接手的帝國雖然很大,但已經異常衰老”)

一戰剛開打的時候,丘吉爾曾說過:“歐洲一直等待著土耳其的死亡,可是年復一年,這個病人卻不甘死亡,衰弱的雙手依然抓住巨大家業的鑰匙不放。”

其實,不斷衰敗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所以能“硬撐”到二十世紀,除了自身也在掙扎著嘗試修修補補的“改革”外,主要還是因為外部的歐洲“列強們”相互爭鬥和拆臺的緣故。

總之,本身民族、宗教成分非常複雜的奧斯曼帝國,內部就存在著諸多猶如定時炸彈般的隱患,再隨著歐洲的海上貿易的發展,土耳其失去了大量財源,開始逐漸落後。

加上北方勁敵——俄羅斯帝國幾個世紀以來,通過克里米亞戰爭,進行的不斷挑釁和蠶食。還有奇葩繼承製度下,帝國培養出來的多數統治者,其本人就是“病夫”。此情此景下,不斷衰退的土耳其,跟快速近代化的歐洲比,自然就成病夫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曾經確實強大過,並且超級強大,曾經控制了亞非歐部分地區,成為了亞非歐連接繞不開的地區,但隨著工業革命起步,奧斯曼帝國遭到了西方列強幹預,特別是常年和俄羅斯的交戰,導致了奧斯曼帝國國力極度衰落,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戈維亞,同年保加利亞宣佈獨立,1910年阿爾巴尼亞叛亂獨立,1911年土耳其與奧斯曼開戰,意大利獲得了北非和部分地中海島嶼,1912年,巴爾幹戰爭爆發,奧斯曼帝國慘敗,1913年,保加利亞發動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在戰場上仍然沒有打過保加利亞。

這導致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前,土耳其在歐洲領土就剩一點,北非領土都已經被瓜分完畢,就剩下中東領土,而奧斯曼帝國曾經也通過改革,希望自己強大起來,在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發動政變上臺,並且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權利。

讓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五世成為了傀儡蘇丹,土耳其青年黨實行了向西方看齊的政策,反對歐洲入侵,並且提倡多民族融合,但隨後土耳其青年黨發動軍事政變,控制了土耳其政府,這個時期的奧斯曼帝國被列強幹涉、瓜分領土,隨後未來報復英法俄三國,奧斯曼帝國賭氣加入到了德國陣營當中,這意味著奧斯曼帝國孤獨一擲,輸了就徹底完蛋了,贏了就可以千秋萬代,獲得大片領土。但是奧斯曼帝國隨著德國投降,也一同被宣佈失敗了。奧斯曼帝國徹底消失了。


出鞘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盛極一時,從地圖上看,這又是一個在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處建立起來的巨無霸,比古羅馬帝國也小不了多少。在15-19世紀,這個伊斯蘭大國一直是整個歐洲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直到一次世界大戰敗給了協約國,才徹底解體。但他的衰落在滅亡前就已經持續了很久,具體原因去下。

奧斯曼帝國的管理制度是典型的封建分封制。由於國土廣袤,作為帝國首腦的蘇丹無法具體管理每個行省,於是就把一些偏遠地方的管理權交給了當地的商人,每年只要向中央政府繳納一定數額的稅金,這些土皇帝就可以裂土封侯。在帝國強盛時,這是一套高效的管理措施,但當帝國衰落,這些偏遠地區就是第一個起來造反的,很像東周末的春秋戰國。

國際關係也發生了大變化。在以前,土耳其憑藉東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扼守唯一的商路咽喉,一直做著歐亞間的中轉貿易,靠著所有商品的高額差價大發其財,以此維持了巨大的財政開支。但到了16世紀,葡萄牙首先發現了新航道,他們繞過好望角直接從海上去了印度和中國,土耳其的地理優勢就喪失了,從此以後收入銳減。

緊接著的大航海時代更是讓歐洲進入新時代,從美洲擄掠來的黃金白銀給他們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看著這些財富,歐洲展開了工業化進程,生產力和國力都遠遠甩開了土耳其。當初被土耳其威脅了好幾個世紀,現在形勢逆轉,歐洲把土耳其當成了第一個要收拾的目標。








星空史話


第一,超長的國柞積弊太深。第二,不切實際的雙頭鷹夢。即想繼承羅馬帝國,又想繼承阿拉伯帝國。強盛時兩頭都硬,衰敗時兩頭都落空。第三,一戰的戰敗國都死的很慘。俄土奧哈四大帝國一個比一個慘。奧地利直接從歐洲一霸變成內陸小國。奧斯曼帝國最不平等的條約也對其保留伊斯坦布爾。算幸運的了。


北漂叔叔


土耳其歷史上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扼守著歐洲和西亞北非到亞洲的中心地帶和樞紐中心,從現代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地理上的天然優越性,土耳其北臨黑海,西南臨地中海,東面和伊朗接壤,東南面和南面是伊拉克和敘利亞接壤,西面和希臘隔海相望,西北面和保加利亞接壤,北面又和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半島隔海相望,東北面和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接壤。無論是在海上還是陸地上,土耳其作為連接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戰略意義極為重要。可是土耳其目前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地位在世界上也只能夠是二流甚至三流的角色了,這也不得不從土耳其曾經引以為傲的奧斯曼帝國說起了。



奧斯曼帝國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鼎盛時期領土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和北非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蘇丹與也門,甚至曾經兵臨歐洲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但是昔日的輝煌也掩蓋不住最後百餘年的頹廢衰敗。在二十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在整個歐洲蔓延時,使得歐洲列強們軍事武器裝備和實力發生了質量的飛躍,此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者還是想繼續維持蘇丹的封建專制統治,在外有歐洲列強的威脅,在國內有民族資場階級與封建蘇丹專制統治的鬥爭,老邁不堪的奧斯曼帝國還能夠撐多久呢?


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地理位置上連接東西方的天然優越性,從15世紀下半葉到16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相繼佔領了中亞細亞部分領土,南下阿拉伯半島,西進北非地區一直到阿爾及利亞,北上佔領了匈牙利,更是直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奧斯曼帝國不僅在陸地上擴張,在海上他們還爭奪黑海、地中海、紅海和愛琴海以及印度洋的控制權,權勢實力不可謂之頂峰時期。到了蘇萊曼一世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領土約450萬平方公里和人口1400萬,奧斯曼土耳其極盛,是當之無愧的帝國。從15世紀到19世紀,奧斯曼把持著歐洲和西亞北非到亞洲的陸地通道,並且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歐洲各國才開始不得不選擇開闢新航道,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而後隨著歐洲的海上貿易發展,奧斯曼失去了在陸地通道上的大量經濟利益,其經濟逐漸落後,直到20世紀初期,奧斯曼的綜合國力已經和歐洲列強的差距十分大, 奧斯曼逐漸從歐洲各國曾經畏懼的帝國到如今像砧板上的肉一樣被歐洲列強垂涎三尺。


奧斯曼在歐洲也是列強們拉攏的對象,英法德等國對奧斯曼提供了很多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直接援助,比如德國就幫助奧斯曼修建了大量鐵路,英國幫助奧斯曼修建了大量港口和船塢。奧斯曼儘管已經老邁不堪,但是其常備軍隊也有一百多萬,也是實力較為強大的強國。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參加同盟國的錯誤站隊,戰敗後的奧斯曼帝國更是直接被肢解和分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西亞病夫”的名號也實至名歸。1914年一戰爆發,奧斯曼土耳其由於和英法等歐洲列強矛盾衝突,尤其是奧斯曼帝國為了發展海軍,省吃儉用在英國訂購的兩艘無畏級戰列艦被英國直接徵用,再加上德意志的出色軍事能力,直接讓奧斯曼選擇參加同盟國,加入了德國和奧匈帝國一方,向英法俄宣戰。結果同盟國戰敗,奧斯曼也徹底沒落和分裂,而後其主體國家土耳其建立,在奧斯曼曾經的領土上有40個國家相繼成立。


最後沒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被歐洲列強戲謔地稱為“西亞病夫”,在一戰戰敗後,徹底被肢解和分裂成多個國家,如今土耳其還在做著曾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黃粱美夢,其終究不過是一個幻想而已。如今的土耳其雖然在中東地區實力強大,可是在世界中始終處於不入流的角色,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決定了土耳其在東西方文明的溝通交流中扮演者左右逢源的模糊角色,向東看還是向西靠攏,始終讓土耳其頭疼不已。


向生分析


不管怎麼說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的輝煌已成過去式,無論它怎樣窮兵黷武也不會找回歷史的風采。1974年土耳其軍隊以保護土耳其族居民為藉口,侵入塞浦路斯,並佔據了全塞浦路斯36%的領土。戰爭發生後,原來佔到塞浦路斯北部人口80%的希臘裔塞浦路斯人逃往南方,希臘看在塞浦路斯的族人受欺負了,立刻也派兵干預,最終土耳其與希臘大打出手。在衝突中,土耳其空軍在巡航中發現了一隻艦隊發起攻擊。炸燬一艘擊傷兩艘,殲敵兩百人,眼見是一場很大的勝利,最後發現是自己的空軍把自己的海軍給滅了。

從土耳其近代史來看對其他國家發動的大小戰爭也不計其數,土耳其之所以有小霸王之稱也是因此而得名。它之所以淪為西亞病夫除了地緣政治以外,這也和他的經濟停滯不前有著密切的聯繫,當然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所致。以上粗淺分析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