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董其昌沒告訴我們的事

談起書法之妙,人們常說氣息優雅、生動、有韻味等,但是所有這些都是感覺的表述,並非具體的認識。

“書法中留存下來的傑作雖然非常少,但幸運的是它們畢竟留下來了。某些最偉大的作品沒有失傳,失傳的是我們解讀的能力,以及獲得其中重要技巧的可能性。”邱振中說。

每個時代的書寫都是時勢造英雄。最聰明的人掌握了一點點失傳的古法,就成為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書寫者。從每一代優秀書寫者身上,我們都能窺見靈光一現,但是包括長於理論的董其昌在內,過去並沒有人說出書法的要領和秘密。


那些董其昌沒告訴我們的事

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的“餘時受命”

比方說,通過《祭侄文稿》裡“餘時受命”(如圖)中“受”字的寫法,邱振中揭示了顏真卿書寫中一個千餘年來從無人指出的小秘密:

這個字的最後一筆是一個長點,一般來說,長點的外廓由兩段凸面都向著右上方的弧線組成,但顏真卿這一筆下邊弧線的中部,有一小段向左下方凸出,這一筆的寫法是筆鋒順時針繞行,同時筆桿逆時針迴轉。這一細微而關鍵的動作,即所謂古法,在後世書寫中逐漸簡化乃至消失了,這使得我們再也寫不出顏真卿那樣的字。

今天我們習慣的觀察方式,是看不出失傳的古法的,但它就在真跡之中,等待被發現與被接受。而不管他們自己是否意識到,當代最優秀的書寫者身上,一定蘊含著王羲之、顏真卿等——儘管他們可能與古人完全不同。

談到如何評價歷代書法家的成就,邱振中說:“書寫者對書法史的貢獻要具體來看,比如明末清初的‘南董北王’比較而言,董其昌貢獻的是風格,王鐸提供的則是結構和用筆的方式——他也不缺少對風格的貢獻。他們是兩類書法家,從書法史的推進來說,王鐸無疑更重要。”

日本書者極為欣賞王鐸,甚至因此衍生名為“明清調”的流派。他們將王鐸列為一流,甚至提出過“后王(王鐸)勝前王(王羲之)”的說法,這些都是因為王鐸的確在王羲之之外貢獻了更多的東西。

“只說一個人的字氣息好、有個性,聽的人會一頭霧水。要想對書法有真正的判斷,必須說清這一筆跟那一筆的意義為什麼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