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東諸城劉氏部份譜序


明清山東諸城劉氏部份譜序

明 清 山 東 諸 城 劉 氏 部 份 譜 序

諸城劉氏原來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卻突然崛起子世,而且連續三代顯貴不衰,來自山東諸城劉氏宗族的劉墉成了一位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正義、忠誠和智慧的化身。諸城劉氏也因此更進一步聞名全世界。

劉墉的家鄉在諸城。是在清代的諸城縣北鄉七十里的逄戈莊,現屬於山東高密縣注溝鄉逄戈莊村。據劉墉家鄉逄戈莊《東武劉氏族譜》所載由劉統勳撰的《東武劉氏族譜凡例》記載說:“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自江南碭山縣遷山東諸城縣。至二世恆公,家譜遭兵燼,中間世次莫考,幫列恆公為二世。”

諸城開基祖 劉 福(父、祖未詳),

依據成書於清代後期的《東武劉氏族譜》的記載,諸城東武劉氏約形成於明朝,以劉福

為本支開基始祖。生一子:劉恆,(餘未詳)。

諸城二世祖 劉 恆(劉福之子),

第二世劉恆時,由於戰亂兵災,劉家族譜被燒燬。從此,族人對諸城以上劉氏家族的情

況就不得而知。生三子:1劉玳、2劉瑁、3劉瑚。

諸城三世祖 劉 玳(劉恆長子),

生一子:劉思智,(餘未詳)。

諸城四世祖 劉思智(劉玳之子),

生二子:1劉通、2劉遠。

諸城五世祖 劉 通(劉思智長子),

生三子:1劉必顯、2劉必前、3劉必大。

諸城六世祖 劉必顯(劉通長子),

諸城劉氏自始祖劉福到第六世劉必顯一代,都默默無聞。大概就是因為擔心族姓不興、

希望後人發達的緣故,諸城劉氏分別給第六代取名叫“必顯”、“必大”。而歷史的發

展卻正好印證了這一瑞兆,諸城劉氏傳到第七代劉棨和第八代劉統勳父子時,果然崛起

於世,迅速顯赫起來。生四子:1劉楨、2劉果、3劉棨、4劉棐。 諸城七世祖 劉 楨(劉必顯長子),

後裔未詳。

諸城七世祖 劉 果(劉必顯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七世祖 劉 棨(劉必顯三子),字弢,

清山東諸城人,生於清世祖順治十四年丁酉(公元1657年),劉棨少有文才,清聖祖康

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考取進士,成為諸城劉氏最早在科舉上取得成功的人。

後又學書法,博涉子史。初任長沙知縣。後因政績突出,不斷得到提升,歷任寧羌知州,

山西平陽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在長沙禁棄女之俗,在寧羌用

倉粟賑饑,教民利用槲樹養蠶織綢,又建義學,寧羌自此始有中舉人者。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公元1718年)去世於四川布政使任上,終年六十二歲。劉棨為人溫和純厚,為政

以廉明著稱。他任地方官多年,治理有方,愛民如子,關心疾苦。康熙四十八年已醜(公

元1709年),朝廷在全國評選“操守清廉,才具優長”的知府,僅劉棨與湘潭人陳鵬年

二人中選。他的卓越政績,不但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更受到各地百姓的交口稱讚。當

年他上任四川布政使路過平陽時,“南羌父老夾道歡迎,聲震山谷”。正是因為他的良好吏治,《清史稿》才將他列入《循吏列傳》。生子:劉統勳,(餘未詳)。

諸城八世祖 劉統勳(劉棨之子),字延清,號爾鈍。

清山東諸城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已卯(公元1699年),世宗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進士,早年曾任庶吉士和翰林院編修。後來又歷任直南書房、上書房。清世宗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升詹事,成為與皇帝比較接近的官員。乾隆稱帝繼位後,劉統勳地位進一步上升,先後升為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後曾隨大學士稽曾筠到浙江學習治理海塘工程,學有所成後又多次負責黃河、運河的治理工程,因辦事得力,漸漸受到乾隆賞識重用。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升任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此後,劉統勳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先任刑部尚書,乾隆十七年壬申(公元1752年)出任軍機大臣,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加太子太傅,成為乾隆身邊的主要輔佐大臣之一。此後,劉統勳因在協助陝甘總督征討準噶爾叛亂時犯過被革職,但不久復出,任刑部尚書。後又再升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公元1759年)為協辦大學士,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任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成為清朝宰相。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1773年)去世,諡為“文正”。有《劉文正公集》。劉統勳雖位極人臣,一生為官清廉正直,敢於直諫,深受乾隆器重。多次參預主持黃河、運河治理,往往都能革除積弊,加速工程進度,提高質量。又榮任《四庫全書》正總裁,並曾四次任會試《進士考試》正考官。劉統勳當年與另一位來自江蘇武進的劉綸同朝輔政,因此有“南劉東劉”的美稱。他去世後,乾隆親自前來參加喪禮,流淚嘆息自已“失一股肱”,並稱贊說:“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劉統勳的顯赫地位和傑出成就,標誌著諸城劉氏家族的發展已經進入極盛時期。生二子:1劉墉、2劉堪。

諸城九世祖 劉 墉(劉統勳長子),字崇如,號石庵。

清山東諸城人,生於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1720年),自幼聰穎異常,好學不倦,年輕時就非常有才氣。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劉墉繼祖父、父親之後再一個考取進士,初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侍講。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因受父親劉統勳牽連,被逮捕入獄。後復出,先後任安徽學政、督江蘇學校、山西太原知府。因對下屬失察受到發配軍臺的處分。此後再次復出,任修書處行走、江蘇江寧知府、陝西按察使。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劉墉升任內閣學士、直南書房,不久入遷戶部侍郎、吏部侍郎,開始受到乾隆的賞識和器重。後任湖南巡撫,升左都御史,仍直南書房。乾隆晚年,劉墉先後擔任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等一系列顯赫職務,成為乾隆朝廷的主要大臣之一。嘉慶稱帝繼位後,劉墉以前朝元老身份繼續受到重用,聘任體仁閣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地位更進一步上升。嘉慶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劉墉去世,終年八十六歲,被追贈為太子太保,諡“文清”。嘉慶皇帝還下令將他的神位列入賢良祠,受國家供奉。劉墉為人極具智慧而又正直,為官兩袖清風,疾惡如仇,為臣敢於直諫。他與當時的大奸臣和珅鬥智鬥勇的事蹟,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因背有殘疾,人們稱之為“劉羅鍋”。劉墉不但是一位紅極一時的宰相,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學顏真卿、蘇軾諸名家法貼,而他自稱宗鍾繇。以小楷見長,與翁方鋼、梁同書、王文治等書法大家齊名。他的書法風格喜用重墨,貌豐骨健,別具魅力,有《石庵詩集》。

譜載劉墉沒有生子,以侄兒劉錫朋為子嗣後。

諸城十世祖 劉錫朋(劉墉嗣子),

劉墉的侄兒,過繼為劉墉子,承嗣。生二子:1劉光海、2劉耀海。

諸城11世祖 劉光海(劉錫朋長子),

後裔未詳。

諸城11世祖 劉耀海(劉錫朋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九世祖 劉 堪(劉統勳次子),

生子:劉鐶之,(餘未詳)。

諸城十世祖 劉鐶之(劉堪之子),字佩循,號信芳,

清山東諸城人,劉墉之後,諸城劉氏仍然維持了較長時期的興旺繁榮,並再次產生了一

位朝廷大臣——劉墉的侄兒劉鐶之。劉鐶之早年喪父,由伯父劉墉教養成人,在乾隆五

十四年已酉(公元1789年)考取進士,是諸城劉氏中連續第四代通過科舉考試步入清代

政壇的成員。大概是因為家族三代在朝廷任職,勢力強大的關係,劉鐶之考取進士後也

一路官運亨通,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後出任兵部尚書,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

年)又兼順天府尹(相當於今北京市市長)。後因治理有功升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官

至吏部尚書,居官廉正,成為諸城劉氏又一位地位顯赫的朝廷大臣。但是,劉鐶之的才

能顯然遠比叔叔劉墉、祖父劉統勳遜色,當時他所治理的北京地區天地會、白蓮教等秘

密教會起事不斷,而他卻束手無策,不能平息。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劉

鐶之晉見嘉慶皇帝時,嘉慶責怪他上奏很少、治理不得力,“鐶之不能對”,卻將原因

歸結為當時鬧旱災。嘉慶又問他具體的受災情況和賑濟措施,劉鐶之“仍不能對”。於

是,嘉慶將他罷免,降職侍郎候補。嘉慶晚年,劉鐶之復出,任都察院右都自制史仍兼

順天府尹,後升任兵部尚書,改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工山水,喜收藏古物,道光元

年辛巳(公元1821年)去世,被朝廷賜諡為“文恭”。

生二子:1劉喜海、2劉華海。

諸城11世祖 劉喜海(劉鐶之長子),字吉甫,號燕庭,

生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仁宗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

考取舉人。宣宗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任福建臨汀太守,後歷任福建興泉水道、

陝西按察使等職。後因受人彈劾,被貶官回鄉。劉喜海雖然是一位官員,但他對學術和

古籍、金石卻有更大的喜好。他當了二十多年官,從不貪婪,每到一地,卻盡力搜求收

集古籍珍本和金石文字。他的“味經書屋”,是清代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他收藏的珍籍,

有蜀本《張說之文集》30卷等數十種宋版精刊善本唐人文集和百衲本《史記》。他彙編

出版的《金石苑》61冊,是中國金石文字學上的一部非常有價值的著作。劉喜海還留意

朝鮮等海外金石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促進清末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

受到中朝文化界的稱譽。有《朝鮮書目》、《海東金石苑》、《東古文存》等行世。

生四子:1劉虞採、2劉寧採、3劉需採、4劉南採。

諸城12世祖 劉虞採(劉喜海長子),

後裔未詳。

諸城12世祖 劉寧採(劉喜海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12世祖 劉需採(劉喜海三子),

後裔未詳。

諸城12世祖 劉南採(劉喜海四子),

後裔未詳。

諸城11世祖 劉華海(劉鐶之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七世祖 劉 棐(劉必顯四子),

後裔未詳。

諸城六世祖 劉必前(劉通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六世祖 劉必大(劉通三子),

生子:劉子香,(餘未詳)。

諸城七世祖 劉子香(劉必大之子),

後裔未詳。

諸城五世祖 劉 遠(劉思智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三世祖 劉 瑁(劉恆次子),

後裔未詳。

諸城三世祖 劉 瑚(劉恆三子),

後裔未詳。

諸城劉氏在乾隆時期由第八世孫宰相劉統勳開始撰修族譜,名叫《東武劉氏族譜》,共三卷。到今天,諸城劉氏已傳到始祖劉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諸城故地。

廣東省劉氏宗親聯誼會第二屆漢文化研究會副主任、劉氏族譜纂修、考究員、

粵東劉氏宗親總會海豐縣分會副會長、海豐縣城水巷劉我質公十三世裔孫

劉 世 高 2004年纂輯, 2006年6月重新整理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