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學者桂馥的書法怎麼樣?

神韻軒書法


桂馥(1736一1805),字未谷,號雩門,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o)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篆刻家,清代著名學者,精於考證碑版,尤其擅長隸書。

其隸書厚重拙樸,雄渾威武、從容縱逸,老辣蒼勁。《藝舟雙輯》評其為"分書佳品上″。

隸書的散淡閒逸佈局方法:

一,縱向看:行與行之間較寬疏。

橫向看:上下字距收縮。

二,字與行的間距拉開較大距離,各自有大的布白,形成閒逸、空靈的意境。

桂馥生平喜博覽群書,對金石、六史有獨到研究。家富藏書,有藏書處"十二篆師精舍″,收藏有宋本《說文解字韻譜》、影元抄本《紫雲增修禮部韻略釋疑》、《雁門集》等稀見之本,與濟南學者周永年共建"藉書園″。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桂馥所書隸書書法作品。)











神韻軒書法


終於看到有人問到桂馥的書法問題了,我立刻就點擊了“回答”按鈕。倒不是我對桂馥有多瞭解,而是我太喜歡他的作品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難得逛了一家新華書店,本來是去看看有沒有化學複習題之類的課外書籍,沒想到一眼就被一本桂馥的隸書字帖吸引了,當時我還並不知道隸書書法的更多講究,只是覺得我們的漢字在桂馥的筆下,這樣寫很美、非常美。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桂馥書法晚稱老苔,一號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精於考證碑版,以分隸篆刻擅名。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著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晚學集》等。

清代“樸學”之風大盛,其正面的影響力一直延續至當代,在保存和傳遞古代文化遺產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另一方面,許多人樸學過盛,走火入魔,"凡古必真,凡漢必好",深陷“崇古而泥古不化”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桂馥生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當然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但他卻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實在是難能可貴!他雖然基本認同樸學,卻不完全受漢古之風的羈絆,表現在書法藝術上,也是如此,他的隸書書法工穩淳樸,厚重古拙,整嚴潤健,直逼漢人。

如果靜下心細看桂馥的隸書作品,我們的確能夠讀得出來一位學者的理智和謹嚴,他的作品筆墨技巧非常高超,法度森嚴,結字工穩平實,一絲不苟。觀看桂馥書法作品,感覺晚風拂面,沁人心脾。

也有人評價桂馥隸書缺少靈動,缺少激情色彩,缺乏書法家的鮮活個性。

我看這是對桂馥書法藝術的曲解!桂馥長期治學於漢碑,盡得漢隸古樸神采,這種古樸和工穩正是桂馥的激情與個性,因為桂馥的人生也如同他的書法一樣,嚴謹、冷靜、目光遠大,心懷教育,心懷家國!

中國書法在漢唐時期達到藝術高峰之後,後世千百年沒有再出現突破,但在明清時期,隸書發展竟然出現了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小高峰,雖然僅僅是曇花一現,但確實是湧現出一大批隸書書法大家,這其中,桂馥書法絕對可居於第一方陣之中。

桂馥書法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書法的人來說,最值得借鑑學習的是桂馥的沉穩、堅定,對於學習書法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之人,常常看看桂馥的書法,你一定會安靜下來!


永書101


清代著名學者桂馥的書法怎麼樣?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來認識一下桂馥其人。

桂馥是一位文學、書法集大成者,在清代具有很高的名望

我對桂馥極富好感,除了因為他的隸書寫得極工極美以外,還有兩個原因:其一,他是山東曲阜人,同孔子一樣是我們這些山東人引以為豪的大文化家;其二,他的名字那樣有文化氣息,讓人一看到就產生“桂馥蘭香”的雅緻。

桂馥,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晚年的桂馥在書法作品上常署名老苔和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很雅、很有文化。

桂馥是山東曲阜人,同孔子是老鄉,乾隆五十五年考取進士,曾經做過雲南永平縣的知縣,但他在官場上的政績遠沒有文化和書法有名氣。

桂馥書法以隸書為有名,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著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晚學集》等。

桂馥的隸書圓潤、工整、華麗、大方,是清代很有代表性的書法大家

繼漢代以後,我國的隸書書法在清代出現了第二個興盛期,一大批極有才氣的隸書大家在這個時期雲集薈萃,如金農、伊秉綬、鄭簠、鄧石如被稱為“清代隸書四大家”,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卻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獨成一體。

在清代四大家中,我最喜桂馥的書法。他的書法繼承了成熟時期漢隸的所有特徵,尤其是波磔筆畫寫得開合有度,不溫不火,圓潤而內斂,含蓄而極富文化底蘊。

桂馥的書法總體呈扁方型,這也是漢代傳統隸書的典型特徵,同時在筆法上借鑑篆書筆意,很有古風雅韻。他的書法在用墨上講究濃墨墨亮,寫出的字就顯得飽滿莊重,氣勢磅礴。

用現代流行書法的眼光看,桂馥的書法結字過於平直,莊重有餘,靈動不足。


方圓居文化


【人物簡介】


  • 桂馥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學者、文字訓詁學家,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其一生酷嗜讀書,博涉群籍,曾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尤諳考據之學,以治文字、金石之學聞名,與同時代的段玉裁併稱“南段北桂”。又擅長碑版考證,兼精書畫篆刻,戲劇、音樂無所不通。他一生著述頗豐,有《說文義證》五十卷、《札樸》十卷、《晚學集》八卷、《未谷詩集》四卷等。


【書法建樹】

桂馥,精研漢碑,於隸書一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張維屏《松軒隨筆》評其書:“百餘年來,論天下八分書(即隸書),推桂未谷第一”,清代文字學家王筠評說:“桂未谷與伊墨卿(伊秉綬)南北對峙”。

由此可見桂馥隸書得到了前人充分肯定,算得上是清中期振興漢碑、弘揚隸體的代表人物。


桂馥的隸書作品,用筆樸實,結構開張,氣息高古,給人以厚重、大氣之感,頗具漢隸雄健渾厚一路的體貌。結體大多嚴謹而規矩、平穩而凝重,雄強而挺拔,筆畫方中寓圓、舒展坦蕩,多用重墨。世人熟知的紀曉嵐“閱微草堂”的題名字幅即為桂馥所書。


【作品】


  • 我是很喜歡桂馥的隸書,你什麼更獨到的認知呢?請留言……

竹山堂


桂馥(公元1736—1805年),山東曲阜人。字冬卉,號未谷,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進士。桂馥曾任雲南永平知縣,並率於任上。桂馥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著名學者、文字訓詁學家。桂馥一生著述豐富。桂馥治學之餘,精研漢碑於隸書一體取得很高的成就,其書法作品在社會上影響廣泛,深受世人讚賞和肯定。

桂馥的隸書作品用筆樸實,結構開展,氣息古高,給予人們以厚重、大氣的感覺。他的作品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評價書家未必一定要斤斤計較一筆一畫之拙劣,而應綜合評價書家在與書法相關領域的造詣,這樣才會得出相對科學的結論。

桂馥不但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書作,在書論方面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字。所有這些,都是他在中國書法史上作出的貢獻,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雲南錢禮博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桂馥書法晚稱老苔,一號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山東曲阜人。官雲南永平縣知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

桂馥擅金石考據,篆刻、書法雅負盛名。尤擅隸書,直接漢人,隸書工穩淳樸,厚重古拙,整嚴潤健。《藝舟雙輯》評其為“分書佳品上”。桂馥少承家學,博覽典籍,特別精於金石六書之學。曾任長山訓導,與周永年共同“買田築借書園”。藏書萬卷。他們在濟南五龍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潭西精舍記》一文,刻石立於潭旁,今仍存。

著有《繆篆分韻》、《續三十五舉》、《札樸》、《晚學集》、《清朝隸品》、《詩集》等。


登封網


桂馥的確是清代大名鼎鼎的學者,以嚴謹治學著稱,他的學術和涵養反映在他的書法裡,體現了理性、規矩、工穩、古雅。他是清隸大家,曾與伊秉綬,陳鴻壽、黃易齊名。

但是,現代人對他的隸書認可度不高,認為他的隸書過於工穩,顯得刻板,缺乏伊秉綬的“趣”,沒有黃易的討巧,也沒有陳洪綬的誇張。我以為這與他的個性有關,但其實桂馥的這種中庸之道是書法的本真,是隸書的正道,有專家認為,桂馥的隸書具有漢隸的正大氣象,是直通漢隸的典範,但也有人認為,他的刻板沒有漢隸風神。我以為,是否漢隸嫡傳,主要看氣格,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比四家其他三位都要正宗。

當然,書法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創新發展,這一點,桂馥的隸書少了一些創意,無疑屬於保守派。


如石書藝


要回答這個問題,狂客得首先簡介下桂馥是個什麼樣的人。桂馥,是清代最為傑出的學者,是著名的文字學家、書法家和篆刻家。桂馥最擅長金石考據之學,其篆刻、書法雅負盛名,名動一時。尤擅隸書,直入漢人。隸書工穩淳樸、厚重古拙、整嚴潤健,雄強開合。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輯》中評其為“分書佳品上”。桂馥少承家學,博覽典籍、天賦極高,又勤奮有加。特別精於金石六書之道,曾任長山訓導,與周永年共同“買田築借書園”,藏書萬卷。二人在濟南五龍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有《潭西精舍記》一文,刻石立於潭旁,至今仍存。

桂馥生平喜博覽,於書無所不讀。對金石、六史有獨到研究。家富藏書,有藏書處“十二篆師精舍”,收藏有宋本《說文解字韻譜》、影元抄本《紫雲增修禮部韻略釋疑》、《雁門集》等稀見之本。與濟南學者周永年共建“籍書園”,出兩家所藏書籍,以助後學,振興文教。藏書印有“未谷”、“瀆井復民”、“桂馥印信”及“文字祭酒”等。與山東泗水藏書家王家榕書信交住密切,多是相互討論藏書之事。為周永年作《周先生永年傳》,記其藏書之事甚詳。著有《說文義證》、《晚學集》、《禮樸》、《繆篆分韻》、《續三十五舉》等,可謂是著作等身之人。

桂馥,“學問刻苦,守石考據。”為當時名流翁方綱、阮元輩極力推之。因篆刻、漢隸雅負盛名,與大篆書家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字學雙子星座”。桂馥擅長隸書,其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書法的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浸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於後學者啟迪甚多。尤其是對當今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志與浮躁之氣,不失為一劑清心良藥!











蜀山狂客


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可謂家喻戶曉。卻不知桂馥的文采韜略並不遜色於紀曉嵐。

桂馥(1736—1805),字冬卉,號未谷。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嘉慶元年(1796)4月,入選雲南永平縣令,開始長達十年的遠宦生涯。學問淵博,邃於金石考據之學,精於金石六書之學。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受到清代大學者、大書法家翁方綱和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的極力推崇。與當時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學雙子星座”。

同時他也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方面有很大的造詣。篆刻、漢隸雅負盛名,畢生專攻隸書。被譽為“於漢代隸書一較高下的清代隸書大家”“清代隸書第一人”,盡得漢隸風神!

桂馥認為,書法的發展都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要想寫好隸書,先要識篆,搞清楚篆書向隸書演變的脈絡。他的隸書書風質樸平實,用筆沉穩厚重,圓潤蒼勁。筆法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表現出作為學者的理智和嚴謹。

他傑出的書法成就,與本人淵博的學識,虛心好學的態度,傳統文化的薰陶是分不開的。

附:《隸書雜書冊》欣賞!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桂馥生於清代中期。一生讀書、科舉、治學、為小官。他的人生是平常的,正如他的書法,沒有強烈的風格,中正平和,充滿廟堂之氣,堂堂正正,但是其高度又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桂馥可以講是清中翼這一路進士書法的一個代表。

桂馥(1736——1805),字冬卉,號未谷,另外還有雩門、肅然山外史號,桂馥書法晚稱老苔,一號瀆井,又自刻印曰瀆井復民。山東曲阜人。曾為“閱微草堂”題寫匾額。

桂馥是清代傑出的學者,書法家。他少承家學,博覽典籍,特別精於金石六書之學。曾任長山訓導,與周永年共同“買田築借書園”,在濟南五龍潭畔修建了潭西精舍,桂馥撰《潭西精舍記》一文,刻石立於潭旁,今仍存。

桂馥於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中進士。自嘉慶元年 (公元1796年)起,任雲南永平縣知縣10年 。

桂馥一生致力於“說文學”的研究,與段玉裁併稱“段桂”,有《說文義證》、《繆篆分韻》、《續三十五舉》等著作傳世。

桂馥治學嚴謹,“發揮旁通”,使學者能引申貫注,便於後學。桂馥認為“士不通經,不足致用;而訓詁不明,不足以通經”。所以,他潛心研究文字學,用了40餘年的功夫,取《說文解字》和經籍相參照疏證,寫成了《說文義證》50卷。桂馥生當“樸學”大盛之時,畢生精力治文字考據之學,但他能不被時尚所囿,看到“樸學”的弊病,他引除幹《中論》之語:“鄙儒博學,務於物名,詳於器械,考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通其大義之所極。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功成”批評時下學風,其見識在當時樸學之上。

桂馥還精於金石碑版的考證,著有《札樸》、《晚學文集》、《說文諧聲譜考證》、《歷代石經考略》等。《歷山銘》刻石尚存千佛山。他也長於詩文,除詩集外,還有《後四聲猿雜劇》等作品。桂馥首先是一位學者,但是他的這種學問現在越來越不為時下的這種商業浮躁的社會所認同和認識。因為像他這類的學者是要有經濟基礎的,而桂馥恰恰具備了。

桂馥的漢隸雅負盛名,兼能山水畫藝。他與當時伊秉綬齊名,被同稱為“中國文字學雙子星座”。

清代是隸書的復興時期,隸書擺脫了漢代後長期徘徊不振的狀態,在眾多書家的努力下,以至超邁晉、唐、直追兩漢,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清代隸書氣象。所以,清代是我國繼漢代以來隸書興盛期的第二個高峰。桂馥善隸書,是提倡漢隸的一位先驅者,其隸書方嚴厚重,醇古樸茂,無論是用筆還是結字,都已擺脫清初以來寫隸書者常見的波挑習慣和詭異字形。《木葉厱法書記》雲其“善分隸,得《孔寅碑》之神。論者以為山左第一。著有《國朝隸品》,兼工指書。《復初齋集》有題桂未谷指頭八分歌,行楷書亦瘦秀飄逸,自成一家,嘗自傳楹語云:‘願與不解周;旋人飲酒難’。為不識姓名者作書。吳穀人、洪稚存皆為之書。予並得寓目。尤精篆刻,所著《續三十五舉》及《繆篆分韻》,印人鹹奉為圭臬雲。”(見《皇清書史》)桂馥在技法上的平實質樸和氣息上的理智從容,被認為是直接漢人的典範,以至有“百餘年來,論天下八分書,推桂未谷第一”的評價。

從傳世墨跡來看,他的隸書結構純正,採取漢隸的骨骼,正如《退庵隨筆》所評“能縮漢隸而小之,愈小愈精”。今人鐘鳴天評雲:“桂馥的隸書,用筆渾厚凝重,體勢雄強。楊翰曾說他‘一生精力,萃於小學,故隸書直接漢人,零篇斷楮,直可作兩京碑碣觀,隸法淳古樸茂。’”

桂馥的隸書更多表現的是學者的理智和謹嚴,筆墨技巧應規入矩,結字工穩平實,因而亦難免有失生氣靈動和藝術家的情感色彩以及鮮活的個性特質。但他的書法藝術長期淫於漢碑,可謂盡得漢隸風神之典範,於後學者不無啟迪。尤其是對當今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學書心態與浮躁之氣,不失為一劑清心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