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根故事:莒縣有泉為“海眼”,直通東海龍宮,傳說小龍女變成魚

牆根故事:莒縣有泉為“海眼”,直通東海龍宮,傳說小龍女變成魚

龍女變龍魚

山頭有水,人頭有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論多麼高的山頭都有水,就如同人頭上有血一樣正常。傳說,當年上帝造山時所有山上都有水,沒有水的山一定另有原委。

很早很早以前,玉皇山上也是有水的,而且泉水特別旺,無論山頂還是山下,無論任何地方只要挖開地皮就有水,土地十分溼潤。所以,玉皇山上漫山遍野長滿綠樹紅花,奇珍異草。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百鳥齊鳴,蜂飛蝶舞,真個是萬紫千紅,美不勝收。那時的裴泉山洞高約一丈,洞內寬敞。

相傳,這裴泉乃是一個海眼,下面有條水道直通東海龍宮。每年的陽春三月,龍王都會帶著龍子龍孫到這玉皇山上游玩賞景。為了讓這玉皇山更加美麗、富饒,龍王每隔個十天半月總要下一場透犁雨。每隔四五天就刮上一天不大不小的風。因風調雨順,這玉皇山一帶都是年年豐收。更奇怪地是不論嶺上山上,石頭縫裡,只要能播下種子,也不用澆水,也不用施肥,甚至也不用怎麼管理,到時候都能獲豐收。有人曾寫了一副“五風十雨甘露細,六畜五穀大豐收”的對聯。因年年豐收,周圍村莊的老百姓生活特別富裕。每到過年的時候,家家張燈結綵,高搭天地棚子,設三牲祭品,供奉三界神靈,直到正月初七走年拆天地棚子。

這年正月初五,一王姓人家有個五歲男孩,十分頑皮,趁大人不備,把天地棚子裡的玉帝神位拿出來捧著玩耍,耍夠了隨手一扔,扔到了豬圈邊陽溝口。事有湊巧,因為天氣晴好,玉皇大帝高興,便帶著從人在雲端裡閒遊,猛然間看到玉皇山下一戶人家,把自己的神位放在豬圈邊陽溝口,不僅大怒。便命驪山老母和呂洞賓二人下去查看事實原委。

這呂洞賓和驪山老母二人領命,一個化成道士,一個化成道姑,來到了這戶人家,要了些施捨,當問到:“你怎麼把玉帝神位放在這裡,就不怕上天怪罪嗎?”夫人一聽煩了,不禁生氣地說:“給你施捨,你還在這裡說三道四,我們愛放在哪裡就放在哪裡,你們管不著,他愛降什麼罪降什麼罪,反正不愁吃不愁穿,不用拜門子要飯求人施捨。”這驪山老母和呂洞賓只好如實回奏玉皇大帝。玉帝一聽,龍顏大怒。傳旨玉皇山周圍五十里五年內不準下雨,所有山泉水道一律堵死。讓玉皇山挖不得山泉打不得井。頭兩年大旱,玉皇山周圍的老百姓因有屯糧,尚不覺得。到第三年上仍是滴水皆無,百姓們便受不了了。

再說,東海龍王有一小女,名喚曼麗,長得千嬌百媚,文武雙全,排兵佈陣,興雲佈雨,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很得龍王喜歡。曾多次帶她到玉皇山玩耍,記得玉皇山的勝境。

這年春天,因為心情舒暢,猛然間想起玉皇山來,也不稟明老龍王便帶了侍女丫鬟私自駕雲來到了玉皇山。落地一看,今非昔比,光禿禿草木皆無,四下裡幹得冒煙,大地龜裂,哪見一棵莊稼。再看那老百姓,個個面帶飢色,愁眉苦臉。來到裴家泉邊一看,一群人正在那裡燒香燒紙請願,求龍王爺下雨。

龍女曼麗並不知道這場大旱乃是玉帝的旨意,還以為是父王誤事。於是,龍女善心一動,便要替老龍王下場雨,為百姓們做一件好事。於是。龍女便興雲布露,下起了甘霖細雨。下到第三天時,被巡天神將發現,稟告玉帝。玉帝一聽大怒,立即傳令將抗旨行雨者斬於玉皇山上,以驚其餘。後來聽說是小龍女所為,念其年幼無知,事先又不知情,便饒她死罪,下旨將她變為魚,囚禁在裴家泉子裡。

可憐小龍女曼麗變成一條二尺來長的大鱔魚,只是頭上保留了兩個一寸多長的小耳朵,那是曼麗的耳朵。周圍的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後,都非常感念小龍女的恩惠。雖然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條鱔魚,但人們仍稱她為龍女曼麗,並四時燒紙敬香,頂禮跪拜。後來沿稱龍女為“鰻鱺”。幾百年來,人們只說裴泉內有龍,並不說有魚。(孫象庚)

鄭重聲明:本文為孫象庚、宋成泰整理創作,並獨家授權《牆根故事》發佈。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歡迎關注“牆根故事”,莒國文化,源遠流長,精彩故事,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