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写作(01):教会学生用文化的眼光看餐饮生活——葛根

读了一些学生描写战“疫”生活的文章,感觉写作的眼光仅仅停留在当下生活表象,缺少文化内涵。有同学假期学习做菜,餐饮文化底蕴深厚,很多蔬菜植物早已进入《诗经》,但学生却并不知晓。

比如葛根。

南葛北参。重庆、四川、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江西以及两广、两湖、云贵等大半个中国均产野葛,晚上冲点葛粉吃得很绿色。

其实葛出身不凡。《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产生了典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王风是东周洛邑之诗。

《周南·葛覃》则写暮春时节,一个阁中待嫁的贵族女子在女校学习时的日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周南是周公管理地区。葛的主要意象是恋爱相思与“归嫁”,这与葛藤缠绕的自然形态有关。

除吃外,还葛布、葛衣、葛纱、葛巾的广泛使用。道教茅山是野生葛的重要产地,更出了一位以炼丹和医学闻名的葛洪,让葛沾染了仙风道骨。

疫情写作(01):教会学生用文化的眼光看餐饮生活——葛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