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如何抱住了5常席位的?

覺皇jiao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通過繼承的方式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是得到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的。

蘇聯解體後,除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之外,其他十幾個國家聚到一起開了個會,他們最終達成了以下共識:

首先就是前蘇聯的國際義務和權利由俄羅斯聯邦全部繼承,同時蘇聯的600億美元外債都打包給俄羅斯負責償還。

作為繼承蘇聯的國際地位的體現,大家一致同意由俄羅斯聯邦繼承聯合國安理會的蘇聯席位。

在此基礎上,俄羅斯以聯合國成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加入聯合國,而在前蘇聯時期就在聯合國擁有席位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則作為聯合國成員國加入聯合國,其他國家則按照新國家的程序加入聯合國。

蘇聯解體後,蘇聯的財產、武器等等,在哪個國家就歸哪個,但是核武器必須全部送往俄羅斯。

大家在前蘇聯的基礎上,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大家本著合作共贏的態度繼續友好合作。

而聯合國安理會的態度也是積極支持俄羅斯繼承蘇聯的地位,不然,安理會會遇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法律危機。

首先,安理會幾個國家當時一致認為:讓一個全球面積最大、人口過億、擁有與美國並肩的核武庫的國家遊走於聯合國安理會之外是不太合適的,也是很不安全的。

蘇聯和東歐的劇變使得整個西方社會歡欣鼓舞,“歷史終結論”的論調充斥著整個星球,作為幾十年冷戰的最終勝利方,美國和英法等國也有意拉攏搖搖欲墜的俄羅斯,“贈送個安理會席位”實在是個不花錢的順水推舟的大人情。

至於俄羅斯擁有安理會席位的程序,如果讓俄羅斯以重新加入聯合國再繼承安理會席位的方式獲得,那就意味著大家都默認了這個常任理事國是可以加入的,這將給蠢蠢欲動印度德國巴西日本等國以法律程序上的口實,所以,為了避免造成法律危機,安理會幾個常任理事國同意俄羅斯以繼承蘇聯席位的方式加入安理會。

而俄羅斯作為一個最近幾百年一直蓬勃發展的世界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使在蘇聯時期,西方人在私下裡也習慣稱呼蘇聯人為俄國人,從沙俄帝國—蘇聯—俄羅斯聯邦,對於世界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相同的國際法主體,只不過換了個名字罷了,俄羅斯就是蘇聯,蘇聯就是俄羅斯。


雲中史記


俄羅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承繼於蘇聯!
(聯合國安理會是聯合國的中樞行政機構由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組成,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10月24日,來自世界各洲的50多個國家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聖弗朗西斯科簽署《聯合國憲章》併成立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標誌著現代國際秩序的形成!

(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也是世界主要通用語言!其中阿拉伯語主要適用於中東和北非而西班牙語的使用範圍除西班牙外在拉丁美洲被廣泛應用!)

聯合國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兩者均是由戰勝國主導成立的國際組織,1945年蘇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身份同英、法、美、中四國一同被認定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與核心部分繼承了蘇聯在國際社會中需要履行的職責與義務,承認蘇聯時期對外關係和國際條約,同時也獲得了蘇聯享有的國際地位包括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


(聯合國現成員以包括世界上所有主權國家,此外能獲得聯合國成員國地位也是一些謀求獨立的地區的終極夙願!)

事實上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最初的席位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共和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五國在二戰中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了法西斯政權對世界人民的迫害,五常的合法席位是維持聯合國正常運轉的基礎,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基石。五常之一的中華民國早在1949年敗退臺灣,國之根本以淪喪,新中國的成立拯救了滿目蒼痍的中華大地,使飽受戰亂的中華兒女重獲新生並與廣大的亞非拉美人民一道共同構築和平世界,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與會各國的支持下恢復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嚴格要求各主權國家恪守‘’一箇中國‘’的基本原則,1991年俄羅斯取代蘇聯,至此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為俄羅斯聯邦、美利堅合眾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都為反法西斯的勝利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兩國的合法席位毋庸置疑!


前程HAN


俄羅斯是如何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

眾所周知聯合國現在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聯合國是二戰之後在美國的牽頭領導和發起下,由世界各國自發組織的這麼一個國際合作組織……



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和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得勝利中做出了重大犧牲和重要貢獻。所以這五個國家,自然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

那麼,俄羅斯是怎樣取代蘇聯成為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呢?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蘇聯內部出現了問題,再加上歐美西方國家勢力的介入。蘇聯這個有眾多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在短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分裂解體為15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蘇聯這一名詞從此退出了世界歷史舞臺。


當時的俄羅斯不僅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領土、人口、經濟體系、軍工力量……而且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影響力、和當時對獨聯體的號召力同時繼承了下來。那麼蘇聯在聯合國的影響力及地位,同樣也就被俄羅斯取代了。俄羅斯取代了蘇聯自然成為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的一位……


水煮老牛慢火燉


俄羅斯獲得常任理事國席位靠的是實力繼承,重要的是實力。同樣分裂的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重組後建立了包括兩個前南斯拉夫的共和國的南聯盟,但不能得到美國控制的聯合國承認,聯合國拒不承認南聯盟為南斯拉夫的合法繼承者,不能直接取得原南斯拉夫在聯合國的席位,要求南聯盟以新成立的國家身份重新申請聯合國席位,南聯盟不同樣,所以南聯盟一直就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本來南斯拉夫有六個共和國,4個獨立後,剩下的南聯盟理應擁有原有席位,但美國就是不承認,說南聯盟和那4個新獨立國家都是新國家,不是創始會員國,都要重新申請會員國身份。而俄羅斯相比起南聯盟更不配繼承席位了,原有15個共和國分成15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應該算新國家了,南聯盟至少還有兩個共和國組成還有原南斯拉夫的形式,但南聯盟就是不被承認。俄羅斯因為是協議散夥的,繼承了原蘇聯大部分軍事實力,實力強,所以美國不敢不承認俄羅斯有繼承權,常任理事國是由傳統加實力組成的,如果俄羅斯實力和烏克蘭一樣,美國也會宣佈俄羅斯沒有資格繼承原蘇聯席位的。


海中巖haha


俄羅斯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原因有兩點,一是在承擔了前蘇聯幾乎所有債務等責任之後成為其繼承者因此理所當然的位列五常之一,二是國際社會難以把一個可以和美國媲美的核大國排除在五常之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現在的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除了法國外都是在二戰時期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中國、美國、蘇聯和英國以及被友情拉入的法國就成為許多國家都夢寐以求的五常國家了,而現在的日本等國家是多麼渴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不得。


雖然說法國由第四共和國變成了第五共和國可是事實上美英法三國政權都沒有發生更迭因此一直佔據五常席位沒有變,而我們中國則因為政權更迭中國人民共和國最終取代中華民國佔據了五常席位,但是這只是誰在聯合國有中國代表權的改變並不涉及繼承問題,因為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屬於是一箇中國下的政權。

而俄羅斯的情況就和上面這四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一樣了,儘管俄羅斯是前蘇聯最重要的加盟國屬於其一部分,而且蘇聯繼承自歷史上的沙俄帝國和俄羅斯一脈相承,但是俄羅斯並不是蘇聯的唯一繼承者因此不能完全等同於蘇聯,所以俄羅斯必須和其它前蘇聯加盟國爭奪蘇聯的權利。


然而天下沒有白費的午餐想要獲得蘇聯的權利也就意味著必須承擔它義務,而除了俄羅斯外顯然沒有其它前蘇聯加盟國可以扛起替蘇聯償還負債等義務,於是在俄羅斯承擔起替前蘇聯償還國際債務等義務的時候,作為對等自然也就獲得了安理會常人理事國等國際權利了。

當然俄羅斯之所以能夠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有著和美國相媲美的核武器,畢竟在國際上從古至今都是需要靠實力說話的,如果俄羅斯沒有實力的話就算其加倍承擔前蘇聯的義務也不可能獲得五常席位。


而有了龐大核武庫作為後盾的俄羅斯自然在許多國際事務上都有話語權,因此如果把俄羅斯排除在五常之外的話無疑會很麻煩,因為在許多國際事務上俄羅斯如果不配合的話都會比較難辦,所以考慮到這一點其它常任理事國實在是難以阻止俄羅斯在願意承擔責任的情況下繼承蘇聯的安理會席位。


執斧談史說事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正式成立。現在共有193個成員國。

聯合國”這一名稱最初是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設想出來的,並推舉在二戰中的五大戰勝國為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最重要權力之一就是一票否決權,即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一個常任理事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

這一非凡的權利當年是由蘇聯的斯大林堅持的......二戰之後,形成兩大陣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在五大常任理事國中,資本主義國家佔大多數(當時中國國民黨也是)。

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一國否決權,美、英、法就會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對付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囯家蘇聯。雅爾達會議上丘吉爾就狡猾地說:“戰後大國不主宰世界,不控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是為這個麼?”。

而蘇聯的斯大林元帥是具有獨特工作作風的,他主宰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這就決定他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果斷....在雅爾達會議爭辨到最後,斯大林用菸斗有力的敲了敲桌面說:“我認為,任何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有義務明智地運用他們可尊敬的人民所賦予他們的權力。那麼,大國就應該在任何問題上有否決權,哪怕一個大國”。

面對斯大林強硬的態度,可以想見蘇聯是不能容忍任人宰割的.....羅斯福想了一下,最後敲定一個折衷方案,決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了對程序問題之外的一切問題,均可行使否決權。換言之,一個常任理事國,不能用否決權來阻止安理會討論問題,但它可以行使否決權阻止安理會採取行動。

所以,除非你違背聯合國憲章,或某一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棄權,否則只要有一理事國反對,在聯合國框架內的決議都不能通過....




傑地妙玩


聯合國在創建時主要依靠美、蘇、英、中、法的力量,因此也就有了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安排。俄羅斯的成立來源於蘇聯的解體,而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主體國家,在蘇聯解體時繼承了蘇聯的整體權力,也就是說俄羅斯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蘇聯,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也就自然的由俄羅斯進行了繼承。

當年蘇聯解體後,實力最強的就是俄羅斯、烏克蘭與哈薩克斯坦,這三個國家都擁有較多的核武器,如果當時有強有力的領導人來主政,蘇聯遺留下來的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權力分配還真的很難說。只不過在當時混亂的情況之下,除了俄羅斯之外,其它的國家都沒有什麼大國情懷,只是想著獨立後的好日子,根本不考慮其它的東西。

俄羅斯幾乎在沒有懸念的情況下繼承了蘇聯的衣缽,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也順利的落到了俄羅斯的頭上,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權力,同樣也繼承了蘇聯以前的義務。美國在這一過程中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龐大的蘇聯核武庫必須由一個強勢而又聽話的國家來掌控,而俄羅斯在當時是非常符合這一條件的。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蘇聯原來的圈子裡非常的強勢,沒有那個加盟共和國敢在根本性問題上和葉利欽討價還價,同時葉利欽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的關係還十分親密。

在如此情勢下,由俄羅斯來掌控蘇聯遺留下來的一切還是非常合適的,最起碼不會造成核武庫管理的混亂,造成世界性的核危機。有了美國的支持,俄羅斯獲得蘇聯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其它分裂出來的俄羅斯小兄弟只要能夠得到些美國援助,在當時還是非常開心的。


異域邊緣


聯合國建立的初衷是基於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妥善解決地區衝突的宗旨,共同相互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在世界秩序中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一些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興起下,聯合國的權威屢屢受到挑戰和漠視。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各國之間的戰爭已經不是打打殺殺而已,而是關係這各個方面,會產生很多難以控制的風險,尤其是隨著原子能的開發和軍事利用,之後的每一次戰爭基本都是人類在末日邊緣的遊戲,所以建立一個國際性的事務管理機構是必要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立的“國際聯盟”的基礎上,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佈了《聯合國家宣言》,為聯合國的建立增添了基礎,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聯合國憲章》誕生,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截止目前共有193個成員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美利堅合眾國、俄羅斯聯邦、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則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

而俄羅斯聯邦的席位之前是未解體的蘇聯佔有,有很多人說俄羅斯聯邦只是繼承了蘇聯的席位,但我覺得的這不是簡簡單單的繼承,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說明:

一、國際人格的繼承

雖然當時的蘇聯解體為眾多新國家,當時蘇聯的國際人格並沒有喪失,而是有俄羅斯聯邦繼承,俄羅斯也繼承了前蘇聯簽訂的國際條約,當然包括《聯合國憲章》,享受前蘇聯的條約權力並承擔了有關的義務。

從蘇聯解體形成的眾多新國家中,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本來就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而俄羅斯繼承蘇聯的聯合國席位也得到了絕大多數新國家的統一。而在1991年12月21日獨立國家聯合體國際首腦理事會也做出了《關於參加聯合國問題的決定》宣佈:聯合國國家支持俄羅斯繼承蘇聯在聯合國中的成員國地位,其他前蘇聯國家也相繼發表了聲明。

二、大國的擔當

雖然蘇聯解體之後有些新國家由於自身利益的需要紛紛倒向西方世界,嚴重威脅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但是俄羅斯聯邦作為歐亞大陸上的大國,其在地區各項事務中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就因為有著這樣的國際社會責任和擔當,俄羅斯繼承蘇聯的聯合國席位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也最整個世界的格局平衡起到了不和磨滅的作用。

我覺的只要各個國家摒棄偏見,世界和平發展才是人類社會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聯合國的前身是二戰中的反法西斯同盟國:1942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向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建議將原來的二戰盟國改為聯合國並將其作為戰後協調國際關係的世界性組織。1945年4月25日來自5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舊金山參加聯合國家國際組織大會。代表們起草了有111個條款的《憲章》,該憲章草案於6月25日在舊金山歌劇院獲得全票通過。次日代表們在退伍軍人戰爭紀念堂的赫伯斯特劇院簽署了憲章。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下設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等相關的職能機構,其中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是唯一有權採取軍事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安理會的成員由5個常任理事國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事實上早在一戰後人們就曾設計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這一協調國際關係的組織,然而鑑於國聯因為缺乏軍隊武力而未能在制止二戰爆發的問題上發揮多大功效,作為二戰戰勝方的同盟國陣營(尤其是美、蘇兩個戰後崛起的超級大國)開始探索成立一個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來預防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作為戰後綜合國力最強的美、蘇兩國在設計聯合國的藍圖時就考慮到要增強聯合國的武裝力量以實現其維和職能,這時大國的實力就突顯出來了。按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理念:聯合國應該設立常任理事國,由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充任。由於這些大國擔當了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所以享有一項小國所不具備的特權——一票否決權即當聯合國決議不利於自身時常任理事國只要投出一張反對票,即使其它國家全贊成都無法通過。

但在關於具體由哪些國家充任常任理事國的問題上美、蘇之間的意見並不一致:首先美、蘇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也是當時全世界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兩國必定入圍常任理事國。但美國為了在聯合國事務中對蘇聯形成優勢,希望將自己的盟友英國和中國也拉入常任理事國行列。蘇聯對英國入常並無太大意見,畢竟美、蘇、英三國早已召開過多次事關戰後國際格局的會議,但對當時由蔣介石統治的中國蘇聯其實並不買賬,英國其實也不大瞧得上中國。客觀的說當時的中國的確並不強大,也難怪人家不拿咱們當回事。這時美國站出來表態了:蘇聯和英國站在本國立場上過於強調歐洲戰場了,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軍激戰過的美國太瞭解中國的抗戰對同盟國的勝利有何等重大的意義,亞洲也應該有自己的聯合國代表。美國這一定調其實就是完全為中國量身打造的:雖然這時的中國剛經歷戰亂,國力並不強大,但要在亞洲國家中選出聯合國代表還有比中國更合適的嗎?本來按羅斯福總統的設計由美、蘇、英、中四國充任常任理事國就足夠了,而這四國也都是為二戰的勝利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國家。然而此時正處於國力衰退期的英國卻並不甘心僅僅扮演美、蘇小弟的角色,然而英國此時的國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無力和美、蘇抗衡,於是英國希望拉攏歐洲大陸的國家形成美、蘇之外的第三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堅持讓法國也充任常任理事國,最終形成了美、蘇、英、中、法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此時聯合國五常中的中國是蔣介石統治下的中華民國,僅僅四年之後中國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勢力在聯合國排擠新中國,導致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長期被臺灣當局佔據,直到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恢復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席次。

1991年9月6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宣佈獨立,由此開啟了蘇聯解體的歷史序幕。同年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佈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署了他的最後一道總統令:辭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將武裝部隊和“核按鈕”的控制權移交給葉利欽。當晚19時戈爾巴喬夫在總統辦公室面對攝像機向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的講話:“鑑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形成的局勢,我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講話結束後的19時20分戈爾巴喬夫把“核按鈕”通過“獨聯體”武裝力量臨時總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時38分克裡姆林宮上空繪有鐮刀斧頭圖案的蘇聯國旗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聯邦的白藍紅三色旗升上了旗杆。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與會代表以表決方式通過一項宣言:“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確認,隨著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建立,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和國際法的主體即將停止其存在。”曾作為全世界唯一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蘇聯就這樣解體了,而各加盟共和國圍繞蘇聯遺產的繼承問題隨即展開博弈: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作為前蘇聯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佔據了相當的優勢,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內的蘇聯在一切國際組織中地位均由俄羅斯聯邦作為唯一繼承國,同時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等也由俄羅斯接收。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俄羅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承繼於蘇聯!

聯合國安理會是聯合國的中樞行政機構由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組成,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10月24日,來自世界各洲的50多個國家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聖弗朗西斯科簽署《聯合國憲章》併成立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標誌著現代國際秩序的形成!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也是世界主要通用語言!其中阿拉伯語主要適用於中東和北非而西班牙語的使用範圍除西班牙外在拉丁美洲被廣泛應用!聯合國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兩者均是由戰勝國主導成立的國際組織,1945年蘇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身份同英、法、美、中四國一同被認定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與核心部分繼承了蘇聯在國際社會中需要履行的職責與義務,承認蘇聯時期對外關係和國際條約,同時也獲得了蘇聯享有的國際地位包括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

  

聯合國現成員以包括世界上所有主權國家,此外能獲得聯合國成員國地位也是一些謀求獨立的地區的終極夙願!

  事實上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最初的席位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共和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五國在二戰中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了法西斯政權對世界人民的迫害,五常的合法席位是維持聯合國正常運轉的基礎,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基石。五常之一的中華民國早在1949年敗退臺灣,國之根本以淪喪,新中國的成立拯救了滿目蒼痍的中華大地,使飽受戰亂的中華兒女重獲新生並與廣大的亞非拉美人民一道共同構築和平世界,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與會各國的支持下恢復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嚴格要求各主權國家恪守‘’一箇中國‘’的基本原則,1991年俄羅斯取代蘇聯,至此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為俄羅斯聯邦、美利堅合眾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都為反法西斯的勝利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兩國的合法席位毋庸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