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最近週六晚上8點半都在看《天賜的聲音》。當時我作為聲音鑑賞團的成員參與了節目的錄製,對比現場的觀感和播出的觀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連續兩期,胡彥斌和歌手之間的合作都獲得了“推薦金曲”。的確,從表演呈現的完整度、音樂的精彩程度來講,他當之無愧。


胡彥斌的創作能力讓他對歌曲改編得心應手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第一期他和黃齡的《還是要幸福》是一個很不錯的版本。胡彥斌的改編版發掘出了黃齡聲音充滿技術沉澱的一面——中段配器突然收弱,二人近乎阿卡貝拉般的合唱成功地如極速剎車般調動起歌曲的層次感,在Bridge部分對節奏的重新排布爆發出的律動感,把歌曲的情緒往上再推一層,黃齡在其中還使用了怒音技巧助推歌曲的能量感。

這個表演,體現了兩位演唱者在聲音上更為全面的能力——從語氣處理,到樂感、律動感的控制,到一些加花的部分,都完成得非常完整。而在改編層面上,胡彥斌運用歐美R&B元素豐富了原曲,使之更適合現場表演。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而第二期和於文文合作的《愛之初體驗》,則更為大膽、新穎。用Trap和EDM元素重構了經典。

《愛之初體驗》得以成為經典流行,在於它的旋律和歌詞精確地抓住了西方搖滾與華語音樂的交集點,簡單、有力、有迴旋感與根源感。

而胡彥斌和於文文的這個版本選擇了用EDM、Hip-hop、Trap的方式來做,前半段有一種另類R&B的味道,用的Trap Beat和背景裡熒光閃爍的電聲元素很亮眼。進入到第二部分,更為粗重的音效隨著EDM元素的加入,不斷升級音樂中的對抗性,去呈現一種男女情侶之間的鬥爭,黑暗、緊張、激烈,效果相當不錯。

在現場聽到的效果比電視機前還要震撼,和聲色彩的變化與節奏的重擊給人的感官刺激相當直觀。這種運用多種音樂元素和技法來改編歌曲、增強歌曲層次的做法,是胡彥斌的拿手好戲,體現的也是他作為創作人的優秀功底。


創作能力和嗓音哪一個更重要?


為什麼他的表演能在當時取得這樣的反響?其實可以從他在節目中和周蕙之間的一段對話切入探討。


當時周蕙和於文文表演了《約定》。周蕙作為國語版的原唱,她的演繹一如既往是那個唱片中經典的甜美聲音。而於文文的聲音完全不同於周蕙的甜美,更為厚實、下沉,使用了一種與原版完全不同的灑脫腔調,更有個性、更現代,讓人眼前一亮。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當時胡彥斌就周蕙和於文文的表現發表了觀點:“大家都有公認的一點叫做,創作型的歌手可以‘活’得更久。”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周蕙則認為,她有一個“天賜的聲音”,她可以把很多人交付給她的音樂做好,這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這個討論歸結起來,其實是“創作型”與“演繹型”歌手之爭。

就華語樂壇而言,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歷過兩個階段——在2000年以前,“演繹型”歌手主導,且不少事業長青。在2000年之後,“創作型”歌手的分量越來越重。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分野?


2000年以前,歌手更多是一個“表演者” ,傳遞團隊共同設定的價值


當時的唱片公司是資源強勢方,收有一幫詞曲作者、編曲人、製作人乃至完整的企劃、宣發團隊。他們會去發掘最適合唱歌、適合做明星的人,為TA量身打造唱片,所有的專業團隊都為打造藝人服務。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比如節目中的合夥人蘇有朋,1988年即以小虎隊成員的身份出道。當時他們的金曲《愛》、《紅蜻蜓》、《蝴蝶飛呀》,都由臺灣知名創作人李子恆為他們量身打造。蘇有朋不是創作型歌手,而是典型“演繹型”的藝人,具備影視歌多棲的優秀素質。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在節目裡,從他和陳志朋合作的《謝謝儂》就可以看出,同時作為歌手、演員的他,對錶演的設計也有著戲劇性的巧思。把陳奕迅有些許慵懶風的原曲改成了一首熱熱鬧鬧、深具娛樂性的異域搖滾風歌曲,編曲做的非常巧妙,無論是印度風元素的使用還是電吉他的推進都有內在的力道。最後,這一段表演被蘇有朋設計成了兩個舞龍的平凡人自娛自樂的五分鐘,短暫做夢後就要被叫回平凡生活中去。這種“戲中戲”的設計,讓表演瞬間具備了另一層意義——去激勵每個普通人,敢於夢想自己的不一樣,敢於登上舞臺做五分鐘真實的自己。


這也體現了蘇有朋作為一個藝人對“娛樂”的理解——不僅是娛樂大眾,更要傳遞價值。這個過程可以由團隊協作完成,他在其中搭起通往觀眾的橋樑。


2000年之後,歌手的創作能力越來越受重視,非創作型歌手也開始參與作品的策劃

在這個時期,周杰倫、林俊杰、王力宏等人掀起了一股唱作歌手的風潮,自此歌手的創作才能越來越受重視。創作型歌手擅長自己把控、設計音樂中的人格呈現,因此能夠完整地呈現出自己的感受,這種“人格”往往最打動人——在創作時應當有一顆真誠的與聽眾交流的心。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看到王力宏在節目中表演的《緣分一道橋》,回顧他20多年的音樂經歷,恰好是他掌控的創作成分不斷深化的過程。他1995年出道的第一張專輯《情敵貝多芬》裡,已經收錄有自己的創作,但比重不多。而1998年的專輯《公轉自轉》中,他就已經擔任了半張專輯的製作,同時參與到了專輯從音樂、視覺到MV的方方面面。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他之後經歷過相當大膽、國際化的中國風Hip-hop融合階段。到了《緣分一道橋》,他在一段簡單的古曲風旋律中融入了R&B的思路。他在第一期節目中與薩頂頂的合作做得更為簡約,把原曲的搖滾改成了不插電向的Soul/R&B抒情,更凸顯旋律中那種東方西方、古代現代交融的奇特美感。這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創作型歌手對自己作品的掌控。這種趨勢在2000年後愈發明顯。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而嗓音條件突出的張韶涵儘管很少創作,但如今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作品的策劃與製作中來。比如第二期演唱的《黎明前的黑暗》,從節目中她與聲音鑑賞團的交流中,就可以很明顯地聽出她在音樂層面的想法。估計這首歌從選曲到製作,她都有參與其中,從一段大熱的簡單電子舞曲中,提取出世界風的部分,用更宏大的製作去豐富它的聽感。這種對音樂的自主參與,也是當今樂壇的主流。

節目匯聚了創作型歌手與好嗓子,尋找打動人心的金曲

從節目反響上來看,以創作見長的胡彥斌連續兩期獲得“推薦金曲”,也反映了這個時代觀眾對創作實力的青睞——我們需要更有個人特質、更新穎的音樂形式。

“好嗓子”善加利用

,也可以表達出鮮活的藝術人格。只是如今他們也需要對音樂本身有足夠的參與度,去貢獻自己對音樂的想法。演繹本身也是一種再創作。

從節目設置上來看,《天賜的聲音》將各種風格的歌手集結起來,兩兩合作改編並演唱歌曲。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合夥人需要以自己的優勢,參與到表演當中,貢獻自己對作品的想法,重新賦予歌曲新的個性和音樂表達。這種彼此協作、碰撞的過程,也是展現每個音樂人個性的過程。


創作型歌手和天生好嗓,誰能走的更遠?


因此,無論是創作型歌手,還是擁有好嗓子的“演繹者”,都要不吝在音樂中袒露自己。當音樂印上了獨特的人格魅力,這種“人味”也會讓聽眾更真切地感受到。

期待能在接下來的節目中看到更多精彩的碰撞與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