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三聖道君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糾正一下,三國時期的荊州不是指一個城市,而是類似我們現在的一個省份。東漢時期,天下共分十三州: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司州、豫州和交州。所以荊州就屬於十三州之一,其行政長官也就是州牧,類似我們現在的省委書記,位高權重。


那麼關羽守荊州守得到底是哪個地方?

這說來就話長了,當時的荊州一共分為八郡,分別是襄陽郡、南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桂陽郡。早期劉表任荊州牧的時候,荊州的治所是在襄陽,只不過後來曹操率大軍南征,其荊州牧劉琮率荊州文武投降,但是隻是限於長江以北,以南,包括江夏,當時還是在劉琦和劉備手中。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率敗軍北歸。其留下的荊州各郡基本上都落在了劉備的手中,經過一年的時間,除了襄陽郡和南陽郡外,其餘五郡,盡皆落在了劉備手中,也就這裡開始,劉備有了安身之所。


可是沒到幾年,劉備西進,意圖拿下西川。那麼荊州怎麼辦?於是交給了關羽鎮守,而且為了和東吳重修舊好,劉備將長江以南三郡割讓了給東吳。可是東吳怎麼會滿足呢?所以也就引發後來戰事。

關羽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不僅連破各鎮,而且還把襄陽給拿下了,幾乎逼近了樊城。只可惜後路讓東吳給抄了。南郡治所江陵讓東吳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給拿下了,前有狼,後有虎,這個曾經威震華夏的關羽,就這樣在曹操和孫權的包圍下,最後身亡。


青史回聲


在三國中,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關羽自己被擒殺,而且劉備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那麼,關羽大意失荊州中的“荊州”指的到底是哪裡,難道真的就是指今天的荊州市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在先秦的時期,漢族的先民就將漢地分為天下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的荊州指湖北以及長江中游地區。而到了西漢,全國有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其中荊州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東漢建安十八年,重新分置全國所屬九州州域,荊州地區一度擴大,將廣東全境及越南北部地區都歸屬於荊州州域。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荊州的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本來荊州的治所在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劉備借荊州”後,移治江陵(今荊州市)。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南郡二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佔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的部分南郡“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零陵郡、桂陽郡 、武陵郡、長沙郡、南郡,佔據了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後來,劉備佔領益州後,按照協議,在孫權的索要下,劉備交出了桂陽、長沙兩郡給孫權,實際上此時關羽鎮守的荊州就只有零陵郡、武陵郡、南郡三郡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聯合打敗關羽,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中的“荊州”指零陵郡(今湖南永州)、武陵(今湖南常德)、南郡(今湖北荊州)三郡,並非是單單指今天的湖北荊州市。


密探零零發


東漢帝國將天下分為十三個州,分別是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其中,荊州主要就是我們現在的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陽地區。

在三國時期,荊州共有七個郡,其中最北部的一個郡叫做南陽郡,它是荊州七郡中最大的郡,其治所就是號稱“鐵打”的襄陽城。它不僅是荊州的經濟、軍事和行政中心,也是整個荊州人口最多的城市,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能夠佔據襄陽,就相當於已經統治半個荊州。

荊州中間的兩個郡,從西到東分別是南郡和江夏郡。其中,南郡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荊州、荊門和宜昌地區,它是荊州第二重要的郡,其治所叫做江陵,是荊州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因為它把控著整個荊州的長江水道。

至於江夏郡,主要就是我們現在的武漢、黃陂等地區,其治所叫做武昌。

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分別是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四郡,其治所分別是湖南長沙、湖南常德、湖南郴州、湖南永州。這四個郡,除上沙郡勉強過得去之外,其他三個郡,即便放在我們現在,那也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在三國時期,那是典型的落後和貧困地區。



在赤壁之戰前,因為劉琮的不戰而降,曹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佔據南陽郡和襄陽城。接著,曹操又在當陽將劉備給擊敗,從而瓦解了劉備到江陵構建戰略防線的企圖。於是,南郡也被曹操佔據,曹操甚至親自坐鎮到江陵城。

因為,南陽郡和南郡是荊州經濟最核心的地區,曹操佔據這兩個郡,基本上就意外著他席捲整個荊州,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這種背景下,荊州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投降潮,荊南地區的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四郡先後掛起了曹操的大旗。於是,整個荊州只剩下劉琦鎮守的江夏郡還在繼續抵抗。

接著,曹操率領大軍開進江夏郡,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也由此爆發。最終,曹操戰敗,不得不退出江夏郡,孫權則趁勢將江夏郡佔為己有,劉備則趁勢將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四郡佔為己有。至於南郡和江夏郡,依然還在曹操手裡面。

接著,周瑜親率大軍進攻南郡,在經過一年的艱苦作戰後,曹仁被迫撤離到襄陽構建防線,於是南郡及江陵城變成孫權的地盤。後來,出於某些目的,孫權將南郡及江陵城借讓給了劉備,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劉備借荊州。



後來,劉備率軍進攻益州,留關羽鎮守荊州,也就是讓他坐鎮在江陵城,負責南郡、長沙、武陵、桂陽和零陵這五個郡的安危,也就是讓關羽坐鎮在我們現在的荊州古城裡面(荊州古城裡面的關帝廟正是關羽當時的府衙),負責鄂西地區(荊州、荊門、宜昌、恩施)和湖南省的安危。

再後來,劉備佔據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履行條約,將當初借給他的南郡及江陵城歸還回來,當然,還要附帶一些利息。對此,劉備自然不願意,於是他又藉口等奪取涼州後再歸還。孫權頓時大怒,立即派呂蒙率軍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對此,劉備也不甘示弱,他親自跑到公安坐鎮,欲重新奪回這三郡。但此時,曹操正準備攻打漢中,劉備自然不敢在於孫權對峙,於是他和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孫權把零陵郡還給劉備,至於長沙和桂陽兩郡,從此就成為孫權的地盤。

在這種背景下,關羽所謂的守荊州,主要就是負責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其治所分別是我們現在的荊州古城、湖南常德、和湖南永州。主要負責的地方就是鄂西和湖南西部地區。後來關羽失荊州,也就是把這三個郡給弄丟了。


我是趙帥鍋


荊州就是現在的湖北地級市,在古代也稱作江陵,現如今下轄8個縣市區和3個功能區。

三國“荊州”和現在“荊州”概念不同

三國時期的荊州

三國時期的荊州和現如今的荊州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地域方面,荊州迄今為止已經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荊州很多人都聽過,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一心得荊州,可以說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是各懷鬼胎,想要獨霸荊州,荊州作為從古至今的軍事重鎮,這也是取決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用諸葛亮的話就是“荊州北拒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荊州是很多地區通往的最佳通道。

《尚書》記載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而荊州就是其中之一,荊州作為富庶之鄉以及重要的戰略要地,它始終都是州的級別,也就是管轄的區域有很多,放在今天來看的話,大致管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荊州一開始的首府是在襄陽,也就是荊州牧劉表開始。

當時的襄陽是荊州的政治、經濟中心,赤壁之戰後被瓜分,三家分荊州,曹操佔領了南陽郡,劉備佔領了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孫權佔領了江夏郡和南郡。荊州經濟發展快,農業產量高,土壤肥沃,得荊州者得天下,可以說誰掌握了荊州幾乎就有了稱王的底氣,實力也會急劇上升。

關羽鎮守的荊州

上面提到了孫權佔領了南郡,當時南郡的治所是在江陵,江陵被周瑜佔領,孫權命周瑜擔任南郡太守,通過這些我們會發現其實劉備借荊州只是借了荊州七郡中的一個郡,並非將荊州全借走了。

劉備跟孫權借南郡,所以關羽鎮守的只是荊州七郡之一的南郡,因為南郡的首府是在江陵,所以關羽鎮守的也就是江陵城,並非整個荊州,而之後江陵城一直是荊州的省會,所以很自然的就說劉備借荊州,關羽失荊州。

江陵城之後改成了荊州,也就是湖北荊州市,但是為了保留江陵古城,在荊州市裡還有個叫江陵縣的地方,當然這個江陵縣只是古代江陵的一小部分地區,因為大部分地區都稱為荊州。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的荊州好比是一個行政區劃,並非特指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城市,放在現在來看,覆蓋了河南南部、湖北全部、湖南全部等地區。如果特指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來看,毫無疑問就是今天的荊州市、江陵縣等地區。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誤請斧正


貓眼觀史


荊州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要地,其疆域非常廣闊,遠比現在的荊州市大得多,可以說,整個三國時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圍繞著荊州而戰,足見其重要性。

那麼,荊州到底有多大呢?

東漢末年,皇天子將天下分為十四個區域,荊州就是其中之一,其範圍包括現在的湖北省、湖南省、貴州省、河南省、重慶市,以及廣東跟廣西,整個荊州下設七郡,分別包括:零陵郡、南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南郡、桂陽郡。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荊州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無論哪國想要一統天下,都必須要經過荊州這片土地。

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荊州處於整個東漢天下的正中心位置,這裡土地肥沃,適合養民徵兵,同時其周圍有天險作為屏障,比如東邊的大巴山,西邊的武陵山脈,再加上長江天險,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十分有利。

對於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諸葛亮早早就看出來了,他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就曾向其表述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資將軍也”後來,劉備借到了荊州,佔據了有利地位。

與此同時,魯肅也知道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他早先就告誡過孫權,說荊州是東吳的門戶,一定要守住才萬無一失。

  •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分

赤壁之戰後,曹操只剩下南陽郡,出力最多的孫權,只取得了南郡,而劉備則獲得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後來,劉備提出拿江夏郡換取南郡,孫權一方是考慮到南郡跟曹操地盤接壤,面臨的防禦壓力大,因此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而劉備的心裡算盤則是考慮到南郡是入川的門戶,於是兩方達成協議,南郡歸劉備所有,江夏郡歸孫權所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劉備借荊州”,其所借的並不是荊州全部,僅僅是南郡而已。

關羽所鎮守的是哪幾郡?

劉備得到南郡後,迅速取得了西川,勢力一度擴大,這讓東吳有些不安了,於是提出歸還南郡的請求,劉備沒有答應,東吳為此有舉兵攻打之勢,此時劉備剛剛拿下西川,根基不穩,此時跟東吳開戰,非常不利,於是劉備做出妥協讓步,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孫權,以求緩和。

因此,本來劉備擁有荊州五郡的,現在只剩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了,而此三郡,正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


品史知興


很多電視劇的害人不淺,導致直接把一個地區的稱呼直接變成了一個城市。

荊州是一個監察單位

在東漢時代,州是漢代監察區名,又稱部。東漢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這些州一般都是監察的區域劃分,也就是督查區,一般的長官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刺史。刺史的“刺”字本身就有檢核問事的意思,但是刺史的官階很小,在漢代只有六百石(dàn),當時的高官都是兩千石,漢代官員的俸祿都是發祿米,但是後來也變成一半錢一般糧食,《漢書》記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也就是稱量單位。刺史是一種以小制大的官職,這也是所謂的政治制衡,因為刺史監察的都是郡守和國相,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兩千石的高官。但是後來東漢發生了黃巾起義,於是便把監察單位變成了行政單位,把刺史換成了州牧,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已經變成了藩鎮。

實際上我們所熟悉荊州在三國時代應該被稱作荊州刺史部,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在東漢末年多劃出了一個章陵郡,也就是變成了荊襄八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章陵郡。

劉備借荊州,借的到底是什麼?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被迫回到北方,但是曹操依舊佔領了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南陽郡是荊州的精華所在。孫權乘機進取荊州,但是得不到荊州士人的支持,只是得到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分別是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但是長江上的重要據點是掌握在孫權的手上。劉備屯以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魯肅勸說孫權同意此提議,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南郡的治所原來在江陵,而劉備把南郡的治所遷移至公安。劉備實際上借的是荊州下屬的南郡。

但是隨後發生了湘水和議,也就是孫權和劉備第二次劃分荊州的地界,那是建安十九年,劉備獲得了益州之後,孫權強行索要南郡亦或是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當時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似乎一觸即發,但是蜀漢方面得到消息,曹操要來攻取漢中,劉備於是和孫權簽訂合約,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了孫權。這就是湘水和議。

關羽鎮守的荊州範圍

劉備征討益州的劉璋以後,留關羽鎮守的荊州作為自己的後方,而後發生了湘水和議,所以劉備的荊州也縮小了。當時關羽鎮守的大致包括零陵郡、武陵郡加一個南郡,其中南郡比較重要,南郡有兩座要塞,分別是公安和江陵,最重要的是這兩座城市就在長江邊上。關羽正是從江陵出發攻打南陽的襄陽,而孫權也是在長江上偷取荊州,從而切斷關羽的歸路和奪取荊州。


人者仁義也


有些網友用大量篇幅談荊州一詞的廣義狹義之類,實際上,這些敘述與提問的關係並不大。

提問所關心的是:關羽死前所鎮守的那座城池(俗稱的“關羽守荊州、大意失荊州”之城)是現在的哪座城市。拙以為,回答時,準確答出關羽死之前鎮守的、“大意失荊州”的那座城市是現在哪一座城即可。

簡而言之,關羽鎮守的、“大意失去”的城市,是東漢末期的南郡郡城、當時的江陵縣城,就是今天荊州市的荊州區中心城區(荊州古城) 。

今荊州市的荊州古城附近,秦國晚期就已經建立南郡以及江陵縣,是南郡郡城、江陵縣縣城所在地。其城址與今荊州城相隔很近。

漢代,南郡郡城(也就是江陵縣城)正式定在今荊州城所在地。關羽人生中鎮守的最後一個重鎮就是此地——南郡郡城(江陵縣城),位於今荊州市城區的荊州古城。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大行政區的荊州,因東漢末、三國的政治非常動盪,尤其是荊州乃四戰之地,故而早期的荊州政府所在地尚未非常確定,曾經在湖南漢壽、湖北襄陽等地頻頻遷徙,尚未完全確定在今荊州市。由於這個緣故,在關羽的時代,關羽所鎮守的那座城池一般還是稱為南郡城、江陵城(尚未被普遍稱為荊州城)。

在關羽去世一個多世紀後,東晉時期,荊州的州治終於固定到了今荊州市的荊州古城一帶(也就是關羽曾經鎮守的南郡郡城、江陵縣城)。從此以後,直到今天,將近一千七百年來,荊州(大行政區)幾乎一直存在,而且其州城一直就在今荊州市的荊州古城(也就是關羽晚年鎮守的南郡郡城、江陵城)。所以,到後來,人們很自然地把“關羽守江陵、失江陵”說成是“關羽守荊州、大意失荊州”。


曉帆輕舟


東漢三國時期全國共有13州,分別是兗州、豫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幷州、雍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和交州。另外在首都洛陽附近還設一司隸州,簡稱司州。

當時的州類似於今天的省級行政區,下轄若干郡和王國,比如徐州下轄下邳郡、廣陵郡、東莞郡、彭城國、東海國和琅邪國三郡三王國。

東漢末年荊州管轄地區大體上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下轄南陽郡、襄陽郡、江夏郡、長沙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和章陵等郡,當時為軍閥劉表佔據。劉表死後,其子投降曹操,荊州被各方勢力瓜分,其中劉備佔據了一部分。

孫權派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

劉備和諸葛亮率部進入四川后,留下大將關羽鎮守荊州,關羽佔據的荊州在什麼地方呢?

赤壁大戰後,劉備、孫權和曹操瓜分了荊州九郡,劉備孫權結成同盟,劉備無處容身,於是孫權便上表朝廷,要朝廷任命劉備為荊州牧。荊州的治所在襄陽,當時為曹操所佔,荊州牧劉備無法去襄陽上任,於是便借了孫權佔據的江陵就任荊州牧,江陵成為荊州新的治所。

劉備佔據西蜀後,孫權三番五次去討還荊州,但劉備就是不給。後來孫權趁荊州守將關羽不備,設計奪取,這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由來,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就是今天的荊州市江陵區一帶。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典故:關羽大意失荊州。

那麼荊州到底是今天的那裡呢?其實就是今天的湖北荊州市,古代時也稱過江陵。

荊州市立了一個20多層樓高的關羽像。

是不是很誇張,其實在名人成為資源的今天,這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也頗有爭議,因為關羽並不是荊州人,關羽是山西運城人!所以這也是大家主要的吐槽點。

其實不止這個20多層樓高的關羽雕像,荊州市還有關羽祠,來紀念他們所謂的“第一任市長”。


其實還有一個關羽公園。。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關羽作為這麼大的一個人物配得上這些。只是有些非議:關羽是山西運城人。現在人家荊州弄的那麼大,像模像樣的,山西運城也不好說什麼,只能自己吃下這個啞巴虧。


所以從這些東西來看,關羽守的荊州是今天的荊州市無疑了。這個是沒有爭議的。

我是小梁,喜歡的話,關注我吧。


稷下學社


關羽因為失去荊州,而被孫吳斬殺。而通過《三國演義》褒劉貶曹一系列的敘述,荊州這地名算是深入人心。不禁要讓人思考,荊州現在到底在哪裡?


用瀏覽器來搜索荊州這個地名,確實在國家版圖上有這個城市。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那麼,現在的荊州和關羽那時候的荊州有什麼區別?是同一個地方嗎?我也帶著好奇心和大家一起探究下。

一、東漢荊州

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東漢的行政區劃,基本沿用西漢的郡國並行製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行政區劃,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荊州就是這十三州之一,荊州的範圍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很明顯,現在的荊州和那時的荊州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現在的荊州只屬於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二、荊州的重要性

在《三國演義》中就花大篇幅講述曹操、劉備、孫權在爭奪荊州,荊州真的那麼重要嗎?諸葛亮就總結過:“此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就是說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土地肥沃,商業發展好。

二、關羽和荊州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劉備集團中鎮守荊州的大將。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已經不全了,實際上只有三郡,分別為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