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公元前298年,齊國孟嘗君率領齊、韓、魏三國之兵,攻入秦國的函谷關,到了鹽氏。秦昭襄王決定議和,以山西臨汾之西南的武遂還給韓國,今風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還給魏國。而此時楚懷王正被囚禁於秦國。而孟嘗君想救出合縱長楚懷王的努力,宣告失敗。雖然攻下函谷關,獲得了軍事成功,卻無益於合縱,無助於楚國,而只有楚國,才是秦國最大的敵人。

秦楚爭霸第一階段:圍繞巴蜀、漢中的歸屬展開的爭鬥,楚國丹陽之敗

秦國自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國勢日升,逐漸凌駕東方六國之上。秦惠文王十九歲即位,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在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皆得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諡號為烈(悼)。秦昭襄王即位。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秦昭襄王

早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互相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並恐怕韓國可能會前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名將司馬錯與相國張儀在秦惠文王面前爭論不休,張儀主張應先攻打韓國,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為攻打韓國將導致諸侯聯合對抗秦國,攻打蜀國則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還可佔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打楚國。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張儀的思路本是看似有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可以得到周王室積貯的大量財富。然而此策略不可在於洛陽是天下財貨所積累的地方,一旦攻下洛陽,滅亡周王室,不僅僅失去了和東方六國進行商貿的場所,還成為了眾矢之的。而司馬錯建議伐楚,“以虎驅羊”,趁著巴蜀內亂,我秦國一舉成為兩國宗主。之後,還可以考慮吞併蜀國。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如果佔領蜀國,就可以在經濟上大大促進秦國。原因有三,其一、富饒的平原土地帶來更多的糧食供給。其二、蜀地出產甚多,可以發展手工業,出口到六國。其三、鼓勵秦國子弟開發蜀國,密切了關中、漢中和巴蜀的經濟聯繫。既然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已經展開,那麼什麼最重要呢?在戰國中後期,毫無疑問是軍隊的數量和素質。而要提高這兩點,就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後盾。所以司馬錯的這個建議,把握住了經濟發展這一重點,是符合統一天下的戰略的。

所以司馬錯是秦國的智謀之士,文武兼備,足可威震一方。他看到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同年秋天,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國,與蜀國軍隊在葭萌(今四川廣元)交戰,蜀王兵敗逃到武陰(今四川彭山東)。同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將蜀王貶號為蜀侯,而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在司馬錯進軍蜀國成功後,蜀國啟用了秦國人陳莊為相。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攻滅苴、巴,俘虜巴王。封巴王為“君長”;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強。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楚國這時是楚懷王執政時期,楚懷王被張儀矇蔽,背棄了齊國,被秦國在丹陽和藍田打得大敗,狼狽不已。前312年,秦國張儀欺詐楚懷王,許割地六百里,楚懷王信以為真,與齊國絕交。張儀卻說,他答應給楚國的只是六里土地,楚懷王不由得怒火沖天,楚國和齊國斷交,楚國發動大軍進攻秦國,樗裡疾率秦軍與韓軍在雍氏擊敗楚國景翠的軍隊,繼而與魏章的部隊會合。秦、韓聯軍與10餘萬楚軍在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一帶)作戰,楚軍被斬首八萬,楚將屈匄等七十餘名將領被俘。秦軍在楚國漢中之地六百里設立漢中郡。楚懷王大怒,調集全國軍隊發動進攻,於藍田大戰秦軍,秦軍再勝,乘勝追擊,並一舉拿下楚國漢中之地。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影視劇中的楚懷王形象

司馬錯伐蜀後,秦國已經佔據了漢中和巴蜀,嚴重地威脅到了楚國西面的安全。所以楚懷王不能不考慮拉攏蜀國,讓他們起來反抗秦國,合縱抗秦。因為楚懷王畢竟是合縱長,抗秦的重任落在他的身上。所以蜀國在秦楚之間左右為難。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相陳莊殺死蜀侯 ,歸降秦國,蜀國變成了秦國的蜀郡。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因陳莊背叛秦國,司馬錯和甘茂受命協助平定蜀地之亂,甘茂誅殺陳莊。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公子煇在蜀郡作亂,秦昭襄王再次啟用了司馬錯,併成功平亂。公子煇看中了蜀地四周高山險峻、蜀道難行的特點,想割據為王。最後的結果是公子煇鬧事不成,司馬錯得以鎮守巴蜀,並逐漸穩定了天府之地。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甘茂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鬼谷子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張儀

秦楚爭霸第二階段:楚滅越後,大敗於垂沙、析,楚懷王被扣於秦國。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秦國吞併漢中、巴蜀後的戰國形勢

然而楚懷王畢竟不是泛泛之輩。他懂得識人,先後任用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使得楚國一度人才濟濟,國勢大盛。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改革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抵抗,改革失敗;並曾被山東六國推為縱約長。所以他將目光轉向了東面的越國。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國內亂之機,聯合齊國進攻越國,佔領越國位於原吳國故地的國都,殺死越王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並設江東為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楚國通過一舉滅亡了越國,不僅僅拉平了對秦國的戰略劣勢,還增加了戰略縱深。所以秦國一統天下的敵人,就是楚國,具體來說就是秦昭襄王和楚懷王之間的對決。

同樣也在公子煇作亂的前301年,秦將庶長奐、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四國部隊進攻楚國,楚國派大將唐眛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 齊宣王對戰事不耐煩,便派周最到陣地,以苛刻的言辭,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不甘受如此委屈,便對周最說:“對我來說,撤了我的職務、殺了我,甚至殺了我的全家,這是大王能夠做到的;戰機不成熟的時候要求出戰,戰機成熟的時候不要求出戰,這是大王在我這裡不能夠做到的。”隨後,匡章命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邊。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聽後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垂沙之役的第二年,楚攻韓之庸氏,秦即遣華陽君(羋戎,宣太后同父弟)攻楚,大破楚軍,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攻佔了襄城(新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地處方城北,與宜陽鄰近,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楚懷王恐懼,命太子橫到齊國做人質,與齊結好。秦為討好齊,也派涇陽君(秦昭王同母弟)到齊國做人質,秦、齊修好。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穩住了齊後,秦昭王即對楚採取軟硬兼施、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面命庶長奐率軍攻楚,佔領了楚國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寫信給楚懷王,追憶了黃棘會盟的親善關係和太子橫“不謝而亡去”、導致秦、楚交兵的經過,然後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繼續維持奉、楚原來婚姻相親關係(《史記·楚世家》。)楚懷王見信後,很憂慮,去,怕見欺;不去,又怕秦怒,關係惡化。昭睢警告說,秦是虎狼之國,有吞滅各國的野心,應發兵自守,不能去。而楚懷王庶子子蘭則認為不能違背秦的好意,要楚懷王去。楚懷王聽從了子蘭的意見,去秦會盟。秦昭王命一將軍假冒自己,在武關佈置了伏兵,當楚懷王一到就關閉了武關,把楚懷王劫持到了秦都咸陽。秦昭王在章臺接待楚懷王如同“蕃臣”,楚懷王這時如夢初醒,勃然大怒,才後悔不聽昭睢的忠告。秦昭王要挾楚懷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後結盟,楚懷王怒道:“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再也不肯答應秦的無理要求了。秦昭王於是把楚懷王扣留在秦國。楚國大臣們以君王拘於秦,太子質於齊,如秦、齊合謀,楚國就危險了,因而共同商議對策,想立在楚國的楚懷王之子為國君。昭睢說:“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背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於是詐稱楚懷王死,向齊國報喪,迎立太子橫。齊王意欲“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孟嘗君則認為如“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主張把太子橫放歸楚國。齊王同意,太子橫得以回國。橫回國後,被立為國君,是為楚頃襄王(前298~前263年)(《史記·楚世家》。)秦昭王見要挾和扣留楚懷王不能得到土地,而楚國又新立國君,大為惱怒,於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今河南西峽)等十六城而去。楚國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擊。

秦楚爭霸第三階段:楚懷王客死於秦,合縱分崩瓦解

楚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韓、魏在齊相孟嘗君策動下,繼續攻秦至函谷關,楚懷王乘機潛逃回國,被秦人發覺,攔阻了通道。楚懷王從小道奔趙以求回國,趙國懼秦,不敢接納。楚懷王又想逃到魏國,秦兵追來,又把他劫持到秦國。第二年,楚懷王病死於秦。秦將其靈柩送回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同上)。楚、秦絕交。楚懷王在位三十年,是各大國兼併戰爭進一步激烈時期。秦國在爭戰中不斷強大起來,雄心勃勃,蓄有兼併諸侯之志。楚懷王對此缺乏認識,“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終兵挫地削,自己亦客死於秦,楚國從此由盛而衰,直至滅亡。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奉命調動隴西軍隊,從蜀地進攻楚國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秦軍擊敗楚軍,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給秦國。所以司馬錯不愧秦國名將,將自己的努力方向很好地確定在巴蜀,和周邊的黔中地區、漢水地區。因為佔領了這些地方,可以方便地水陸大軍東出,繼而攻打楚國首都郢。巴蜀、漢中、黔中對郢都構成了三面包圍之勢。果然,在司馬錯之後,白起繼承了他的事業,終於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於壽春,從而使秦國統一六國露出了曙光。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影視劇中的司馬錯形象

戰國時代秦楚之間的爭霸博弈中,名將司馬錯的功績如何?

日益擴張的秦國版圖

所以在秦昭襄王和楚懷王的對決中,秦昭襄王把握了戰略重點,即巴蜀和漢中地區。而楚懷王中後期,誤信秦說客張儀,毀壞齊、楚聯盟,先後敗於秦、齊,失去漢中等地。在位時誤用佞臣子椒、子蘭、靳尚、上官大夫,寵愛夫人鄭袖,排斥左徒屈原,致使國事日非。後入秦被扣,死於秦國。

綜上所述,在秦國和楚國的殘酷爭霸博弈歷程中,楚國因為短視而逐漸失去了合縱主導權,因為楚懷王失去信譽,導致合縱各方不能團結,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統一指揮;後來因為垂沙、襄城戰敗而破罐破摔,遠赴秦國會盟而被扣留;而秦國長遠經營,重視經濟實力擴張,並一步步獲得重要的戰略資源巴蜀、漢中、黔中等地。並且利用謀略一舉扣留楚懷王,符合“攻敵首腦”、“擒賊擒王”的思維。


參考引用:

[1]我是一隻駝鳥:楚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垂沙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