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呆呆
古代人非常重視身後之事,喪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作為帝王的喪葬更是與眾不同,古代帝王大多擁有極其奢華的陵墓,他們希望死後也能擁有生前的奢華的生活,而且更有迷信的帝王認為一個好的風水寶地甚至可以讓自己成仙得道。所以,歷朝歷代的皇陵大多都建在風水極佳之地。
圖:北邙山風景
古語有云“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可以算得上是中原地區風水極佳的位置,漢朝大多數帝陵都建於此地。但是就有這樣一位皇帝,明明守著北邙山,卻把自己葬在了黃河邊,他就是被稱為“位面之子”的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之所以被稱作“位面之子”,實在是他的運氣太好了,總感覺上天都在幫助他。
光武帝劉秀 | 劇照
昆陽之戰,王莽幾十萬軍隊卻遇上了天降隕石,幾十萬軍隊瞬間分崩瓦解,“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後漢書》)
但是光有隕石還不夠,就在劉秀準備出兵的時候忽然“會大雷風,屋瓦皆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劉秀還沒有出兵,天上就忽然狂風大作,打雷暴雨皆至,河水暴漲,飛沙走石,王莽的軍隊哪裡見過這樣恐怖的天氣,一時間,人人爭相踐踏,還沒等到劉秀出兵,就已經死傷大半。最終,自然是劉秀大獲全勝,從此王莽一蹶不振。雖然有點玄幻色彩,但史書卻是如此記載。
劉秀的好運氣,當然不止於此,劉秀在家中排行老三,他們軍隊中的頭領是他的大哥劉伯升,但是劉伯升風頭太盛,被皇帝劉玄和綠林軍頭目一起設計殺死了,所以劉秀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軍隊的首領。後來,劉秀與劉玄分裂,自立為帝,史稱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 | 劇照
作為“位面之子”,他的好運氣似乎並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停止,劉秀在生前就指定了他死後陵墓的位置,古代皇陵大多講究枕山臂江,以開闊雄偉的陵墓顯示自己的唯我獨尊。
漢朝皇帝大多選擇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寢,而且都想要建在北邙之巔,俯瞰滾滾黃河,但是,劉秀卻一反常態,並沒有把陵墓建在北邙山上,而是建在了黃河灘上,背靠黃河面朝北邙。
圖:冬季的黃河灘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位面之子”一反常態的選擇了自己的陵墓呢?
在洛陽地區有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劉秀的兒子劉莊是個叛逆少年,總是不聽他爹的話,他爹讓他往東,他就得往西,本來劉秀是想葬在北邙山上的,但是他害怕自己的兒子在他死後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故意說自己想要葬在黃河邊上,但是誰知道,劉秀死後他的兒子劉莊忽然醒悟,認為自己之前頂撞父親的行為非常不對,父親死後這最後一樁心願,自己一定要幫他達到,所以就按照劉秀選定的位置把他葬了下去。
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根本是毫無根據的,早在劉秀去世之前就已經選定了陵墓位置並且早在建武二十六年就已經開始修建了,劉秀的兒子劉莊也並不是什麼叛逆少年,而且非常孝順,否則他也做不了皇帝。
劉秀 | 劇照
根據專家分析,劉秀的陵寢雖然看似風水不佳,卻大有來頭,傳說這裡曾經是河圖洛書的出現之處,劉秀把陵寢選在這裡,也許是想沾一沾龍馬和神龜的瑞氣,好將來庇佑大漢子孫。
神奇的是,劉秀的陵墓雖然建在黃河邊上,黃河在2000多年來數次改道,卻至今安然無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而且劉秀的陵墓四米以下全是水,據說劉秀下葬的時候就是用大鐵鏈子栓住棺槨的四個角把劉秀葬在了水裡,所以劉秀的墓葬也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也許這也是劉秀好運氣的延續吧!
海佑講史
準確點講,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建在黃河灘塗,俗稱河灘,而非爛泥灘,這也是劉秀原陵三大奇觀之一
這奇就奇在,多數帝王的陵寢均建在翠巒環抱、谷峰相映的環境優美之地,而劉秀的陵墓竟建在了距離黃河僅有200米的河灘,環境既不優美,而且有被黃河水淹的風險。
然而,令人稱奇的是,近2000年來,原陵既沒有被盜過,也沒有遭到水淹,環境反而越來越優美,前來觀瞻者更是絡繹不絕。
據《東觀漢紀》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四月營造原陵於臨平南亭。”也就是說,劉秀56歲的時候,將自己的陵墓地址選在了洛陽北邙山的黃河灘塗上(洛陽市北20公里處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被稱為原陵或漢陵,並有“枕山蹬河”之意。雖然,其上流黃河穿山越嶺,奔騰咆哮,但下游河面卻寬闊平緩,聲息流緩,靜走大海,有種聽濤觀雲的超脫之感。
據史料記載,劉秀的目的是想利用自己“上天之子”的遺體鎮壓黃河水患,造福百姓。
所以,軼事傳聞說的太子劉莊在劉秀臨死時,陰差陽錯之下才選定河灘陵址的說法,絕對是戲言傳說,也更不可能只是建成佔地不足2畝的簡陋地宮。因為,7年前已經發生的事,又怎麼可能穿越到7年後;經過7年的營建,又怎麼可能只建成個簡陋的地宮。
公元57年,在位33年,63歲的劉秀累死在了洛陽南宮批閱文書的龍案上。有點像現在的過勞死,實在是一個克勤克儉的好皇帝。同時,劉秀生前很注重全民修養生息,為此推行了文景之治時期的“三十稅一”政策,合併400餘縣,大量裁減官員,“十留其一”,並大量釋放奴婢,迅速實現了國家的繁榮穩定。
或許因此,後人多感其德,這才沒有人盜掘劉秀的原陵,後世百姓也親切地稱原陵為“劉秀墳兒”。
不過,劉秀的原陵未曾被盜還有另一個原因。由於陵墓建在泥沙堆積的黃河灘塗,土質較為鬆軟,在挖掘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泥沙垮塌,河水浸入等現象。因此,相對常規的陵墓來說,盜掘原陵的難度將會成倍增加。難道劉秀還有豐富的地質知識,早已分析到了這一點?
被世人津津樂道的“苦戀柏”,則是劉秀原陵的第二大奇觀
數十年前,劉秀原陵中的一棵千年古柏的樹幹中突然長出了一棵苦楝樹,被一些有人心傳為 “苦戀柏”故事。說的是劉秀為了實現 “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人生目標,經過南征北戰,不但超越了“仕宦當做執金吾”的目標,而且“有情人終成眷屬”,與心中的珍愛陰麗華長相廝守,死後也合葬在這裡。
由於苦楝樹寄生在千年柏樹的樹幹中,柏樹是針葉,而苦楝樹則是闊葉,兩種不同樹種卻能融合在一起生存,可謂植物學上的一大奇觀。因此,“苦戀柏”也有“千年第一回”、“千古絕戀”等美談。
第三大奇觀,則是數千古柏無法“準確清點”
劉秀原陵四周種植有數千棵古柏,被稱為守衛劉秀的“御林軍”。傳言,由於每一棵古柏都佔據一定的陣法方位,所以一直沒有人能夠準確清點出古柏的數量。
相傳,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湯恩伯來此瞻拜,聽到這個傳言後,根本不信邪,下令親兵逐個清點,然而怎麼也點不清楚。為此,湯恩伯又調來數千士兵,叫他們一人抱住一棵古柏,連續報數。但是,不知為什麼,半天折騰下來,士兵們的報數不斷出現混亂。
這時,湯恩伯還不死心,正要思謀對策,突然一陣狂風亂來,古柏森然,松濤搖曳,並集體向黃河方向傾斜,嚇得他立即率領軍隊逃離。
當然了,這只是傳說。其實,由於黃河灘塗土質較軟,古柏被大風一吹,便出現了向黃河方向傾斜的現象。據陵園管理人員介紹,原陵的古柏樹已被工作人員查清,共有1458棵。
所以,關於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修在爛泥灘裡的說法,絕對是歪曲實事的傳言。
祥子談歷史
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的孟津白鶴鄉,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陵冢高大,神道寬闊,闕門巍峨,氣勢壯觀,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劉秀的墓冢位於陵園的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西側還有光武祠等一大批漢代建設群落。
每年清明前後,天氣晴朗之時,墓園中頃刻間會有如同青煙的紫氣瀰漫,由東往西漸漸流動,慢慢會將整個墓園籠罩,此時原陵如同仙境一般,令人恍若隔世,此景被稱為“漢陵曉煙”,確實是塊風水寶地。
其實這個陵墓所在地原來可是個爛泥灘。
北邙山自古以來都是風水寶地,有 許多帝王都長眠於此,因此古語有云“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劉秀自然也不會放過此地,一般的帝王都是選擇邙山的高處作為陵寢,背山面河,表現帝王開闊的胸襟。而劉秀則完全不同,他別出心裁的將陵寢選擇在靠近黃河的灘地上,成為面朝高山,背靠黃河的形式,意為頭枕黃河,腳蹬邙山,這種墓葬選址非常特殊,在幾千年的君王陵墓中僅此一例。
那麼劉秀為何要將自己的陵寢選擇在這個爛泥灘裡呢?
關於劉秀為何要將陵寢建在爛泥灘裡,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劉秀原本是想在邙山的高處選擇陵址的,他的太子劉莊很叛逆,處處跟自己對著幹,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父子倆沒少幹勁,常常被兒子氣得要命,就在劉秀彌留之際,他將兒子劉莊叫到身邊,對他說,自己命裡缺水,要把自己葬在黃河底下。
劉秀是這麼認為的,反正你是要和我對著幹的,我如果說建在邙山上,你必然要把我葬在山下,那就糟糕了,我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說建在黃河底下,你自然要把我葬在山上。
但是令劉秀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兒子這一次並沒有和自己作對,做兒子的想的是,自己和父親作對了這麼長時間了,如今父親快要走了,還是遷就遷就他吧。
自己弄巧成拙加上兒子的一反常態,不按規矩出牌讓劉秀欲哭無淚啊,怎奈何君無戲言,話收不回來,讓他更鬱悶了,病情也加重了,不久就去世了。
當然了,這只是個傳說,只能笑笑而已,其實劉秀生前就開始在黃河和邙山之間修築自己的陵墓,據《東觀漢記》記載“建武二十六年四月始營陵地於臨平亭南”,為什麼選這個地方呢,劉秀說“站在臨平向北邊望去,就可以看到寬廣的黃河,看到黃河上的帆船”,他非常喜歡這樣的環境。
他堅持自己的理念“不以山為陵,陂池以裁水”,作為一代帝王,他選擇這裡作為陵寢自然有他的道理,他肯定也請過風水先生看過,這個地方的風水並不差,地勢低窪自然有低窪的好處。
劉秀一生都比較節儉,因此在修陵上也不願意鋪張浪費,他的墓葬十分的簡陋,只挖了一個地宮,修建了簡單的排水系統,下葬的時候陵墓不足兩畝,就連他陪葬的東西都是用瓦片來代替金銀珠寶,神道、碑樓等地面建築都是後人為紀念他而建的。
劉秀的墓穴沉睡在黃河河底,一千多年來,黃河不斷氾濫,多次改道,致使他的陵墓浮出水面,這位傳奇皇帝即使離世後也有傳奇之事,他的陵墓不可思議的浮出水面實屬罕見,其含義至今未解,看來,光武大帝不愧為“位面之子”啊。
遺產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光武帝劉秀?咋說呢?這皇帝的諡號當中,如果能夠加上個武字的,這都是牛哄哄的存在。
所以這劉秀做事他有點不拘一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他的出生有著莫大的關係。
他這人雖然是劉邦九世孫,但到他爸爸這塊,已經不是啥顯貴了,就是一縣令而已。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劉秀九歲的時候,他爸爸死了,他這就成一孤兒,隨後這身份也就變成了平民老百姓了。
所以他這打小這家境就不好,為了口飯吃,天天的忙乎著田地裡頭的事,就為這事天天的讓他大哥劉縯笑話他沒啥出息。
所以他就是這麼個人,他這人看事情就和一般的達官貴人看事情有些不一樣。
題主的事
結果就是他選擇這墓地,要是讓一般的皇帝來瞅,這就不是啥風水寶地,靈穴這都算不上。
當然您非要說他是啥爛泥灘的,這也不合適,畢竟人家也是一代帝王,而且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不至於把自己個放的這麼低,充其量這就是個河灘。
劉秀這墓地他叫原陵,離這黃河邊不遠,這要是擱過去,黃河經常性的決口,就這點子距離,黃河分分鐘鍾就能把這原陵給淹了,但實際上呢?自打劉秀下葬到原陵這裡,這都過去了多少年了,原陵就沒有被黃河水淹過,這也是他的奇特之處。
擱過去,人們選寶地的時候,都喜歡背靠山,面朝水。
大傢伙可以想象一下,這背後靠著山踏實,一坐起來就能瞅見水,這心裡也舒坦敞亮不是。
可劉秀不,他是背靠這黃河,面朝著山,你說奇不奇。這不後來就有了枕河登山,漢皇仰臥的說法,這種形式擱風水學當中是不提倡的。
這也不知道劉秀是咋想的。
就因為這事,後人就編了這麼個故事,當然這故事的可信度極低,但咱說出來大傢伙聽聽,就當是聽故事。
故事
話說這劉秀和他的繼任者漢明帝,雖然是父子關係,但倆人總是擰著來。
劉秀讓漢明帝去抓個雞崽子過來,漢明帝能給你樂樂呵呵的抓個豬崽子過來,劉秀讓漢明帝跑步過來,漢明帝能給你慢慢悠悠的挪過來。
總之呢啥都和劉秀對著幹。
所以劉秀死的時候,他就感覺他要是讓漢明帝把自己個葬在了山頂上,他一準給你葬到了黃河邊上。
所以他死的時候,把這埋葬的地都是反著說的。
可結果呢?漢明帝心說,這都最後一遭了,就聽老爹的了,這一傢伙就把劉秀給葬成了這樣。
這事聽著可樂,但不能當真,畢竟這原陵是在劉秀還活著的時候修的,壓根就不是漢明帝修的。
而且為了找這地,他還給大臣圈定了內容,這內容就和現在的原陵很符合。
再有他的規模,不是題主說的兩畝地。
還是那句話,人家畢竟是皇帝,而且還是開國皇帝,雖然體會了民間的疾苦,也提倡節儉,下葬的時候,也確實弄的是薄葬,但也不會節儉成兩畝地。
這就算是手裡有兩糟錢的土財主也比這兩畝地大不是,人家整個算起來有一百畝,七萬多平方米。
這在帝王當中,這也算是小的了,這到是真的。
但就算是薄葬,陵墓的規格小點,最後也沒有逃過被盜的命運。
那麼是誰盜取的呢?就是那肚臍眼被插了一根燈芯,讓點了天燈的董卓。這貨當時為了斂財,就派呂布到這塊把大大小小的墓都給盜掘了。所以這事上有點子可惜,沒有逃過董卓的毒手。
那麼還有啥奇特的地方呢?
苦戀柏!
這是近代發生的事,說原陵這塊有一顆千年的古柏樹,十幾年前,忽然之間,就擱這古柏樹的樹幹上就長出了一顆苦楝樹。
樹中樹,這少見,所以後邊的人就開始編故事,說這是劉秀實現了當年的諾言“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他不僅當了皇帝,還把小時候想要娶陰麗華為妻的目標給整實現了,這就有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說法,最終劉秀就和自己喜歡的陰麗華葬到了一塊,合葬到了這原陵裡邊。
這苦戀柏就是暗示了劉秀和陰麗華這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說實在的,這不靠譜,因為這苦戀柏是十幾年前才形成的,這離著劉秀下葬的時間點老鼻子遠了,夠不著啊!
再有就是原陵裡邊數千棵古柏沒法點清楚的事。
說原陵周邊種了老多老多的柏樹,這些個柏樹被人稱為御林軍,就是為了守衛劉秀的墓地的。
所以這些個柏樹都靈著呢?這麼些年過去了,就沒有人能把這些樹有多少顆給數清楚。
據說當年有一個大將軍,就不信這個邪,他偏要數清楚。
這就命令親兵去數,你也說奇了,這幫子親兵蹲樹林下邊數了大半天,居然沒數明白,這事弄的老尷尬了。
“呦吼!還真奇啊!俺就不信了!”
說著他又調來幾千個大頭兵。
“都給俺抱住了,每人一棵,到時候給俺報數!”
話說這辦法不錯,但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整了大半天下來,每次報的都不一樣不說,一幫人吵吵把火的那叫個亂呀,咋都弄不明白。
就擱這個時候,一股狂風可就起來了,這古柏樹被風這麼一吹,立馬向著黃河邊上歪歪起來了,這就要到的架勢。
“俺不數了還不成嗎?俺撤了!”
將軍撐不住了這就撤了,他這一撤得咧,原陵這塊又是一片的祥和。
這事弄的。
但這事就是個故事,傳說,現在您要到了原陵的管理處去問,這地有多少棵古柏樹,就連掃地的阿姨都會告訴你1458棵。
因為早些年工作人員就已經把這樹數清楚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關於劉秀,有人把他稱為“位面之子”,也就是天選之子的意思,大概意思就是他能成為皇帝很大程度上得天道相助,是運氣特別好的皇帝。
(劉秀像)
當然了,劉秀運氣好,其實也是他努力的結果。他雖說是正兒八經的大漢皇族後裔,但到他那一代時,家庭早已破落。
不過,劉秀不甘沉淪,努力學習,在長安研學期間,立下了“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人生大志。
後來,劉秀更是白手起家,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最終建立了東漢政權。
劉秀統一天下後,對軍隊和吏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百姓休養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並幾次釋放奴隸,減少賦稅等。在他的治理下,很快便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劉秀生前由於善待開國功臣,推行仁政,深得朝臣和百姓讚譽,是歷史上近乎完美的皇帝,受到了後世不少讚揚。
可是,在他劉秀去世後,他陵寢所在地的選擇,卻讓後人頗為費解。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帝對自己的身後之事總是特別重視,他們往往登基之初就會四處選擇吉地,並大興土木修建帝陵。
一般而言,背山面河的陽面之地,往往是帝王們的首選。按風水學來講,這種地方開闊通便,不僅彰顯他們開闊的胸襟,駕馭萬物的志向,並能福廕後人,永固江山。
比如,洛陽北部的北邙山便是歷代皇帝首選的上好吉地,由於它山勢開闊,又面對黃河,因此是歷代中原建都的皇帝們首選陵寢之地。古代一直流行“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即如此。
(北邙山)
然而劉秀的皇陵,卻偏偏在北邙山對面的黃河灘上,也就是傳說中的“枕河蹬山”。從風水學上來看,這似乎並非吉地,對後世江山也沒有好處,那麼一向“有權略”的劉秀,為何會葬在這裡呢?
關於這個問題,野史上有個記載,說劉秀本來是想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墓,但太子劉莊偏偏是個反骨,他說向東,劉莊一定向西,總之處處跟他不對付。
劉秀擔心就算自己在北邙山建了陵墓,劉莊也會存心搗亂,把他葬在黃河灘上,所以猶豫不決,一直沒有建造陵墓。
結果這一拖就到了62歲,劉秀得了一場大病,眼看就到了彌留之際,劉莊在病榻前問他,想葬在何處?劉秀本想說北邙山,但一想到劉莊從沒有依過他一件事,便改口說自己命中缺水,死後就葬在黃河中便是,說完便駕崩了。
劉莊想到多年來,總是頂撞劉秀,心裡愧疚不已,不免大哭起來,並對著劉秀的遺體發誓,這次一定聽從他的囑託。
隨後劉莊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了圖案精美的龍船,作為劉秀的靈柩。
待到下葬吉時,劉莊命人將靈柩拋入洶湧的黃河中。
誰知靈柩落入水中不久,洶湧的黃河水竟向北湧去,而靈柩落地之處的河床卻顯露了出來,緊接著又颳起一陣大風,瞬間靈柩所在的地方便高高隆起了一座陵丘,於是此處便成了劉秀的原陵所在地。
(劉莊像)
當然,這個野史不足為信。
據史書考證,劉秀在公元50年時,便開始在北邙山和黃河之間建造自己的陵墓了。
由於劉秀是個謙卑的人,他認為自己“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所以他在建造陵墓時,要求“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陵寢佔地不要超過二三頃,同時也不要把陵墓修得如山陵一般,只要排水暢通即可。
劉秀彌留之際,還特意交代說,隨葬品只可用瓦器即可,切不要把金銀銅錫等貴重器皿作為隨葬品。
在劉秀的指示下,他的陵墓被修建得簡樸莊嚴,再加上後人都知道他墓中不過是些不值錢的瓦器,因此當北邙山的帝王陵墓被瘋狂盜挖時,劉秀的原陵卻從沒有盜墓賊光顧。
當然,除了墓室中沒有什麼值錢的陪葬品外,還一個原因,就是原陵處於黃河灘上,它的下面就是流沙結構,所以盜墓賊就算想下手,也不敢貿然行動。
所以,劉秀的陵墓最終“枕河蹬山”,都是他關心民間疾苦,提倡節儉的緣故。與他生前的作為是一脈相承的。
(參考史料:《後漢書》《謎案重重的王陵》)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光武帝劉秀,被後世人稱之為位面之子,其實這種稱呼本就帶了點玄幻的因素,奈何劉秀的一生還真就足夠玄幻,先是碰上了號稱穿越者的王莽,後來又是召喚狂風暴雨,又是召喚天降隕石的,最終以數千兵力擊敗了王莽的四十萬主力。
劉秀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相對而言,劉秀也算得上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典型範例,劉秀雖然是劉家後裔,但因為出身問題,到劉秀這一輩的時候已經基本上是個平頭百姓了,劉秀能夠恢復舊河山,雖然運氣佔了其中大半原因,但說起來劉秀本人,無論品性,抑或是才華,也都是十分出眾的。
劉秀生前勵精圖治,為大漢江山帶來了第二次春天,死後卻選擇了一個在後世之人看來十分平淡無奇的河灘做陵墓選址,這是為何?
關於劉秀陵墓選址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是因為劉秀與自己的兒子劉莊之間素來看不對眼,太子劉莊好頂撞劉秀,坐山望水本是劉秀選址之地,但劉秀害怕在自己去世之後,喜好與自己針鋒相對的太子將自己埋葬在坐水望山之地,因此便在臨終前,告訴太子將自己葬入黃河之中。
按照劉秀的想法,劉莊在聽聞自己希望葬入水中以後肯定會將陵墓的選址改在山邊,但這次劉莊卻突發好心,聽從了劉秀的話,將劉秀葬到了黃河邊上。
但這種說法也不過也野史,可信度不高,劉秀也不是在死後才開始選擇陵墓地址的,因此,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二說,雖然看起來這裡的位置更像是爛泥灘,但實際上劉秀陵墓的選址卻不容小覷,這裡原來還是《洛書》的出處,傳聞當年夏禹曾經在這裡遇上了神龜,龜甲揹負《洛書》,依照洛書,才推演出了《周易》。其次,這個位置還是人皇伏羲遇上龍馬的地方,龍馬揹負《河圖》,靠著《河圖》又推演出了八卦。
因此,這個地方應該算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因為這裡選址的原因,幾千年來,王侯將相的陵墓多有被挖掘的,可劉秀的陵墓卻不見被盜,這也是因為劉秀的陵墓地處黃河邊上,發掘難度很高。
三說劉秀選擇在北邙山和黃河之間建造陵墓,是為了表現的自己勤儉,心繫百姓。劉秀不僅是自己的陵墓選在了一個不熱門的地方,劉秀陵墓中的裝飾也並不華貴,不僅佔地小,其中也並未放置貴重器物,因為沒有放置貴重器物,也因為陵墓選址本就在難挖掘的地方,因此劉秀墓很好的做到了防盜。
儘管劉秀能夠興復大漢江山其中不乏一些運氣因素,但劉秀本人也確實是一個關心百姓,勤儉節約的好皇帝。
魏青衣
答:先更正一點:劉秀的陵墓現在是在爛泥灘裡,但並不代表當初他就是把陵墓修在爛泥灘裡。
古代人(包括部分現代人)敬鬼神、重生死,對屍體安葬事非常重視。他們認為人死,其實只是靈魂告別了這具軀體,轉而到另一個世界報到。那麼,作為靈魂曾經的暫住體——屍體,就應該按照風水學的說法,虔誠安放。
爛泥灘,可不是什麼好處所!
人家劉秀的陵址原本是在北邙山下、黃河河邊,並遠遠高於黃河河面的,只不過,兩千年來,黃河多次易道,淹沒良田農舍無數,劉秀陵雖然安然無恙,卻也出現了陷於爛泥灘的窘境。
現在的當地導遊,不明就裡,胡編亂造一些故事進行解釋,大意是說: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性格乖舛,一生愛跟劉秀對著幹,劉秀讓他笑,他必定哭,劉秀叫他往東,他就要往西。劉秀本來想把自己的陵墓建在邙山之上,陵墓佔地面積既廣,而且高大,鑑於兒子凡事都要作反,在臨終前就耍了個小聰明,向兒子謊稱自己命中缺水,安葬之處就定在黃河河床中,陵寢不要佔什麼地,能小就小。誰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劉莊跟老爹頂牛頂了一輩子,老爹死了,決定聽老爹一次,就真的把劉秀的陵墓建在了黃河河中。這許多年以後,黃河改道,劉秀的陵墓露出了水面。
所謂貧窮會限制你的想象力。
編故事的人哪裡知道?從來帝王陵墓都是由帝王自己選址、設計和興建的。
劉秀也不例外。
查史書可知,劉秀在公元50年那年,就選定式陵址,並指定由竇融負責修建。
不過,劉秀白手起家,知創業艱辛,恤民崇儉,要求自己的陵園“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劉秀定都洛陽,陵址當然首選北邙。
本來嘛,北邙就是一個風水寶地。要不,古話怎麼會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話呢?
實際上,現在的北邙山上上下下,就埋葬遍了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
所以,劉秀的陵墓出現在北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奇怪的是,別人都把陵墓定邙山之巔,背山臨水;劉秀陵卻在山腳,成“枕河登山”之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
關鍵還在劉秀原陵所在那個點。
根據風水書上推算出的各項綜合指標可知,劉秀所選這個點,是孟津風水最好的地方。
另外,按照《尚書》和《竹書紀年》上面的說法,當年伏羲在這個位置遇上了龍馬,得到了龍馬揹負的河圖,演畫出八卦。而夏禹也在這個地方遇上了揹負“洛書”神龜,根據“洛書”,演繹出《周易》。
這個位置,在劉秀眼裡,那是千金不易、萬金不換啊。
現在,當地居民說,邙山上許多帝王將相的墓地都遭到了盜墓賊的挖掘,唯獨劉秀的原陵沒有被盜過的痕跡。原因很簡單,陵墓位置太低,靠水,稍往地下挖掘幾米,就會湧出水,沒法再挖。
由此可見,劉秀原陵所在,還真是世間難尋的風水寶地呢。
覃仕勇說史
歷史上每一位皇帝,都會提前為自己挑選一塊,風水好面積大的寶地。作為身後之所,比如秦始皇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整體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大小。
而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大小隻有秦始皇的3000分之一。在古代基本沒有不被盜過的墓,而劉秀的陵墓卻從來沒有被盜過。這也算是一個奇蹟,劉秀雖然是皇族的後代,可到他這一代基本就遠離皇族了,和三國時候劉皇叔地位差不多。
不同的是他在漢末的戰亂中,戰勝了所有的對手 登上了皇位。他在位期間使長年戰亂的國家,迅速恢復了起來,劉秀對任何的花費都非常的節儉,這在陵墓的建立上就能體現出來。
他在選擇自己的陵墓的時候非常草率,陵墓面積只有25畝,劉秀要求不要修建的奢華,更不要填土為陵、積水為池,只要保證不倒塌,不被水淹就可以了。
就是這草率選擇的陵墓 ,歷經了2000年,卻一直完好無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各朝各代的帝陵,幾乎都處在背山面河的山陰水蔭之處,而劉秀的陵墓在北邙山至黃河之間,面山靠水修建,而且就建在黃河的河灘上。
地勢對盜墓者來說增加了難度,光武帝的陵墓中有一道奇特的景觀,那就是有上千棵古柏樹,數量多品種全,國內實乃罕見,而盜墓者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
也不忍破壞了,當然還有原因是劉秀一生節儉,盜墓者都知道他的陵墓中,基本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有多少陪葬的物件。並且後世對他非常的尊敬,所以也就沒有盜墓者光顧了。
穿著旗袍品歷史
漢光武帝劉秀是在戰亂中成長起來的開國君主,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封建專制統治日益腐朽,政治黑暗,國政日非,再加上天災不斷,百姓生活越發困苦,在南方發生了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在北方發生了樊崇領導的赤眉起義,這些起義軍愛護百姓,打擊官軍,開倉放糧,賑濟百姓,深大廣大窮苦人民的歡迎。
於是起義軍發展壯大十分迅速,王莽的統治岌岌可危,大地主豪強在王莽改制中受到較大打擊,已經和王莽政權離心離德了,於是也只得自謀出路,紛紛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準備逐鹿中原。劉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歷史舞臺的。
劉秀雖然是漢高祖的九世孫,但是到他父親這一輩已經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了,他9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於是只得回老家棗陽舂陵白水村,靠叔父劉良撫養,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正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勤於農事,養成了勤勞節儉而又謹慎細緻的性格,這些性格對他的影響很大。天下大亂,包括他哥哥在內的很多人,都準備起兵造反,劉秀卻一直持觀望態度。
後來,劉秀覺得時機到了,於是起兵反莽,由於沒有錢買戰馬,劉秀騎了一頭牛上陣,經過激戰打死新野尉才有了一匹戰馬,由此可見劉秀的貧困和以及勇敢。
在貧困的環境中成長的劉秀對一切財物都十分珍惜,所以他不會搞過於奢華的陵墓。另外他親身經歷了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風暴,看到了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所以懂得愛惜民力,不想過分的壓榨百姓。
再說當劉秀去世的時候,東漢建立的時間也不很長,經歷了西漢末年二十多年戰爭蹂躪和破壞的國家,還沒有恢復元氣,百姓生活剛剛安定,如果大興土木,國家還沒有這個財力,強徵民夫修建陵墓肯定會導致民怨沸騰,可能引發新的動亂,所以主客觀條件都不允許劉秀大興土木建設豪華的宮殿,更不允許他為自己建設豪華的陵墓。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農民起義軍對前代皇陵的破壞也讓劉秀心有餘悸。農民起義發生以後,往往會迅速壯大,但是沒有足夠的軍費支持龐大的軍隊作戰,於是起義軍往往會把挖掘皇陵作為籌集軍餉的重要手段,因為歷代皇帝貴族都會為自己修建奢華的墳墓,還會把大量的金銀珠寶作為隨葬品埋入地下。所以,對起義軍來說,每一座帝王墓、貴族墓都是一個個金庫。
以後的事情,也間接證明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曹操公開的挖掘皇家陵墓,目的盜取財寶;近代歷史上孫殿英炸開東陵,盜取慈禧太后陵墓中的財寶,也是如此。另外,挖掘皇帝和貴族的墳墓,也可以發洩身受殘酷壓迫的農民胸中的仇恨和怨氣。
另外,古代人們都普遍相信風水,在殘酷的對敵鬥爭中,都會採取破壞對方風水的手段,其中挖掘皇帝的墳墓就是破壞皇家風水的重要手段。明朝為了打擊李自成,專門派人去挖他的祖墳。所以對起義軍來說,挖掘皇帝或者貴族的墳墓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歷次戰亂中都會發生大規模挖掘皇帝貴族陵墓的現象。
劉秀他自己就知道,赤眉軍攻佔長安後就挖掘了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等人的墓,不但將財寶洗劫一空,還把呂后的屍體侮辱了。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當時的真實事件,這對劉秀的刺激應該是很嚴重的,因為他是漢高祖的九世孫。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劉秀給自己建了一個很簡陋的皇陵,但這個陵墓不在爛泥灘上,是在黃河邊的河灘上。不但不宏偉壯麗,而且沒有什麼貴重陪葬品,所以一直沒有被盜。倒是後人為了紀念他,不斷擴建,使他的陵園擴大了。
小小嬴政
原因就是在東漢初年,一個國家,剛剛經受戰亂,所以荒漠的土地非常多土地並不是很金貴。所以專家就認為為了節約一點耕地把陵墓修建在河灘之上這是讓人很難信服的。其實專家說了,要是在古代這個地方也是一個風水寶地,因為在當時,這裡還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而且河圖洛書還是中華文明的根源所在。
在離漢光武帝陵墓不到1000米的地方,就是龍馬負圖寺,原來當年龍馬縣河圖的這個地方就是劉秀陵所在的這片河灘。所以那就更不用說,在古人眼裡這就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所以通過專家的研究才肯定劉秀墓之所以會建在這片河灘上,除了風水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水下修建陵墓可以防止盜墓賊的偷盜,因為別的,鈴木,不管再豪華再氣派都免不了盜墓賊的光顧,而他的陵墓才從古至今也沒有被人盜過。所以話說回來這才是真正雄才偉略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