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讓人類清晰的認識自己!善待眾生才是真正善待自己


2020,讓人類清晰的認識自己!善待眾生才是真正善待自己

宇宙是意識的!但相對於物質而言,意識並無大小之分,那麼宇宙就無大小之分,生命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它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個體,但實質上它也是無數生命的一個集合而已。遠在兩千多年前,佛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比如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毛孔就有著數以萬計的生命。而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並我們發出的每一個念頭,也都是一個個的生命體。​這或許難以理解,但大部分的人都會知道,我們的身體就是這個大生命體——宇宙中的一個小生命體。因此,生命的真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個人真真切切地都是彼此的一部分!

佛說“萬物皆有靈、眾生皆平等、眾生皆為佛。”

眾生是指一切有心性、本體並隨心性、本體妄念變幻而無休止輪迴於世界中的生命;

平等是指一切相皆為幻化,因而無有差別,幻化相當於夢境,也即“緣”也!無論現實或夢境都是緣的幻化。現實中的萬物與夢中的萬物也並無差別;

而現實或夢中的萬物,它們之間也是沒有差別的,比如夢中的一個人與一條狗,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思維的幻念、意識的幻化,也都因為緣,它們之間也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每個人的緣、意識的幻化、念頭的顯現,也就是人內心的不同、不同的心反應,而呈現出不一樣的內境、外境,內境即外境!

因此,你一生的軌跡都是你的心決定的,即是你的緣決定的(當然這甚至要涉及到前世今生),你為什麼在此出生、處在這個地方生活,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經歷,你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歸根究底都是你的心在主宰,正是“一念無明、一念流轉”。所以不同的際遇又代表了你不同的心境:

如你心裡渴望愛,就會去爭取愛,那麼就會有你愛的人或事或物;

如你的內心充滿了仇恨,你會看一切都不順眼,而你自己也會招人顧忌和仇恨;

你的金錢、名利、地位是因為你有私心、慾望、貪婪的結果(當然不全是壞事的);

你的疾病則是你業的反應,而驅動你造業的,始終源於你的心識……

因此,我們要修行、要超度自己,首先就要度自己體內的眾生,當你度盡了自己內在的眾生後,也就度盡了體外的眾生了。所謂“內即外,外即內”也!因此佛教人要擁有慈悲的心——內心,這是何等重要的內在的!

2020年,尤其當前的瘟疫,讓我們認識到,是要將過去一切清零的時候了,我們要開闢一個全新的世界,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要引導我們每個人回到自己內心,回到靜心中以和自己的身體聯接。要善待自己的身體,就要聆聽自己的內心。善待自己的身體,就是善待自己的內心,否則你說善待別人什麼的都只是空話。

身體是可見的靈體,靈體是不可見的身體!

我們體內有著無數的眾生,無論有形的或無形的眾生或靈體,都附在我們身上,而且每一個即便是微小得肉眼也看不見的眾生或靈體,也都就像你我一樣真實。何況,你這個“我”也只是個“小我”而已!

如果說“小我”就是你後天所接受到的人和事或你養成的性格特徵,那麼“大我”就是那面鏡子,那面對照你的鏡子。對著鏡子,你所看到的只是你的影像而已——你的外在面目罷了!但你身邊的所有人、事、物卻反映的了你的內心、你的內在。也就是說,你所遇到的一切,才是你的內心的、內在的真實反應。《楞嚴經》說:我們的真心也即本來面目,就是你遇到了什麼緣就會顯現出什麼相。所以真正的你,也許真的!並不是你一向執著地認為的是這個你自己的身體,而是你這個身體之外的一切……

哇!不會吧!說到這裡,你肯定會強烈的反對:這不可能吧?這不剛好正和我們的常識、最明顯的常識相反了嗎?不就是如此簡單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嗎”?“我”就是自己這個身體,而除此之外的,肯定不是我或我的啊!

對,沒錯,一般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你確實從沒有想過,這個身體,它只是眾多物質元素的臨時組合罷了,是各種因緣的聚合、是四大假合的一個肉身而已!它是物質的,而物質是會生滅的!而如佛所說,心是不會生滅的。起碼現在也沒有人能證明這個心是會隨著肉體而生滅的。那麼這個臨時的肉身,充其量就只是借用的東西而已!起碼現在並不能否定這個結論!那麼就不應妨礙我姑且相信這點!因為對你並無任何損失,而有無數好處!

因此,佛和道都有如下相同的觀點:自己這個身體並非真我,而是除身體之外的其它一切,才恰恰是真我。也就是說,身體這個“小我”是假我,而除身體之外的一切,即“大我”才是真我!因此“命運共同體”也就是“命運共生體”!而最早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佛與道分別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來的!

這也能解釋,為何造物主給了我們兩個眼睛,但我們能看到的、能看清楚的卻並非是自己這個身體,而是除此之外的……

老子又有說“反者道之動”——指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並非是我們普遍所認知的,而是朝著這認知的相反方向轉化的。此命題正是體現了那種樸素而又貼近真理的辯證思維,也才會符合自然規律的運動法則。這種反傳統常識的否定原理,其意思也非常簡單:就是我們要懂得把常識反過來,才是“道”、才能入道,才能最終迴歸到事物的本源!

因此無論學佛或修道,其中最重要的法術、法則都是要“忘我、無我”!這個“我”就是“小我”、“假我”。而又在這個問題上,無論學佛或修道,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當我們在觀照自己的妄念時,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覺知覺照”——要覺知自己的念頭來了,要看清楚此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又要到哪裡去?你不可能阻止它、也熄滅不了它。那麼念頭來了就讓它來、去就讓它去,你要做的,只是靜靜的看著它,不被它牽著走、隨著它跑掉……如此慢慢的養成了習慣,你就由一個從來的參與者而變成一個新生的旁觀者了。

而普通人總會任由自己的妄念成災,甚至會投入到其中一個或多個妄念中去,最後跟著它跑掉了,隨念而轉,由念生業了,就會產生相應的行為。這樣的念頭就成了“因”,並引發的行為的“果”。但若你是修行者,智者修行,基本功就是要懂得如何成為一個旁觀者,一個冷眼旁觀的局外者。就不會被那些妄念所困所轉,從而在源頭上斬斷了不良行為的根源!這就是“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也!

又比如我們打坐的目的是要能入靜、入定,從而脫離這個肉身的束縛!而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觀想這個在打坐的人——這個身體,它並非是真正的你,而只是一個與你一模一樣的軀體罷了!那麼當這你在打坐之時,真正的那個你就要從軀體中跳出來,跳出來的這個你就成了旁觀者——沒錯!真正的你是這個旁觀者。可以想象這個真正的你,此刻正站在打坐的那個軀體旁邊、或門口、或窗外,此刻正在靜靜的看著那個軀體在打坐……如此一來,久之你不但能忘記打坐會給這個肉身帶來難以堅持的疲勞感和疼痛感,不但能使打坐的時間大大地延長,還能達成靈魂可自由出入軀體的功夫以事半功倍之效!

又比如你在睡覺、或在房間看書或在散步時,你要學會想象這個在睡覺的、在看書的、在散步的,只是另外的一個你罷了!真正的你是站在床邊靜靜地看著那熟睡軀體的、或站在書房門口看著那個讀書的、或在旁邊看著那個散步的……

若能以如上之方法,堅持練習、持之以恆,相信不久後你就會能明白,什麼才是屬於你的,什麼才是真正的你!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如從未達到過忘我的境界:工作從未專心到會忘掉吃飯、疲勞,甚至忘掉時間、空間。從未有過如此經驗的人,不但在社會上會一事無成,而且去閉關參禪打坐,也會一時腿痛、一時又肚餓、一時又會覺得環境不好——比如感到屋子不是太空曠而大到嚇人,就是狹窄得令人壓抑甚至會窒息了……這樣的人根本無法成就事業,更無法入道。

師兄甲:你們相信這個世上有鬼嗎?我個人曾經不也是信這個的。這段時間,不是大家都因為瘟疫而要天天呆在家裡嗎?這樣一呆就都一個多月啦!最近幾天我莫名其妙的感覺到自己整個人整天都提不起精神來了。就在昨晚九點鐘左右,我剛睡醒了後怎麼也睡不著了,突發奇想而獨自到樓頂上去散步了(我的家住在頂樓,上面有個大天台,平時無聊時會上去溜達溜達),正在我漫不經心、百無聊賴的時候,我突然抬頭看見我的正前方。有一個像人的黑影在飄來飄去。但因為我在學佛了,所以當時雖然有點害怕但還不至於驚慌失措的……我想問下,那個黑影是不是靈界的眾生呢?我聽人說,人只有在運氣低或身體處於某種狀態的時候,才會看見這些眾生。

師兄乙:啊!你莫要嚇我!你是說,你現在的運氣或身體是不好嗎?

師兄甲:是啊!要不然也不會在樓頂隨便散個步,都能看見這些東西啊?是我運氣不好還是定力不夠呢?學佛人不應怕鬼吧!聽說鬼更怕人,也更怕我們學佛人。呵呵!何況,鬼有什麼好怕的,有的人比鬼還要可怕!

師兄丙:這不奇怪,身體是個小宇宙,和大宇宙息息相關,所以與萬物都會有感應!只是平時因我們感覺愚鈍而不能感知罷了!這事證明了,你的感應力比從前提高了,因為你能看見那些屬於是比較細微的東西了!

師兄丁:你能看見它,或是它故意示現給你看見的吧!無論如何,都說明這個靈體與你是有緣的,可能是它知道了你……你現在不是在學佛嗎!所以你現在與佛有緣了啊!它也正是你內心的反應,你也要真的用心學佛,它才會來找你!它為什麼會出現在你面前呢?——它來找你是有原因的啊!一方面,它是想通過你來求得一些功德來幫助,以得到解脫或什麼的,對!應該是它需要解脫吧!需要你做點什麼去幫助它!而另一方面,它可能是想通過你學佛,而得到一些功德,也是為了解脫吧!總之,你可以念往生咒或地藏菩薩號等,來回向給它、超度它!

師兄丙:肉眼之所以能看見那些無形的眾生,是有諸多方面原因的,但肯定是與你有緣的——事出有。因此你不要害怕,更不要逃避它們。何況它們要找你,你也避不了啊!是吧!因此,首先要對它們生起慈悲之心,從心裡要憐憫它們,用你的慈悲心、虔誠心去超度它們。可以真心懺悔和誦經持咒迴向給它們:願無形眾生永離三惡道,早證菩提。同時要對自己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瞭解你的身體,瞭解你的內心,是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