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让人类清晰的认识自己!善待众生才是真正善待自己


2020,让人类清晰的认识自己!善待众生才是真正善待自己

宇宙是意识的!但相对于物质而言,意识并无大小之分,那么宇宙就无大小之分,生命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它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体,但实质上它也是无数生命的一个集合而已。远在两千多年前,佛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比如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毛孔就有着数以万计的生命。而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并我们发出的每一个念头,也都是一个个的生命体。​这或许难以理解,但大部分的人都会知道,我们的身体就是这个大生命体——宇宙中的一个小生命体。因此,生命的真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真真切切地都是彼此的一部分!

佛说“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众生皆为佛。”

众生是指一切有心性、本体并随心性、本体妄念变幻而无休止轮回于世界中的生命;

平等是指一切相皆为幻化,因而无有差别,幻化相当于梦境,也即“缘”也!无论现实或梦境都是缘的幻化。现实中的万物与梦中的万物也并无差别;

而现实或梦中的万物,它们之间也是没有差别的,比如梦中的一个人与一条狗,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思维的幻念、意识的幻化,也都因为缘,它们之间也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每个人的缘、意识的幻化、念头的显现,也就是人内心的不同、不同的心反应,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内境、外境,内境即外境!

因此,你一生的轨迹都是你的心决定的,即是你的缘决定的(当然这甚至要涉及到前世今生),你为什么在此出生、处在这个地方生活,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你遇到不同的人、事、物……归根究底都是你的心在主宰,正是“一念无明、一念流转”。所以不同的际遇又代表了你不同的心境:

如你心里渴望爱,就会去争取爱,那么就会有你爱的人或事或物;

如你的内心充满了仇恨,你会看一切都不顺眼,而你自己也会招人顾忌和仇恨;

你的金钱、名利、地位是因为你有私心、欲望、贪婪的结果(当然不全是坏事的);

你的疾病则是你业的反应,而驱动你造业的,始终源于你的心识……

因此,我们要修行、要超度自己,首先就要度自己体内的众生,当你度尽了自己内在的众生后,也就度尽了体外的众生了。所谓“内即外,外即内”也!因此佛教人要拥有慈悲的心——内心,这是何等重要的内在的!

2020年,尤其当前的瘟疫,让我们认识到,是要将过去一切清零的时候了,我们要开辟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要引导我们每个人回到自己内心,回到静心中以和自己的身体联接。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就要聆听自己的内心。善待自己的身体,就是善待自己的内心,否则你说善待别人什么的都只是空话。

身体是可见的灵体,灵体是不可见的身体!

我们体内有着无数的众生,无论有形的或无形的众生或灵体,都附在我们身上,而且每一个即便是微小得肉眼也看不见的众生或灵体,也都就像你我一样真实。何况,你这个“我”也只是个“小我”而已!

如果说“小我”就是你后天所接受到的人和事或你养成的性格特征,那么“大我”就是那面镜子,那面对照你的镜子。对着镜子,你所看到的只是你的影像而已——你的外在面目罢了!但你身边的所有人、事、物却反映的了你的内心、你的内在。也就是说,你所遇到的一切,才是你的内心的、内在的真实反应。《楞严经》说:我们的真心也即本来面目,就是你遇到了什么缘就会显现出什么相。所以真正的你,也许真的!并不是你一向执着地认为的是这个你自己的身体,而是你这个身体之外的一切……

哇!不会吧!说到这里,你肯定会强烈的反对:这不可能吧?这不刚好正和我们的常识、最明显的常识相反了吗?不就是如此简单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吗”?“我”就是自己这个身体,而除此之外的,肯定不是我或我的啊!

对,没错,一般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你确实从没有想过,这个身体,它只是众多物质元素的临时组合罢了,是各种因缘的聚合、是四大假合的一个肉身而已!它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会生灭的!而如佛所说,心是不会生灭的。起码现在也没有人能证明这个心是会随着肉体而生灭的。那么这个临时的肉身,充其量就只是借用的东西而已!起码现在并不能否定这个结论!那么就不应妨碍我姑且相信这点!因为对你并无任何损失,而有无数好处!

因此,佛和道都有如下相同的观点:自己这个身体并非真我,而是除身体之外的其它一切,才恰恰是真我。也就是说,身体这个“小我”是假我,而除身体之外的一切,即“大我”才是真我!因此“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命运共生体”!而最早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佛与道分别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提出来的!

这也能解释,为何造物主给了我们两个眼睛,但我们能看到的、能看清楚的却并非是自己这个身体,而是除此之外的……

老子又有说“反者道之动”——指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非是我们普遍所认知的,而是朝着这认知的相反方向转化的。此命题正是体现了那种朴素而又贴近真理的辩证思维,也才会符合自然规律的运动法则。这种反传统常识的否定原理,其意思也非常简单:就是我们要懂得把常识反过来,才是“道”、才能入道,才能最终回归到事物的本源!

因此无论学佛或修道,其中最重要的法术、法则都是要“忘我、无我”!这个“我”就是“小我”、“假我”。而又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学佛或修道,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当我们在观照自己的妄念时,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觉知觉照”——要觉知自己的念头来了,要看清楚此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你不可能阻止它、也熄灭不了它。那么念头来了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你要做的,只是静静的看着它,不被它牵着走、随着它跑掉……如此慢慢的养成了习惯,你就由一个从来的参与者而变成一个新生的旁观者了。

而普通人总会任由自己的妄念成灾,甚至会投入到其中一个或多个妄念中去,最后跟着它跑掉了,随念而转,由念生业了,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这样的念头就成了“因”,并引发的行为的“果”。但若你是修行者,智者修行,基本功就是要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者。就不会被那些妄念所困所转,从而在源头上斩断了不良行为的根源!这就是“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也!

又比如我们打坐的目的是要能入静、入定,从而脱离这个肉身的束缚!而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观想这个在打坐的人——这个身体,它并非是真正的你,而只是一个与你一模一样的躯体罢了!那么当这你在打坐之时,真正的那个你就要从躯体中跳出来,跳出来的这个你就成了旁观者——没错!真正的你是这个旁观者。可以想象这个真正的你,此刻正站在打坐的那个躯体旁边、或门口、或窗外,此刻正在静静的看着那个躯体在打坐……如此一来,久之你不但能忘记打坐会给这个肉身带来难以坚持的疲劳感和疼痛感,不但能使打坐的时间大大地延长,还能达成灵魂可自由出入躯体的功夫以事半功倍之效!

又比如你在睡觉、或在房间看书或在散步时,你要学会想象这个在睡觉的、在看书的、在散步的,只是另外的一个你罢了!真正的你是站在床边静静地看着那熟睡躯体的、或站在书房门口看着那个读书的、或在旁边看着那个散步的……

若能以如上之方法,坚持练习、持之以恒,相信不久后你就会能明白,什么才是属于你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你!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如从未达到过忘我的境界:工作从未专心到会忘掉吃饭、疲劳,甚至忘掉时间、空间。从未有过如此经验的人,不但在社会上会一事无成,而且去闭关参禅打坐,也会一时腿痛、一时又肚饿、一时又会觉得环境不好——比如感到屋子不是太空旷而大到吓人,就是狭窄得令人压抑甚至会窒息了……这样的人根本无法成就事业,更无法入道。

师兄甲:你们相信这个世上有鬼吗?我个人曾经不也是信这个的。这段时间,不是大家都因为瘟疫而要天天呆在家里吗?这样一呆就都一个多月啦!最近几天我莫名其妙的感觉到自己整个人整天都提不起精神来了。就在昨晚九点钟左右,我刚睡醒了后怎么也睡不着了,突发奇想而独自到楼顶上去散步了(我的家住在顶楼,上面有个大天台,平时无聊时会上去溜达溜达),正在我漫不经心、百无聊赖的时候,我突然抬头看见我的正前方。有一个像人的黑影在飘来飘去。但因为我在学佛了,所以当时虽然有点害怕但还不至于惊慌失措的……我想问下,那个黑影是不是灵界的众生呢?我听人说,人只有在运气低或身体处于某种状态的时候,才会看见这些众生。

师兄乙:啊!你莫要吓我!你是说,你现在的运气或身体是不好吗?

师兄甲:是啊!要不然也不会在楼顶随便散个步,都能看见这些东西啊?是我运气不好还是定力不够呢?学佛人不应怕鬼吧!听说鬼更怕人,也更怕我们学佛人。呵呵!何况,鬼有什么好怕的,有的人比鬼还要可怕!

师兄丙:这不奇怪,身体是个小宇宙,和大宇宙息息相关,所以与万物都会有感应!只是平时因我们感觉愚钝而不能感知罢了!这事证明了,你的感应力比从前提高了,因为你能看见那些属于是比较细微的东西了!

师兄丁:你能看见它,或是它故意示现给你看见的吧!无论如何,都说明这个灵体与你是有缘的,可能是它知道了你……你现在不是在学佛吗!所以你现在与佛有缘了啊!它也正是你内心的反应,你也要真的用心学佛,它才会来找你!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你面前呢?——它来找你是有原因的啊!一方面,它是想通过你来求得一些功德来帮助,以得到解脱或什么的,对!应该是它需要解脱吧!需要你做点什么去帮助它!而另一方面,它可能是想通过你学佛,而得到一些功德,也是为了解脱吧!总之,你可以念往生咒或地藏菩萨号等,来回向给它、超度它!

师兄丙:肉眼之所以能看见那些无形的众生,是有诸多方面原因的,但肯定是与你有缘的——事出有。因此你不要害怕,更不要逃避它们。何况它们要找你,你也避不了啊!是吧!因此,首先要对它们生起慈悲之心,从心里要怜悯它们,用你的慈悲心、虔诚心去超度它们。可以真心忏悔和诵经持咒回向给它们:愿无形众生永离三恶道,早证菩提。同时要对自己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了解你的身体,了解你的内心,是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