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嵩山《將進酒》?

  

李白嵩山《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一詩是唐代詩仙李白上千首詩中藝術表現更為成熟的代表作。那麼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何地卻鮮為人知了。

  李白一生追求仙道,曾多次到中嶽嵩山遊歷或長時間隱居。開元十四年,26歲的李白離開揚州,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拜訪了刺史李邕後,來到了湖北襄陽和嵩山南麓的汝州,在著名詩人孟浩然處結識了隱居嵩山的著名隱士元丹丘。元丹丘姓林,名宗,乃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道人,家居北嵩山下的潁陽石門,是著名道教大師司馬承禎的徒弟。他們在一起談詩論道,十分投機,結為好友。

  開元二十一年(733),33歲的李白應元丹丘邀請,赴嵩山隱居,盡訪嵩山勝蹟。嵩山傳說王子晉駕鶴昇仙故事的令李白神往,但時隔千餘年無處尋覓,無奈寫下了《感遇》一詩:“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金骨既不毀,玉顏自長春。可憐浮丘公,猗靡與情親。舉手白雲間,分明謝時人。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當時嵩山有個女道士焦鍊師,住在太室山下石室中,已經一百多歲了,看起來僅有五六十歲的樣子,不食五穀,身輕體健,行走如飛,千里之遙,朝發夕至,於是李白就在嵩山到處尋求。一連找了多日,連焦鍊師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鍊師》一詩,表示甘願跟她修道學仙的心情。今人登嵩山峻極峰途中,可欣賞刻在中嶽行宮西南峭壁上的這首詩。

  由於李白同元丹丘是摯友,“同衾臥羲皇”,極盡“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的安居之歡。看到元丹丘新卜的別業潁陽山居,北依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極目汝海,雲巖掩映,景色優美,李白心裡非常仰慕,對元丹丘隱居生活甚為嚮往,於是接連寫下了《題元丹丘山居》、《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觀元丹丘座巫山屏風》、《元丹丘歌》等幾首詩。其中《元丹丘歌》最為著名:“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元丹丘還特地請李白將《題元丹丘山居》一詩寫成一個大橫披,請工匠託裱後懸掛在其山居的草堂壁上。

  開元二十四年(736),36歲的李白雲遊太原。因岑勳千里尋訪李白至嵩山,元丹丘招李白回嵩山。寫有《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李白和岑勳雖是初次會面,但一見如故。一天,元丹丘引領李白和岑勳一齊遊覽了嵩山,三人於嵩嶽頂峰把酒凌風,開懷暢飲。太白遠眺西北平衍,但見雲樹蓊翳,遙望明滅一線的黃河。懷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樂府詩《將進酒》。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在嵩嶽之巔,詩仙太白真切地領略到黃河由天瀉海,不捨晝夜的宇宙永恆,由此生髮出人生苦短若朝暮之間的感慨。千古名句因嵩嶽而生成。


李白嵩山《將進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後人評論《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係,比如詩中屢用鉅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湧的鬱怒情緒。

  清水出芙蓉的嵩嶽令詩仙太白坦誠直率,放縱恣肆。詩仙醉了,嵩山空谷裡迴盪著他的長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李太白與申伯、甫侯一樣,是 “嵩嶽降神”,是江山社稷的輔臣!。

  因為李白,嵩山黃河成為千古絕唱;因為山水,詩人李白千古風流。亦或是嵩山的神靈帶給他好運。天寶元年(742),摯友元丹丘奉詔入京,被唐玄宗封為道門威儀,隨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於王屋山仙人壇受道。丹丘子通過玉真公主薦李白於玄宗。天寶元年,42歲的李白奉詔入金鑾,玄宗優禮有加,命李白待詔翰林,做了個九品小官。


李白嵩山《將進酒》?

  走上仕途的詩人,應該都是通常意義上的一些清官吧,懷著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負,有聲有色地工作著。但他畢竟是詩人,有一些文人的浪漫和衝動。他在爾虞我詐皇宮中僅兩年多時間就地敗下陣來。天寶三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從此李白再沒有做官,並開始了他的雲遊生活。

  寶應元年(762),李白在當塗養病,有《九月龍山飲》、《九月十日即事》詩。冬,病重,“枕上授簡”,將詩文交族叔李陽冰編集。11月,賦《臨終歌》而卒,時年62歲,葬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