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糧價不漲呢?

jqc金錢草


一直以來糧食價格問題是農民關注的焦點,畢竟種糧成本不斷增加,而且時常碰到不利天氣,糧食作物的產量難以保證,再加上糧食價格偏低的話,弄不好種糧就賠錢,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較大影響。實際上很多農民的要求也不高,比如玉米、水稻、小麥這三大糧食作物,預期的價格在1.5元/斤左右,畝產收益在2000元左右,然而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一價格普通糧源暫未實現。現如今農資、人工、土地租金等費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然而糧食價格多年變化不大,基本上看不到上漲的跡象,這也是很多農民納悶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糧價不漲呢?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糧食作物有著特殊屬性,不允許其價格出現較大波動

糧食作物跟其他的農作物不一樣,像水稻、小麥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雖然有的地方是以麵食為主,而有的地方是以大米為主,但終究離不開這兩種糧食作物。作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備之物,如果其價格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那麼帶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生活成本一天增加10元,那麼一個月按30天計算,成本就增加了300元,這樣的增長對於很多人來說壓力不小,家庭經濟暫時困難的群體來說,更是顯得有點拮据。從大的格局來說,糧食價格就不能出現明顯上漲,這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前提條件,提高農民種糧收益不能單純提高糧價。

二、糧源供應量整體充足,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糧價很難有上漲空間

從市場供求角度來看,糧食價格同樣不具備明顯上漲的條件,比如說水稻和小麥,2004年開始執行收儲制度,每年會給出最低收購價,為了積極引導農民種植糧食作物,連續10年提高最低收購價,糧食產量得到明顯提升。但持續的收儲也帶來了一些實際的問題,那就是供求關係明顯失衡,收上來的糧食很多沒辦法消化,供大於求較為明顯,就像現在臨儲拍賣的稻穀,還是2014年、2015年產的,這也是當前糧價上漲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水稻和小麥,在深加工領域相對單一,使得去庫存壓力偏大,無法像玉米那樣應用範圍廣,在今後較長時間,這一現狀難以明顯改善。



三、深加工企業利潤空間較低,使得糧價不具備大漲的條件

糧食作物目前的銷售渠道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口糧食用,每年的波動不大,還存在小幅度下滑的現象;另一種是深加工領域,雖然需求量有所增長,但總體而言產品附加值偏低,大部分處於初級深加工;還有一種就是飼料需求,這方面的波動也不大,總體上較為平穩。目前糧食作物食用和飼料需求變化不是很明顯,能夠有所期待的就是深加工領域,然而現實情況擺在那裡,就拿玉米深加工來說,東北、華北地區聚集了不少深加工企業,但大部分是初級價格,生產玉米澱粉偏多。如果玉米深加工企業給出的收購價達到1.5元/斤,80%以上的深加工企業會明顯虧損,短時間的虧損可以接受,持續的虧損企業就無法經營下去,這也是為何當前主產區玉米價格遲遲突破不了1元大關。

四、進口糧源價格偏低,內外價格差擴大,制約著糧價上漲

面對當前的糧食價格,國內的種植戶是認為偏低的,因為種糧成本在那,投入與產出相差較大。但如果把國內的糧價與進口糧源相比,又會發現國內的糧價是高於國際市場的,就拿玉米價格來說,華北部分地區玉米價格達到1元/斤,而進口玉米完稅後的到港價格只有0.8元/斤左右,也就是說存在0.2元/斤的差價,漂洋過海到達國內港口的價格竟然還比國內的價格便宜,這也是為何需求企業願意進口的原因,因為進口糧源價格的確便宜不少,採購成本降低了,企業利潤自然增加。好在糧食作物的進口設立了關稅配額限制,如玉米進口配額限制為720萬噸,近些年基本上沒有超過這一數值,一旦全面放開,將會進一步拉低國內糧價。



總之,糧食作物價格上漲乏力,既有內在的因素,不允許其價格明顯波動,總體價格保持平穩是主要方向;同時又有外部因素,國際糧價整體偏低的情況下,國內糧價也會受到影響,內外價格差過大,會引發一些其他問題。當然農民種糧收益偏低的問題,也需要相關方面引起重視,糧價不調增,但可以從其他方面給予扶持,比如說大幅度提高種糧補貼,讓實際種糧的農民得到實惠,實行以獎代補的激勵措施。同時農資採購方面,實行規模化、批量化採購,對相關企業進行稅費減免,降低農資出廠價,這樣農民種糧收益會有一定的提升。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為何糧價不漲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

微塵微視界


糧食是我們生存的最基本物質,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它的價格變動也直接關乎每個人的方方面面。其實這麼多年來,糧食價格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漲,只不過相對來說漲得比較慢而已。

比如我在90年代的時候,我們那裡的小麥價格是六七毛錢一斤,玉米價格是六毛多一斤,那時候北京的房價才5000多一平米,我們老家房價才800元每平米;而幾天呢,我們老家那邊小麥價格1.1元/斤上下,玉米價格在0.9元/斤上下,而此時北京房價已經普遍六七萬一平,我老家房價也漲到了8000多一平。這樣做對比的話,20年時間裡,糧食價格漲幅確實不大,相對現在通貨膨脹來說,可能還出現了下滑的情況。

現在種地化肥、農藥、糧種等基本東西都在漲價,相對而言,種糧食顯然不賺錢,如果沒有國家每年給與的糧食補貼,可能農民辛苦一年算白乾。那麼你知道為什麼糧價不漲嗎?

1、舉個例子,阿冰老家有一個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在今年收購國內玉米的價格普遍在0.8-0.99元/斤之間,在秋收後新糧剛上市的時候,收購玉米價格還要低一點。但是在11月份部分農民手中的玉米惜售,玉米價格回溫了一些。我們這裡那家玉米深加工企業為了利潤的考慮,選擇了國內玉米收購觀望,轉而收購進口玉米、高粱等替代品了,而且進口玉米價格比國內低很多(比如美國玉米價格今年好像運到港口也才7毛多錢一斤)。

所以你說糧價能漲嗎?

我國加入WTO之後,與國際糧食貿易互相關聯,外國農業發達國家的糧食成本低,糧價便宜,本身就比國內糧食價格低。這種情況下,國內糧價不具備上漲因素。站在WTO規則上來考慮,糧食價格要接軌國際,目前國內糧價上漲也不太可能。

為了激勵農民種地,國家每年拿出多種補貼來鼓勵農民。比如我們這裡種小麥和玉米,每年每畝地補貼大概100多元錢,如果種大豆補貼就更多了。

2、我國糧食種植技術雖然沒有發達國家那麼強,但和過去相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現在國內糧食產量不低,很多農民手中的糧食吃不完,選擇出售,可是你看看近期玉米、水稻行情,很多農民手中的糧食降價出售,銷路不佳。黑龍江是傳統的優質水稻大省,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南方各地水稻託市之後,價格較低,而黑龍江水稻尚未託市,這樣黑龍江的水稻出售就有了很大壓力。

道理就是這樣的道理,糧食“供大於求”,在市場經濟下,沒有漲價動力。

3、糧食是人們生存之本,是國家長治久安之根。如果糧食大幅漲價,牽動的各行各業物價都將會出現大幅度的變化。比如我們村的麵粉廠,僱傭了很多村民去幹活,工人的工資以及機器的定期維護,和工廠的管理成本等都不小。如果小麥價格上漲了,工廠成本提高,麵粉只能高價出售,人們吃麵粉需要花更多錢,饅頭店、麵店成本都提高,大家吃飯需要花費更多錢。生活成本提高,麵粉廠員工工資就得提升,出售的麵粉價格會更高。

可以說糧食價格是社會穩定,人們幸福的的基礎。

4、要想降低糧食成本,我們要做的就是求變,將個體戶種植糧食更多的承包出去,集中種植,種糧食產業化集約化了,成本才會進一步降低。

所以這幾年全國各地農村土地確權,耕地確權等改革,就是為了將來農民可更好的將土地承包出去,為種地集約化產業化打下基礎。

糧食價格是底層建設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國內糧價不漲的主要原因也是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共同促進的。


李阿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那麼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就是說“糧食”的重要性,那麼今天在這裡首先給大家講一下我們北方地區農村玉米的價格,就在前幾天我們家剛把十七畝地的玉米分三次賣完,那麼價格也是三次不同。

分別是第一次剛收下來賣的時候是0.85元每斤,第二次賣的時候價格是0.88元每斤,然而現在也就是前幾天剛賣的價格是0.91元每斤,可想而知現在的玉米價格非常的穩定,根據以往的每年的價格行情很少有突破一元的時候。


還有大豆,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價格普遍來說每年都比較穩定,也就是說其不會出現大跌大漲的現象,那麼之所以會這樣我們可以分析,糧食是人們最基礎的食物保障,因此其價格不能說不會漲,只能說漲的相對來說較少,要知道農村土地非常的廣袤,所以在廣袤的土地上種植的糧食也就比較多,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按照市場規律來講的話。

廣袤的土地上每年所產出的糧食其比例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按照市場行情來講的話就叫“供大於求”的關係,也就是說現在不像以前人們缺少糧食,然而現在人們家中儲存的都有糧食,甚至每年儲存的糧食都吃不完,因此糧食多了其價格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漲價,所以說我個人認為以後得糧價同樣也會維持在一個比較平均的價格水平上下浮動,畢竟糧食作為一種基本保障其價格和市場都是必須要穩的。


紀錄鄉土


糧食價格不漲,目前主要由國際與國內市場決定。

先談國際,美國的大米堆積如山,急待出口轉化。美國人沒有吃大米的習慣,在美國的大米價格約為0.1美國500克,摺合人民幣0.66元-0.7元500克。再看印度,印度這幾年逐步擴大出口規模,已躍升為世界大米第一大出口國,印度的人均工資與物價水平都比中國低,大米的價格也是低的,印度也希望能更多出口中國。第三看東南亞,東南亞一年三熟,大米價格基本在0.7-0.9元500克,出口到中國,依據與東盟協定,估計1元500克差不多。即使是泰國的香米出口到中國,也只有2490元/噸。從這幾個方面看(與世貿談判時15年保護期2020年到期),國際的大米早就等著中國市場的開放。

再看國內,由於糧食十多年連續豐收,接近2000斤的超級稻品種也是越來越多。前幾年敞開收購,國儲庫存一直在滿負荷,去庫存壓力一年比一年大,已致於在2019年國儲已拿不出庫容來收糧。目前,消耗現糧的動力只有市場的主體:糧商和米企。糧商與米企根據市場需求與訂單組織收購水稻與銷售大米,收購資金的壓力、大米市場行情的壓力,註定糧商與米企的動能不足,觀望情緒普遍。

國際與國內市場的綜合情況註定當前水稻價格難以上漲,但也不是絕對的,例如現在的小麥價格已達1.23,原因何在?我想①俄羅斯前段時間考慮到自身的糧食安全,停止了小麥出口。②今年北方部分小麥局部地區質量不高。至於還有什麼原因,希望大家分析。


群言有忌


為什麼糧價不漲呢?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我國這些年的糧價那裡時不漲啊,簡直就是“持續降價”啊!

關於“糧食不漲價,甚至還降價”這個現狀,筆者給大家列舉一組數據的話應該是最為直觀的:

中國主糧作物價格全部淪陷!
2014年,我國的玉米收儲價格為1.12元每斤,市場價格多在1.1元每斤左右,而2019年,國內玉米市場均價僅為0.9元每斤,不但沒有漲價,還跌了2毛錢/近之多。
2016年,我國的小麥收儲價格標準達到了歷史最高值的1.18元每斤,現貨價格也多常年保持在1.25元每斤左右,3年過去了,今年我國的小麥收儲價格僅為1.12元每斤,市場價格同樣走低。
於此類似的還有我國產量第一大口糧作物——稻穀。2016年,國產粳稻,秈稻的市場價格均比當前的收購標準高出2毛錢每斤左右!3年前,同等質量的東北粳稻能夠賣到1塊4/斤以上,而到了今年,賣到1塊3就是萬幸!
所以,縱觀最近五年來,中國的糧食價格不但沒有出現價格上漲的情況,甚至不少糧食作物的市場價格還出現了明顯的走低。比如說我國最主要的三大糧食作物——稻穀,小麥和玉米,幾乎全部陷入了“多年不漲價,甚至持續低價”的魔咒。

糧價持續走低的背後真兇!
如果真的要為這個現象找一個藉口的話,那麼主要原因歸咎於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農產品市場逐步與世界接軌,中外糧食價格必然會逐步的接軌與融合。
雖然我國至今還未完全放開糧食市場,但是降低與國際糧食價格的差距,也是確保我國糧食麵對國外糧食進口大肆湧入的不得已舉措。以玉米為例,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玉米交易成本多在1800元每噸左右,而在我國的南方玉米銷區或者時華北玉米消費大戶,使用當地或者東北運輸來的國產玉米成本整體在2100元每噸左右,由此可見兩者之間價差高達300元每噸以上!對於企業而言,即便是在國家依舊對玉米進口實施配額管控的情況下,還是很有必要適度降低企業採購成本來確保企業的生產效益與利潤。

第二,我國的農產品生產過高,一定成本上抑制了糧食種植收益甚至蠶食了大部分的糧食種植效益!眾所周知,我國的玉米價格和國際糧價相比不算低,甚至還高出不少,但為什麼農民還覺得玉米價格太低呢?歸根結底還是由於中國的玉米種植成本太高,種植規模都還太少,導致整體的種植效益太低,所以才會產生“玉米價格太低”的苦惱!如果讓中國特別是東北地區的玉米種植成本中的大頭——地租,由目前的500元每畝將至50元每畝,想必即便是把玉米價格再降2毛錢,很多農民也應該心中欣喜!


鍾情三農


為什麼糧價不漲呢?我估計這個是種地的農民最關切的話題,畢竟十年如一日,不升反降的糧食價格,看著讓人揪心。

個人認為糧食價格漲不起來,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國家調控需要,糧食是國家穩定的基石。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慌慌”,保證人人都吃得起飯,是最基本要求。

二、去庫存壓力大,大家可以看看,年年都是大豐收,大批的陳糧堆積在倉庫中需要處理掉換新糧,這就導致了陳糧低價促銷現象的出現,年年如比此,週而復始,沉重打擊了糧食上升空間。

三、外國低價傾銷所致,大家經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某某國家又和我國簽訂了多少大米訂購合同,多少黃豆,多少玉米等等,實際上這些國外糧食價格都比國內的便宜,導致國產的競爭不過國外的。

四、國人貪便宜心理,在糧食選擇上也是一樣的,都是要高品質低價格的,因為其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而國外糧食剛好投其所好,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國產糧食滯銷。

總之,糧食價格的持續幾十年的低迷,已經讓許多地方的農民喪失了種植信心,早幾年還是許多人搶著包地種,因為那個時候還有點薄利潤。這二年倒是紛紛搶著退租,因為許多人發現這是一個深坑,再不抽身就陷坑裡了。


壞男人說小龍蝦


糧安天下,豈是說漲就漲的。大家生活過好了,但廣大人民群眾還是在為糧油奔波勞累。所以為什麼政府多拿補貼,也不會讓糧食價格上漲,這裡面不僅僅是市場調節的原因,還有很多是國家戰略層面的東西。


糧價穩定的重要性

1.出於國家大計考慮:糧食價格如果上漲,最大的獲益人是糧食出口國,像農業發達的美國。而我國最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還處於上漲階段,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可能達到16億人,而大家也有所感受,那就是我國的耕種面積正在減少。到後面可能大家都口糧都遭受到威脅,所以如果糧食價格上漲的話,無疑會引起社會動盪。

2.糧價穩定是物價穩定的基礎:今年大家深有感受,因為豬肉價格上漲,我們周邊的物價也普遍上漲。賣肉的餐館漲價也能理解,但是一些理髮店,賣蔬菜的大媽也跟著漲價,美其名曰“我也要吃肉。”所以糧價是萬萬漲不得的,只是幾毛幾分的價格變化,不然市場物價根本穩定不了。



糧價低的影響

糧價太低會降低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也會降低農民的收入,拉大城鄉差距。現在很多農民工進入大城市,作為建設者給城市帶去勞動力,而到後期隨著修建建築的飽和,農民朋友的出路會更加艱難。雖然對於種地,政府有給補貼,但是還不如農民種植經濟作物。所以我們黨和政府也一直在強調關注三農,同時關注糧價也十分重要。


畜禽養殖學堂


大家認為糧食漲價對老百姓好,還是不漲價對老百姓好呢。我是家裡有10好幾畝地的農民,一年兩季,一季玉米,一季小麥。個人認為,不管對與錯,希望大家別噴我。民以食為天,糧食價格越低,我們老百姓越能買得起,越能吃的起。打比方,目前小麥一塊錢一斤,饅頭一塊錢倆。如果小麥1.5一斤,饅頭一塊錢一個,隨著吃的上漲,會帶動各種物價瘋長。以前打工幹活一個月掙5000吃2000還能掙3000。糧食漲價了,一個月掙5000幹不著了,不給8000不幹。工人成本也上來了。一畝地小麥這一年多賣500,我這10畝地小麥也就多賣5000塊錢,但是這一年隨著物價的瘋長,會多開支出去幾萬。所以我個人認為,糧食越便宜,說明國家越富有,我們老百姓越吃得起。


123456大愛無疆


看到這篇問答,鄉村有識之士對物價的正確評論與理解,農民著漸懂得市場規律,還有很多人不理解,比如說:

糧價最好超過礦泉水,也就是一市斤稻價值三元,那麼礦泉水也就要賣到三元,而且國內用糧大企業就要進國外糧食,電費現在價0.5653番三翻應為1.7元,城市更高,水費要漲到6.27/噸,食用油200多元/桶,還有直接與糧食生產掛鉤的農資,化肥二三百元/袋,農藥二十多元/瓶,到那時我們還有心事種糧食嗎?說句良心話,政府這幾年也一直在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結級性,主要是保護糧價,你我種三五畝是感覺不到的,糧食承包大戶種幾百幾千畝的,每年收入幾萬到十幾萬盛止二三十萬;

總之種田就是賺量的錢,享受市場穩定物價,這就是社會主義優域性。(久不寫手生,白字請繞道讀)


蔡必榮3465


為什麼糧價不漲呢?

但從最近這二十多年的糧價變化來看,漲漲跌跌中縱向對比,其實糧價比著十幾年前並沒有多大的上漲,特別是對比其他商品如房價等,哪怕是一些下游產品如食品的價格,無怪乎很多人說糧價遠遠跑輸了物價。像目前普通小麥的市場價格,大多在1.20元/斤左右;2019年產玉米的價格東北地區折乾糧7、8毛錢一斤,華北黃淮地區在9毛多點;南方中晚稻的價格在1.20元多點。特別是稻穀,現在的價格水平和十年前是差不了多少。

糧價這麼穩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原因有很多。糧食是基礎商品,涉及國計民生,重要性不必贅述,但糧食的價值怎麼衡量呢?用價格來衡量,還是用重要性來衡量,用影響來衡量?相信很多人客觀起來都會心裡有兩杆稱。一杆秤認為,糧價應該隨著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等的增長而同步增長,讓農民的付出有價值;另一杆秤則認為,糧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是口糧,是生活必需品且不可缺、不可替代,一旦價格上漲了,生活成本必然會增加。

兩個方面都可以理解,也都能說得通。所以,在糧小咖個人看來,我國的國情下的糧價依然會運行在以國內影響為主的格局下,有人說進口多會打壓國內糧價,這話不假,確實有道理。畢竟,為什麼國際上的糧價也這麼低,我國的糧價就得一直漲呢?所以說,歸結起來一句話,糧價漲了固然好,但讓農民真正的在種糧上有收益,才是最根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