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官方代號】“掃描地平線”行動

【英文名稱】Operation Scanning Horizon

【密級】機密

【發起者】里根政府國家軍事安全事務助理約翰·馬蘭·波因德克斯特

【運作進程】1984年

【目的】以信息化手段保護美國在全世界的利益與安全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黎巴嫩地圖

【背景】

在美國政治、軍事與信息交叉領域,有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此人就是約翰·馬蘭·波因德克斯特。

這話還要回到越戰之後,由於在朝鮮戰爭後的又一次慘敗,美國老老實實滾回了北美家裡,反省問題所在。美國戰略家和軍方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武器不行。

無論這個結論如何,但美國人確實發奮研發武器。結合計算機的迅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前哨已經出現了。於是與結論並不違和的軍事理論不斷推陳出新,美軍的軍事實力迅速鳥槍換炮,與全世界的軍事能力拉開代差。老實了10多年的美國大兵按捺不住,終於在中美洲小國——格拉納達出手試煉( ,Operation Urgent Fury),行動輕鬆取得全勝。藉此東風,美國稱霸世界的旅行再次登程。從實踐回看結論,好像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隱患也開始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對付國家的軍事機器,美軍所向披靡(當然全是軟柿子),可對付非國家行體,比如激進組織、極端宗教、部族勢力等等,高科技的軍事力量竟然很多時候力不從心!

自1981年開始擔任里根政府的白宮國家軍事安全事務助理開始,波因德克斯特就為美國的危機早期預警和管理系統的爛攤子費盡心機、殫精竭慮。他直接管轄的白宮戰情室屬於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名頭很響但科技水準裹足不前,這嚴重製約了美國的情報交換能力,甚至延伸至直接的安全領域。因此,波因德克斯特決心對現行運作模式大力改造一番。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白宮戰情室

波因德克斯特為戰情室添置了現代化通訊裝備,該設施配有視頻會議系統,牆上懸掛著大屏幕,並通過保密電纜連接到外交、軍事和情報部門。他甚至為白宮引進了早期版本的電子郵件系統,一個新的危機管理中心也接近完工。

但這些努力依然不夠,這從事後的一個嚴重惡果便可以得到驗證。

1983年5月以來,美國情報機構共收到100多條有關黎巴嫩的警告情報,先期的許多調查表明,線索比較清晰地露出苗頭,然而關鍵的是情報機構卻和白宮牽不上線,如此重要信息得不到最終整合,因此都被當作了貝魯特戰亂的“背景噪聲”。雖然軍方高層也會定期聽取有關海軍陸戰隊面臨“日益擴大的威脅”的彙報,但五角大樓都將之當做例行公事般的陳詞濫調,以仍然不允許前線單位採取更多防範措施為原則表現“善意”,這實際上等於把黎巴嫩的美軍變成了活靶。

9月底,軍方和白宮想象不到的災難意外到來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截獲了一條伊朗政府發給駐敘利亞大使的“密令”,要求駐敘利亞大使與侯賽因·穆薩維聯繫,穆薩維是伊斯蘭激進組織的頭目。情報稱,此人瞄準了駐黎巴嫩多國部隊,打算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實施一次“壯觀的行動”——美國海軍陸戰隊就位於黎巴嫩貝魯特機場兵營。

情報分析,貝魯特機場是惟一可能上演“壯觀的行動”的場所。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貝魯特機場

1983年10月23日,星期天。黎巴嫩貝魯特機場的美軍兵營起床號還沒吹響,格倫·多爾芬中尉就被同伴的喧鬧聲吵醒了。這傢伙經常鍛鍊,體格非常結實,不過這次,25歲的他沒有早起的打算——在指揮中心值班到午夜後,任何人都會期盼補休。多爾芬翻了個身,打算多躺幾分鐘。“但願增援部隊能在聖誕節到達。”想起自己皴裂的皮膚和凌亂的頭髮,他希望能趕快回國。

多爾芬所在的第24陸戰兩棲小隊在貝魯特國際機場屯駐7個月,表面上是來維和,其實就是對黎巴嫩的什葉派、德魯茲派民兵組織的反抗進行武力鎮壓。即便如此,為了表面上避免被視為“佔領軍”,他們被要求在機場南側就地紮營,用沙袋修建起的臨時碉堡,從老遠的地方就能看見。由於執行的是非戰鬥任務,陸戰隊員們處於一種近似不設防的狀態:碉堡不得戒備森嚴,只能用鐵絲網圍起來,子彈也不被允許上膛。多爾芬的鋪位緊挨著幾扇巨大的金屬門。

這群美國軍人所在的建築物被命名為營登陸隊總部,一至三層是宿舍,屋頂有無線電天線平臺,可提供360度的全景視野。海軍陸戰隊接手時,營登陸隊總部已然傷痕累累:

二至四層曾經裝有玻璃窗,現在彷彿成排的斷牙;

彈孔拿膠合板和沙袋草草修補過;

用塑料布臨時搭建的屏風被風拍打得亂響;

電梯井已被燒燬。

儘管在黎巴嫩內戰中飽受折磨,這座破舊的“野獸派怪物”依然挺立,加上位置相對便利,對美軍依然有足夠的吸引力。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爆炸前的軍營

凌晨5時45分許,幾名早起的陸戰隊員發現,一輛黃色梅賽德斯-奔馳載重卡車停在營地的鐵絲網外。一切平靜如水,不會讓人絲毫感到什麼異樣。

可還是有人感到些許納悶,載重卡車停在停在這裡幹什麼?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黎巴嫩激進分子的行車襲擊路線

就在人們納悶之際,黃色梅賽德斯-奔馳載重卡車突然加速並向軍營方向全速衝過來,前端的護欄被撞破。一位崗亭附近的哨兵聽到身後有車呼嘯而來,下意識地抄起M16自動步槍,伸手去摸彈匣。他回頭望去,眼見卡車把哨兵崗亭壓扁,然後一頭撞進了兵營的大廳。

“起床!”哨兵意識到要出大問題,驚聲尖叫,“起床!”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M16自動步槍

可惜為時已晚。

幾秒後,一團明亮的橙黃色火球晃得哨兵睜不開眼。

奔馳卡車撞入大樓時的響動驚醒了不少人。但他們沒來得及躲避,爆炸就切斷了大樓的地基。強烈的衝擊波順著天井,從大廳一路躥到屋頂。樓頂頓時呈V型坍塌,像兩隻伸向天空的手臂。一堆類似卡車殘骸的金屬在空中“懸停”了片刻,才回落進3米多深的彈坑裡。

隨後,多爾芬意識到自己正在半空中“飛行”。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爆炸現場,濃煙沖天而起

爆炸發生前一瞬間,多爾芬感到一股莫名的壓力。緊接著,大門“難以置信”地脫離了原先的位置,像慢鏡頭般升到空中,又猛然向人群砸來。伴隨著滾雷似的隆隆聲,兵營房間裡的一切,只要是沒釘牢的,都飛進了彈片的漩渦。大樓的天窗也破裂了,碎玻璃化作一陣子彈雨,瘋狂地射進海軍陸戰隊員們的血肉之軀。

混凝土碎塊不斷墜落,多爾芬覺得有血濺在背上。他猛地醒悟過來,踉踉蹌蹌地跑到宿舍旁的指揮中心;按規定,基地進入一級戰備時,他沒在位就是失職。另一名通訊軍官剛從地上爬起來,他從椅子上被掀飛,傷到了肩膀。旁邊的牆壁上,佈滿了長長短短的裂縫。

其他倖存人員正忙著修理被震壞的收音機和無線電。多爾芬心想,一定出大事了——先前有流言稱,蘇聯向敘利亞提供彈道導彈。難道有人向基地發射了核彈?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難道有人向基地發射了核彈?

一位參謀軍士跑進房間,喊道:“營登陸隊總部全完了!”多爾芬走到外面,被濃烈的煙塵嗆得有些喘不過氣。四周,僥倖逃生的陸戰隊員們失魂落魄地兜著圈子,許多人的衣服被氣浪掀掉,只穿著紅色運動短褲。他注意到,大家身上都是灰色的,彷彿剛從泥塘裡滾過。

遠處,一輛吉普車正衝著對面的醫療站狂奔,駕駛員是個名叫羅森的參謀。多爾芬轉過身,發現一位近乎精神失常的士兵就站在自己背後,渾身上下只剩腰帶,一條胳膊耷拉著。“我不想失去手臂。”對方哀嚎。等羅森駕車返回爆炸現場,多爾芬立刻把此人送上吉普車。“先送他一個。”接著,多爾芬返身回到廢墟,繼續尋找被困的傷員。

這便是多爾芬在當天的剩餘時間裡從事的惟一工作。

在這簡單的一聲巨響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位於黎巴嫩貝魯特的兵營化為瓦礫。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造襲後的美軍營地一片狼藉

美國本土時間約為午夜1點,波因德克斯特正在馬里蘭州郊區的家中休息,保密電話響起。電話來自白宮戰情室,值班員向他傳達了“緊急事態”:貝魯特海軍陸戰隊兵營遭襲,不遠處的法國軍營也發生爆炸,死亡的美國軍人多達241名(220名海軍陸戰隊員)、160名受傷——海軍陸戰隊上次在一天之內損失這麼多官兵,還是在二戰中的硫磺島戰役期間。

波因德克斯特的第一反應不是生氣,也不是鬱悶,而是自責。“早該預見到這樣的情況。”這位海軍中將默唸。他沮喪地發現,華盛頓對許多威脅缺乏事先預警——從蘇聯人在拉美的活動,再到激進組織的自殺式襲擊。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盲目篤信武力,美國人早就吃了不少虧

事後,一個名叫"伊斯蘭革命者"的組織宣稱對這起襲擊負責。

根據美國人的習慣,他們首先要確定事件的性質及來源,結果是這起事件被認為是黎巴嫩當地激進組織真主黨在伊朗革命衛隊授意下所為。

這本身問題不大,但諷刺的是,由於軍事指揮系統的繁文縟節以及無法理解“壯觀”的含義,前面那則關鍵情報直到事件發生兩天後才轉到軍方高層手中,這種信息交換與整合水準,怎麼能夠適應美國的戰略發展需要?

此後,自殺式襲擊便如幽靈般同這個超級大國如影隨形,當然,這與美國的魔爪禍及之處不無關聯。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這時候還有一部分人在看熱鬧

【行動經過】

作為對貝魯特爆炸案的回應,從1984年開始,由波因德克斯特牽頭,美國政府的危機管理制度進行了大規模改革。這便是“掃描地平線”行動。

為此,波因德克斯特組建了志同道合的危機預先規劃小組,小組成員只有一個目的:建立一整套防患於未然的信息安防體系。

他與時任中情局局長比爾·凱西聯手,後者是波因德克斯特認為可以坦誠相交的少數高級官員之一。用他的話說,“只有加強情報分享,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另一大障礙是疊床架屋的官僚機構。據波因德克斯特描述,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自稱擔負反恐任務的有近40家機構,從聯邦調查局到國務院再到美國國稅局,每個機構都擁有反恐所需的技能,但沒有一家能單獨行動並取得過顯著成就。而每年的經費支出近20億美元,似乎“人人有份”。反過來講,這些機構必須像交響樂團那樣懂得協同。

為了便於統籌,波因德克斯特接管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危機規劃小組,把它變成反恐戰役的主引擎,“動力”則來自初露端倪的現代信息技術,旨在捕捉信息並送給需要的人。

危機規劃小組成員包括國防部、國務院和財政部等要害部門的代表以及中情局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特派員,有權提議凍結資產、實施秘密情報計劃、與駐外使領館溝通並向軍事指揮系統發送建議。

這些人定期碰頭、開發新的情報源、舉行電話會議並制訂危機管理手冊。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讓我們來見識一下這位高瞻遠矚的約翰·馬蘭·波因德克斯特先生

【後續】

經過幾個月忙亂,人們終於感覺到“掃描地平線”行動對美國軍事情報系統重組的效果:

  1. 紀律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2. 各部門更好地瞭解了自身角色,抓住了工作重點;
  3. 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理解了“情報”的真實含義,極力網羅不同的數據源,向白宮提供了比以往更豐富、更翔實的威脅評估報告。

一位美國聯邦法官裁定,伊朗應該向1983年在美國海軍陸戰隊駐貝魯特軍營爆炸事件中喪生的241名美軍官兵的家屬等賠償26.5億美元。法官這一判決讓倖存者和死者家屬們喜極而泣。

羅伊斯·蘭伯思法官形容他的裁決是迄今為止美國對他國開出的最大罰單。伊朗一直以來都因為支持真主黨武裝製造了貝魯特爆炸案而受到譴責。1983年的爆炸案是美國在9·11之前遭受的最大規模的恐怖襲擊。

根據裁決,將近1000名家屬和數名倖存者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接收各種來源的伊朗財產以獲得賠償。不過國會正在討論的一項法律議案會讓這些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以及他們的家人能更容易地獲得賠償。

伊朗一直否認和爆炸案有關。在這場長達6年的法律訴訟中,伊朗方面也從未到庭。

而伊朗政府發言人伊爾哈姆嚴厲抨擊美國日前作出的伊朗必須向爆炸案死亡美軍家屬支付鉅額賠償的判決,稱判決毫無根據,意在"侵佔"伊朗在美財產。

不管如何扯皮,雖然沒有明確的挫敗敵人的突擊,但“掃描地平線”行動首戰告捷還是成立的,那種貝魯特機場式的大規模損失鮮有再現。於是,美國人在“掃描地平線”行動的保護罩下比較穩妥地度過了將近15年的“枯燥時代”,直到2001年9月11日的到來。“掃描地平線”行動的疲態與侷限終於暴露得無處遁形,美國的情報與安全機構設置,至此徹底改變的時間到了,“掃描地平線”行動時代終於結束了。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海神之矛”行動之時,奧巴馬政權高官在戰情室觀看擊殺本·拉丹現場直播

【關聯性】

“掃描地平線”行動具有社會發展、軍事戰略、技術進步等多種特徵,很難單一確定其性質。但是,根據“歷史脈動”資料,行動不存在行動序列。

“地平線”,是一個比較受青睞的代號,在“歷史脈動”已發的就有以下:

點擊藍色鏈接可以直接閱讀,歡迎移步。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影響】

按照21世紀的標準,這套系統確實很原始。不過,若觀察此後30年的歷史,波因德克斯特在任上為反恐行動奠定的基礎和方法,最終在9·11事件後被大規模複製並推廣,雖然此時行動本質上已經到了“掃描地平線”行動2.0。雖然時間跨度不小,但任何人無法否認“掃描地平線”的影響。

從“掃描地平線”行動可以清晰看出,科技與信息相結合能夠帶來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而持久。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評論】

回首往昔,正是波因德克斯特為範圍更廣、無處不在的全球信息收集系統播下了種子,才使得美國有了在災難後迅速找準方向的機會。“9·11”過後,美國情報機構更進一步,將目光投向了私人用戶存儲的數據。從這種意義上講,儘管出乎多數當事者意料,當30多年前貝魯特星期天早晨的平靜被震碎後,國家安全局如今秘密開展的各種全球監視項目,就成了美國國安體制“合乎邏輯”的演進結果。

在美國軍史專家肖恩·哈里斯的專著《觀察者》中,重現了當天清晨發生的一切。該書指出,貝魯特爆炸案令華盛頓深受刺激,遂開始運用信息技術,不遺餘力地蒐集和分析潛在敵對行動的蛛絲馬跡。在“稜鏡門”事件發酵的今天,驀然回首的人們意識到,美國政府無孔不入的刺探和窺視,早在30年前的那個星期天就埋下了伏筆。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表題為《貝魯特爆炸案如何造就了這個現代監視國家》的文章,揭示了這種鮮為人知的聯繫。文章說,30年前,200多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兵在一起發生在其駐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軍營的爆炸案中喪生,這是美海軍陸戰隊二戰後人員損失最慘重的事件之一,不僅標誌著針對美國的自殺式激進主義新紀元的開端,同時也標誌著美國利用信息技術分析情報線索以保證國家安全問題的新方式的開始。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代號說明】

“掃描地平線”,是波因德克斯特對本行動的稱呼。意義是從根本上控制。


“掃描地平線”行動:從被震碎的平靜教訓中鍛鑄出信息盾牌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劃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