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一个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的宝石修饰的……那城内不用日月,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引言: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又名《梦断情天》,是泰伦斯·马力克导演于1978年拍摄的电影。本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服装和最佳原声奖的提名。并且最终斩获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其油画一般诗意的镜头也为大家勾勒了一副20世纪的美国绝美乡村画卷。


影片基于泰伦斯马力克的原创剧本,讲述了20世纪初,比尔(大帅哥理查·基尔饰演)作为炼钢厂的一名工人,因打架惹祸离开工厂,带着女友艾比和妹妹琳达离开芝加哥,在德州的麦田找到了一份收割麦子的工作。


比尔和艾比对外一直兄妹相称,他无意中得知农场主患了绝症,贪欲作祟下,比尔让艾比嫁给了农场主,随后三人在诗意乡村过了一段天堂般的日子,但最终依然没有逃脱烈火焚毁伊甸园的噩梦惩罚。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整部影片传递的,是爱情和贪欲的主题。但与同类影片泾渭分明的视听语言和叙事风格,让这部《天堂之日》成为各大影视院校学生重点观摩和学习的一部电影作品。该片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对默片的一种回溯——对白精简,形式上偏重于表现主义,又不依靠于人工光源,即所谓的摄影“魔幻时刻”。


泰伦斯·马力克为影片加进大量的空镜头,配上诗意的画外音,台词上也惜墨如金,尽可能地淡化情节,以“非叙事的风格,想拍出贝多芬交响乐式的电影。”昨晚睡前观影之后,电影中的每一幕画面都在我的脑中徘徊,久久未能消散,美到随便一幕截图都可做壁纸的程度。


所以今天,我将从“风格美学、象征意义、电影价值”

三个角度入手,多维度分析这部经典电影,帮助大家感悟它的艺术魅力。


一、风格美学:自然界美景,诗意的声音,共同勾勒出电影的独特风格美学


保罗·韦斯说:“被导演掌握的电影是电影的唯一形式。没有导演或导演印记的电影,就达不到电影应有的高度。好导演会确保各个部分都有创意的产生并结合成一体。这些更会反映出他的本质想法。”


泰伦斯·马力克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但是他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让自己为数不多的电影长片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马利克电影当中的诗意与哲思成为了最引人注目和和发人深省的部分。


这位好莱坞著名的“隐士导演”,在这部电影当中,就运用了自然界的美景,诗意的声音,共同勾勒出电影的独特诗意风格美学。《天堂之日》是泰伦斯·马力克执导的第2部影片,

这部影片除了收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之外,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也拿到了最佳导演奖。


1、《天堂之日》这部电影当中,运用镜头对自然界美景的描摹和捕捉非常之多。整部影片,基本没有多少室内场景的描写,大部分都是田野当中的画面。导演刻意把影片的人物放在充满自然感的大背景之下。有时明时暗的天空、清澈的河流、广阔的田野、劳作的农民和不时出现的各种小动物。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即使是身体羸弱的农场主,也不是卧病在床的形象,而是大部分时间出现在户外。那场伴随着谎言、贪欲和罪恶的婚礼也是在户外举行,女主角艾比的那场戏,纯白典雅的新娘造型,算是整部电影的高光时刻,极致美丽之后就是不可避免的衰落。


我们可以从一望无际的德州草原上感受到导演期望传递的乡村诗意美景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就像富有且善良的年轻农场主,因为身体的原因,多年来一直忍受孤独,身边没有爱人可以握住的温暖双手。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正如琳达的旁白:这个人他不会伤害谁,你给他一朵花,他会保存一辈子。在某方面来说,我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没有人为他挺身而出,待在他的身边,在他需要关怀时,握住他的手,这蛮悲惨的。


导演马利克的许多美景是在所谓的摄影“魔幻时间”当中拍摄的。所谓的“魔幻时间”是指每天在日出前,日落后各半个小时左右,天空转为更为浓郁的深蓝或红色,清楚照映出大地上景物的轮廓,看起来像是从天空架设灯光,再照到地面的效果。


这个时刻的画面效果颇像油画与剪影。影片中的故事、欲念、罪恶和这些如同上帝馈赠的美不胜收的画面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2、《天堂之日》这部电影当中的声音构成,非常有导演本人的风格特征。其一,是使用人物旁白来承担叙事和搭建结构;其二,是对古典音乐的灵活运用。


电影拍摄时扮演妹妹琳达的演员只有16岁,而整个故事都是由琳达来讲述。她在影片3分40秒左右的出场镜头,伴着成簇的花朵,垂眸低首,极为美丽,甚至比女主角还要亮眼。(这个镜头是我昨晚看完这部电影的一大动力)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她的叙事过程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语气极为平和,有着一种不符合实际年龄的冷静和苍老,掺杂着对整件事的评论、补充和注释。在哥哥比尔杀死农场主之后,三个人仓皇坐船逃走,在农场的天堂时光正式宣告结束。


船上的这段话,也隐含着别样的象征寓意。她说:“你能看见岸上的人们,但是太远了,你看不见他们在干什么,可能在喊救命之类,或者埋葬某个人。”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除了旁白的出色使用,泰伦斯·马力克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运用,也使得其电影中的诗意氛围得到了更好的营造。


他选择使用广义上的古典音乐,平衡明晰,富有形式美感和充沛感情。或许电影当中平静的叙事,缺乏了感情的渲染,所以需要古典音乐来填补和完善。其中,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就充满了对天堂的渴望和伊甸园焚毁的遗憾。


以上两点,就是泰伦斯·马力克电影诗意氛围的主要来源。


二、象征意义:导演以“火焰”为线索,首尾呼应,蕴含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凸显电影主题


故事的叙述者琳达,在影片5分钟18秒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遇到一个叫叮当的人。,他告诉我世界将变成火海,火会从四处冒出来,就这么冒出来,高山也一样会陷入火海,水也将一起烧起来。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动物将会四处乱跑,其中一些动物会被烧死,有一半的翅膀会被烧焦,人们将发出悲鸣,大声呼救,做了善事的人将上天堂,逃过这大火的洗礼。但若你做了坏事。上帝将听不见你的呼救,他连你说话也听不见。”


起初我并不明白这段话的深意。但当影片进行到一小时的时候,那场铺天盖地的蝗灾,和1小时08分,农场燃起的那场大火。焚毁的不仅是农田,也是这个令人眷恋的伊甸园和三人再也回不去的天堂时光。


而这场火焰,作为影片的线索和首尾呼应的重要意向,包含了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影片的主题和哲思。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在程姬的短篇小说集,《像火焰像灰烬》,封面有这样一句话:“欲望像火焰一般肆意,爱情却像灰烬一样孤独。”


放到这部《天堂之日》电影当中,可谓是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完美诠释。

起初,人的贪欲只有那么一点点,像零星的小火苗,寒夜里的微弱火光,全部的奢求仅是能靠苦力赚钱,勉强温饱。他们也并不想杀人,这样的低微的生存渴望,远远未及罪恶的程度。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但比尔无意中得知年轻的农场主患病,生命仅剩一年,且他对女友艾比有好感之后,贪欲就像火焰燎原一般滋生。他未加抵挡,任凭金钱的欲望将自己吞噬,短暂牺牲爱欲,抛却爱情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用女友来换取一年后的富足生活。


艾比嫁给农场主后,他们三人接下来的生活,可谓是一段名副其实的“天堂之日”,琳达有一段这样的旁白叙述:“我们从未如此富有过,整天无事可做,除了睡觉躺着,不必工作。我告诉你有钱人真有办法。”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火”的意向再次出现,只不过是以庆祝的篝火呈现的。在可控范围内的欲望,也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但谎言终将被揭穿,比尔和艾比两人的秘密还是被农场主发现了,他在蝗灾肆虐的某个夜晚,让燎原大火,烧毁了农田,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他无法忍受自己的爱情像孤独的灰烬,他要确认自己的妻子只爱他一个。但现实让他失望了。


这场大火,既是比尔心中的物质贪欲之火,也是农场主的爱情欲念和愤怒之火。当人类的欲念过剩,伊甸园就被焚毁,不复存在。


三、电影价值:基于故事情节和画面,结合自身观影感受,分析电影的艺术魅力和现实意义


《天堂之日》继承了泰伦斯·马力克导演,一贯的影片风格。诗意的自然景观画面,悠扬且感情充沛的古典音乐,共同打造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贪欲的故事。


同时,导演还结合印象派的概念,创造出新的美国诗意电影。并能聚焦人心欲念,表达深刻哲思。所以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谈谈电影的独特魅力。


1、 画面诗意、音乐悠扬,绝美视听盛宴


作为一部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剧情电影,也是我昨晚的睡前电影。《天堂之日》可谓刷新了我对美国电影的认知。


一直以来对美国电影有种刻板印象,就是好莱坞式的商业风格。但泰伦斯·马力克的这部电影,选择了法国电影摄影师阿尔门德罗斯为影片掌镜。无论是画面光线的明暗对比,还是油画般的绚丽色彩,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截取下来作为壁纸。

细腻的诗意触感,带来极佳的观影体验。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在营造诗意影像的过程中,探讨了人性的善恶、贪欲、爱情和困惑。在这个美好的诗意世界,乡村田园画卷当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人物心理的自私和欲望,也在镜头前一一呈现。


当然电影作为一种声画的艺术,我们除了分析绝美的摄影画面之外,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不容忽略的。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是流动的诗。诗歌本身就具备一些音乐特征,比如节奏和韵律。而这种音乐特性被导演巧妙地运用在了自己的电影当中。


叙述者琳达用类似诗歌的语言,来进行旁白叙事。并且选用古典音乐来承担电影音乐的主要构成,没有任何人声混杂。更好地让电影中诗意的段落完整呈现出来,而不会被音乐中多余的人声和歌词所干扰。通过对古典音乐的灵活运用,泰伦斯·马力克让自己诗意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有机统一,呈现绝美视听盛宴。


2、 结合“印象派”概念,创造“美国诗意电影”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的一批印象派艺术大师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印象派画家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学院派因循守旧,主张艺术革新。


印象派绘画,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影响遍及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也是,正是印象派鼎盛时期,并选择了法国摄影师来掌镜。印象派电影也是起源于法国的一个电影学派。


泰伦斯的这部《天堂之日》可以说是利用了印象派电影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被摄影机美化的自然景观让所有人物都变得极度渺小。他并没有渲染人性的罪恶,而是运用极度冷静和克制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场焚毁伊甸园的悲剧。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从始至终都是,宛如天堂一般的美景,节奏舒缓,没有好莱坞惯用吊人胃口的情节和场面。或许,这就是泰伦斯·马利克的美国诗意电影。


“美国诗意电影”主要有八个特征。而这八个特征大多数是传统欧洲艺术电影的特标准,不同于爆米花商业电影,它们大多具有深刻的内涵,蕴含了作者的哲学思考。


  • 开放的形式:即电影并不是传统好莱坞那种量贩式生产出来的形式,不是循规蹈矩的,而是要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整体呈现开放式的格局。
  • 歧义:电影要表达的意义是复杂的、多重的、深刻的,必须抽丝剥茧的去领会。
  • 表达:电影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不是人云亦云,要像诗歌那样有主旨有深度。
  • 非线性:即电影不是传统好莱坞那样的起承转合,而是要呈现发散性
  • 心理学:电影要深入人性的深处去对话去发声,目的是要唤醒观众的思考,让观众将自己的心理思维运用起来。
  • 插话:即电影本体可以跳脱出故事的发展流程,随时加入创作者的感性流露和理性思考。
  • 主观性:电影要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考,要有自己世界观的体现.
  • 风格修正: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允许进行自我风格的修正,随着思想情感的变化风格可以有所改变。


其实泰伦斯·马力利克的电影,也并不是符合所有的标准。而只是在某几个方面比较突出,而这完整的8条标准,界定的是美国诗意电影的范围。


《天堂之日》上映之后,博得很多观众的喜爱,它是具有马利克个人鲜明特色,蕴含深刻哲理而且雅俗共赏的一部经典之作,完美的诗意电影画面,也让此片成为电影摄影的教科书。


3、 聚焦人心欲念,表达深刻哲思


关于本片的主题聚焦,肯定是爱情和欲望,但是其背后的深刻哲思,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尼采的“道德自然主义”,一种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某些哲学观点。

但我个人,倾向于前者,毕竟海德格尔也深受尼采影响,他才是此类哲学思想的源泉。


导演为什么没有重点描摹人性的丑恶,没有渲染这桩谋财骗婚案的残忍。背后是尼采的“道德自然主义”和对生命的重视。在尼采看来生命意义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出发点,生命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生本身,人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血肉存在的人的现实生存。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就是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活着。活着,就是生命现实的涌流状态,它表征了生命的现实性,它表明了生命是当下的、现在的、实在的、活生生的。“活着”便是生命的原义和权利。生命只要具有其合法性它就必定是“活着”的。


他们三个底层贫民为了生存,颠沛流离,在导演的镜头下是被尊重的。男主在到农场之后,了解了农场主的病情,并发现他喜欢自己女友艾比之后,贪欲滋生,试图霸占财产,却不想靠杀人来实现,富足和自由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天堂之日》。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天堂之门


但最后这个一厢情愿的谎言和臆想并未实现,天堂被焚毁,他们再次陷入地狱。影片中多次出现“门”的镜头,暗示了他们到达和离开伊甸园的意向。导演在描摹美景的过程中,同样聚焦了人性的欲望,并且反映了深刻又悲悯的哲思。


结语:


《天堂之日》作为一部1978年的剧情片,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美国乡村年轻人特有的生存境况和人生选择,还有火焰一般的爱情。虽混合了三角恋和罪恶,但在导演克制的描述下,没有高潮迭起,也没有恢宏叙事,却有着美感很强的渗透力,透过画面,直击人心。


豆瓣7.9《天堂之日》,绝美诗意乡村画卷,贪欲烈火焚毁伊甸园


所以,为了向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部电影,我在分析完风格美学、象征意义这两部分后,在第三部分“电影价值”,着重表达了我的观影体验和联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关注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