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積跬步終至千里 積小流可成大海

受訪者丨霍勇(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副主席、亞洲心臟病學會主席)

霍勇:積跬步終至千里 積小流可成大海

► 霍勇教授

2019年9月26日,在世界心臟聯盟(WHF)官網上公佈了心臟英雄評選名單——我國心血管疾病領域的領軍人物、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榮膺世界“心臟英雄”稱號,WHF官方給予他的評價是:推動中國心血管事業發展和體系建設的心臟衛士。此次獲得世界“心臟英雄”的稱號,是對霍勇教授多年來堅持推進我國乃至全世界心血管病防治進程,致力於全球人民的心血管健康的褒獎和鼓勵。讓我們走進霍勇,瞭解他與心血管疾病領域的故事。

01研究生:逐夢人收穫新的夢想

1987年,從徐州醫學院畢業5年且已成為科室骨幹的霍勇,終於下定決心要去北醫讀碩士研究生,恰恰也是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霍勇回憶說:“來北京讀研究生是一段難以忘記的經歷。當時我已經當上了主治醫師,也已成家,下這個決定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但因為周圍的同事很多都選擇了繼續深造,所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終於下定決心報考研究生。”

通過這短短3年的學習,讓霍勇明顯感受到了“讀和不讀”的巨大差異:“30多年前,我國各個醫學院教育水平差異很大,且本科教育內容較為簡單,只有通過研究生教育,才能讓我更有效地積累臨床實踐經驗,提升醫療水平,同時也開闊了眼界,讓我可以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看待醫學的發展,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霍勇的研究生生涯中,他的導師汪麗蕙教授和介入啟蒙老師朱國英教授把他帶到了更高的發展平臺。

在霍勇剛就讀研究生的1987年,是我國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起始年代。時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的汪麗蕙教授雖然並未做過導管手術,但她非常有遠見地在醫院較早地開展了心臟病介入治療的嘗試。正是在她的支持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開始進行介入治療,併成為當時全國唯一一家同時使用兩個導管室的醫院;也正是在她的支持下,朱國英、胡大一等一批年輕醫生被選派出國進行技術學習,並於1987年左右先後回國,這批專家目前已成為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創立、引進、普及和推廣的主力軍,可以說汪麗蕙教授是我國心血管學科發展歷中的一個戰略家。

也正是在汪麗蕙教授的支持下,霍勇趕上了心臟介入治療發展的黃金時期。朱國英教授作為霍勇的介入啟蒙老師,不斷地把最新的技術教給他,也為未來霍勇深耕心臟病介入治療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02三十年:只有不斷積累,才能不斷進步

在回顧自己30多年的從醫經歷時,霍勇指出,臨床上做好任何事情都非常困難,只有不斷積累,最終才能成功!臨床醫師的培養一開始肯定是要側重於技術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當你的技術達到一定水平,才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當你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並在學術組織中有任職,你就會逐漸瞭解到,技術發展不是一家或幾家醫院的事,還需要通過技術引領整個學科的發展。所以說,醫師的整個發展過程就是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其從事醫學領域的發展過程。對於霍勇來說,他的從醫經歷其實就是我國心血管介入事業30年發展歷程的縮影。

介入治療在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步開展的,

“普及”是它的第一個十年的發展主題,這十年是該學科發展的基礎。有了這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許多醫院能夠展開介入治療,甚至一些基層醫院,也能夠開展介入治療。在這個階段,霍勇在不斷完善自己技術的基礎上,也開始在各個基層醫院開展介入治療的推廣工作,同時他也發現了技術的快速推廣帶來的應用不規範問題。

所以在介入治療發展的第二個十年裡,介入治療的發展主題被定為“規範”。在這個階段,作為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專家組組長的霍勇,在高潤霖院士等老一輩專家的指導下,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心臟介入治療技術的培訓、准入考核和質控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所以,在這十年裡,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得到了更普及、也更規範的發展。介入治療技術得以快速發展後,霍勇發現了大量的心肌梗死患者是在院外死亡,還有部分患者即使到了醫院,也因為體系問題而耽誤了治療,所以體系建設也被提上日程。

第三個十年的主題詞是“體系”,胸痛中心則是這個大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霍勇介紹說,胸痛中心起源於美國,20年前胡大一教授在朝陽醫院建立的心梗救治綠色通道是我國胸痛中心的雛形,那時候強調的是醫院的建設,而我們現在的胸痛中心建設是針對在重大疾病關鍵環節上進行的標準化、體系化的建設,是把院前、院中、院後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醫療體系,是學科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在這個階段中,霍勇是胸痛中心建設的指揮者,也是醫療體系建設的織夢者。

全覆蓋:更完備的體系建設為大眾全生命週期保駕護航

在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規劃發展後,霍勇對胸痛中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新的規劃:中國的醫療發展其實就是醫療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要不斷地研究中國的特色,要推動我國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從治療走到大眾全生命週期體系建設中來!

霍勇介紹說,在過去十年間,特別是在最近三年中,我國胸痛中心建設發展迅速,也從大醫院逐步走到了基層。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1372家醫院通過中國胸痛中心的認證,同時還有4000多家醫院正在開展胸痛中心建設,其中將近2370家是基層醫院。在基層醫院中,我們推薦“三位一體”的建設方式,即把技術的推廣、應用的規範和體系的建設進行整體開發,從而提高學科水平,使醫院和救治體系能夠更加有效的銜接。同時,我們還

把一些有效的經驗分享給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國家,從國家層面上去幫助他們建立胸痛中心體系。

談及胸疼中心的未來發展時,霍勇指出,未來我們一方面要把注意力轉向西部地區,另一方面還要把體系從治療延伸到急救和預防,從疾病延伸到慢性病的管理,用行動來支持健康中國戰略。對此,我們提出了三全模式”:即胸痛中心建設的“全域覆蓋”,從基層醫院到大醫院的“全員參與”,以及對心血管疾病篩查、急救、康復、治療的“全程管理”。當我們建立起這個體系時,對疾病的預防是非常有益的。其實,對於疾病的預防,霍勇還做了更多的工作。

在做好治療的同時,霍勇很早地把眼光投向了預防。霍勇介紹說:“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醫生的本職工作是治病,但隨著你站得更高,或者對疾病的理解更深刻時,你就會知道治病並不是醫生工作的全部,醫生存在的價值是為了讓這個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更加健康的生活。做好預防,可以惠及更多患者,是最符合健康理念的手段。”

霍勇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關注卒中發病與高血壓的關係。經過調查發現,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是我國卒中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霍勇等人提出一個科學假說,即同型半胱氨酸在中國普遍偏高是由於葉酸缺乏引起,給高血壓患者補充一定量的葉酸,可以有效減少我國卒中的發病率。為此,霍勇團隊從1995年就開始進行中國腦卒中一級預防研究,這個研究直到2013年才整體完成,得到了國內外心腦血管疾病專家的廣泛認可,有利地支持了我國卒中防治事業的發展。

04微循環:中醫藥為心血管防治貢獻力量

當被問及心臟病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時,霍勇指出,冠脈微循環是一個熱點的研究方向,目前受到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近期歐洲和我國都相繼出臺了有關冠脈微循環疾病診治的專家共識或指南,從診斷到治療,我們都取得了一些良好進展。但也要清晰認識到,目前我們對某些冠狀動脈微循環的病變了解還比較少,治療的方法也非常有限。

對於冠脈微循環的治療,霍勇相信中醫藥將在這個領域大放異彩:(1)我國已經開展眾多中醫藥在微循環應用的臨床研究,結果都較為理想;(2)中醫藥具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它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入地瞭解冠脈微循環和經絡的關係,還有利於加強症狀和血瘀、痰阻等中醫理論的銜接;(3)通過這些具有“芳香通竅”等對於微循環有很好療效藥物的研究,可以發現更好的治療方法。

最後,霍勇指出,中醫藥治療冠脈微循環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而且也是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的研究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