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辈儿之烟酒

如果可以把人分为三类:光抽烟不喝酒的是一类;光喝酒不抽烟的是一类;又抽烟又喝酒的是一类。

从爷爷、父亲、我,是可以按这三类人来分的:爷爷,光抽烟不喝酒,可以说抽了一辈子烟,爷爷抽烟,在我的印象中是每天从早抽到晚,基本没断过火,一开始是抽烟秣,有一个专门盛烟秣的木盒子(至今我还保存收藏着),是用毛边纸,卷起来一个大大的喇叭形的烟卷,后来抽烟卷,一般每天3盒还不大够,爷爷故去时88岁,一辈子滴酒不沾。

父亲,可以说只喝酒不抽烟,父亲这一辈子抽的烟加起来可能不到两盒半,在父亲能喝酒时,一般每天中午一斤,晚上也得八两,对于烟酒可这样形容父亲:只觉酒精醇香,未识人间烟味。在后期生病全家都极力反对其喝酒,强烈要求父亲戒酒时,也没断过酒,凡周六、周日聚会或有节假日时,必定喝上一杯,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辈子就是没喝够酒…”。

到了我,即喝酒又抽烟,记忆中应该是先喝的酒,之后才抽的烟,最清晰的第一次喝酒,是小时候过年走亲戚,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去走干爹和姑舅家,都是小孩子一桌,那时候都是喝的红酒,记得是桂花酒和苹果汽酒,和那帮干兄弟、表兄弟们都喝的小脸儿通红通红的,那时也就十三四岁。

我的抽烟,是在高中毕业的时侯,返校拿毕业证的那一刻,忽然觉得要卖上一盒烟,等进得校门的刹那,好像大部分男同学兜里都有烟,同学之间点上个火,显得特有成熟的样子和气概(特别是在女同学面前),不过就这样抽了没几次,感觉烟味实在难耐,在之后的挺长日子里就戒掉了。

说起爷爷抽烟的话题就会多起来了,爷爷从小没上过学,除会写自己名字外,认识不了十个八个的字,爷爷说他从13岁时,就给人打短工,主要是种烟,也慢慢学会了抽烟,后来他自己又做擀烟的生意,就是加工烟卷,到外面去卖烟,当时还有烟的牌子呢,也就是现在说的商标,叫“青松”牌香烟,后来经过多少年,也置了二亩薄地一口井,一个骡子一套车,生活也算过的去,划成分时划到了下中农这个标准,后来就入社了。

爷爷的一生,勤劳、朴实、性格倔强。个子不高,瘦瘦巴巴,精神十足,是出了名的种地好把式。我小的时候几乎天天跟在爷爷身边,爷爷,值得我一生学习,他耿直、刚正、诚实的性格也烙进了我的身心。

回忆爷爷,每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我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爷爷已经在扫院子了,胡同里里外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拿起锄头上坡干农活。

爷爷不但干农活是好手,包水饺那叫一绝,皮薄馅多又好看,可惜我没学到手。

爷爷的绝活还有很多,做豆腐就是一项,做出来的豆腐又嫩又滑,外观白里透着青絮絮的色泽,每逢春节,做好多好多豆腐,送给亲戚一部分,一部分自用。再就是做汉肉和八宝鸡,工序复杂,这个手艺我没有继承下来,也是可惜了……

每逢过年,等到夜里9点多,能吃上炸豆腐后再睡觉的那种感觉和享受,现在想想真是一种永远的、美美的、甜甜的回味……

三辈儿之烟酒


父亲喝酒三部曲

一、年轻气盛,酒场初试。

父亲年轻时,在十八岁就被推荐当了生产队长,并被公社驻村干部发现是个“人才”,年轻,能吃苦耐劳,随即被介绍入党,随着父亲在外交往的朋友越来多,酒场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也可能是爷爷滴酒不沾的原因,一些农村酒席场合都是父亲代为出席,在一般的酒场父亲喝个半斤八两的,也没见他醉过,之后,父亲就有了他的一些亲密朋友,也就是酒场的“战友”了,那时候酒场上的公社干部就是父亲的引导老师,“酒瓶子底下啥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感情一切都在酒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弄点柴油、化肥等指标,大多都由父亲出面来协调,别说,确实通过喝酒办成了不少事儿……

二、鼎盛时期,“酒大拳高”。

经常听父亲拉起的也就是他的“酒大拳高”的事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生了转变,父亲的酒量也越来越大,一斤二斤喝不醉,也从生产队长被选到村委负责,后被调到公社副业办公室成了付主任,也就是亦工亦农的干部,父亲的酒也有了用武之地,在那时发展经济初期,基本还是“以酒打天下”的时代,喝不上半斤酒,啥也别谈。那时候的“能人”标准,首先就得看看酒量大小。

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初小毕业,但他胆子大、脾气急,特别是喝上酒后更是天不怕地不怕了,那时喝酒的程序是先喝酒后划拳,用的是三钱杯,三杯一两,一般是十五杯左右下肚后开始划拳,那时的较量才真正开始。

谁在酒场上战胜了对手,谁就是老大,说起划拳可是很有讲究的,分划“大拳”和“小拳”,这是技术,大拳是数字五以上,小拳是五以下的数,这个是要加上心理战术和灵活的反应,是要随时变化的。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酒场上你只要“酒大”也行,“拳高”也行,都可以撑下来,二者不具其一,那你趁早老老实实的光在边上干活,最好别说话……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父亲由于工作出色,也被乡党委安排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酒场”加“战场”转移到了村里,三天两头在家里设酒场,他那一班人,都是“酒精”战场的,特别是逢年过节,庄里乡亲的一些结婚喜事,用父亲的话说“出去喝酒是代表着一个庄的形象,只能把别的庄上人喝倒,自己不能出洋相,这就叫“酒大拳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