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趁著疫情,難得有整段的時間可以啃一啃「大部頭」的內容,滋潤一下因忙於奔波而日漸匱乏的精神世界。

無意在知乎看到了一個話題——

如何看待國外億萬富豪無人脈 90 天重新用 100 美元賺到 75 萬?

話題源自於一個美國真人秀節目。

「90天」、「100美元」、「賺75萬美元」……看到這些國內新媒體的高頻用詞和套路,本著對比一下國內外標題黨水平的心態,看一下國外「製造焦慮」的能力是否能和國內相提並論。

結果我卻不知不覺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近5個小時的紀錄片,中文譯名《富豪谷底求翻身》(B站可看完整中文字幕版本)。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不為別的,就為紀錄片完整的呈現了一個完整的「閃電式擴張」的創業過程。

在知乎的評論裡,10個有9個都說在這種鏡頭下呈現的東西是在鏡頭和劇本下達成的效果。

但是說真的,如果把劇本和鏡頭的加持給到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我們也完全達不到這種效果。

而且重點也根本不在於紀錄片的真假,我們在輸入知識的時候,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分辨真假之上,可能會消耗掉我們大量的時間成本。

如果換一種角度,從你看的事情裡,去分辨那些東西是可以拿來就用,或者稍加思考,就可以馬上運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不香嘛?

01

挑戰和初心

男主是全美第一借貸公司stearns的老闆,公司市值已經達到22億美元。

他準備進行一個挑戰,用一輛破皮卡、100美元、以及一個新名字,空降到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落後城市,用90天時間,創立一家市值超過100萬美元的公司。

只為證明美國夢依然存在,用自媒體的話來說,是為了證明「屌絲在這個時代也能夠從零逆襲」。

如果最後沒有超過100萬美元,哪怕是差一分錢,他自己也會拿出100萬,補償所有在這個過程中幫助過自己的人。

回看國內自媒體的文章,在他們吹捧的那些拋棄你的同齡人時,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個人背後的資源。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人們喜歡屌絲逆襲的故事,本質是因為屌絲逆襲是所有人的幻想,正是因為難實現,所以成為了最好的故事素材。

然而,屌絲逆襲是萬分之一的概率,創辦一家能夠長期活下來的企業,也是萬分之一的概率。

基於這個,你再去看看那些所謂拋棄你的同齡人,他們腳下踩的是你看不到的跳板,跳過一些你根本逾越不了的鴻溝。

所以我大概能夠明白男主的初心,他是希望看看自己,抽掉腳下的跳板,摘掉身後的光環,自己還能不能站起來,挑戰自己,也是給看著他的人們打一個樣。

沒有退路的挑戰,才算挑戰。

02

目標和行動

90天賺100萬美元,從這個題目中你能看到什麼?我看到的是這場挑戰的主旋律——速度。

創業就像是跳崖,在下落過程中,你要組裝一架飛機,保證你在落地之前就瞭解好市場、技術和團隊。

作為創業者通常兩種選擇——

一種是用盡手段降低自己的下落速度,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組裝飛機;

一種是用盡手段,用更快的速度組裝這架飛機。

所以90天這個限制條件,就決定了男主一定是犧牲所有的東西,給「速度」讓路,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計算,他這樣的犧牲能獲得什麼回報。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其實在我看來,在同樣的環境中,只要活下去,對正常人來說已經算贏了。

大多數創業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大概率會有一個催命式的老闆,用奪命連環deadline榨取你的每一滴汗水。

你不理解,是因為你不知道,這架「飛機」的雛形必須在最快的速度內搭建出來,讓投資者看到你能活下去的能力,公司才有可能拿到活下去的錢。

在紀錄片裡,男主把活下去這個目標拆解成了3件事——

錢、人、渠道。

1、錢

在這90天裡,男主的主線目標,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賺到能做下一件事情的錢。

第一階段,賺到可以活下去的錢;第二階段,賺到可以組建團隊做事的錢;第三階段,賺到可以開一家烤肉店的錢。

幾乎每一天都踩在deadline上。

而我們要完整的走過這三個階段,可能需要3到5年甚至更長。

我相信,就前兩週男主為了生存睡在車裡,開始打臨工、賣輪胎賺生活費的環節,就能在現實生活中淘汰一大部分人了。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男主是怎麼做的呢?

無論是打一份臨時工,還是最終通過買賣房產去撬動更大的資源,男主都堅持自己一直遵守的商業邏輯——「先找到買家」。

先找到買家,轉換到國內的語境裡,就是找到真實的需求。

而一部分真實的需求就放在當地的交易網站裡,比如特定型號的輪臺、一輛性能和外觀還算OK的二手車、一套離市中心不遠的二手房。

真實可見的需求能帶來是可預見的利潤空間,但因為真實可見的需求往往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市場了,意味著你掌握的信息差是有限的,你能利用信息不對稱所得到的利潤空間也是有限的。

所以男主知道自己必須找到隱形的需求,才有可能掌握更大的信息差,來撬動更大的市場。

其實,這個時候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2、人和渠道

要掌握信息差,自己就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所以男主在做臨時工時就已經開始注意到他遇見的人,到底哪些是可以幫助他實現最終目標的。

在偶然的機會中他了解到當地人喜歡喝啤酒,所以他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是開一個啤酒廠,以本地為基礎,創建自己的啤酒品牌,通過電商銷往全國。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於是他開始以啤酒廠為目標招募團隊,這個時候他剛剛賣出一輛二手車,買入一間離市區不遠的房,如果房子能夠順利拿下來,裝修之後再賣出去,就能夠有一部分啤酒廠的啟動資金。

但是他沒有迷信自己的智力,在對當地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他沒有迷信幾十年來積累下的商業嗅覺,而是第一時間想到了當地的創業孵化中心。

在手頭只有幾千美元之際,為了弄清辦一個啤酒廠所需要的手續,他不惜花1000美元去諮詢律師。

最終,結合律師和創業孵化機構的建議,男主意識到開酒廠並不是一個好選擇,其實這是一個好消息。

對創業來說,選擇其實更大於努力,如果方向不正確,只會越努力離目標越遠。

為了快穩準的達到目標,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男主在做所有事情的時候,又秉承了一個宗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商業分析交給創業孵化機構、賣房子選店鋪找中介、裝修找設計師、授權給當地員工找靠譜的廚子……

其實大多數時候,專業的人剩下的不僅是你的時間,他們更多的是給你指引了正確的方向。

我們可能會因為很多事情是自己親力親為而自豪。

確實,那省下了很多資金成本,但是犧牲了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而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男主把很多可以親力親為的事情,都交給了專業的人去做。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我們之所以會對「親力親為」這件事著迷,其實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和對自己無所不能的迷信。

所以很多企業想通過新媒體打開市場,卻又不願意請專業的團隊或者組建自己的團隊,偏偏把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市場部自己琢磨研究,甚至讓行政人事部門兼顧著弄一下。

最後所有的人都苦不堪言,事情做的一點也不像樣。

我們做了近30年營銷,也只是在一小部分的領域算得上專業。

我們在設計上算不上絕對專業,所以我們和清華美院的博導合作;我們在渠道上算不上絕對專業,所以我們和有十幾年經驗的銷售總監合作;我們在數據分析上算不上絕對專業,所以我們未來也和大數據分析公司合作……

作為一個合格的創業者,你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非常專業,但你必須有判斷市場的能力、並在作出決策之後,敢於和專業的人合作,渠道你想要達到的地方。

我們最寶貴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精力。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如果把普通人放到節目中,大部分人都會為了節省那幾百一千,最後翻倍地為自己之前的摳摳搜搜買單。

紙上談兵的打工者,和戰場上拼殺過的老闆之間的關鍵差距,並不是腦中道理和手上金錢。

而是多年實戰經驗積累而出的,思維高度,以及敢於快速決策的行動力。

03

困境

困境,考驗的是你對問題邊界的理解能力。

困境帶來的是機會,尤其是在創業之前,如果沒有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沒有各種各樣規則的制約,那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憑什麼是你來做呢。

比如我看到很多國外的設計素材網站,其中的素材毫不誇張的說,可以輕鬆超越國內大多數設計師的作品。

這些網站的收費其實並不算高,但經過了解,其實很多人是卡在了付款的那個環節,因為國外網站大部分是需要VISA 信用卡支付的,很多人都嫌麻煩,在這一步放棄了。

然後你就可以看到國內的大多數素材網站以及淘寶店,就是把國外的素材下載下來,打包分類,並翻譯成中文釋義,就能輕鬆賣出成百上千分,輕鬆實現睡後收入。

真正做事的人,會把“成功學”變成勵志的事實

面對困境,你之所以還能夠逃避,是因為你還有退路,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走沒有困境就能解決問題的那條路。

但是在紀錄片中,男主沒有退路。

哪怕買的房子出了問題,他需要花超出預算一倍的錢去修整,他也毫不猶豫,他要的是時間和速度,而不是糾結之後即損失了時間,又損失了房間的品質,賣不出自己想要得到價格。

哪怕去參加燒烤比賽前,燒烤爐都還沒做好,團隊一次都還沒有演練過流程,燒烤主廚也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比賽……任何一個問題都足以導致他挑戰失敗的不確定因素擺在面前,他也要把所有的前期準備全部做到位。

哪怕主廚幫他在燒烤大賽贏得了第一面,但是他發現主廚是一個沒辦法承擔責任的人,為了團隊長久的發展,而義無反顧的辭掉了他,並給他不菲的補償。

這就是做事兒的人,他們知道這個問題的邊界在哪裡,什麼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什麼事情是堅決不做的,以此保證自己能夠現在正確的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04

信與不信

最後,男主和團隊一起創辦的燒烤屋,最後估值75W美元,並沒有成功挑戰100W美元的目標。

很多人看完後評論這個紀錄片的真實性,認為這就是演給我們這些韭菜,專門收割我們注意力的節目。

你的思維高度,決定你看待事情的方式。

如果你把這個節目當做是創業的教科書,那很可惜,你依然逃不過九死一生的結局。

如果你沉迷於在節目裡找BUG,那很可惜,你這並不是批判性思維,你只是在找優越感。

所以回到文章開始說的,這是時候應該拿來主義的心態,拿他如何從零到一的思維、拿他洞察需求的方式、拿他組建團隊的魄力、拿他提升產品價值的手段……

信與不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每次看到新事物,你能取其精華、為己所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