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黃河泥沙的罪魁禍首,黃河生態保護從治本開始

砒砂岩——黃河泥沙的罪魁禍首,生態保護需從治本開始。

黃河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上懸河”,千百年來,黃河泥沙造成中下游河道頻繁決口、良田損毀、土地沙化鹽鹼化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大量泥沙從何而來?砒砂岩是最大元兇之一!

砒砂岩,地學上概念是指古生代二疊紀(約2.5億年)以來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厚層砂岩、砂頁岩和泥質砂岩組成的岩石互層。因其成巖程度低、沙粒間膠結程度差、結構強度低,極易風化成沙土,伴隨流水和大風搬運帶入黃河,據專家統計,黃河下游25%的粗砂來源於砒砂岩。減少黃河泥沙的治本辦法之一應該是控制沙源。

砒砂岩——黃河泥沙的罪魁禍首,黃河生態保護從治本開始


砒砂岩——黃河泥沙的罪魁禍首,黃河生態保護從治本開始

我國砒砂岩集中分佈於黃土高原北部晉陝蒙接壤地區的鄂爾多斯高原。控制沙源,可採取以下措施:

(1)查明砒砂岩沙源供給總量。準確掌握砒砂岩源區的分佈範圍、出露面積、體積、規模(數量)、堅硬程度、易風化性、沙化強度等地質體徵。

(2)通過實施防風固沙工程減少沙源供給量。在砒砂岩源區,開展種樹、種草等生物措施為主的生態修復,增強砒砂岩的抗風化能力和穩定性,減少沙源供給量。

(3)通過實施河流、水系優化工程,改善地表徑流,減輕水流對砒砂岩的侵蝕作用,減少水土流失攜帶的泥沙量。

(4)引水造湖,增加溼地、灘塗面積,調節、改善砒砂岩源區小氣候,減弱大風揚沙和泥沙搬運量。

(5)禁止或減少在砒砂岩源區墾荒、放牧和開礦等人類擾動活動,以減輕人為地質作用對砒砂岩穩定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