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鄭和

生卒:明(1371-1433)

本名:馬和

綽號:三保太監

主要成就:“鄭和下西洋”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太監”這個身份的認知都來源於影視劇中塑造的形象,陰陽怪氣的腔調和扭扭捏捏的姿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娘炮。但在最近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中,卻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翩翩公子形象的太監,劍眉星目、英姿颯爽,放在朱棣的那幾個皇子堆裡也毫不遜色。為啥大傢伙都是太監,差別就這麼大呢?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首先我們來看太監的起源,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這個特殊群體,不過當時還不叫太監,叫宦官,也稱作內侍。“內侍”,顧名思義,就是伺候皇帝內務的人,太監設立之初的性質就是皇家服務員,至於後來出現的政治屬性就另當別論了。那為什麼要把一個服務員閹了呢?原因很簡單,俗世中的男人,沒有能六根清淨的,為了避免太監在皇上忙不過來的時候參與到播種環節,混淆皇室血脈,那就只有讓他們先把作案工具上交國家,正所謂“性盛致災,割以永治”。再者就是,一個男人如果失去了傳宗接代的能力,其實也就等同於斷開了自己與家族甚至整個社會的聯繫,他唯一的選擇就只有依附皇權。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有的小機靈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不都用女服務員?一個是女性普遍力氣較小,幹不了重活,再者就是太監不僅僅在宮裡活動,還得經常出宮去宣個旨,採辦物資、督查戰況,假設這些活讓宮女去做,且不說一個女人家招搖過市體統何在,要是這個宮女出宮後和哪個殺豬賣菜的看對眼了顛鸞倒鳳了一下,回到宮中又被心血來潮的皇帝推倒探討人生,那請問孩子的父親是誰?所以說,你能想到的,以前的皇帝也能想到,還比你想的周全。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一個男人捱上一刀後還算男人嗎?對於這一刀的尺度,很多人可能會有困惑,到底是徹底沒收工具還是隻是摳掉電池?答案是都有。由於畫面過於血腥,具體操作流程就不展示了,但絕對是個技術活,下手重了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類似於花灑。下手輕了也不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到時候還得來兩刀,這誰受得住?不過據說這些被沒收的工具要通過油炸、濾淨等工序,再妥善收藏,死後物歸原主,表示來世託生之時,不可沒有此物,Emmm,有些不能直視“炸雞”了。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既然當太監這麼慘,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願意去?第一、純屬自願,報名求閹,當太監畢竟也算一份公差,有的人就是寧肯在宮裡捏著蘭花指哭,也不願意在田間攥著手指插一天秧,關鍵你也不一定有的插。第二、被迫當太監,像鄭和就是屬於被迫的,元朝初年,鄭和的祖先移居雲南,是雲南王麾下的貴族,時稱“色目人”,世代信奉伊斯蘭教,1381年,朱元璋為消滅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派軍發動了統一雲南的戰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閹割,做了秀童,類似於男妓(這種在戰爭中把小男孩、小女孩送入皇宮做太監、宮女的事,明軍幹過很多)。第三、自行閹割,在太監得勢的時代,例如明朝,民間往往相應掀起“自宮潮”,一般來說,人民幣玩家都是找大夫幫切,普通人只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據史冊記載,當時有個村子,1200個男娃,970多個都被閹了,他們作為全村的希望,時刻準備著為皇家服務,“南海戶淨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是不是太監都是娘炮?電視劇裡演的大多都如此,尤其是年紀大一點的公公,舉手投足娘到容嬤嬤都自愧不如。其實這其中有個誤解,好像男人沒了“命根子”後就算不得男人了,那怎樣才能在影視畫面中體現出來呢?總不能公然展示身體細節吧,那就只有讓這個人“娘”起來!當然史冊記載中太監的確會出現一些雌性特徵,類似聲音變尖細,皮膚變細嫩等,其娘裡娘氣的形象也是出於對皇權的一種臣服,畢竟太監是要天天圍著皇帝打轉的,你要是比天子還man,這像話嗎?但像鄭和這樣的太監,之所以會以翩翩公子形象出現,是因為儘管他也是皇帝的奴才,但卻不是一個服務員,而是一個有權利、有能力的官員。


鄭和 || 首先我是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鄭和本名叫馬和,因為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朱棣賜姓“鄭”,朱棣看中他的軍事才能,且正值壯年、身形魁偉,便委命他為下西洋的正史太監,也就有了著名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0年,鄭和率領船隊7下西洋,出使了包括暹羅、阿丹、蘇門答臘等36個國家和地區,“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在軍事、外交、經貿的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大明風華》中,鄭和返航回國之時,朱棣和皇子大臣們集體迎接,看不到他身上有一絲“廠氣”,因為他身上的光環已經蓋過了“太監”這個身份,他也不需要放低自己迎合皇權。此刻,他是一個國之棟樑,是一個男人,其次才是太監。


可惜鄭和下西洋的貢獻並非是立竿見影的,在當時的很多人眼裡這屬於高投入、低迴報的事,隨著探險家鄭和和資助者朱棣的去世,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鄭和繪製的地圖資料也被燒燬,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作為明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史籍欽點的最後一人,他的輝煌,只是國家更為封閉前的最後一絲迴光返照。



搜索關注吉時太學公眾號:jishitaixue,即可訂閱更多有趣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