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中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工具還十分落後,然而一座座“金字塔”卻拔地而起,以胡夫金字塔為例,它的塔身足足由230萬塊巨石堆砌而成,塔高146.59米(現高136.5米),相當於40層大廈,塔的總重量約684萬噸,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究竟是如何建出它的至今無法解釋。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在距今約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一群古越人在陡峭的龍虎山崖壁上,憑空放進了幾百處“懸棺”,有的距離水面50米,有的距離水面300多米,放有懸棺的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然而當時的古人是如何把懸棺放進去的?千百年來未有答案。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1997年,龍虎山管理局為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懸賞30萬元,無人能解;後來又加到40萬元,甚至100萬元,一位老農緩緩給出了破解之道,那麼老農的辦法奏效了嗎?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懸棺”,“懸棺”一詞最早出現在《太平御覽》中:“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它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它的建造十分困難。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第1種方法是在懸崖上鑿出數個孔釘,打上木樁,然後把棺木放在上面;第2種方法是把棺木的一頭放在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這樣棺材會露出一半,遠遠望去就如同“懸在山崖中”,這種工程十分危險且耗資大,一般是貴族才弄得起。

那麼古人為何要費大力氣弄出“懸棺”呢?因為他們生前經歷了太多戰爭和災難的苦,死後當然想去一個寧靜美麗的地方,所以他們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所以想出了把老祖宗們的棺材放到高高的懸崖絕壁上,於是“懸棺”出現了。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那麼在科技、工具都相對落後的古代,他們是如何在懸崖峭壁上打造出洞穴的呢?又是如何把重達上百公斤的棺木弄進去的呢?其實不止現代人好奇,就連古代人自己都好奇。

南朝人顧野王認為,這些崖洞是“地仙之宅”,神仙能夠騰雲駕霧,弄個“懸棺”不難;唐朝人張鷟認為,應該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去的,但他沒說如何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清朝人許瓚曾認為,是趁漲水的時候用船運上去的。

後2種方法乍看一眼,好像可行,然而遺憾的是,經過現代專家和學者們推斷,按照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根本沒有支持這一切的工具。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1989年,一位祖先世代都生活在龍虎山附近的老農找到了專家,說出了自己的猜想——“咕嚕”(即軲轆),一種定滑輪,它可以將棺木放進洞穴中。於是專家們先準備好一具重達200公斤的棺木,用咕嚕把它提升到指定洞穴,洞穴下方的人不停晃動繩索,隨著慣性,棺木擺動,提前抵達洞穴的人用短索牽引,把棺木拉進去。毫無疑問,這次實驗成功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可是問題來了,龍虎山山崖上並沒有繩索、固定滑輪等留下來的痕跡,即使是千百年過去了,也不可能完全沒有痕跡,而且他們又不是隻弄一個懸棺,所以老農的“咕嚕”說還有待商議。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一方面是鉅額獎金的刺激,一方面是人們自己的好奇心,於是社會各界人士都加入了猜測中,後來啥堆土法(從山下堆土,一直堆到洞口,放進棺材,再把土運走)、熱氣球法(類似孔明燈的巨型熱氣球,把棺木帶上去),紛紛湧現,但經過專家們的討論,最後認為均不成立。

專家為求古代“懸棺之謎”:花40萬苦尋真相,直到1個老農出現了


無論是4000多年前的金字塔,還是咱中國的懸棺,都還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結論,毫無疑問,古人再次用智慧震驚了世人,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有機會揭開謎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