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查新冠肺炎到底用CT還是核酸?這篇文章爆出實情

篩查新冠肺炎到底用CT還是核酸?這篇文章爆出實情


篩查新冠肺炎到底用CT還是核酸?這篇文章爆出實情

(張教授在朋友圈發表的觀點)


張教授這條朋友圈,一時間掀開了有關新冠肺炎篩查的話題潮,到底用CT還是用核酸?各種說法比比皆是。今天我們想客觀的說說這個話題。

張教授身處重災區,長期在一線戰鬥,有豐富的經驗,是一位負責任的,令人尊敬的同行,看到很多患者無法確診、無法得到有效救治,非常著急,這種醫者仁心值得大家學習。


但張教授在朋友圈發的這段話,比如只要有接觸史,就要進行CT排查,而且CT陽性就要集中隔離,這種做法是存在一定風險的。

可能引發電離輻射相關的公共衛生事件


這是不能用CT進行新冠肺炎篩查最最最關鍵的一點,過度的篩查可能引發電離輻射相關的公共衛生事件!違背倫理!

對一個個體來說,偶爾做一次CT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以50歲成年男性為例,做一次胸部CT輻射劑量為7.0mSv,患癌的幾率會增加0.035%,對於個體,可能微不足道。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如果大批量的進行CT篩查,把湖北,甚至全國所有有接觸史的人都安排做CT篩查,那整體的輻射就很可怕了。


目前沒有確診的、有接觸史的人,無明確數字,但根據疑診和已有的在家隔離的人數推斷,少則幾萬,多則上十萬。


如果全部做CT篩查,這一批人當中可能就會有很多因為CT的輻射導致癌症,道理就類似100萬人一起買彩票總有幾個會中獎,更何況,很多人需要多次檢查。

那為什麼肺癌就可以通過CT進行篩查?那是基於臨床試驗,美國在早年間就做了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一組患者用低劑量CT篩查(而新冠肺炎患者檢查用的是常規劑量,輻射劑量高的多),一組患者用胸片篩查,最後研究結果證實:通過低劑量CT篩查肺癌的這組人死亡率下降了20%。


這項研究啟示我們:如果這項檢查能夠對病人的預後有利,那是一項有意義的檢查,否則我們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代價去做呢?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1977年第26號出版物中提出:防護的基本原則是放射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制。


其中特別應該把放射實踐正當化拿出來說說,這是指:在進行任何放射性工作時,都應當做代價和利益的分析,要求任何放射實踐對人群和環境可能產生的危害比起個人和社會從中獲得的利益來,應當是很小的,效益明顯大於付出的全部代價時,所進行的放射性工作就是正當的,值得進行的。

會增加病毒傳染和交叉感染風險!


CT初篩陽性。所謂陽性,張教授的本意肯定是新冠肺炎。但實際情況是,初篩的這些人,很可能有很多人並非新冠肺炎。


CT是靠影像來解讀的,在影像上存在同病異影,同影異病現象。也就是不同的病可以同樣的表現,同樣的病可以不同的影像。


根據現有資料,新冠肺炎的CT表現可以很典型,也可以很不典型,甚至跟其它病毒性,非病毒性肺炎很難區分。


當然,在湖北,在武漢,那裡新冠肺炎的發生率高,(第五版新冠肺炎的指南中,將湖北單列,增加了一條以CT為主要依據的臨床診斷------注:非確診,也是基於這種考慮),使得集中隔離看起來很有意義,比如查出100個人有肺炎,很可能有95個人最後經過核酸檢測證實是新冠肺炎的。另外5個可能是別的,比如細菌性肺炎,流感病毒肺炎等。


這個時候就有些問題需要考慮,如果把這5個和其他95個放一起隔離或治療,就存在交叉感染風險,或者無法得到正確治療。


指南中明確指出需要單間隔離,但這些假陽性的患者一旦增多,單間隔離很顯然是不現實的。至於湖北以外的地區,新冠肺炎的比例就更低了。


還要一種情況,就是CT陰性的問題,越來越多感染新冠病毒,但在CT上沒有異常的病例被發現。


這些病例如果因為CT陰性就給排除掉,又成了移動傳染源,雖然這些病人比例並不高,但這個病毒傳染性這麼強,這種處理方式,很顯然背離初衷。


另外,要用CT進行初篩,那就意味著進行篩查的醫院必須要有專用CT。


但是目前全國所有醫院都能具備這樣的條件嗎?No,不是每家醫院的發熱門診都有專用CT。


根據《北京市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的有關規定,每位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進行CT檢查之後,在感染科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放射科要將檢查床以及周圍表面使用消毒劑噴霧消毒,這個過程需要30分鐘,不光是機器消毒,工作人員的所有的裝備都要消毒。

在當日全部檢查都做完之後,放射科的同志們還要用紫外線燈對檢查室進行30分鐘的消毒。可想而知,這樣的話,每天能篩查幾個病人呢?

作為新冠肺炎的診斷,也不能僅靠CT!

為什麼這樣說?

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4日在國家衛健委發佈會上表示,“我注意到了這個建議。


在診治方案中我們強調,疑似病例都應該儘早送至定點醫院,這樣才不會因為診治的問題耽誤治療。


作為一種傳染病,最終的診斷還是需要核酸檢測得到陽性結果,才能確定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對於影像學等方式,我們認為是一種臨床診治方法,對於這樣的病例,我們也要開展積極的救治。”

我們來分析分析。

肺炎類型很多,新冠肺炎需要與多種疾病鑑別診斷,比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尤其在現在冬春季,也有可能它就是個流感,這時候再去做核酸檢測就是陰性。


篩查新冠肺炎到底用CT還是核酸?這篇文章爆出實情


再比如很多人像朋友圈這位這樣,一直說新冠肺炎在CT上看有明顯特徵,就是磨玻璃影。


我們想澄清一個真相:事實上,隨著認識的增加,我們發現雖然早期發現的新冠肺炎表現為肺外圍區的多發磨玻璃影,但這種被認為典型的病例現在的比例卻越來越低。


可以是實變,可以是結節等等,而且病毒感染很容易合併細菌感染,更讓其表現變得複雜。


另一方面,CT上的磨玻璃影不一定就是新冠肺炎,還可以是磨玻璃結節,還可以是普通肺炎的吸收期,甚至肺出血,肺水腫等等。


所以單憑CT很難診斷是新冠肺炎,跟其他非新冠肺炎的臨床使用場景一樣,放射科醫生是根據圖像表現、化驗檢查、臨床表現等做出的一個綜合的主觀分析和判斷。


而在當前環境下,尤其是疫區一線,肺內出現病變,很有可能出現先入為主的情況,影響判斷,另外,一線的同行身心俱疲,這些都會對影像分析造成干擾,很可能出現誤診增多的情況。


因而,通常CT只能作為疑診,或者臨床綜合診斷的一個依據。可能有的人會說,有的患者CT表現很像新冠肺炎,而核酸檢測卻是陰性的,反覆測了三四次核酸才是陽性。


這是事實,這也正好說明醫學發展到今天有了很大的進步(設備,知識,經驗),但也仍然有很大侷限性的地方,我們既要充分利用CT,又不能濫用CT

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聯合也剛剛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明確了新冠肺炎高發的湖北地區,在臨床診斷當中可以重視CT的診斷價值,作為臨床診斷的主要依據之一。但確診仍需要核酸檢測。

但請注意幾個比較關鍵的詞:湖北地區、臨床診斷。這裡有兩層含義:


1、僅限湖北省,不建議進行全國推廣。


2、僅限臨床診斷,而不是確診,更不是用CT進行初篩,臨床診斷的患者要儘快完成病原學(核酸)檢查。


3、出院標準中相關內容也是這樣:核酸檢測連續兩次陰性,而影像學(不單指CT)是明顯好轉,而非完全吸收(轉陰)。

簡單總結下,新冠肺炎的確診,還是靠核酸檢測,雖然存在假陰性問題,但這是目前我們能用的最好的確診辦法了。


隨著試劑盒供應的增加,原來無法及時診斷的問題逐漸將不復存在。胸部CT在疾病的臨床診斷,療效評估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公眾從沒像今天這樣關注過CT。


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CT是有電離輻射的,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不可濫用,對其價值評估必須客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